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1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1576
,
7
pages
10.12677/CES.2023.119363
面向汉语国际教学的微视频设计与传播方法 研究与实践
冯兴乐1,韩佳倩2,Md Juel Rana3,张 伟3
1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2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西安软件研究院,陕西 西安
3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2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31日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移动互联时代下的信息消费习惯,分析了微视频具有的内容丰富化、时间碎片化、空间灵活性等特点,结合中文国际化教学的特定场景,研究中文微视频的设计理念、制作流程和传播方式。并依托海外汉语培训中心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并给出微视频教学的建议。研究成果有助于微视频教学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国际化推广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学,微视频设计,传播方法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Micro-Video Design and Dissemination Methods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Teaching
Xingle Feng1, Jiaqian Han2, Md Juel Rana3, Wei Zhang3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2Xi’an Softwa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Co., Ltd., Xi’an Shaanxi
3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Jun. 12th, 2023; accepted: Aug. 22nd, 2023; published: Aug. 31st, 2023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s foreign exchang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how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video such as content enrichment, time fragmentation and spatial flexi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habits 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cenarios of internationalize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sign concepts,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dissemination methods of Chinese micro-video. Relying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training centers, the research also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gives suggestions for micro-video teach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video teaching and provide some ideas for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Chinese International Teaching, Micro Video Design, Methods of Dissemin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民族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发达国家为首的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电影、动漫、产品、品牌等载体,弘扬本民族文化,提升国家的影响力和软实力,日益成为未来国家竞争的长期战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取得了长期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文化软实力与现有的经济实力并不相称,国外对中华文化的印象还停留在丝绸、兵马俑、茶叶等古代文明的层次,对现代中国了解甚少。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国际化推广很有必要,而文化弘扬不仅需要文化自身的魅力,更需要语言的载体和先进的传播手段。
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虽是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广度和通用性远不及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在网络上使用的人数也稍显逊色。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不断增加,汉语逐渐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国相继建立的孔子学院 [1]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语言及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但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仍然以采用纸质版教材的线下课堂教学为主,这种不开放、不共享、少互动的教学资源和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习惯和消费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催生并普及的远程在线教育和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使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因此利用信息化技术来传播语言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播的主流趋势 [2] [3] 。其中,微视频就是顺应时代的一种新型线上教学资源,它集内容丰富化、时间碎片化、空间灵活性等优点于一体,必将对中文对外教育的教学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微视频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4G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数据传输技术以及智能终端的发展与普及,为微视频的兴起提供了硬件基础和平台。5G时代的到来,为微视频的传播速度、内容质量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微视频具体指时长在30秒至20分钟,内容题材广泛,视频形态和播放途径多样的视频短片的统称 [4] 。微视频是互联网生态的内涵细分和外延拓展,其核心是用最小化的时间来呈现最大化的空间形态,以此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跨越时空的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时长“短”、视频容量“小”、制作“精”良、效果震“撼”。主要特点包括:
(1) 内容丰富化
微视频的内容呈现多样化、立体化和垂直化的特点。首先,微视频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身,通过视觉和听觉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其次,发布者和受众来源广泛,既是内容消费者,也是素材提供者,能够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最后,依托AI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视频内容的垂直化精准推送,能够让用户体验到私人订制般的乐趣。
(2) 时间碎片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很难长期专注一个事物,我们迎来了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微视频通过多视角拆解各类内容,实现时间上的碎片化,有针对性的分享精短化内容,满足这个时代下人们的碎片化信息消费习惯。
(3) 空间灵活性
内容跨越空间,让地球成为地球村。由于微视频的传播平台不受地域因素的限制,只要有相应的终端设备和通信网络,制作者可随时随地发布感想感受,受众可在家庭、交通工具、校园平台等地的终端上收看视频 [5] 。例如在景点搜索相关内容,在观看时发布弹幕,实现情感的双向交互。
(4) 商业模式可行性
在“分享胜过发布”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自媒体通过自导自演,分享丰富多彩的优质内容,加之AI定向推送,使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同时,“点赞 + 转发”的模式,也会增加微视频的社交属性和用户粘度。另外,在“网络尽带微视频”的流量经济时代,直播带货对商家也是一个新的盈利模式,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到微视频产业,刺激了微视频的发展。
(5) 技术实现可行性
5G通信、移动互联以及智能终端的发展与普及,为微视频的兴起提供了硬件基础和平台。如今的微视频在大连接、高带宽、低时延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下,传播速度和视频质量得到显著增强。另外,随着AR和VR技术的成熟,未来的微视频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3. 面向国际化教学的中文微视频制作与传播
微视频作为一种媒介手段,顺应了人们的快节奏生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活动服务。在“微视频应用与运营模式讨论”会议上,北京邮电大学3G学院CEO范金鹏指出:将以教育服务和推广为目的的视频称作教育微视频,教育微视频一方面可以进行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6] 。因此,可以利用微视频的发展,将教育贯穿其中。在对外中文教学中利用微视频,可以将晦涩难懂的汉字以及历史久远的中华文化转换为生动形象的短视频表达出来,达到“微”叙事,“浅”表达的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接下来将从中文微视频教学的设计理念,制作方式以及传播途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中文微视频教学的设计理念
首先,汉语作为公认难学的语言,如果用生动形象的微视频资源将其具象化,增加趣味性,可以极大缓解初学者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而汉语中的单字组合千变万化,微视频可以结合语境讲解,图文并茂,为学习者的“知识内化”创造条件。然而,中文微视频并不是音频、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视频资源的简单堆砌,需要将某些知识点和文化点,通过多媒体资源组合在一起,进而发挥出最大效果的知识有机体,同时,微视频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调剂,不能以“微”盖全,不能取代传统课堂的师生互动、交流合作。
在开展中文微视频国际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把握好微视频与整课的关系
微视频尽管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优越性,但由于其碎片化的属性,导致知识的获取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如果不重视知识点的整合,则会造成“瞎子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因此,需要将线上微视频与线下传统课堂有机融合,在新课导入、新知讲授和总结复习等环节使用微视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非正式学习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知识内化和熟练交际的效果。
(2) 选择合适的内容制作微视频
微视频虽然在非正式学习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微视频。在新课导入、名词介绍或背景介绍等环节,找出一些初学者感兴趣或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制作微视频,可以吸引留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很多留学生对中国的十二生肖感兴趣,进而讲解“马马虎虎”这个词的典故和含义。
(3) 要结合国际留学生的特点,增加教与学的交互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传统课堂互动的主要凭借,而微视频依托社交平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互动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中文的理解,转化为微视频的创意。让每一个汉语初学者都能积极参与到视频的开发中,使学生从一个视频内容接收者的单一角色转变为视频资源消费者和提供者的双重角色。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国际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使教与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如果有线下教学条件的场合,建议采用翻转课堂,课前进行微视频预习,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师生、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一个“学习者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氛围,有助于知识内化和灵活使用。
3.2. 中文微视频的制作
制作高质量的教学微视频,通常包括选题构思、脚本撰写、制作和后期处理几个步骤。
(1) 选题构思
构思就是视频设计的图纸,首先要根据目标受众的知识基础和文化背景,明确微视频的主题,也就是说:要讲什么内容?由于微视频的时长限制在3到5分钟,更需要精选材料,巧妙设计,在短时间内将一个小问题讲清楚。由于国际教育的受众大多为汉语水平较低的留学生,视频选题应该从日常生活做起,选择和受众所在国家有关联的事物。
(2) 脚本撰写
脚本撰写是将构思落实,固化成文字,它是视频实现的逻辑主线,告诉你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比如整体框架、讲解词,一些小标记、关键点的操作提示、小动画等。一个好的脚本是高质量微视频的基础,也是视频制作过程中花费时间最长的环节。撰写好脚本后,可以让身边的一些国际友人看看,发现一些与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有冲突的细节。
(3) 制作
微视频的制作类型很多,主流的包括:通过实景摄像真人讲解,PPT录屏 + 后期包装,动画演示等。无论那种类型,讲解者都需要熟悉内容,彩排多遍,才能做到熟练自然。同时,语言尽可能符合汉语初学者的水平,语速不能过快,演示设备和周围场景应尽可能增加中国元素。
(4) 后期处理
视频剪辑是个精细活,先按照内容主线将多个视频素材组织起来,然后进行很多技术处理。例如:场景切换时的淡入淡出效果等;适当添加轻柔的背景音乐,也会增加听众的愉悦感;根据前期脚本,利用软件添加同步字幕;在系列课程的片头增加标志,在片尾添加彩蛋等。
3.3. 中文微视频的传播
微视频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微视频的发布平台可分为传统线下平台、社交平台和线上课堂。
(1) 线下平台
当微视频扮演教育教学的角色时,它相较于传统的课件,可以随时随地的播放,及时、广泛且不受所处位置的限制。在校园中,最佳的选择莫过于图书馆、食堂、电梯等留学生聚集的生活角落,在这些场所放映的视频内容尽量和所处环境相关联,例如:在图书馆中可以播放各种中华文化小知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留学生普及中华文化;在食堂中播放各种中华传统饮食和烹饪的小知识,增加用户的交互和分享,以此提高渗透率;在电梯中可以播放各种安全常识小视频,使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同时,增加安全逃生意识。
(2) 社交平台
抖音作为当下互联网时代中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平台之一,毫无疑问的成为中文微视频传播的首选社交平台。截止2022年,抖音用户数量8.42亿。国内和国外用户数占比为6:4。25岁以下及25~40岁用户最常使用短视频产品为抖音,占比分别为61.0%及49.4%,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因此,抖音不仅可以是人际交流的平台,也可以作为中文教学的平台。除此之外,利用抖音来进行中文微视频的传播,可以让留学生随时转换身份角色,不仅是观看者,也是发布者,在交流分享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了知识内化。除了抖音平台,朋友圈、公众号、微博、快手、Twitter、Facebook等新兴短视频分享平台也可以作为中文微视频传播的主要途径。
(3) 线上课堂
目前应用较多的线上课堂主要为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专门的大学生教学平台,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资源,知名的讲师可以将制作的微视频上传到这些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进行知识的传播,最大限度地推动思想的交流与知识的普及。在世界各地,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生态的情况不尽相同,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孔子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7] ,但存在微视频教学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开发,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因此,在后续的教改项目中,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既重视建设,更重视共享,要提高微视频资源的利用率,定时更新内容,以保证与时代共同发展。
4. 教学效果调查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依托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培训中心,在课堂教学和课下场景中进行了微视频推广。经过1年的实践和调查,调查对象为培训中心的16名高级班学员和22名初级班学员,年龄在18岁到35岁之间,接触汉语的时间大部分两年左右,1/3通过HSK4考试。
教学安排采用翻转课堂形式 [8] ,以微视频作为课前预习导入课,在课堂上集体观看微视频,并做一些小测验,最后做问卷调查,针对视频时长、视频内容、推广渠道、受众背景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1) 学生对视频时长的接受度
Figure 1. Student acceptability of video duration
图1. 学生对视频时长的接受度
图1对视频课上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进行了调查。针对“希望播放视频的时间”问题,大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在10分钟以内,说明视频时间太长会降低学习效率。
(2) 微视频的观看渠道
图2对微视频的播放渠道进行调查,针对“通过什么渠道观看微视频”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课堂教学和抖音,说明线下的课堂教学仍占较大比例,而随着抖音等社交平台的普及,通过手机观看视频也是一种趋势。
Figure 2. Viewing channels of micro-videos
图2. 微视频的观看渠道
(3) 学生喜欢的微视频内容
图3对微视频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最喜欢哪类微视频”问题,选择最多的是“与HSK考试相关”和“中国文化相关话题”的内容,从调查结果可知,初级学员对话题内容的关注比较分散,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感兴趣;而高级班学员更聚焦于HSK考试,希望通过微视频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通过HSK考试。高级班中感兴趣的话题占比分别为:HSK考试相关内容(40%);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话题(29%);当代中国人生活(21%);新闻报道(5%);其他(5%)。
Figure 3. Students’ favorite micro-video content
图3. 学生喜欢的微视频内容
根据微视频辅助教学的问卷调查结果,在选择微视频内容和传播形式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微视频的知识容量问题,很多学生不喜欢内容过多、信息量大的视频,教师需考虑视频内容与学生水平的符合程度,需要懂取舍,不能求多,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
(2) 视频时长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最好配有当地母语字幕,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容,使其集中注意力。
(3) 传播形式以线上平台为主,不仅在时间、空间上面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学生还可自行控制语速和字幕,重复观看。
5. 结语
微视频用于中华文化国际化的推广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它可以利用时间碎片化和空间灵活性的特点实现内容的多样化、立体化和垂直化,同时基于逐步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生态,在技术实现和商业模式层面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微视频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需要处理好微视频与整课的关系、并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当然,微视频教学只是文化推广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何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还需要从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教学平台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国际教育生态链。
基金项目
长安大学国际教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300108231147,300108231168)。
文章引用
冯兴乐,韩佳倩,Md Juel Rana,张 伟. 面向汉语国际教学的微视频设计与传播方法研究与实践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Micro-Video Design and Dissemination Methods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Teaching[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09): 2452-245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9363
参考文献
- 1. 罗婷婷. 孔子学院信息化管理手段分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2): 52-54.
- 2. 巴丹, 杨绪明, 郑东晓, 等. “汉语国际教育线上教学模式与方法”大家谈[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2): 1-14.
- 3. 干元. 微视频教学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 41(6): 20-25.
- 4. 邓敏杰. 微视频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 软件导刊, 2014, 13(5): 182-184.
- 5. 冯建军. 基于手机APP及微博平台的微视频制作与传播[J]. 无线互联科技, 2014(7): 200-201.
- 6. 范金鹏. 微视频应用与运营模式讨论[EB/OL]. https://lmtw.com/mzw/content/detail/id/75321/, 2012-03-01.
- 7. 袁先珍, 郭清顺. 孔子学院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与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20, 7(8): 61-62+65.
- 8. 崔丽娟. 翻转课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2): 24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