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 10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8639 , 7 pages
10.12677/WLS.2022.104074

《骆驼祥子》和《小癞子》主人公之比较

缪逸凡1, 陈旭初2

1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西班牙 巴塞罗那

2苏州高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收稿日期:2022年9月20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4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日

摘要

《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述车夫祥子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小农经济解体后涌入城市的农民阶层挣扎求生的辛酸历程。《小癞子》是西班牙第一部流浪汉小说,小说描述了十六世纪中叶,封建制度濒临崩溃、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后,西班牙社会涌现的以小癞子为代表的流浪人群的生存图鉴。两部作品相隔虽然几个世纪,角色形成的社会背景却十分相似,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在社会转型的相似背景下诞生的。两位主人公在挣扎生存的过程中,都逐渐丢失了自我,并被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所同化。本文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两位性格迥异、际遇截然不同的社会底层人民的奋斗历程,探究其悲惨命运结局的必然性。

关键词

《骆驼祥子》,《小癞子》,人物比较,悲剧奋斗史,城市游民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otagonists in Rickshaw Boy and Lazarillo de Tormes

Yifan Miao1, Xuchu Chen2

1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Barcelona Spain

2Global Institut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Received: Sep. 20th, 2022; accepted: Nov. 24th, 2022; published: Dec. 1st, 2022

ABSTRACT

Rickshaw Boy, one of Chinese writer Lao She’s masterpieces, illustrates the struggle of the peasant class that flocked to the citie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mall peasant economy. Lazarillo de Tormes, the first Spanishpicaresque novel, depicts the survival of the vagabonds, represented by Lazarillo, who emerged in the mid-sixteenth century when the feudal system was on the verge of collapse and the peasant artisans were going bankrupt. Although centuries separate the two works, the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the characters are formed is very similar, and the protagonists of both works are born in a similar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ruggling to survive, both characters gradually lose themselves and are assimilated into the general soci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struggles of these two people with very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very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ir tragic fates.

Keywords:Rickshaw Boy, Lazarillo de Tormes, Character Comparison, Tragic Struggle, Urban Homeles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鸦片战争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的农民涌进城市,祥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骆驼祥子》一书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勤奋的、有理想的、积极向上的祥子如何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一点点被现实打败,并最终向现实屈服。祥子努力认真,积极向上,从不向苦难低头,可是那个地狱般的社会最终还是将他击垮,使他沦为繁华城市中的边缘人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游民。无独有偶,诞生于16世纪中叶的流浪汉小说的鼻祖《小癞子》一书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在城市边缘区域流浪求生的可怜人。彼时西班牙经济衰落,大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都纷纷破产,成了无业游民。小癞子在流浪的过程中努力求生,同时还努力坚守内心的一份简单、纯净。但是最终还是被社会同化,最后他娶了大主教的情妇,过上了所谓的好日子。在两位主人公抗击命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各自的宝贵品质,但是两人的结局却都与读者的预期不甚相符,成为了作者笔下的悲剧式人物,他们是如何向命运抗争,又为何会最终走向深渊,本文笔者将就这一疑问展开深入分析。

2. 人物背景

2.1. 人物角色诞生的社会背景

两部作品相隔数个世纪问世,成书的时代背景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部作品均成书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衰退,农村破产,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的破产者,即所谓的城市游民。两本书的主人公实质上都是城市的边缘人物,也就是城市游民。

2.1.1.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成书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值军阀混战的至暗时期。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动荡不安。鸦片战争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农村的破产,使得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农村,来到城市谋生。祥子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尝试各种工作之后,最终选择以拉黄包车为生。“祥子在北平城里痴想‘做一独立劳动者’这愿望本身就透露出与环境的不和谐”,具体说来“他远远的有一个‘车’的梦,梦想有一天自己有了车,自己来做生活的主人。以上种种都显示出祥子身上农民特征。” [1]

2.1.2. 《小癞子》

十六世纪早期的西班牙国力强盛,贸易繁荣。然而欣欣向荣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普通民众处境悲惨。” [2] 到了十六世纪中叶,“一度称雄于欧、美两洲的西班牙由于封建制度濒临崩溃,逐步陷入了农业衰败、工商业凋零的困境,社会上出现了大批破产者——流浪汉。” [3] 此外“西班牙上层社会重农轻商的思想对社会的破坏性影响非常之大。” [4] 他们拥有西班牙绝大部分的领土,所以他们轻视商人和手工业者,这一偏见竟演变成了国民准则。很多曾经成功的商人只想着用大把的财富来购买爵位和土地。而就在这个时候,欧洲中北部随着资本主义改革开始崛起,政治经济乃至科学文化实力全面超过了曾经的霸主西班牙。

《小癞子》便是成书于这一时代:大量失去工作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了城市游民,以人为本的思想却不断涌现。小癞子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社会的传统行为规范相悖,他的小偷小闹,他的恶作剧无疑是向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挑战并发出了冲击。

2.2. 人物角色诞生的文化背景

两部作品在当时所处的文坛里,都是一股清泉。无论是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出现描写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还是在骑士小说和文化史诗盛行的十六世纪出现流浪汉小说,对于当时的时代都是特殊而别致的。

2.2.1. 《骆驼祥子》

五四文化运动后,各种文化新思潮不断涌现。学生,工人阶级地位不断上升,农民阶级的思想却得不到进步,此外来城市谋生的破产农民也被社会进步思潮忽略。五四运动后,所提倡的新文学只是面向小资产阶级和新兴的市民阶级的文学,此类文学大多是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市民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状态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形态,但事实上这只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小部分人的生活及心理状态,而当时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体是农民阶级以及来到城市谋生的游民,所以这股文学潮流中展示的中国人民生活形态是极其片面的。事实上,城市底层人民是中国多年改革潮流中一直被忽略的群体。“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他们的人生。而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 [5]

老舍在这一新文学潮流中,引出了一股新泉,致力于描写城市贫民。在城市的畸形繁荣的表象下无数的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日益贫困,骆驼祥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老舍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对于生活的重视,既批判地表现了市民生活方式的封建性,和由这种生活方式造成的市民性格的保守型,又表现了在这场变动中所包含的悲剧因素。” [6]

2.2.2. 《小癞子》

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和人性的解放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就在文艺复兴思想风靡欧洲大陆的时候,西班牙文坛却仍然满是美女英雄、歌功颂德。不过文艺复兴还是对西班牙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流浪汉文学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小癞子》“不写传奇式的英雄美人,不写田园中的牧童牧女,而写一个至卑极贱的穷苦孩子” [7],可以说它是西班牙流浪汉文学的鼻祖。“流浪汉小说主要描写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失业者、下层市民从甲地漂泊到乙地,从一个社会环境迁徙到另一个社会环境中的各种遭遇、见闻以及他们窘迫、艰辛的奋争:这种作品比较贴近现实,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1] 它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底层流浪者的生活写照,尖锐有利地揭示了社会的腐败黑暗,讽刺了虚伪做作的糜烂风气,把西班牙的没落和上流社会的伪善刻画得入木三分。“开启了流浪汉小说的先河并对后来的风俗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3. 人物角色的奋斗历程

3.1. 祥子的奋斗历程

老舍笔下的祥子是普通农民的典型代表。农村的破产使得他不得不来到大城市,他尝试过很多工作后,最终选定拉车谋生。虽然身在城市,但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己自足的小农意识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只顾着自己埋头拼命拉车,却对所处的社会毫不关心。起初祥子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地拼命拉车,但是通过努力买来的第一辆车被宪兵拿去了,为第二次买车准备的钱又被侦探搜刮空去,而第三辆车也因为虎妞之死而被变卖。三次打击让祥子对梦想,对未来都彻底失去了信心。

小福子死后,祥子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要抬眼去看看他身处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地狱,可怜的祥子彻底失望了,也就沉沦堕落了下去。祥子终于被那个他不懂也不容他的社会打败,终于他向曾经所不屑一顾的一切低了头,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8]。

3.2. 小癞子的奋斗历程

小癞子是出身悲惨的社会底层流浪者。当他被母亲送给瞎子主人之后,他不哭不闹,以极强的适应能力很快地跟上了新的主仆生活模式。主人待他极差,他却能以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方式顽强地谋求生存。第一天,瞎子就让他头撞石牛,给他好好上了一课——“瞎子的领路孩子得比魔鬼还机灵” [7]。他忍着疼痛,咽下泪水,积极地观察思考他所处的环境,极快地适应周遭的恶劣的生存条件,以免被饿死。为了生存,为了保护自己,为了活下去,小癞子学会了偷骗,学会了恶作剧,这与当时的传统社会道德观是相悖的。

最后小癞子娶了大主教的情妇,交上了好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他说他的妻子是一个正经的女人,他捂住了耳朵,闭起了心,埋下了头,和主教“三人相处得很合恰” [7]。我们不禁感叹那个敢爱敢恨,天不怕地不怕的小流浪汉最终还是消失了,被当时的社会所同化了。

3.3. 小癞子和祥子的相似性

3.3.1. 生活遭遇的相似性

祥子只身来到北平城谋生,一心想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独立自由的生活。但是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他一次又一次受到打击。三次接近梦想,却又三次梦想落空:他的车被宪兵没收过,为再次买车攒的钱被侦探敲走过,最后又因为虎妞难产去世祥子变卖了第三辆车,可谓坎坷重重。

小癞子是“一个至卑极贱的穷苦孩子。他伺候过一个又一个主人,亲切领略到人世间种种艰苦,在不容他生存的社会上一处处流浪,挣扎着活命” [7]。就算主人待他极差,他却仍能以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方式顽强地谋求生存。

两位主人公都游走在城市的边缘,历尽坎坷与磨难。虽然他们有一颗积极向好的心,但是在黑暗的社会中他们遇到了重重阻碍,并最终与原本美好的愿想渐行渐远,他们相似的生活遭遇正是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

3.3.2. 人性中的闪光点

两位主人公虽是游走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但是在最初均彰显了人性中的闪光点。

骆驼祥子是一个极好的车夫,他聪明努力认真,又不害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可效法的恶习” [8]。虽然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但是他却依然执着坚定地从头再来,誓死要拥有自己的车,可以说祥子始终坚忍地执着于他最初的念想。“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只要他自己肯咬牙,十二就没有个不成。” [8] 最难能可贵的是,祥子是善良的,就连偷来的骆驼都不舍得卖到饭店去,虽然卖给饭店最能卖出个好价钱。他还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就算积蓄被孙侦探抢走还是不忘给曹先生报信。

小癞子伺候了一个又一个奇怪的主人,但是他始终乐观,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生活。母亲把他送给了一个瞎子主人,这位主人待他极差,他却能以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方式顽强地谋求生存。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第三个主人,他是一位死守传统的穷乡绅,常常要靠着小癞子骗讨得来的食物过活。小癞子虽然不以乞讨为耻,但他也希望他的这位主人“别尽摆架子;处境愈来愈窘,虚骄的气焰该一点点消减”。但是“他们这种人有个颠扑不破的规律:尽管身上没一个镚子,还死要面子;这毛病一辈子也改不了” [7]。这是对当时社会普世价值观和荣誉感的蔑视,也是人性解放的体现。此外他的身上还有一种难得的正义感,所以最终他才会离开那个兜售赦罪符的主人。小癞子辛酸的流浪史虽然充满了他的自嘲,但我们却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很多闪光的人性美。

3.3.3. 命运的抉择——被社会同化

祥子经过三次打击后彻底堕落了,他开始学会了抽烟喝酒。“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 [8] “现在,怎能占点便宜,他就怎办。多吸人家一支烟卷,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他占了便宜,别人就吃了亏。” [8] 他也早忘了买车的梦想,“阮明要的是群众的力量,祥子要的是更多的,像阮明那样的,享受。” [8] 倔强清高、不同流合污的祥子最终被现实打败,不再抗争,被社会同化了。

而无忧无虑的小癞子后来交了“好运”,娶了大主教的情妇,从此丰衣足食。“根据他自己说,他们三口子相处得很融洽,因为他拿稳自己的老婆多么正经——也就是说,不正经。” [2] 因为说到底,“反正女人没一个正经” [7]。原本简单而又乐观的小癞子就消失了,不再特立独行,最终被社会软化并同化了。“小癞子的流浪史正是他个人的成长史,是他社会地位逐渐上升而道德感逐渐缺失的一个过程” [3]。

3.4. 小癞子和祥子的不同

3.4.1. 适应环境的能力

祥子骨子里始终是农民的祥子,希望在北平城靠自己的努力做一个独立自由的劳动者,“这愿望本身就显示出与环境的不和谐:指导祥子要强奋斗的是小生产这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这就使他的质朴、要强反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显得那么愚蠢、呆笨,不那么合辙” [1]。所以祥子的闪光点在当时的社会反倒成了他最致命的弱点。

而小癞子流浪的过程中,环境适应能力极强,无论是侍奉怎样的主人,他都能游刃有余,再艰难的环境下,他都能让自己活下来。最可贵的是他虽然身为别人的仆从,却没有其他仆从所具备的奴性,从人格上来说他不屈从于任何人,独立而不虚伪。

从某种意义上说,祥子真真该向小癞子学学他身上的坦然,豁达与随遇而安。

3.4.2. 面对苦难的态度

祥子在面对生活的一次次打击时,一直倔强地守着自己最初的梦想,就是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跌倒了回到原点了就再重新开始,隐忍倔强,像骆驼一般耐得住打击,因为有买车的梦想一直支撑着他前行。他像一个苦行僧,不多话,坚持着往前走,却也有着自己的小幸福——有梦想,有希望就是种幸福。

小癞子在侍奉形形色色的主人时遇到了很多的不如意,他总是有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甚至还会受到主人的虐待。但是他从来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于他而言活着就是希望。当身处的环境很糟时他不沉溺其中自怨自艾,也不死守着现状得过且过,而是积极地改变现状——也就是换主人,从而体验到了各种不同的生活。

两位主人公的不同态度其实折射出了东西方人不同的生活价值观念。很多中国哲学家“把趋乐避苦排除于人的本性之外,并且把追求享乐看作是不道德的根源。” [9] 这就形成了克尽人欲的观念,也就是“只专注于克己,自制的禁欲主义” [9]。而西方社会,恰恰相反,“趋乐避苦是西方幸福论的一个基本特点” [9]。他们认为“追求幸福,避免痛苦是人的天性” [9]。

3.4.3. 结局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看来,两位主人公的奋斗史中小癞子的是成功的。他成功地适应了社会,一步一步过上了好日子,安定了下来,并有了自己的家。美中不足的是,他的“幸福”生活是依靠他的妻子才得来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癞子蒙起双眼,因为着实害怕失去这个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上都认同的好日子。

而祥子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却堕落了。他不再去坚持梦想,而是开始一天天地混日子,浑浑噩噩的过活,和那些没有未来的车夫同流合污,再也没了心气,也没了骄傲,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从某种程度上说,祥子应该学会小癞子的变通,学着像他一样去积极适应社会。但是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两位主人公都是失败者。他们曾经有过的难能可贵的闪光点不为黑暗的社会所容时,他们都最终选择了丢弃自己,而却从来没有想过,或许自己所处的时代正等着他们团结起来去改变。

4. 人物走向失败的原因

4.1. 性格缺陷

在社会因素的作用下,祥子身上的小农意识使得他只晓得埋头拉车,固执地一心想要挣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为自己个儿工作卖命。他从未想过要去适应社会环境,更未想过要和别人团结起来。这种单打独斗的个人主义精神不只是在那样一个社会,就是在现代都是必然会走向失败的。在那样的一个混乱的社会,他的人生理想无疑是稚嫩而又狭隘的,带有浓浓的小生产者烙印。

而对于小癞子,作者更多的推崇与赞扬。这也恰恰反映了“当时西班牙上层社会骑士精神的没落和底层小人物崛起的现实” [3]。所以他过上了好日子。可是小癞子却丢失了他最珍贵品质,不再简单纯真,也不再无拘无束。而过上好日子后,他更开始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某种意义上说,他变成了作者所讽刺的上流社会的虚伪的乡绅贵族,这也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贪图安逸的享乐主义态度。

4.2. 面对社会环境的心态问题

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祥子的基本态度是排斥和自闭。比如以前有家太太建议祥子把钱存银行吃利息,他不但没有听,还觉得银行和那家人是一伙的。由于无知,他对于不了解的事物都显示出了盲目的排斥态度。这种保守自闭的心态也像极了当时社会的从众心理。而当苏侦探敲诈他,当士兵抓他的时候,他却都没有反抗,只是心里迟疑了一下,然后便默默顺从了,这也表现了他对公职的一种盲目的畏惧心理。

而小癞子跟着一个个主人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生活,他一直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很快地去适应、去学习,随遇而安地迎合社会。或许没有性格就是他的性格,没有坚持就是他的坚持。周遭的一切他都不放在心上,甚至他的妻子,只要自己能住上好房子,能填饱肚子就行,至于其他他都漠不关心。

4.3. 社会环境的根源问题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所处的社会都是病态的社会。祥子所处的中国社会党派相争,军阀混战,又有海外势力入侵中华,可谓内忧外患。然而人民思想落后保守,新文化运动使得少部分的知识分子有了公民意识,但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阶层却对于国家现状,对民族未来一无所知,他们的思想依旧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小农意识强烈。正如祥子,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在那个年代有着严重的滞后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不关心周遭,不关心社会,不关心国家,是必然会走向失败的。只有唤醒了广大人民的国民意识,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增强国家凝聚力,国家和人民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小癞子所处的西班牙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旧思想更替。但是当时的社会,还是“强调生存或生活的物质水平,强调饥饿、金钱和污秽的现实,流浪汉为了生存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叙述,与歌颂神明和英雄的文学传统不同甚至对立” [10]。在流浪的过程中,小癞子身上的闪光点一直没有被泯灭。但是不得不说他过得太过艰难,艰难到他必须放下所有的尊严,所以他过上“好日子”后,却丢失了身上最可爱的品质,在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尊严的时候,其实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可叹的是小癞子总是一味与当时的社会相适应,却不曾想过是否值得。

两位主人公都因为眼界学识等的狭窄,所以不能看到这个层面。

5. 结论

通过比较和分析两位主人公的流浪奋斗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命运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两位淳朴善良的主人公:一位坚忍不拔,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但不关心周围的环境,亦不考虑梦想在所处的大环境中能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始终义无反顾,无惧无畏;另一位单纯洒脱,积极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不自怨自艾,但是一味地盲目适应社会,最终丢失了自己的底线和准则。在当时的社会中,很显然不去适应所处环境的前者必然被打败;而一味迎合环境的后者也必然被社会同化。由此看来,环境对人的命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是奋斗存在的大前提,就好比沙漠里无论如何都长不出牡丹来。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从个人命运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状态,如果在和平年代,以祥子的老实能干,理应能够丰衣足食,以小癞子的聪明机智也必然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拥有肥沃的土壤,即使再卑微的小草都能尽情生长,好的社会环境能让大部分想好好生活的人实现人生理想。

两位主人公最终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有问题的,需要改变的,但却无能为力。因为单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只有成片的森林才能使沙漠变成沃土,只有更多坚韧的有追求的人团结起来才有可能改变社会。所以处理好人与社会关系是生存的前提,而协调好人与人的合作关系是生存的关键。

文章引用

缪逸凡,陈旭初. 《骆驼祥子》和《小癞子》主人公之比较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otagonists in Rickshaw Boy and Lazarillo de Tormes[J]. 世界文学研究, 2022, 10(04): 474-480.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2.104074

参考文献

  1. 1. 吴梅菊. 性格与环境的错位——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意蕴[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2): 36-39.

  2. 2. 吕霄霄. 骑士精神的没落与小人物的崛起——从《小癞子》看16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现实[J]. 常州大学学报, 2011, 12(3): 110-113.

  3. 3. 张丽. 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浅谈流浪汉小说的渊源及独特性[J]. 现代语文, 2006(5): 80-81, 110-113.

  4. 4. 陈众议. 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M]. 北京: 译林出版社, 2007: 129-135.

  5. 5. 王佑琴. 时代和社会的悲剧——老舍《骆驼祥子》创作简谈[J]. 科教文汇, 2013(23): 69-70.

  6. 6. 赵园. 论小说十家[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011: 28.

  7. 7. 杨绛. 小癞子[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2-11, 44-45, 66.

  8. 8. 老舍. 骆驼祥子[M]. 海南: 南海出版社, 2010: 3, 23, 126-132, 206.

  9. 9. 韩永来, 刘启明. 东西方传统价值观的比较[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4(4): 72-73.

  10. 10. 桑丽娟. 狡猾与饥饿组成的滑稽史诗——西班牙流浪汉小说渊源探讨[J]. 语文建设, 2012(7X): 9-1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