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11 ( 2022 ), Article ID: 57947 , 7 pages
10.12677/AE.2022.1211705

设计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邓玮祎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11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10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7日

摘要

课程思政对设计教育价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设计教育课程思政价值视角维度,思维视角维度和实践视角维度展开探究,从“知识触点”“活动触点”“价值触点”中发掘设计教育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以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来形塑思政“转换点”,以课程评价要素来构建思政“反馈点”和“监测点”,从而提升设计学科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并为构建兼顾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的设计教育立体化育人体系和模式提供借鉴。同时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完善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议:1) 强化专业意识;2) 创新教学模式;3) 丰富教学方法;4) 优化考核方式;5)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6) 注重育人效果。

关键词

课程思政,设计教育,思政元素,课程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Design Curriculum

Weiyi Deng

Hunan Environmental Biology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Hengyang Hunan

Received: Oct. 11th, 2022; accepted: Nov. 10th, 2022; published: Nov. 17th, 2022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haping of the value of design education. Ideological value view dimensions based on the design education courses, to explore thinking dimensions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 dimension, “knowledge from the contact”, “contact activity”, “contact value” of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design education,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so on to shape the ideological “breaking point”, curriculum evaluation elements to build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feedback” and “monitoring”. Thus, it can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design disciplin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model of design education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goals of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design specialty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1)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2) Innovativing teaching model; 3)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4) Optimizing the assessment method; 5) Establishing a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6)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urriculum Practic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在推进高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同时对我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 [1]。在新时期,高校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进课堂”模式成为时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形式,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设计是文化观念得以表达和外化的重要途径,以创新为中心的设计学科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取向,教育课程设计要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要聚焦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设计学学科的优势,转化学科资源价值方式和文化基因以此来育人合力,也要承担起文化建设、继承和发展的新时代重任,践行使命与担当。发挥设计学的价值塑造和价值观引导,加强设计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努力走“中国设计”之路 [2]。

2. 价值视角的体现

2.1. 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双向互嵌”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大变革快速转型时期。培养具有多元价值的中国特色设计人才,在注重知识和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设计教育必须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设计教育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相结合的教育责任与育人理念,高度注重学术观念和思想理念的融合,加强国家意识与品德修养的同一性塑造,倡导设计价值观与设计伦理社会责任教育;侧重设计教育的 工具理性与价值引领,带领学生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扶贫、城乡建设中的思维方式,突出设计专业在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学术雄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责任感与使命感,传播设计的“文化观”、“伦理观”、“发展观”、“整体观”,从源头上增加教育供给,增强文化传承的有效度 [3]。

2.2. 设计教育的文化价值主体

目前设计学教育体系主要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上,由于缺乏课程载体,国家课程体系往往忽视了文本在识字水平上进行系统的教学,而理性技术思维传统文化价值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传统文化的“负迁移”使文化的发展成为没有起点的宣传口号。在西方主流的设计思想强大的文化冲击下,中华民族文化面临孤立和边缘消解的危险,但也成为设计行业优势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设计是投射文化形象的活动,是文化意象物质化的过程”。清华大学中科院李砚祖教授提出:“设计是从功利到审美再到伦理层级的递进之道” [4]。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个性的动力,文化价值是每一个时代在国家调整过程中赖以存在的思想部门体系,是一个以研究为中心,具有鲜明学科特征和专业特色的组织机构。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设计学教育蕴含着文化价值观的表现和多样性,折射出人与自然、社会在时代进程中的制度使命关系,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既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被运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又可以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来发挥作用,并最终对人类产生积极影响。设计学科要扎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培育民族文化资源的优秀理念及其价值形成觉性和同一性的系统。

2.3. 设计教育的新兴价值坐标

设计教育不能仅仅从知识的角度来教授,必须充分认识新设计教育的生产力在调整为价值坐标上解决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议题的能力,重视我国人民的文化价值观、伦理观、情感观的提升,注重多维度目标的动态引导,加快发展社会创新设计、智能设计和数字文创设计与交互设计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在设计中确立文化价值的主体性来模仿文化哲学家的思考方式,纠正功利性实践偏差,发挥设计课程的思政隐性育人目的和价值导向,重点放在设计和不同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上,采取科学专业协同布局同时进行 [5]。

加强对高等院校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服务国家的宗旨,认清时代责任,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引领,塑造创新精神、民族精神、中国精神,加强文化、知识、技术、能源等主流价值观的内化和升华,从作用力的复合角度构建中国设计的话语体系与学习模范。

3. 思维视角的体现

设计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实践课程,充分利用数字新技术教学手段,凝练课程案例,“春风化雨式”有效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法治教育、工程伦理 [6]。设计课程的内涵建设如图所示,课程思政建设基于专业学习和价值引领双主线,契合教学内容,让专业课程的精神内涵丰实起来,见图1

3.1. 文化生态和价值生态的定位

文化自信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文化自信是设计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设计教育课程思政要加强设计学课程的顶层设计:文化作为价值来源与话语主体凝练设计问题,通过专业知识和课程思维构建语言内容设计共同体,内容融合与文化精神追求的统一真善美的传承与价值交汇,进行终极呈现与评判,需注意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科技、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吸收外来设计价值和理论的同时,培养关系张力在时代指引下构建的中国精神和中国设计语言。

Figure 1.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double main lin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design course

图1. 设计课程课程思政“双主线”内涵建设

设计教育应培养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和合、仁爱、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利用沉浸式教学培育文化感知力,并通过文化情境介入教学培养文化思辨能力,通过文化符号的提取打造文化表达力,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和谐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生态文明理念。因此,教学设计是基于功能需求,考虑政治理性与学术理性、民族理性与时代理性的融合,是文化性与科学性的动态复杂范式教学系统,是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情感因素与价值观因素过程和教学载体,使设计教育得到有效的思政价值驱动和浸润。

3.2. 协同育人体系与格局

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有效地通过专业认知来提高书面表达,从热点议题的力量看价值观教育与思考的规律如何有效形成价值载体。设计课程的传统目标是注重设计方法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7]。课程的实质是从文化价值观出发,构建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艺术表达深层内涵话语体系。因此,设计课程要实现本位拓展的转化与转型,则需要实施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融合、智育与德育融合。在构建连锁教学课题组与全课程育人类的发展方向是同向发力,从教学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上激发思政动力,将思想政治“基因”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最后,发展成为智育与德育的和谐结合,形成教育、思政育人融会贯通的系统设计格局。

3.3. 利用课堂实训

家装与建材市场的研究:同学们自主选题、自由组合,每队人数3~6人,将选取的设计主题分解,提炼,明确主题叙述的逻辑框架,发挥团队力量,获得与所选择课题有关的知识并给予科学,系统,理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学生参与到调研的每个环节中,通过思考和分析,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等,动手实践等多个环节介入,锻炼学生的体系、综合思考能力、分析和总结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等,养成严谨的态度、勤奋的学习态度合与细致、吃苦耐劳劳作精神。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最后,以调研汇报的方式进行了交流与评论,共享每组小组的调研成果,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与专业志趣,培养学生合理的评判思维,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 实践视角的体现

设计课程秉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一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融入对学生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培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4.1. 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和思政“触点”的发掘

1) 知识“触点”方面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会以设计方法为导向,以身边可获取的题材为路径,设计与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息息相关的课题,并充分发动社会资源,注重课题项目的实际转换,与企业共同挖掘思政元素。例如讲到尺规制图图形设计时,要求学生运用尺规作图的原理和方法,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设计图形,地域文化主题包括地方饮食文化、地方地标建筑、代表性历史人物等内容,以当地博物馆、文化馆等为资源,引导学生在本地文化历史中,以设计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在课程中,将红色党建、传统历史文化等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了具有推广借鉴价值的教学特色。例如居住空间的室内设计课程,传递着设计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总带着某种文化色彩与韵味,文化永远带着历史,设计者要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整合传统和现代元素,对其进行革新,扩大经济适用价值,提高艺术审美价值,在当代设计中构成中国主题。加强未来设计师思想品德教育等,既要提高人才技能,还通过思政育人,推动整个室内设计行业积极发展。

2) 活动“触点”方面

课程以教学策略,教学场所,教风和教学方法等关键要素植入思想政治元素中,实现立体式文化场景建构和知识浸润指导。专业课程以技能传授为主线,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故事展演、基地参观、仪式场域重现等方式打造临场体验式课堂;课程以“中国系列”为主题,通过启发式教学和红色文化营造出“文化代入感,引导学生进入熔炉式思政”软植入“状态;课程的情境体验和场景模拟有利于学生对主题的深入投入,突破师生之间沟通的屏障,完善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消除文化仪式性体验中文化距离感的影响,把设计思考同心灵感化、文化浸润联系起来,通过地树立良好愉悦感,引发情感共振,继而达到集体文化意志、文化观念内化凝聚的目的。同时,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和价值。

3) 价值“触点”方面

设计文化作为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镜子与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具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现实意义,其背后蕴含思维方式、生活形态、心理诉求、价值观念、社会习俗与文化基因等信息。这要求学生深入设计问题的原点,既是对文化思想、文化现象与审美哲思的分析理解与主动探寻,也是对价值观的审视与自省过程。教师通过确立设计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如引导学生对优秀红色革命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与反思醒悟,从宏观到微观不同视角进行思考,将辨析设计价值与文化意义作为设计研究的起点,借助发散性思 维进行文化价值判断,在此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初步构建学生自身的文化审美辨析力。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辨别与归纳,引导学生反思设计的社会价值体系与大众价值观念,并结合当代生活方式对其换角度、换位置进行再审视、再融会与再思考,树立设计观念的“视界”与培养设计能力的“内化”。此外,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从文化向度与人本立场审视设计的价值理性与工具功能,从思想层面建立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为从功利、审美伦理的良性转变提供契机与平台,体现设计课程的开放性、探索性、创造性与动态性,一定程度上修正传统设计教学中的功利性倾向,将其内化为课程思政的文化与价值认同。

4.2. 课程思政“转换点”塑造的系统协同

针对目前高校产品设计类专业课程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提出了“设计思训练—技能训练—情感体验—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设计教学中内聚设计之精神,心理,文化和物境于感性层面整合于非物性层面,以暗喻,隐喻,类比和演绎的方式达到表情见意,托物寄情,以情传神和借神寓悟的目的,在心理感受和文化价值间建立起一种互动交汇和理性沉淀的关系,传达出一种文化厚度和当代时代精神。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以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强烈的工艺意识为基础,以精工细作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通过评估设计、设定目标、形态推敲、模型修正等环节来完成。通过强化专业精神和职业意识中的工匠精神,形成设计教育的精神守则;同时借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产品创新设计的兴趣并树立起良好的创新创业观;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要培育学生的工匠意识和格物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设计教育的育人功能。从学生角度来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成健全人格和文明社会心态最根本的途径之一,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营造氛围,优化环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4.3. 课程思政的“反馈点”和“监督点”

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建立稳定的交流制度,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提高其价值适应度;设计教学采用大班传授和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课题教师为主导,围绕教学主旨思想,以团队合作为主线,实现由单一教师指导到简单续传再到集体评议的转变,加强教材数字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育德意识和思政整体能力;设计教育要注重“知与行相统一”,构建“教与学、学与用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维度,实现多元评价教学;利用学科之间的交叉资源开展数字思政讲座和主题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样性、自主性和即时性;也可以采用“课堂输入→企业项目输出”模式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中的一种,让学校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开展设计实践演练的重要场所。实践项目将联合本地政府、企业,完成系列图形设计作品,应用于海报、地图、IP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实现项目落地。实践过程中,强调建立中国文化视觉特征的重要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文化,使学生在设计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上得到锻炼,当学生进入社会后能更快地融入到企业生产和设计服务中去。在利用好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中,实现隐性教育打破交流壁垒,激发学生自我赋权和融会贯通的动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点,缓解“实践疲劳”现象;有效联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互联网思维中加强资源互联,互通和情感互动互助,构建课程思政教育多维度话语体系。

5. 成效

与以往的专业课程不同,“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保持着高度的自觉意识,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8]。课程内容丰富、贴近现实,课堂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实现学生在人生与治学方面的双重提升,实现了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高尚职业品德。

2)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国家使命感。

3) 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培养助人为乐、以人为本的人格。

6. 结语

课程思政既是一个文化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实际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加快,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主渠道的本科院校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课程设计是关键,课程具有多元复杂性特征,需要教师在思政探索、观察体验、归纳演绎和实践过程中进行重构。设计教育课程思政是从国家战略的育人本质出发的,它在借鉴西方的同时挖掘本土优秀文化价值,伦理观念和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把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紧密渗透和契合起来,并在不断传承,转化和创新中通过文化投射和纯化构建设计理论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并使之逐渐内化于学生文化沉淀和文化自觉之中,从而为设计学科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提供精神养分。通过在精准思政背景下创新设计学话语体系来培育良好设计学文化生态,增强设计学教育时代性,思想性和引领性,肩负起文化传播使命,守住责任润物无声,让课程思政真正成为孕育以“中国设计”为精神内核教育活水源泉和精神引领。

文章引用

邓玮祎. 设计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Design Curriculum[J]. 教育进展, 2022, 12(11): 4618-462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1705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 新华社, 2016-12-08(001).

  2. 2. 教育部: 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N]. 人民网, 2020-06-05(001).

  3. 3. 李豫晋. 谈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1(1): 13-15.

  4. 4. 陈红艳. “化学与社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2020(6): 24-27.

  5. 5.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6. 6. 王纪平.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 以《环境设计原理》课程为例[J]. 绿色科技, 2019, 10(19): 263-265.

  7. 7. 王磊.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与策略———以高等院校“室内设计”课程为例[J]. 科教文汇, 2021(5): 67-68.

  8. 8. 付万荣.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艺术设计行业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 34(21): 162-16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