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ysical Sciences
Vol. 06  No. 04 ( 2018 ), Article ID: 28176 , 6 pages
10.12677/APS.2018.64025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l of Wushu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ng Yan1, Lijie Wei2, Xiaomei Wang3

1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2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3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Received: Dec. 3rd, 2018; accepted: Dec. 18th, 2018; published: Dec. 25th, 2018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main train of thought of “why we should change the exis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what kind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we should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studies Wushu and National Biograph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needs and requirements of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professionals in today’s society.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ports specialty are discussed,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s put forward on how to construct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line with the new era.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Major, Talent Training Model

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燕东1,魏丽杰2,王晓梅3

1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2国防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3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3日;录用日期:2018年12月18日;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5日

摘 要

本文围绕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什么要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系统构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思路,根据当今社会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要求,系统分析和研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构建符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创新思考。

关键词 :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随着当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推进,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现实生活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不例外,其作为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代表专业,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国家体育强国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需求。因此,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着眼点,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创新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已是当务之急,其不仅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也顺应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发展趋势。

2. 当今社会实际需求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显示,近年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时一次性未能签约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数量持续激增,受整体就业形势和岗位需求影响,就连以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签约最多的“公安系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毕业后在运动队、武术俱乐部等从事“武术教练”的毕业生更是大幅减少。同时,通过有关调查得知,用人单位在未来招聘时,最重视的是“个人能力”、“道德修养”、“面试表现”、“心理素质”、“形象气质”等因素,其次才会考虑“获奖情况”、“所学专项”等条件;在未来的人才需求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五项职业能力依次是: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最看重的五项职业素养是:为人诚信、对单位忠诚、具备人文素养、严谨踏实、能经受挫折 [1] 。综观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加之新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及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还能一成不变吗?值得我们深思。

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培养目标脱离社会需求

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的具体目的和方向,是专门人才经过培养塑造后所要达到的具体规格和标准。这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内涵,确定受教育者的社会功能及其素质要求的规格标准,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然而,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却较为模糊不清。有的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有的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还有的学校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现在的大众教育,多样化的选择使得培养目标的定位尤为重要。据44所具有单招资格的高校调查中发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专门人才的学校有32所,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有4所,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人才的学校有5所,有3所学校没有明确定位 [2] 。如此模糊的目标定位,既未突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点,也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着实令人担忧。

3.2. 培养模式依然陈旧单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现行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竞技武术的模式来培养,忽视了武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二是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多彩的运动内容在专业技术教学上仅表现为套路、散打、传统体育养生、舞龙舞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里大多数高校仅开展这两个小项);三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虽属非师范专业,但各院校基本上是按照体育教育专业的模式来培养,甚至一些高校直接套用了部分体育教育和普通高师教育的教材。体育教育专业的文化基础要比单招录取的学生文化基础好,但技术不如单招学生的整体水平高。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通过四年的学习,顺利毕业的同时可以直接拿到教师资格证,而单招录取的学生只有通过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能够通过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在培养模式上俨然不能雷同。另外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是逢进必考,由于单招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整体相对较低,多数人在初试时就被淘汰,很难进入面试。显然,现有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未充分体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点,造成人才培养单一,导致千人一面,已不能充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3.3.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如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公共必修课、限制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专项训练和副项五类,每个学校据此有所微调。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学科渗透对高素质复合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我国高校课程设置普遍集中出现两个重大问题:(1) 必修课偏多。我国高校课程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基本都是必修课。80年代以来,情况有所变化,但必修课仍占主要地位,一般达70%~80%,远远高出国外50%的水平。必修课过多,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据相关调查表明,专业人才一生所需知识只有20%~24%从学校获得,76%~80%的知识是离校后通过自学和实际锻炼获得的。即使大学四年的课程都为必修课,学生也未必能获得更多知识,反而造成知识狭窄、单一 [3] 。(2) 分科知识课程多,交叉学科知识少。各学科课程知识间绝对隔离,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精深广博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科知识之间本身是相互联系的,不仅同层次的知识间有相通相连之处,即使在分科课程的状态下,各门学科之间也是相通相连的 [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除出现以上两个集中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现有的课程存在重复设置现象。例如,运动训练及其相关学科课程多处重复;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武术基础理论、体育养生概论存在重复设置;中国武术史相关课程亦存在重复设置现象。术科类的重复设置现象也相当严重,武术套路方向的专项训练与竞技武术中的长拳、太极拳、南拳、刀术、枪术、剑术、棍术有大量重叠,而传统武术也包括这些内容。武术散打方向专项训练中以散打为主、副项包括短兵,而限制选修课也有这些课程的设置。

3.4. 学科建设不够完善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缺乏支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主干课程。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对外的主干学科有:体育学、历史学、中医学三门,主要课程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基础理论、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基础理论、专项训练理论与技术、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这显然存在明显不足。主干课程是指对专业建设和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核心课程,是对实现培养目标能起主导作用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然而,此类支撑本学科主干课程的缺乏,势必影响整个人才培养的结果。

当然,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起步较晚,学科建设由不成熟到成熟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缺乏学术交流的平台,各自为政、重复办学现象严重,这些因素都制约和影响了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3.5. 人才培养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

对于高校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来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然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却相差甚远。以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学实践环节为例,校外实习基地大多是各省、市或县级的武术馆校,每到大三的第二学期开始进入实习时,大多数学生便会按要求被分回到全国各地的武术馆校当教练,有的则被分到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辅导员办公室实习,仅有极少数的同学有机会赴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进行教学实习。试想,通过大学三年来的专项训练和理论学习,在各地武术馆校里实习能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吗?能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等人才真正地得到教学实践的锻炼吗?一定不能,这是毋庸置疑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是一个练兵的“模拟战场”,就是将大学里所学理论真正发挥和应用的平台,因此“模拟战场”的真实与否(实习基地层次的高低)必定决定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人才的能力结构中,创造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能力,尤其是21世纪人类迈向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问题更显重要。当今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中,已将“创新能力”列为第一考虑要素。那么,若不及时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将何去何从?

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考

4.1.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重新定位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来说,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应着实注重下列转变:在教学目的上,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以和谐统一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构筑基础平台,构建合理的公共必修课、限制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专项训练和副项的比例,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打破课程设置之间的重叠壁垒,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地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采取实践式、讨论式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知识的发现与探究活动,最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是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体现。如今,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和整个社会需求来看,其更欣赏具有一定专长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然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专项技术往往有余,其他知识、技能、能力(如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创新能力等)严重不足。鉴于此,应把“培养以现代社会市场需求为前提,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崭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较强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能够胜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组织,并能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管理、健身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作为该专业今后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

4.2. 深入分析社会需求,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和基本内容。要培养复合型实用性人才,课程体系必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丰富而深广的知识,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要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深入分析社会需求,改变过去专业培养模式陈旧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状,建立通才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变传统的“知识本位”为如今的“能力本位”。因此,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应主要体现在:第一,突出主干课程,树立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尤其注重增加传统武术技法、擒拿格斗技术、健身养生类的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和理论课程,适当减少竞技体育项目的内容,以避免与体育学其他专业(如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的课程相雷同,突出自己专业特色,适应从事教学、公安、警卫、安保等的当今社会需求。第二,面向社会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当我们要把人才培养的视野投向社会、投向市场,在服务于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同时,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也要据此而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加大选修课比重。在加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以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纵向加深,并通过跨专业选修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适应能力。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因此,若想真正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必须首先优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其次鼓励并创造条件让该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谈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得不说其是我国整个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热门话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是:首先,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的教学。例如,在一堂训练课上,学生大多都是有武术基础的,教师应从重视个性、启发式去指导,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体会整个动作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挖掘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发现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武术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运用电视、计算机等播放录像、视频的手段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4.4.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培养复合型实用性人才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全过程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其主体部分是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遵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第二,突出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三,灵活设置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知识复合型人才对专业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四,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针对我国专业教育存在严重的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以及学生狭窄的社会适应面,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要在通识教育观的指导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统一发展。

4.5. 完善学科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学科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平台。从学校整体宏观角度,其要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学校已有学科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构建学科综合大平台,注重在学科基础上拓宽学科门类。但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微观角度,应自身不断完善本学科体系,加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及设有该专业的普通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各自为政”的僵局,齐心协力为完善本学科体系,创建培养本专业复合型实用性人才的平台而贡献各自的力量。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评价体系的基本方向,应着眼于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看到人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若要有效保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只注重专项技术和课程分数的评价方式。同时,要为学生创建和营造有利于跨学科学习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由于跨学科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和努力,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在院系应对跨学科学习的同学提供一定的奖励或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等评比中给予侧重考虑,以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学生能够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进行跨学科学习或辅修英语等其他学科,真正为培养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建立一个良好的保障机制,为本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奠定厚实的基础。

5. 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深化改革和创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原有陈旧、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顺利就业”为基本框架,以“优化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强化人文素质”为基本依据,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改革教学形式,突出实践性、操作性,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文章引用

燕 东,魏丽杰,王晓梅. 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l of Wushu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体育科学进展, 2018, 06(04): 153-158. https://doi.org/10.12677/APS.2018.64025

参考文献

  1. 1. 燕东.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2014.

  2. 2. 李永明. 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J]. 搏击•武术科学, 2012, 9(9): 13-14.

  3. 3. 王根顺, 饶惠. 论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J]. 上海高教研究, 1995(5): 59-62.

  4. 4. 娄成武, 史万兵. 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