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0286 , 7 pages
10.12677/ML.2022.104075

模因论视阈下的“中国关键词”英译策略分析

刘秋华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3月11日;录用日期:2022年4月7日;发布日期:2022年4月15日

摘要

“中国关键词”项目是以多语种、多媒体方式向国际社会解读、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话语的窗口和平台,是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项目成果。翻译是模因跨越文化界限进行传播的生存载体,“中国关键词”的外译目的在于使“中国关键词”中的中国文化模因更好地在国外复制和传播。做好“中国关键词”的外译,有助于推广中国的优秀文化,让外国读者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本文从Chesterman的翻译模因论出发,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中国关键词”项目英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外译工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

模因论,中国关键词,英译策略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hina Keywords” in the C-E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Qiuhua Li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Mar. 11th, 2022; accepted: Apr. 7th, 2022; published: Apr. 15th, 2022

ABSTRACT

The “China Keywords” program is a multi-language, multimedia platform for analyzing and explaining essential expressions used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al theories and pathways, external and internal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cultures and philosoph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achievement of Chinese culture’s exter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is the survival carrier for memes to spread across cultural boundaries. The purpose of the foreign translation of “China keywords” is to make the Chinese cultural memes in “China keywords” better replicate and spread abroad.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foreign translation of “China keywords” will help promote China’s excellent culture, allow foreign readers to understand China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and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memet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hina keywords” project from three dimensions: Syntactic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n order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foreig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Memetics, China Keywords,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国关键词”项目是一个宝贵的文化模因库,承载着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话语。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因之间的交流 [1]。将这样一个宝库翻译成英文并呈现给英语世界的读者,将加速中国文化模因的跨语言复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做出重要贡献。模因复制的准确性和速度是外国模因在新文化中生存的保证 [2]。而翻译策略本身不仅是翻译模因,而且是促进文化模因复制与传递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中国关键词”的英译中运用翻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模因论视阈下对“中国关键词”的英译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

2. 理论概述

模因(meme)一词来自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首次提出,道金斯 [3] 认为模因指的是文化传播的单位(a unit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或者说是模仿的单位(a unit of imitation)。《牛津高阶英语词典》 [4] 将模因解释为“一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尤其是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的文化的基本单位”。总的来说,模因是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的任何实体 [5],也是文化传播和模仿的基本单位,可以进行自我复制从而进行传递。

“模因论”(Memetics)是关于“Meme”的系统理论研究,其最核心的术语就是“模因”(meme)。2003年论文《模因论与社会语用》的发表标志着模因论被正式引入中国学界,该论文作者何自然 [6] 认为,模因论在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上解释了文化进化规律。也就是说,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社会文化进化的过程和达尔文所阐述的生物进化过程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似性,社会文化的进化也需要经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法则的考验。类似于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强者幸存、弱者淘汰的现象,社会文化进程中也存在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能够经受住自然选择,战胜弱势模因而得以模仿繁殖的模因称为强势模因 [7],反之则为弱势模因将被淘汰。

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是第一位将模因论与翻译研究有机结合并提出系统论的学者。切斯特曼认为翻译研究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模因是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单位。他认为模因可以通过模仿和语言传播,但不同文化之间的模因交流需要翻译。切斯特曼认为,正如达尔文所说,人体(以及动植物)实际上是基因的生存载体,因此翻译是模因跨越文化边界传播的生存载体 [8]。也就是说,从切斯特曼的观点来看,模因是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单位,“翻译模因”是指有关翻译本身和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

3. 浅析“中国关键词”的英译策略

“中国关键词”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项目。其目的是促进外国读者对中国的了解,增强外国读者对中国的认同感,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作为中国文化模因的宝库,“中国关键词”项目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其文本特征也有其独特性。为了达到“中国关键词”的宣传效果,译者需要在英语翻译中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翻译策略,以促进中国文化模因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的有效复制和传播。以下将运用切斯特曼提出的三种翻译生产策略,即句法/语法策略、语义策略和语用策略,分析“中国关键词”英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

1、句法/语法策略——衔接变化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句法策略的使用主要是对目的语语言形式的操纵。在“中国关键词”的英译过程中,译者采用的语法策略主要是衔接转换策略。切斯特曼 [8] 认为衔接变化指的是引语、省略、替换、主语化、重复或各种连词的使用。

“中国关键词”原文中有大量长句,大多数句子没有表达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形式松散。与英语中广泛使用连接词等逻辑衔接手段不同,汉语注重语篇的内在关联性。只要不妨碍理解,句子成分就可以省略 [9];王雪明 [10] 也指出,汉语注重内容的意会性,而英语注重形式的严谨。英语连接词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形式完整、严密。因此,考虑到汉英文本逻辑衔接的不同特点,译者在将“汉语关键词”文本翻译成英语时,应采取衔接转换策略,仔细分析原文,识别句子之间的功能关系,并添加适当的英语连接词,以清晰地呈现翻译的文本逻辑,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实现中国文化模因在译文中的有效复制。

(1) 其中,爱岗敬业是本分,争创一流是追求,艰苦奋斗是作风,勇于创新是使命,淡泊名利是境界,甘于奉献是修为。做一个守本分、有追求、讲作风、担使命、有境界、有修为的人,是每一位劳模的精神风范,更是每一位劳动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11]。

They demonstrate a deep love of their professions and posts. Rather than seeking personal renown and benefit they always strive to be the best, work diligently, and are eager to innovate and contribute [11].

(2) 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写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等重要决议,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11]。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and Security Council have made reference to the initiative in some of their resolutions.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2344, for instance, call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increas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11].

上述例句中文文本的每个长句都有多个短句。由于汉语在语言表达中强调文本的内在关联性,我们发现,句子之间不存在起逻辑联系作用的连接词,形式松散,不影响中国本土读者对句子意义的理解。然而,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形式特征上的差异,英语广泛使用连接词来表达逻辑衔接关系,形式严谨。在英语翻译中,如果译者只进行直译,而不添加连接词来表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外国读者将无法理解翻译语言的准确含义。在例句(1)中,译者将原文翻译成两个句子,并添加表示转折点的连接词“Rather than而不是”,以清晰地呈现两个句子之间的比较逻辑关系;例句(2)中连词“for instance例如”的使用,使外国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后一句是例句与前一句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反,如果没有衔接转换策略,英语翻译的结构将变得松散和混乱,这将阻碍外国读者对目标文本的理解,原文中的中国文化模因将无法成功复制和传播。

基于以上例子,在翻译原文中的长句时,译者采用衔接转换策略,清晰地呈现译文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涵;如果译者不采取衔接转换策略,译文将无法清晰地表达文本的逻辑关系,外国读者将对其产生误解。因此,在翻译原文中的长句时,译者需要清晰地理解中英文语言特征的差异。为了通过译文向英语读者准确传达中国文化模因,有必要采用衔接转换策略。

2、语义策略——具体概念抽象化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语义策略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操纵目的语的意义。在“中国关键词”文本的英译过程中,译者采用的语义策略主要是抽象转换策略中具体意象概念的抽象翻译策略。切斯特曼 [8] 认为,抽象具体变化策略指的是具体化原文的抽象概念或抽象化具体概念。

Newmark和Reiss等人认为,召唤型文本既有信息功能,也有召唤功能。在表达方式、格式和措辞上尽可能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它不仅传递原文的信息,还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并以目的语为归属 [12] [13];从赖斯的文本功能分类来看,信息文本主要向读者传达知识和信息。他们的翻译应该充分传达原文的指称功能,语言和风格的选择也应该在不影响这一功能发挥的情况下发挥这一功能 [10]。由于信息文本中形像表达的修辞功能远低于其信息的指称功能,当信息文本中的形象表达影响其在翻译中的指称功能时,译者应舍弃它,从而确保信息和文化模因在信息文本中的有效复制和准确传递。

作为宣传当代中国发展观、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话语的窗口和平台,“中国关键词”项目文本属于召唤型文本。原文简洁自然,语言风格贴近生活。原文中大量具体的形象概念被用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是中国本土读者自然容易理解的,但考虑到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为了达到让目的语读者理解的目的,信息翻译应该简单易懂。对于信息文本中使用的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形象表达,译者应放弃这些形象表达,翻译隐含的抽象意义,以便准确地复制中国文化模因,并将其传递给外国读者。因此,对于“中国关键词”项目文本中大量具体形象概念的表达,应采用具体形象概念抽象化的翻译策略。

(1)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11]。

His tenacious struggle with nature [11].

(2) 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11]。

With the strength of an ox, he served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all his life [11].

(3) 下沉干部深入社区街道,积极配合社区干部做好人员排查、测量体温、消毒隔离、宣传引导、后勤保障等各项防控工作,为社区居民筑牢“防疫墙” [11]。

They assisted community workers in personnel screening, temperature check,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publicity and guidance, and logistics support, building a solid anti-epidemic defense for the residents [11].

以上例子是“中国关键词”英译中具体意象概念抽象化的典型代表。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日和月”、“天空”和“老黄牛”是日常用语,他们早已熟知。但是,由于中英文语言表达的差异,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这些具体的形象概念,那么英文翻译中仍然保留了原文的具体形象表达,这不仅不能准确地翻译原文的内涵,但也会使读者通过阅读文本来解读意思,产生误读。假设第一个例子保留了“日、月”和“天”的具体形象表达,并将其翻译为“The spirit of struggle that ‘dares to change the sun and the moon into a new sky”,外国读者就会误解并无法理解“日、月”和“天”的真正内涵指的是自然,原文“敢教日月换新天”所蕴含的勇于拼搏的精神也在翻译中消失,中国文化模因无法有效复制和传播。

在第二个例子中“老黄牛”这一具体形象概念的英译也是一样的,“老黄牛”是中国本土的特色表达,它指代“老黄牛精神”。因此,如果译者在英语翻译中不采取具体形象概念抽象化的策略,保留其具体形象,并将第二个例子翻译成英语“Willing to be an ox for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即“愿为党和人民做一辈子的牛”,那将是荒谬的,因为英语文化中的“牛”不能表达汉语中“老黄牛”的真正含义;同样,第三个例子也是一样的。译者采取了具体形象概念抽象化的策略,抛弃了“防疫墙”的具体形象意义,在翻译中清晰地翻译了“防疫墙”的抽象意义。

基于以上例子,对于原文中具体形象概念的表达,译者应在英语翻译中使用抽象具体形象概念的翻译策略,舍弃这些形象表达,翻译隐含的抽象意义,从而准确地向外国读者传达信息文本的真实内涵。在上例中,译者采用了具体形象概念抽象化的翻译策略,舍弃了英译中“日、月”、“天”和“老黄牛”的具体形象意义,将抽象意义分别翻译成“nature”和“the strength of an ox”,准确表达原文的信息内涵,原文中的中国文化模因也被有效地复制到译文中。

3、语用策略——显化策略

如果句法策略操纵形式,语义策略操纵意义,那么语用策略可以说是操纵信息本身。换言之,语用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目标语读者的视角所做出的信息选择 [8]。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为了使翻译模因更好地复制和传播,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信息。“中国关键词”文本中有大量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词语。译者在英语翻译过程中采用的语用策略主要是显化策略。

所谓显化,是指译者将原文中隐含的信息呈现在译文中的技巧 [9],也指译者将原文中隐含的信息在译文中显化的技巧 [14],或是翻译的信息呈现方式比原文越来越清晰的现象 [15]。“中国关键词”项目文本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和特色表达。这些术语具有强烈的中国本土文化和专业特征。即使是当地人,如果他们不特别关注它们,也会感到困惑。他们也需要找到相关的文献或网络资源来了解这些表达的准确含义,更不用说外国读者了。显性策略是提高翻译影响力的因素之一 [16] [17]。因此,在将原文中使用的一些关键术语、核心概念和特色表达译成英语时,译者可以使用显化策略,在翻译中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原文中隐含的信息,从而促进外国读者对目的语文本的接受和理解,以专业术语准确地复制和传播中国文化模因。

(1) 为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西征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11]。

To summarize the lessons learned by the military command during the Red Army’s counter-campaign against the fifth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launched by the Chiang Kai-shek regime,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eld an enlarged meeting in Zunyi, Guizhou Province [11].

(2) 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1]。

From there it began to organize the peasantry to encircle the cities from the rural areas and seize political power through armed struggle [11].

(3) 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 [11]。

In Chongqing, Chinese Communists worked together with the KMT for the sake of the united front, but they kept their distance during these contacts and remained untainted by KMT corruption [11].

以上例子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典型表达,它们都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特定的内涵,包含特定的中国文化模因。在将“第五次反‘围剿’”一词译成英语时,译者并没有将其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counter-campaign against the fifth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而是采取显化策略,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其具体内涵,增添补充了“反‘围剿’”运动的发起者“the Red Army”(红军)和“围剿”的发起者“the Chiang Kai-shek regime”(蒋介石政权),使原文中隐含的信息在翻译中更清晰、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将“反围剿”一词中的中国文化模因准确地复制到译文中,外国读者也能理解“反围剿”一词的内涵,这有助于提高了他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准确理解;

第二个例子“农村包围城市”的具体内涵是指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确立的革命道路:在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格局,最终赢得全国胜利。译者将“农村包围城市”一词翻译成“organize the peasantry to encircle the cities from the rural areas”,即“组织农民从农村包围城市”,并用明确的策略补充了原文中隐含的“农民”这一核心概念,以展示该词的具体内涵;如果译者在没有补充说明的情况下,简单地翻译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字面含义为“use the villages to encircle the cities”,即“用农村包围城市”,外国读者会产生误解和疑惑。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农村包围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背后的历史内涵无法被外国读者理解,这个词中的中国文化模因也无法准确地复制到译文中并传播到英语世界。

第三个例子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的表达,它来自《爱莲说》、《孟子·尽心下》,它指的是在肮脏的环境中成长,但可以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被坏习惯污染。然而,原文中有一个隐含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具体指的是一段历史:在重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统一战线,但他们坚持自我,没有受到国民党腐败风气的污染。此处译者也采用了显化的翻译策略,英译为“In Chongqing Chinese Communists worked together with the KMT for the sake of the united front, but they kept their distance during these contacts and remained untainted by KMT corruption.”,相反,如果不采取显化的翻译策略,只翻译表面意义,就无法准确地翻译原文的真正内涵。

基于以上例子,鉴于原文中有大量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表达方式和专业术语,正如赖斯所说,译者在英语翻译中应采取显化策略,在翻译中清晰准确地表达原文中隐含的具体内涵,并将其传达给外国读者,“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信息翻译应该简单易懂。如有必要,原文需要按照要求明确” [18],以达到翻译中准确再现中国文化模因和使之在国外有效传播的目的。

4. 结语

“中国关键词”英译项目是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项目媒介,是中国文化模因的宝库。其目的是促进中国文化模因在英语世界的复制和传播,让英语读者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增强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不同,模因论为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的起源、发展和传播开辟了新的视角 [19];模因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现象具有无可比拟的解释力 [20]。因此,合理借鉴模因论,研究和探索“中国关键词”以及其他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翻译项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了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要求译者在对外翻译过程中注意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积极运用语法,语义和语用翻译策略根据模因复制和传播的特点,在目的语中有效复制中国文化模因,促进中国文化模因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从而使源语文化模因能够影响目的语读者,促进其对中国文化模因的接受、理解、记忆、表达和传播。

注释:

文中所用例子均来自中国关键词官网,见参考文献 [11]。

文章引用

刘秋华. 模因论视阈下的“中国关键词”英译策略分析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hina Keywords” in the C-E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4): 598-60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4075

参考文献

  1. 1. 杨燕. 模因论视阈下《查姆》英译策略探析[J]. 贵州民族研究, 2020, 41(9): 100-106.

  2. 2. 赵式一. 模因论视阈中的外宣翻译[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5(2): 137-140.

  3. 3. Dawkins, R. (1976)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4. 4. Hornby, A. (2010)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Englis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5. 5. 何自然, 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 2003, 26(2): 200-209.

  6. 6.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 2005, 4(6): 54-64.

  7. 7. Blackmore, S. (1999) The Meme Mach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8. 8. Chesterman, A. (1997) Memes of Translation.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https://doi.org/10.1075/btl.22

  9. 9. 谢耀基. 汉语语法欧化综述[J]. 语文研究, 2001(1): 17-22.

  10. 10. 王雪明. 基于信息型文本的汉译英显化策略体系建构[J]. 上海翻译, 2021(5): 60-65.

  11. 11. 中国关键词官网.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ina_key_words

  12. 12. Newmark, P.A. (2001)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3. 13. Reiss, K. (2004)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4. 14. Baker, M. (2004)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5. 15. Shuttleworth, M. and Cowie, M. (2004)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6. 16. 陈小慰. 应用翻译中文化内涵的有效“呈现”——对现有“增益-明示”翻译方法的修辞再认识与运用[J]. 上海翻译, 2017(3): 14-20.

  17. 17. 邵璐. 莫言《生死疲劳》英译中隐义明示法的运用: 翻译文体学视角[J]. 外语教学, 2013, 34(2): 100-104.

  18. 18. Munday, J.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Routledge, London & New York.

  19. 19. 冯建明, 莫爱屏. 模因三论与文化进化研究[J]. 外国语, 2019(2): 54-61.

  20. 20. 陈琳霞. 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8(2): 108-11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