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ysical Sciences
Vol. 09  No. 01 ( 2021 ), Article ID: 41061 , 6 pages
10.12677/APS.2021.91006

高校武术比赛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安徽为例

马燕萍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安徽 芜湖

收稿日期:2021年2月10日;录用日期:2021年3月11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19日

摘要

文章以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摩2018年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高校组武术比赛和2019年安徽省学生体育联赛大学生武术比赛,并对两届比赛的竞赛规程、秩序册、成绩册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的开展情况及影响因素,据此提出:完善竞赛体系、提高竞技水平、扩大赛事影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

安徽省,高校武术,武术比赛,发展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Wushu Competitions

—Take Anhui as an Example

Yanping Ma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u Anhui

Received: Feb. 10th, 2021; accepted: Mar. 11th, 2021; published: Mar. 19th, 2021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college Wushu competitions in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observed the 2018 Anhui Province Fourteenth Sports Games College Group Wushu Competition and the 2019 Anhui Province Student Sports League College Student Wushu Competition on-site, and analyzed the competition rules, order book, and transcripts of the two competit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Wushu competitions in Anhui Province.

Keywords:Anhui Province, College Wushu, Wushu Competition,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体育赛事改革和体育市场培育应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1]。武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强国梦的进程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武术比赛既是在高校内弘扬、推广武术运动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对高校武术教学、训练成果的检验,同时还为酷爱武术的大学生们搭建了展示交流、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2]。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开始举办,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一赛事的长久、健康开展将对安徽高校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因此,以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摩和数据分析,研究赛事的开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参加2018年、2019年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的高校运动队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全国和其他省对于高校武术运动、武术赛事的研究现状和动态。

2.2.2. 观察法

通过现场观摩2018年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高校组武术比赛和2019年安徽省学生体育联赛大学生武术比赛,对影响安徽省高校武术赛事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2.3. 数据分析法

对两届比赛的竞赛规程、秩序册、成绩册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3. 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开展现状

2015~2017年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共举办3届,主办单位均为安徽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合作委员会(简称高师联盟),参赛高校以高师联盟单位为主 [3],其中第3届(2017年)有14支参赛队伍,为3届中最多 [4]。2018年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武术首次被列为高校组正式比赛项目,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为省级A类赛事;2019年安徽省学生体育联赛大学生武术比赛,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为省级B类赛事。安徽高校武术比赛至今共举办了5届,但真正面向全省高校的比赛只有2届。

3.1. 两届比赛竞赛规程异同点分析

竞赛规程是体育竞赛得以顺利开展和“公平竞赛”的指导性文件。分析两届比赛的竞赛规程,发现在竞赛项目设置、竞赛分组、竞赛规则选用、运动员报名、报项要求以及服装、器械等其他要求方面均没有变化。竞赛分组分为甲、乙、丙3组,分别为本科高校非体育类专业为甲组、高职高专院校非体育类专业为乙组、体育专业或高水平运动员为丙组。

两届比赛唯一的区别是录取名次的规定不同,对于单项参赛人数超过8人的情况,2018年规定第1-3名为一等奖,4~8名为二等奖,减一录取为三等奖;2019年规定第1名为一等奖,第2~4名为二等奖,第5~8名为三等奖;对于单项参赛人数不足8人(含8人)时,2018年规定第1名为一等奖,第2~3名为二等奖,减一录取为三等奖;2019年规定第1名为一等奖,第2名为二等奖,减一录取为三等奖。按照以上规定,同一个比赛项目,在参赛人数相同的情况下,2019年运动员的获奖比例明显少于2018年。竞技比赛中,获得成绩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是运动员参加比赛并为之奋力拼搏的动力,也是对教练员辛苦指导训练的认可。奖励面减小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队参赛的积极性。

3.2. 两届比赛参赛情况分析

3.2.1. 竞赛规模及人数分析

表1数据显示,2018年参加安徽省武术比赛的高校共47所,2019年参赛高校共51所,稍高于2018年。安徽共有高校120余所,2019年比赛的参赛队接近全省高校数的一半,说明武术运动在安徽高校中开展较好。有研究显示,武术在大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71.8%的高校学生对武术好的同学或老师比较羡慕。高校学生对于武术运动的浓厚兴趣,是武术运动和武术赛事发展的前提 [5]。另外对比两届比赛的秩序册发现,有8所高校参加了2018年比赛,但缺席2019年比赛,其中本科院校3所,高职高专院校5所;另有13所高校没有参加2018年比赛,仅参加了2019年比赛,其中本科院校4所,高职高专院校9所。虽然从参赛高校的总数上看两届比赛的变化不大,但具体到参加比赛的高校则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这可能与高校的重视程度,运动队训练的连贯性等原因有关。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universities in the two competitions

表1. 两届比赛参赛高校数统计

*注:1) 数据来源于2018年、2019年比赛秩序册。

2) 2018年有10所高校分别派队参加了甲组和丙组比赛,2019年有8所高校分别派队参加了甲组和丙组比赛。

Table 2.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athletes participating in the two competitions

表2. 两届比赛参赛运动员数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2018年、2019年比赛秩序册。

表2,对两届比赛的参赛运动员分组统计,发现:① 甲组参赛人数最多,乙组其次,丙组最少。这一点与参赛高校数统计相吻合。虽然安徽省高校中高职高专院校数远多于本科高校数,但参赛的本科高校数却高于高职高专高校数,说明两者对武术运动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丙组参赛高校数较少,其原因可能是普通体育专业学生难以与武术高水平运动员竞争。② 各组男运动员数量均多于女运动员。性别差异不仅存在高校武术比赛中,在其他各类武术比赛中也普遍存在。③ 综合表1表2数据,2019年参赛高校数比2018年增加8.51%,但参赛运动员总数却比2018年减少12.21%。两届竞赛规程中对于各队参赛运动员数量的要求不变,均为每队可报男、女运动员各4人。出现这样的差距可能是由于比赛级别差距、录取名次缩减等原因,各高校派出更有可能获得名次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因此出现不少参赛队运动员没有报齐的现象。

3.2.2. 竞赛项目分析

分析竞赛规程发现,两届比赛的竞赛项目设置没有变化,均设有男、女子的长拳类、太极类、南拳类,以及对练和集体共21个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竞技武术套路,缺少传统拳和传统器械项目。武术是多拳种并存的,安徽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基础,多地是传统武术之乡,有多种传统拳种入选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可以在高校中开展这些传统拳种,将对发展我省高校武术运动、保护和传承传统武术项目以及丰富高校武术比赛内容三者皆是有利的。

两届比赛中甲、乙、丙组三组学生的竞赛项目都是自选套路,没有规定套路,但通过比赛现场观察发现,除了丙组学生能真正实现自编套路外,甲组和乙组不少学生的套路是在初级套路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尤其是乙组学生本身没有武术基础,加上高职高专的学制所限,学生的参训时间短,掌握的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少,套路编排自然受限。如果一味追求套路的创新编排,则很容易出现偏离项目风格特点的情况。

3.3. 技术水平分析

2018年省运会高校组武术比赛的举办对全省高校的武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4]。经过一年多的备战,2019年武术比赛的整体实力较2018年有较大提升。甲组参赛人数最多、竞争最为激烈,21枚金牌分别被12所高校代表队获得,且近半数项目的前3名分差在0.1分以内;其次是乙组,由8所高校分割了21块金牌。相反总体技术水平最高的丙组则出现“一边倒”现象,6所高校获得金牌,其中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分别以9枚和6枚金牌遥遥领先,这与两所学校有武术高水平运动员特招资格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密切关系。相较于其他丙组高校只能从体育专业中挑出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进行武术专项训练,他们可以直接招收具有二级以上等级的武术运动员,在参赛运动员选拔和训练上具有明显优势。

2019年比赛中各组别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表现较明显,丙组有世界冠军代表安徽师范大学参加比赛,获得全场最高的9.83分,高出第2名1.43分;甲组和乙组也出现自幼进行武术训练的学生参加比赛。武术是一项动作复杂、对身体综合素质要求高的运动项目,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训练才能较好的表现出武术的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 [6]。因此自幼练习武术和大学开始练习武术的学生同场竞技表现出较大差距,不公平竞争现象难免存在。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运动员的项目风格特点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器械方法缺失,基本功不扎实、套路编排不合理的情况;太极类项目出现跳跃类难度动作,但缺少太极拳、械的基本动作,难以展示太极类的风格特点;集体项目比赛中编排多以舞台表演形式,失去武术攻防技击的特点,出现等待等问题。建议在竞赛规程中增加对套路中规定动作的具体要求。

3.4. 赛事运作情况

两届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均为省教育主管部门主办,某高校承办,各参赛队以高校为单位报名参赛,比赛内容仅限于武术套路项目,属于政府主导型体育赛事。相比起其他省来说,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它是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赛事,赛事级别较高,受到不少高校的重视。武术在安徽高校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参赛的人数和水平逐渐提高。但比赛的竞赛规程基本套用全国大学生比赛规程,缺乏针对本省高校实际情况的创新。

政府主导赛事的运作,更多是关注赛事的质量,注重竞技性,忽略了赛事的教育、文化传播和娱乐功能,缺少对赛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注 [7]。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本应是全体安徽高校中喜爱武术人的“盛事”,但事实上,两届比赛的参与者仅限于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观众席上除了承办学校组织的学生外,没有其他观众,比赛没有专门的网站等进行宣传报道。试问缺少观众的比赛如何提高影响力,更遑论是对赛事进行营销。

4. 高校武术赛事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完善竞赛体系

除了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更高级别的武术比赛外,在高校中开展武术的传承工作、推动高校武术快速发展才是高校武术比赛举办的主要目的,因此完善竞赛体系是省级高校武术比赛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工作。建议应固定四年一届省运会、每年一次锦标赛的周期竞赛计划,这样有利于各高校成立固定的武术运动队,有效提高武术队的运动水平。竞赛项目设置上体现出安徽的传统武术特色;竞赛分组充分考虑各受教育层次学生的武术基础;竞赛奖励方面可以淡化金牌,考虑按比例设奖,鼓励运动队的参赛积极性。在参考全国比赛竞赛规则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我省高校武术开展的实际,科学合理的设置竞赛规则,让省级高校武术的竞赛体系更加规模化和专业化,从整体上改善我省高校武术运动的发展环境 [7]。

4.2. 提高竞技水平

当今时代赋予武术新的历史价值,观赏性和娱乐性在高水平的武术比赛得以较好体现,因此提高高校武术比赛的竞赛水平是赛事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目前安徽省甲、乙组大部分运动员是零基础学习武术,高校运动队教练员的水平对运动员的技术起到决定性影响。故建议至少每两年举办一次省级高校武术教练员培训班,做好教练员的技术规范和教学提升。运动员是竞技水平的直接展现者,2019年丙组比赛中,世界冠军赖晓晓参加枪术和剑术比赛时,所有运动员都全神贯注的观看和拍摄她的比赛,她完成套路后获得全场掌声。尽管技术水平上存在差距,并不影响热爱武术的学生们欣赏和学习她的现场表现,大家也以和世界冠军同场比赛感到荣幸,这就是“明星效应”。教育部门可以参考大学生联赛模式,在招生方面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安徽高校武术比赛中如果能多一些“明星”,既可以提高竞技水平,也可以在高校学生中起到较好的武术宣传和推广作用。

4.3. 扩大赛事影响

高校武术比赛的受众主要是高校学生,他们年轻有活力、熟悉网络媒体,高校武术赛事可以根据受众的特点,改变传统武术比赛的模式,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两微一端”进行赛前宣传、比赛视频直播、专家讲解、观众互动评选、比赛视频和成绩共享等形式调动场内、外观众的参与热情 [8],从而发掘武术赛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以武术比赛为主体,举办武术文化论坛、武术社团展示、武术明星选秀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武术赛事活动的内容,吸引更多武术爱好者的加入,扩大赛事的影响力,从而推动武术项目在高校的开展。

5. 结语

目前,安徽省高校武术比赛已初具规模,但也暴露出开展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并不仅是比赛本身的问题,应更深入地在安徽高校武术教育中寻求答案。例如武术练习人口不足、学生喜爱武术但不喜欢学武术、武术教师本身技术有限等问题,都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竞技体育和高校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他们必须共同进步,任何一方的“短板”都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文章引用

马燕萍. 高校武术比赛可持续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Wushu Competitions[J]. 体育科学进展, 2021, 09(01): 39-4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1.91006

参考文献

  1. 1. 张君贤, 戴国斌. 我国武术赛事类型共生共存模式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 35(5): 125-131.

  2. 2. 吕振宇. 公正与科学: 当前我国大学生武术比赛发展瓶颈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 2013, 10(2): 5-7.

  3. 3. 孟薇, 陈威. 安徽省第一届高校武术锦标赛的分析与思考[J]. 中华武术•研究, 2016, 5(8): 34-38.

  4. 4. 刘明龙. 安徽省高校武术锦标赛开展现状及其对策[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 41(2): 83-87.

  5. 5. 孟涛. 大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现状及发展对策[J]. 体育学刊, 2010, 17(5): 72-73.

  6. 6.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中国武术教程[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16.

  7. 7. 程亚楠. 我国青少年武术赛事运作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2019.

  8. 8. 陆松廷, 苏王飞. 大学生武术联赛研究[J]. 中华武术•研究, 2017, 6(1): 62-6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