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7 ( 2022 ), Article ID: 53683 , 5 pages
10.12677/ML.2022.107193

“V都V了”的会话分析

谢远芳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6月10日;录用日期:2022年7月6日;发布日期:2022年7月15日

摘要

本文基于互动交际视角,考察汉语口语中常用构式“V都V了”的话语模式,并分析该构式在不同的话轮位置上表现出的互动功能。位于话轮起始位置上的“V都V了”有强调、劝慰,抱怨责备,开脱解释等人际互动功能。位于话轮中间位置的“V都V了”有解释劝慰,开启新话题的功能,而话轮末尾未知的“V都V了”处于话轮转换关联位置,有转换话轮,表达立场,抱怨责备的功能。

关键词

会话分析,话轮位置,话语功能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V + dou (都) + V + le”

Yuanfang Xie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Jun. 10th, 2022; accepted: Jul. 6th, 2022; published: Jul. 15th, 2022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scourse patterns of the commonly used construction “V + dou (都) + V+ le” in spoken Chinese, and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s of this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turn-taking positions. The “V + dou (都) + V + 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versation round has the functions of emphasizing, comforting, complaining and blaming, excusing and explaining. The “V + dou (都) + V + le” in the middle of the round has the function of explaining, encouraging and starting a new topic, while the unknown “V + dou (都) + V + le” at the end of the round has the function of changing the round, expressing positions, complaining and blaming.

Keywords:Conversation Analysis, Turn-Taking Positions, Discourse Func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会话分析的研究主要是对会话中交际双方具体执行的社会行为做会话结构和功能分析,以探究在执行不同的社会行为(邀请、请求、表扬、感谢、拒绝、建议、批评、抱怨等)时,交际双方采用的会话在整体结构、话轮转换、序列组织、修正组织等方面有何特点 [1]。通过语料调查我们发现,“V都V了”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在书面语中的使用,且“V都V了”在话轮中的位置非常灵活,可以出现在话轮起始位置,话轮中,也可以出现在话轮末尾位置,并且在不同位置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话语功能。本文选取BCC口语语料库的语料,对“V都V了”进行会话分析来研究它的话语功能。

2. 话轮起始“V都V了”的会话序列及功能

由于“V都V了”的受事论元一般都倾向于前置,并且通常是作为一个话题统辖着几个话轮。所以处于话轮起始位置的“V都V了”就是围绕受事论元发生的已然事件的一种客观的确定,这个已然事件是交际双方所共知的,有确认强调的功能。如下面的例子:

例(1)背景:A深夜发美食朋友圈后,与B通话时发生对话。

1B:我看到了,你又去吃好吃的了。[开启话题]

2A:是的呢。

3B:咱们晚上不发这些好吗?[发出请求]

4A:发都发了,你就咽咽口水吧……[给予回应]

5B:残忍。

在这一例子中,1B中的“好吃的”是“发都发了”的受事宾语,它作为话题统辖这五个话轮。第四行A在话轮起始位置使用“发都发了”是强调“已经发了美食”这个交际双方都已知的事实,同时也是对第三行B的请求做出了回应。所以位于话轮起始位置的“V都V了”具有确认强调的功能。

例(2)背景:大学生A不喜欢当初自己选的专业,和家人B提出想换专业,

B不希望他中途放弃这个有前景的专业。

1A:爸,我想换个专业。[提出话题]

2B:为什么突然想换?

3A:不是突然,我想了很久了,计算机我实在是不感兴趣。

4B:你不觉得自己很任性吗,自己选的路怎么着都得好好走下去。[表达观点]

5A:可是我一点都不喜欢!!!

6B:选都选了就做好它![确认强调]

在一例子中,交际者A首先提出了话题“换专业”,在间隔两个话轮之后,第四行B首次表达自己不同意的观点,“选都选了”出现在第六行话轮起始位置,首先是对“A已经选了”这一双方都共知的事实进行了肯定,也是在4B的基础上,再次强调他的反对意见。第五行的A发出了语气强烈的反对之后,交际者B采用委婉回避的会话策略,通过对客观事实的确定来避免直接否定A,以达到劝说的互动功能。再看例(1)中同样的说话人A没有直接回答3B“好”或者“不好”,而是使用“发都发了”对已然事实进行了肯定,并且随后给出具体建议,以次来达到劝说功能。建议这一会话行为对应的语言形式主要有陈述句和反问句。“V都V了 + 陈述句”通常可以变换成“既然V都V了,就……”的让步句。反问句虽然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还是表达的陈述意义,例如“来都来了,能不进去吗?”可以理解为“既然来都来了,就不能不进去。”所以不管是陈述句还是反问句都有明确建议指向。

例(3)背景:女儿B难得回家吃饭,母亲A做了一桌饭菜,饭桌上发生如下对话。

1A:来,再吃点儿,全是你爱吃的菜。[提出要求]

2B:不吃了,我怕胖。[负面回应]

3A:吃都吃了,还怕胖。[强调抱怨]

在这一对话中,母亲在提出要求后,得到的是女儿的负面回应,于是她做出了抱怨的会话行为,她在3A的起始位起始位置使用“吃都吃了”,首先是对女儿“已经吃了”这一事实进行强调,在向女儿表示结果已经造成了,怕胖也来不及了。梁皓宇(2020)对“V都VP了”句式进行探究时,认为“V都VP了”具有责备义,并把责备分为了两个层级,一个是不满,表示轻微责备,还有一个是愤怒,表示严厉责备。在这里我们认为A对B的拒绝表示不满,使用“V都V了”有轻微的责备功能 [2]。表示抱怨这一会话行为交际者主要使用“V都V了 + 陈述句/感叹句”的语言形式。

例(4)背景A在商店里买“康师傅”绿茶,但B拿了一瓶“唐师傅”绿茶给他,他喝了一口之后才发现不对,这时发生如下对话。

1A:老板,这根本不是康师傅绿茶,你拿的唐师傅绿茶给我,我要退货。[提出要求]

2B:喝都喝了,没法退。[负面回应]

3A:你这是欺骗消费者!

这一例子中,面对A提出的要退货的要求,B是先确认强调“已经喝了”这一事实,再说明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没法退”,从而完成拒绝这一会话行为。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具有因果关系的,B就是用“喝都喝了”来为自己拒绝退货做解释。所以在这一例子中位于话轮起始位置的“V都V了”具有开脱解释的互动功能,拒绝的会话行为通常后续小句是否定句。

综上几种情况,我们对处于话轮起始位置的“V都V了”的互动功能做一个小结,如表1所示。

Table 1. Interactive functions of “V + dou (都) + V + le” at start position of the turn-taking

表1. “V都V了”在话轮起始位置的互动功能

3. 话轮中“V都V了”的会话序列及功能

话轮中的“V都V了”在口语中大量出现 [3]。他不在话轮起始位置也不在话轮末尾位置,而是在话轮的中间位置,我们这里只讨论话轮中且只在话轮构建单位中的“V都V了”的功能,处于话轮构建单位中的“V都V了”往往处于一个完整的语句中间,这时的“V都V了”具有开启话题的功能。

例(5)

A:我很喜欢这个乐队,但是没钱买专辑,能送我一张吗?

B:既然你来都来了,不送一张就真的说不过去了哈哈。

这里的“来都来了”虽然位于话轮中,但是它前面部分只有连词和人称代词,这和我们在第二节的例(2)中讨论的功能一致,就不在赘述了。

与位于换轮起始位置不同,话轮中的“V都V了”强调的已然事实不一定是双方共知的,这样“V都V了”强调的可能是一个新信息,所以受话者接收到新信息之后就会开启新的话题,所以话轮中的“V都V了”有开启新话题的功能。

例(6)背景:A和B在讨论喜欢的小说作家时,B喜欢的作家涉嫌抄袭,发生如下对话。

……

1A:他那本书是抄袭匪我思存的。[提出话题]

2B:匪我思存的书完全写不出这种深度啊!!又没有实锤。[给予回应]

3A:醒醒,有实锤,告都告了,亲先了解一下再发言。[提出话题]

4B:什么时候告了!?[接续话题]

这组对话中3A首先用“有实锤”对2B的观点做出了反驳,然后再用“V都V了”补充新信息,强调B所不知道的已经告了这件事,B在接收到之后,就接着这个话题做出了回应。话轮中的语言形式表现为“反驳 + V都V了 + 建议”,多配合陈述句、祈使句使用。会话行为是建议,“V都V了”有强调的互动功能和开启新话题的功能。

例(7)背景:A和B计划去毕业旅行,A和B说过要买相机作为自己的毕业礼物,出发前一周见面时,她们发生如下对话。

1A:相机好重哦,下周出去玩都不想带上它,但是拍照又好漂亮。纠结了啊啊。[提出话题]

2B:带着确实超级占地方,但是买都买了还是带着吧![表达立场]

3A:没买呢!距离出发时间还有几天。[给予回应]

这一例子中,A提出了关于带不带相机的话题,B首先是回应了“相机好重”并给予赞同,然后用转折连词“但是”来提示自己的立场,接着使用“V都V了”来对他以为已经买了相机这一事实进行确认强调,最后表达“还是带着吧”这一立场。这个话轮是的会话行为是建议,话轮中的语言形式表现为“肯定 + 转折连词 + V都V了 + 观点态度”,多配合祈使句、反问句、感叹句使用。“买都买了”也是在解释认为要带的原因,因此也有劝慰解释的人际互动功能。另外3A给予的回应是针对“买都买了”而不是对B提出观点的回应,可以说这里的“V都V了”实际上是开启了新的话题。因为“买都买了”是B主观认为的事实,而不是确实发生的已然事实,B提供了错误信息,引导A在下次对话中去进行修正,由此发生话题的转换。

4. 话轮末尾“V都V了”的会话序列及功能

Sacks等人认为话轮转换一般发生在转换关联位置(TRP),也就是一个话轮构成单位中说话者可以发生话轮转换的位置。另外,他们还提出对于这个位置的判断判断,需要依靠放弃话轮信号 [4]。我们认为位于话轮末尾位置的“V都V了”处于转换关联位置,说话人通过“V都V了”来强调已然事实的完结或者表达主观情绪,由于没有后续小句,就加深了“V”的程度,也加深了已完结事件对说话人主观情绪的影响,这就使得说话人放弃话轮。

例(8)背景:B剪了头发之后,觉得不太满意,见到A后发生如下对话。

1A:唉,你换发型啦。[提出话题]

2B:是呀,但我觉得不太好看。

3A:讲真,还是长发的你好看。[做出评价]

4B:不要说出来!剪都剪了![负面回应]

5A:好好,不说了,咱们一会儿去哪儿吃饭?[转换话题]

在这一例子中,B本来就对剪发的结果不太满意,所以当3A做出了客观评价之后,B的不满被加深。在做出否定提醒后,使用“剪都剪了”强调了剪这一动作的完结,以及带来的后果已经无法改变,有抱怨责备的功能。此处于语言序列为“否定提醒 + V都V了”。并且说话人在此放弃会话,由A接续会话,话轮发生转换。

例(9)

1A:当初你们多好啊![提出话题]

2B:哎,别提了,分都分了……[负面回应]

3A:有啥不能提,都过去了。[接续话题]

例(9)中2B的语言序列为“否定提醒 + V都V了”,“分都分了”通过强调已经分手的事实,来表达不愿多提的立场态度,成为放弃话轮的信号 [5]。例(8)中也隐含了不愿多说的立场态度。所以在话轮末尾位置的“V都V了”处于话轮转换关联位置,有转换话轮,表达立场,抱怨责备的功能。

5. 结语

本文选取了“V都V了”所在的典型对话,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其在话轮中不同位置上的语言序列和功能做了探究,位于话轮起始位置上的“V都V了”有强调、劝慰,抱怨责备,开脱解释等人际互动功能。位于话轮中间位置的“V都V了”有解释劝慰,开启新话题的功能,而话轮末尾未知的“V都V了”处于话轮转换关联位置,有转换话轮,表达立场,抱怨责备的功能。

文章引用

谢远芳. “V都V了”的会话分析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V + dou (都) + V + le”[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7): 1445-144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7193

参考文献

  1. 1. 王子莹. 我国会话分析研究综述[J]. 现代交际, 2019(16): 74-75.

  2. 2. 梁皓宇. “V都VP了”结构探究[J]. 现代语文, 2020(4): 47-53.

  3. 3. 张爱玲. 构式“V都V了”考察[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6): 100-104, 131.

  4. 4. 罗智丹. 话轮转换理论框架概述[J]. 文教资料, 2017(2): 23-24.

  5. 5. 方梅, 乐耀, 著. 规约化与立场表达[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