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8983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308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其时代价值

冯彬彬1,刘铭2

1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中建安装集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8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3日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讲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往往表现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内涵丰富,深入阐述了人类生产方式的矛盾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人民不断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历史中,当前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准确把握和与时俱进的科学表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对我们正确的认识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时代价值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Basic Contradiction and Its Value of the Times

Binbin Feng1, Ming Liu2

1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CSCEC Installation Group,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Nov. 8th, 2022; accepted: Nov. 28th, 2022; published: Dec. 13th, 2022

ABSTRACT

The law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is fundamentally the law of movement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is often expressed as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at a certain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arxist theory of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society is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provides an in-depth exposition of the contradictory process of human modes of prod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society and in the century-long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ontinuous practice of their original mission, the current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 in China has changed in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growing need for a better life and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This is an accurate grasp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a scientific expression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Marxist theory of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society is of great valu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es 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Marxism,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Society, Value of the Time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一切思想理论的创立都不可避免地吸收它的先驱者、前辈们所提供的思想资料。“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性的价值,因为在于它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社会中最高贵的革命精神,相反地它吸取并转化了二千多年来人类思想文化与精神生活中切有价值的内容。” [1]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中华民族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主要的方面)。” [2]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

2.1. 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展主要是从《莱茵报》时期到《德法年鉴》时期开始。从一八四二年四月至一八四三年三月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进行了哲学上的改革和政治上的改革,至1844年的《德法年鉴》时已基本完成。《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规律思想充满了理性主义色彩。在此期间,马克思受到了黑格尔理性主义与国家观念的影响,把政治理性推向了至尊的地位。他主张理性是国家和法的本源和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创造者 [3]。

一八四三至一八四四年间,他经过对德国黑格尔思想的批评,初步清算了德国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且经过费尔巴哈进一步完成了唯物主义的转变。他以这种新生的唯物主义观为出发点来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之谜,并最终明确了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果:市民社会不是由国家决定,而是国家被市民社会所决定。当然,“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抽象命题的建立并不表明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都已经确立,这还只是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思想的唯物主义立场。

《〈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是马克思一八五九年一月为《政治经济学批评》一分册所写的。在序言中,通过一定的基本概念——人类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等内容,说明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人际关系的基本结构要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指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各种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这一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建立起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内容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的机体,是由各种规律综合发挥作用的过程体。他认为:“人类在自己所生存的整个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有特定的、必然的、不以自身的意愿为转移的物质生产关系,亦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关系中的特定社会活动过程相对适宜的物质生产关系。而这种产品社会关系的总合就形成了社会的经济构成,它有现代社会法制的和政治生活制度的上部结构竖立在其上,并有相应的现代社会生存意识形态同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4]。物质生命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经济社会日常生活、政治制度日常生活和文化生存的活动过程。并非人类的物质认知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经济社会生存,恰恰相反,是由人类的经济社会生存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经济认知。当社会性的物质生产关系延续到特定时期后,就同人类长期在这里活跃的现有生产关系或财产社会关系形态(这就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产生了冲突。此时的生产关系,便使人类生产力的增长方式变为了生产关系的桎梏。而那时,社会变革的新时期也出现了。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庞大的生产关系也开始或慢或快的进行了改造。” [5]

一种社会关系的根本问题,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社会增长的基础渊源和力量,同时其运动、变迁与发展也反映着一种经济社会增长的根本轨迹与历史走向。马克思采用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经过对世界经济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规律的深刻思考,体系论述了世界经济社会根本问题及其在世界经济社会增长中的地位与意义,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社会增长根本矛盾学说。当今,中国世情、国情和党情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就需要我们必须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的理论品格,创造性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思维,及时处理新问题、新情况,以获得对新规律性的正确理解、提高对旧规律性的掌握。

2.3.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之中。两者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生产关系需要适应一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任何相适应的平衡都是相对的,但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都是绝对的 [6]。对于生产方式的最开始阶段的理解。马克思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中开始探索并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指出,“所有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条件也正是所有历史学的第一前提条件”,就是说“必须能够生活”。而人们的“第一历史活动便是制造符合这种要求的资料,即制造物质生命本身” [7]。所以,事物生产方式的演变是“整体社会乃至全部实际历史发展的基石” [8]。马克思主义还指出,在物质生产中,人类并不仅仅和大自然产生了关联。他们之间如不能以某种方法组合起来,共同活动并互相交换其活动内容,便无法完成工作。因为经过了商品生产,人类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特定的经济社会联络和影响,也只是在这种经济社会联络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人才有对自然界的影响,也才会有商品生产 [9]。所以,这些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或生产方式是人类为进行生产而建立的。

生产关系不但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位置,同时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中也占据十分关键的位置,和扮演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都将会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一百年来,我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和策略的科学制定,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启示,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持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之源,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

3.1. 理论价值

列宁不仅是第一个表明社会主义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社会矛盾的人,而且还为社会主义中的社会矛盾的性质提供了科学的理由。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阶级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阶级矛盾不是矛盾的,可以通过社会制度和机制来解决。列宁的这段话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与以往社会形式的重要区别,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不矛盾的矛盾的观点。这一思想成为列宁在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方面的主要理论成果。正因如此,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当时的社会矛盾被我党准确的把握住了,即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述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即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同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同时,他还系统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斗争性,以及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10]。毛泽东的论述为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认识的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也与社会内部各种要素的作用方式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化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就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这是对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也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也是对人民需求变化特征的正确认识。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至今百年的历程中,中国的众多哲学大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马克思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指导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开阔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视野。

3.2. 实践价值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奠基石唯物史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速度同时将为人民谋幸福生活作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奋斗的目标。不断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这是我党和人民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的根本任务,也是当代和未来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基本遵循。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10]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实践性为导向。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了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自中国进出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矛盾又发生了改变,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矛盾发生了改变,实质上也是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更优质量、更丰富内涵的发展期待,与当前的发展状况不能很好满足这种期待的矛盾。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想要化解这一矛盾必须要通过去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的方式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解决人民的问题,切实改善民生,关键还是要抓住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促进经济是增进人民福祉,提升人民获得感的前提,也是解决人民问题的关键基础。同时,要促进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其他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既反映了国家、社会、人民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同时也反映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接续性的研究中,一直将其作为前行动力,在不断破解社会主要矛盾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不同发展的历史时期中,我们都能够利于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去找到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善于总结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经验,进而在一百多年的非凡历程中使确定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上升至战略策略高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新时代,我们仍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站稳人民立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将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飞跃。

文章引用

冯彬彬,刘 铭.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其时代价值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Basic Contradiction and Its Value of the Times[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1803-180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08

参考文献

  1.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57.

  3. 3. 顾海良.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 4. 石建勋. 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5.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91-592.

  6.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 7. 吕普生. 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 新疆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 18-31.

  8.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1.

  9.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1.

  10. 10.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20.

  11. 1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