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1925 , 7 pages
10.12677/ASS.2022.115268

以家风促学风

——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德育的推动作用

孙玮玥

武汉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2年3月14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22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31日

摘要

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社会宗法关系的产物,家风的作用不只是道德教化,而是整个社会所有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起点。优秀的家风弘扬了中华美德、塑造了民族精神。在现今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下,本文将探讨为何德育要重视家风传承,有利于全面地反映中国德育历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让家风促学风,是高校培养优秀青年不可忽视的重点,更是使国家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关键词

中华民族,德育,传统文化

Promoting the Style of Study with Family Style

—The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omoting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iyue Sun

Wuhan Business College, Wuhan Hubei

Received: Mar. 14th, 2022; accepted: May 22nd, 2022; published: May 31st, 2022

ABSTRACT

Family styl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product of traditional social patriarchal relations. The role of family style is not only mor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spiritual starting point for al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 excellent family style has carried forward Chinese virtues and shaped the national spirit.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oday’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why moral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of family style, which is conducive to comprehensively reflect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and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aking family style promote study style is not only the foc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excellent young people, but also an essential point to make the country rich and strong.

Keywords:Chinese Nation, Mor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历史演进中,家风经历了先秦的起始期、魏晋的发展期、唐宋明清的繁荣期、近代的衰落期和现代的淡化期,家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该课题的研究旨在梳理时代变革下,历史上各世家在家族内推行的家风、家庭教育对士人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2. 家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首先,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史学、文学、教育学等领域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据。自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很多相关文章、论著被完整保留下来。根据资料查询,现已出版的学术成果中对家风的论著尤以传统家风经典,如《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郑氏家书》等为主。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我国影响深、流传广的家风家训名著,其旨在“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序致),《颜氏家训》的齐家之道,无论是对治家原则的把握,还是对家庭人伦关系的关注,其思想宗旨皆在于通过确保家庭的和谐与秩序达到家道的长远;而有关修身立名、传业扬名的训诫,则集中体现了家族意识中更为积极的价值取向。

其次,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古代的教育体系影响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教育的内容也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更变,这是勿庸置疑的。传统的教育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提倡的人本教育、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些思想基本上都可以从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雏形。这些形成已久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仍在给当代的教育发展不断带来重要的启示。

例如,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在经历了东汉末年和三国的长期混乱最终统一,形成了她独有的文化特性,在中国统治地位思想的儒学,其地位、传播和教化作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多方面地挑战之后,玄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快速兴起繁荣之后,对当时文化特性的充实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在其后时代的变更中,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思辨性很强的玄学文化特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 [1] 基于对这一理念的深刻理解,自2018年建校以来,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努力以最大的诚意向家长打开校门,让家长深入学校,参与督导管理,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将学校办成引领社区学习的文化平台,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通过开展“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丰富活动”等工作,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家校沟通、家校协作与家校共育新格局。

3. 优秀家风的相关教育案例

高校在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探索建立一系列实践教育教学手段,多路径育人载体,为培养合格的共产党员提供物质结构和概念支撑,实现党建育人的价值目标。

3.1. 诸葛孔明家诫《诫子书》

“家诫”是较为严格的家风作品,是世家大族与名臣仕宦训诫子孙后代及族人的有关言论说教,为显名于当世或流传于后世,使子孙遵照执行,往往将之编辑起来,成为专门的著述。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

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诸葛氏家族家风,既是对他儿子的要求,更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在这里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淡泊名利才能志向坚定,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当代青年相对自我,但却无法理解改变历史的真正内涵,名利、财富、权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影响着他们,没有办法去树立一个伟大的理想。想要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应当树立和已经树立的抱负和目标,孜孜以求之,哪怕奋斗终生亦未取得成功,也要做一个有信仰的,愿意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3.2. 琅琊王氏家学书法

太原王氏作为中古时期的名门望族之一,其家族兴起于东汉末年,而在东晋时期处于鼎盛时期。太原王氏在鼎盛时期,不仅人丁兴旺,多为达官显贵,而且文人名士辈出,家学传统和家族文化底蕴深厚。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有的累世书法家学中,首推为琅玡王氏家族。该族在王导的教育影响下,子孙练书蔚为风气。在王导的子辈中,王恬、王洽、王劭、王荟均善书,而其从子王羲之更是“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3],以“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流芳百世。而王羲之有子七人,其中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知名于世者就有五位: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特别是王献之,“工草隶,善丹青”,以绝代珍品《洛神赋十三行》与其父并称“二王”。另外,在王氏家族中,王洽之子王珣、王珉等人在书法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实际上,在当时的家风传承中,任何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家风的内容,所以,既有儒学世家、玄学世家,也有道教世家、佛教世家,既有文学、书法世家,也有绘画、音乐、科技、医学、史学等等世家。在官学时兴时废的魏晋南北朝,家学作为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其丰富的不同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家庭教育在教化活动中地位的确立。

3.3. 陈郡谢氏家风儒玄并及

提及陈郡谢氏,后人惯常以风雅之士誉之,在那个玄风大畅、挥麈清谈的时代,以“雅道相传”所著称的风流世家,是魏晋风度对于后世的一张名片。谢氏家族对于家族发展,行的是狡兔三窟之法,谢奕为豫州刺史,豫州是谢氏根基,可积累钱财;谢尚为抚军,依附桓温门下,有一定兵权;谢安则隐居避世,积累士林清誉,三者相辅相成,实为保全门户的绝佳策略。

对于世家的家学文化,钱穆先生体悟甚深,他说:“当时门第在家庭中所奉行率守之礼法,此则纯是儒家传统。可谓礼法实与门第相终始,惟有礼法乃始有门第,若礼法破败,则门第亦终难保。” [4]。

陈郡谢氏的家族教育注重因材施教。谢安很重视家族人才的培养,他常与儿女们一起讲论诗文,磨练他们的才情。谢玄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5],其侄女谢道韫吟答“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轶事,被历代文人传为美谈,而谢道韫亦因“咏絮才高”流芳千古。又如《南史》卷二十《谢弘微传》载谢混在家宴之时,就曾根据门中子弟学术所长和性情所限,“为韵语以奖劝灵运、瞻等” [6]。谢弘微、谢瞻、谢曜、谢灵运四人,得到门中长辈的提醒,这对于他们及时修正自己,不断努力进取,是有很大帮助的。谢氏代有才人出,应该说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从中,我们还看到了士族人家在对子弟的教育时多以鼓励为主,即使子弟有不足之处,也是从奖劝的角度去告诫和激励子弟,而不是随意地加以讥讽或打击,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了我们今天十分提倡的愉悦教学法,至今犹不失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重视情景教学,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情境激发才思,也是这一时期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族家族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也是高校目前在教学方法中,比较欠缺的部分,如果注重家风、家庭教育的补充,思想道德教育会更加生动具体有意义。

4. 家风教育对当今高校德育的启示

通过重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家大族中的重点人物的教育观及对家族的影响进行阐述,包含对蜀汉诸葛孔明、陈郡谢氏谢安、琅琊王氏王羲之等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家族教育思想进行描述和分析 [7],探讨了传统家训中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特点,加深对历史上世家大族的家族教育思想内容,特点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我们对现今高校德育教育、家风发展和传统家风传承等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和创新。

4.1. 时代创新,理论支撑

家风中的儒家思想经过自春秋时期以来的多年的政治实践与学术沉淀,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血液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正常生活的准则。儒家一向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时逢乱世,在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暂时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则重点凸显了儒家修身以齐家的学术特色 [8]。当社会动荡不安时,整个国家都处于不稳定当中。众多的世家大族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只有选择通过修身以达到齐家的目的,保住自己家族的利益,维护家族的发展,而不是去追求成仙之术,空谈义理。因此,这种以儒为本修身齐家的儒家教育观念正是士大夫们适应时代发展而作出的历史选择。

于此相辅相成的是在古代中国,有隐逸情怀的士人不少,但真正的隐士却不多。隐逸情怀是人生的一种调剂,而真正的隐士却要耐得住寂寞。为何会有大量隐士的出现和士人所受的教育思想是分不开的,纵观古今,可以发现很多家风是在各自的家族定位基础上形成的,这是由家风创立或传扬的家庭领袖不同的社会角色决定的,因此,家族领袖不同的社会身份导致了家风的多源性特征,有君王的家风、有士大夫的家风、有文人骚客的家风、有农民家风、有商人的家风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特征依然存在,家庭领袖不同的社会角色导致对于家庭成员的期待和要求不同,家风的内涵自然也各具特色。现如今很多优秀家风的经典在数百年的流传中依然具有生命力,依然能在当代家庭道德教育中,在高校的德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家风本身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家风传承的主体、对象、环境和传承的模式,只要这个家族的血缘还在,就存在家风传承的依托。这也正好解释了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特别是对学生教育的传统,不无裨益,子女的成才应当是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风传承融入高校德育,处境艰难、但从未止步,因为子女成才、桃李芬芳更是家风和校风传承弘扬的初衷 [9]。

古代家风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的特点,有些特点随着时代的演进已经不再具备合理的价值而逐渐消失,而家风的另一些特点却历久弥新、依然具备鲜活的生命力。从宏观角度来说,教育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古代的教育体系影响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在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也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更变,这是勿庸置疑的。传统的教育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提倡的人本教育、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些思想基本上都可以从家风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雏形。

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高校队伍和家长,在这个新时代面临着社会经济压力,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等问题。这一部分产生于外界的综合因素,导致当代社会群体的结婚率、生育计划等产生下降,随之家风传承的文化氛围也不断减少,这种因素使得家风融入高校德育过程中,越来越碎片化,高校德育队伍直接面临家风差异化和教育工作繁重的境况,家风传承融入高校德育举步维艰,21世纪的当代,家风传承所面临的境遇与魏晋南北朝和秦汉隋唐等时期的社会情况迥然不同,所以学校应该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将这些思想进行凝练,给予家长理论支持,同时协作开展相关德育活动。

4.2. 家校共育,活动实践

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创办以“立德树人、家校共育”为品牌,“以家风促学风”为中心的一系列家校活动为德育项目实践。以敦促家长培育家庭道德观念方面,加强对积极、和谐、文明的家风的宣传力度,使家风这个近代社会逐渐没落的家庭教育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重视。

1) “御风而行”开办父母子女成长营

“父母子女共同成长营”每学期都会和家长们如约而至,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家长和学校成为教育之路上的同盟者,从“新学校匠成长、新父母新成长、新学生悦成长”三个维度展现学校气质,寻找新时代父母作为教育合伙人的优秀因子,帮助凝练各个家庭的家训家风,希望四年以后,学生可以御风而行。

2) “醉东风”户外茶会及视频风采展示

东风醉人春意浓,茶在百花深处香。可挑选活动日上午,效仿曲水流觞在户外摆茶席,听风,赏花,品茶,占花名。同时可以联系汉服社团举办一场传统汉服展示秀,家长和同学可以穿着曲裾、晋襦等服装具体感受那个时代士人的坐立仪态,让学生们在举首投足之间学习传统礼节。在家校活动日当天,学生可拍摄父母与校园的合影或有意义的视频,并配上相关文字,交给分团委宣传部。活动结束后,分团委宣传部选出优秀作品,在微信公众号上展示。

3) “梦回永和”博物馆沉浸式体验

征集可以承担相关费用的家长和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前往浙江绍兴会稽山景区,同时带队游览琅琊王氏博物馆、上虞县东山祠堂等相关博物馆,利用实地讲述有关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故事。通过对魏晋时期世族学风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家族教育的时代特色,一些世家大族也因良好的家风而饮誉当时。用户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尊学之风,德育中备受注重的优秀的品行和得体的容止仪礼也得到覆盖,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落实。

学校成立家校互动委员会,管理学院同时也成立了管理学院家校互动委员会,分团委承办历届“家校合作”活动,党员服务中心成立活动小组,建立责任清单,细化工作台账。各专业辅导员密切联系班内家长,能够加深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合作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价督导。

目前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基本还处于学校承担大部分的现状,但是家风的传承和弘扬可以让家庭教育参与到德育之中。当今时代信息碎片过多,碎片化时间也过多,需要让学生可以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风气中引发思考。我们这个时代,同样有时代的独特性,在提出文化自信的同时,教育者更应该注重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寄去宝贵的养料。

4.3. 视角借鉴,启示总结

高校仅仅是学生迈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担负德育的高校的老师即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导师,而家风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存在基础性,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基础场所,随着经济社不断地发展,在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家风所熏陶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都会对步入高校的学生产生基础性却也是极大的影响,刚刚迈入社会第一门槛的高校学生对于社会是近乎陌生的,而学生自己在社会化的基础场所“家庭”已经生活成长了十几年,家风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言传身教等很多见人见事方面基本都会被学生“学以致用”,担负着高校德育的教师在教与学之间感受着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家风,进而也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德育。

因而家风融入高校德育的第一步,要重视家风基础性影响,搭建“家校联动”平台,进而实施针对性德育。建设家风传承和高校德育运行的系统化运作机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鉴于高校德育和家风传承的现状,需要从高校学生入校时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方案,大家弘扬家风的高校“教师班子”,采取深入新生家庭调研的方式,选择一定数量的小范围学生及家庭作为试点,以3年时期为基础,探索第一批试点学生群体和学生家长所带来的家风在高校德育中的种类,形成家风融入高校德育的基本雏形。

第二步,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强化家风在高校德育中的措施。适当扩大学生和家长群体,由高校牵头制定一系列家风进高校的活动,推进家风传承和德育在具体实践中成长。

第三步,总结推广,运行机制常态化。扎实总结家风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经验,采取主动征集建议、社会回访等多种方式,推动家风融入高校德育方式多样化,提升德育队伍在家风传承工作运行的水平,同时加强宣传,将家风传承融入高校德育进行推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打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基本还处于学校承担大部分现状的瓶颈。家风融入高校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来传承,正如蜀汉诸葛孔明、陈郡谢氏谢安、琅琊王氏王羲之等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家族教育思想的传承也是历久弥坚。

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更为直观地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优秀美德,尤其是在人格精神美和道德自觉性方面所提倡的东西,比如爱国主义、尊长爱幼、礼仪廉耻等等,这些优秀的成分是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的内容 [10]。另外由于传承、实力、地域文化的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家族的家庭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最终得以流传至今的成果,也能够给当今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反思和借鉴的较好视角。

当今兰亭已不是王谢众友喝酒的兰亭了,谢安旧居遗址也不是当年教族中少年的东山别墅了,大概只有这轮明月和清风是万古同悲的,也曾如今夜一般仰望着月色,彼时思古人,而今思故人,月色澄美,悲悯无声。只有这些形成已久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仍在给当代的教育发展不断带来重要的启示。

基金项目

本文为武汉工商学院《2021年度校级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建设项目》(课题批准号:SZ2021001)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孙玮玥. 以家风促学风——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德育的推动作用
Promoting the Style of Study with Family Style—The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omoting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5): 1953-195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5268

参考文献

  1. 1. 朱雪.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华大学, 2013: 34-36.

  2. 2. 陈振鹏, 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下)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2014-2015.

  3. 3. (唐)房玄龄, 主编. 《晋书•王羲之传》列传五十[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4. 4. 钱穆. 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J]. 新亚学报, 1964, 5(2): 54, 56, 77.

  5. 5.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M].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

  6. 6. 岳庆平. 家国结构与中国人[M]. 香港: (香港)中华书局, 1989: 15-18.

  7. 7. 杨少松, 周毅成. 中国教育史稿[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 55-80.

  8. 8. 乔卫平, 程培杰.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 22-23.

  9. 9. 陈其南. 家族与社会[M]. 北京: 联经出版社, 1990: 104-123

  10. 10. 张瑞墦. 中国教育史研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72-7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