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6685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12763

论汉语比喻性词语的维译方法

买买提尼牙孜·托科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新疆 乌鲁木齐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7日

摘要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有大量的比喻性词语,由于这两种语言各有其不同的民族特征,在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选择对象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汉维两种语言中比喻性词语的喻体和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完全对应、部分对应、非对应)入手,探讨其翻译方法。

关键词

比喻性词语,对应关系,翻译方法

A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Method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Chinese and Uygur Language

Maimaitiniyazi Tuoketi

Party Schoo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al Committee of CPC, Urumqi Xinjiang

Received: Oct. 26th, 2023; accepted: Nov. 28th, 2023; published: Dec. 7th, 2023

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figurative words in both Chinese and Uygur language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ethnic characteristics, the choice of figurative objects is differe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figurative words in Chinese and Uygur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complete correspondence, partial correspondence and non-correspondence).

Keywords:Figurative Words, Corresponding Re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都有各自古老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汉民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汉民族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个性;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较大的差异。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汉民族文化和维吾尔族文化也不例外。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1] 语言的生存发展始终与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连。而社会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语言中的许多因素无不与文化息息相关。

汉族和维吾尔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但是他们的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两支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维吾尔语则属于阿尔泰语系。属于不同语系的汉语和维吾尔语(以下简称维语)之间因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物质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语言也存在着很多差异。其中,比喻性词语之间的差异尤为突出,它会充分体现这两种语言背后隐藏的各自的民族文化色彩。例如:

① 一丘之貉bir ʤaŋgalniŋ bɵriliri

② 死猪不怕开水烫qeri kala piʧaqtin qorqmajdu

③ 家丑不可外扬qol sunsa jɛŋ iʧidɛ, baʃ jerilsa bɵk iʧidɛ

④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su ketidu taʃ qalidu, osma ketidu qaʃ qalidu

⑤ 有其父,必有其子ala inɛkniŋ balisi ʧala qujruq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维汉两种语言各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具有独特民族文化色彩的这种特殊比喻方式会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 维汉比喻性词语的对应关系

比喻是说话者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似点,用一种通俗易懂的事物(喻体)来说明或描述另一种事物(本体)的修辞手法之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说话或文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对方更容易了解和接受。“比喻性词语可以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2]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维汉两种语言对同一个本体设喻时,在大多数时候采用不同的喻体。因为在这两种语言中比喻性词语喻体和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所以选择喻体也不同。因此,翻译比喻性词语时,首先要弄清楚喻体和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大体上讲,喻体和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完全对应关系

不同民族在文化观念、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性,但从宏观来看,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的人们对部分事物有共同的体验和认知。由于这些共同的体验和认知,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东西能够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一起生活的汉族和维吾尔族人民对一些事物更有共识。因此,维汉两种语言比喻性词语中就存在着喻体和喻义完全相同的一种现象。以下几个例子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⑥ 纸老虎qɛɣɛz jolwas

⑦ 铁饭碗tɵmyr tawaq

⑧ 火上浇油ot ystigɛ jaɣ ʧaʧmaq

⑨ 浑水摸鱼suni lejitip beliq tutmaq

⑩ 口蜜腹剑aɣzida kylkɛ ʧaqʧaq, qojnida palta piʧaq

维汉两种语言比喻性词语中的这种形似、意似(喻体和喻义完全相同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两族人们对一些事物的共同认识和经验。然而,在维汉两种语言中,喻体和喻义完全对应关系的情况并不太多,然而分对应或非对应关系的情况较多。

2.2. 部分对应关系

在维汉比喻性词语中,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情况,也就是喻体和喻义部分对应关系的情况比较常见。这种情况表现出语言的民族特征和民族色彩。无论是汉语,还是维语中这种类型的比喻性词语确实很多。我们不妨看看以下例子:

⑪ 胆小如鼠toχu jyrɛk

⑫ 蝇头小利teriqʧilik mɛnpɛɛt

⑬ 鸡蛋里挑骨头tuχumdin tyk yndyrmɛk

⑭ 无风不起浪ʃamal ʧiqmisa dɛrɛχ liŋʃimajdu

⑮ 脸皮厚如城墙jyzi iʃɛkniŋ tirisidinmu qelin

由此可见,这些比喻性词语的表面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因维汉词语的惯例表达方式不同而出现了喻体不对应的情况。

2.3. 非对应关系

由于维汉两种语言各有各的民族文化特征,它们在设喻方式方面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有些汉语比喻性词语和维语比喻性词语看上去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实际上是喻义上有明显区别的。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这种具有典型民族色彩的比喻是对译者最大的考验和挑战。我们再看看以下例子:

⑯ 投石下井ɵlmɛkniŋ ystigɛ tɛpmɛk

⑰ 力量而行jotqanɣa qarap put sun

⑱ 赶鸭子上架qarɣuni tar jɛrdɛ qistimaq

⑲ 弄巧成拙ʧapiqini alimɛn dɛp kɵzini qarɣu qilmaq

⑳ 车到山前必有路baʃqa kɛlgɛndɛ batur

这种喻体和喻义非对应关系的情况是比喻性词语翻译的最大障碍和难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维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很强民族文化特征的比喻性词语应该认真对待、深思熟虑,防止从表面形式上推断其喻义。尤其是翻译一些“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比喻性词语时,如果译者逐字逐句地翻译,不仅难以正确传递源语比喻性词语的真正意思,反而很容易会闹出笑话。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反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遇到比喻性词语时,光从字面意思来直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维汉语比喻性词语包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3. 引起设喻方式不同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一种语言在词语上体现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群体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审美观点和社会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比喻性词语。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某一种事物来联想到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或情境的联想也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对事物的联想不一样,所以对本体进行的设喻方式也不一样。总之,传统文化观念、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物质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会引起设喻方式的不同。

3.1. 传统文化观念的不同

比喻性词语蕴含着其所属文化中一些事物的传统概念认识,在维汉两种语言中一些比喻性词语之间的区别就很明显地表现了这种传统文化概念的差异。例如在汉语中“龙”是一种代表吉祥如意、大富大贵的神异动物。因此,在汉语中有与龙相关的“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凤子龙孙”、“望子成龙”、“龙驹凤雏”等许多成语,它们都包含着美好幸福的愿望 [3] 。然而在维语中“龙”是一种非常凶残的吃人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喻指凶恶的人。因此,在维吾尔族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中常有英雄与龙激烈搏斗,最后杀死龙取胜的情节。我们再看看“牛”这个词,受农耕文化深刻影响的汉语中“牛”是能够为人类提供劳动力的农耕动物,是农民的好帮手,是埋头苦干、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象征 [4] 。例如,“老黄牛精神”(比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等。而受草原游牧文化影响的维语中“牛”多是贬义的,指笨拙、傻瓜的人。例如,kalidɛk dɵt adɛm (像牛一样笨的人),kalidɛk qarap turuʃ (像牛一样看着)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对同一喻体的褒贬态度有天大区别的现象,就反映维汉两个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差异。

3.2. 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历史长河中沉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意义深远。例如“说曹操,到曹操”、“有眼不识泰山”、“逼上梁山”、“画蛇添足”、“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具有明显民族文化特点的成语与汉文化密切相连。同样,在维语比喻性词语中也有很多蕴含其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再例如,orini kim kolisa ɵzi ʧyʃɛr比喻咎由自取,mozajniŋ jygyryʃi samanliqqiʧɛ比喻黔驴技穷,nijiti jamanniŋ qazini tɵʃyk比喻害人终害己,等等。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维汉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发展对其语言的影响。所以,要正确了解类似的比喻性词语的真正含义,就必须对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准确的掌握。

3.3. 宗教信仰的不同

宗教是比喻性词语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许多比喻性词语,其含义蕴藏着那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理解。在汉语中,由于汉族人民古代信仰佛教,于是出现了许多与佛教相关的比喻性词语。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远看菩萨,近看泥巴”、“不看僧面看佛面”、“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在维语中也有很多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词语。又如,aʃ kɛlsɛ iman qeʧiptu (意思与“见利忘义”相近),sawabniŋ tywi tɵʃyk (意思与“好心当成驴肝肺”相近),molla hɛmmini bilɛr, ɵzi qopup kɵlgɛ sijɛr (意思与“明知故犯”相近)等。

以上的这些比喻性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文化的深刻影响。

3.4. 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

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世界,也创造了语言。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既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审美观点、思维方式等,又能反映到语言文化中去而产生特定的比喻性词语。汉民族的祖先很早就从事农业,因此,汉语中的很多比喻性词语显然与农业生产有关。例如:种瓜得瓜、五谷丰登、拔苗助长等。而维吾尔族的祖先主要从事畜牧业。因为如此,维语中与畜牧业有关的比喻性词语较多。比如:altɛɵʧkigɛ jɛttɛ tekɛ (十羊九牧),jalɣuz atniŋ ʧeŋi ʧiqmas, ʧeŋi ʧiqsimu deŋi ʧiqmas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mozajniŋ jygyryʃi samanliqqiʧɛ (牛犊再撒腿跑,还是离不开草堆)等等。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比喻性词语不仅反映了该民族的物质生产方式,还折射出了其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物质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引起设喻方式的不同。

4. 汉语比喻性词语的维译方法

根据喻体和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比喻性词语的维译,可以采用主要以下三种方法。

4.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译入语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意求真,通过保留原文形貌来保留原作的内容和风格的翻译方法。比喻性词语当中喻体、喻义完全对应的时候可以采用直译法。直译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一定的程度上保留原语的民族特色,把原语中的形象说法直接传递给译入语读者,使其直观感受到原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例如:

㉑ 灯下黑ʧiraq tywi qaraŋɣu

㉒ 大海捞针deŋizdin jiŋnɛ izdɛʃ

㉓ 远亲不如近邻jiraqtiki tuɣqandin jandiki χoʃna jaχʃi

㉔ 如羊羔般温顺qojniŋ qozisidɛk jowaʃ

㉕ 一个巴掌拍不响bir qoldin ʧawak ʧiqmajdu

4.2. 借用法

借用法是在原文字面意义直译过来不能传达原文真正意义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原文的形象和比喻说法来处理比喻性词语的翻译方法。直译不能传达源语喻语真正意思的时候,译者应该考虑根据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采用内涵相似的说法来表达原文意思。在维汉两种语言中的比喻性词语如果是部分对应关系,那么可以采用借用法,也就是在保留原语喻义的前提下,借用译入语比喻来代替源语比喻。如:

㉖ 有钱能使鬼推磨pul bolsa ʤaŋgalda ʃorpa

㉗ 逼人入绝境,绵羊也拼命buɣuzlajmɛn desɛŋ qojmu tipirlajdu

㉘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jolwasniŋ qujruqi bolɣiʧɛ χorazniŋ taʤisi bol

㉙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tygmini dɛp tɵgidin quruq qalmaq

㉚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qanɣa qan, ʤanɣa ʤan almaq

4.3.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在翻译时忠实原文内容,摆脱原文比喻格束缚,牺牲形象、保留原意,根据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的翻译方法。比喻性词语当中喻体、喻义非对应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法。由于汉语和维语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许多比喻性词语貌合而神离。在这样的情况下直译是万万不行的,必须采用意译法来解决问题。例如:

㉛ 挂羊头卖狗肉qujruq kɵrsitip ɵpkɛ satmaq

㉜ 身正不怕影子歪qorsiqiŋniŋaɣriqibolmisatawuzjijiʃtin qorqma

㉝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qan bilɛn kirgɛn χuj ʤan bilɛn ʧiqidu

㉞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ʤandin kɛʧmigiʧɛ ʤananɣa jɛtkili bolmas

㉟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syt iʧip aɣzi kɵjgɛn qetiqnimu pywlɛp iʧɛr

5. 结语

“比喻性词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5] 翻译过程中选择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时,往往体现出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译者在处理比喻性词语时,不能在表面上简单地语言转换,而是一定要透过语言表层,深刻理解这些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把比喻性词语作为其所属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来处理,并且采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才能正确传递原文的意思,顺利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

文章引用

买买提尼牙孜 •托科提. 论汉语比喻性词语的维译方法
A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Method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Chinese and Uygur Lan-guag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2): 5692-569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2763

参考文献

  1. 1. 汪文秋. 汉英比喻性词语的对比与翻译[J]. 当代经理人, 2015(15): 183.

  2. 2. 李郁青. 刍议英汉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 长沙大学学报, 2006(6): 118-120.

  3. 3. 王恩科, 李昕, 奉霞. 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122.

  4. 4. 李建军. 文化翻译轮[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47.

  5. 5. 陈三东. 英语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80-8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