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837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7437

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和谐话语分析

——以《蒙古秘史》为例

安娜尔1,宝钢2

1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2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23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31日

摘要

国外,关于生态语言学的著作有《生态语言学读本:语言、生态与环境》一书,作者是菲尔和缪尔豪斯勒。国内,李国正(1987)开创性地介绍了生态语言学。由于《生态语言学读本:语言、生态与环境》一书的起源来自西方工业文明时期,我国现实背景并不能完全适应此书内容。据此黄国文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提出了和谐话语分析。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和谐话语分析出发。依据和谐话语分析中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以人为本”的假定原则及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三大原则,对《蒙古秘史》进行分析,以期讨论中华民族早期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如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献智慧。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和谐话语,《蒙古秘史》

Analysis of Harmonious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Linguistics

—Taking The Secret History of Mongols as an Example

Na’er An1, Gang Bao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2School of Marxism,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Jun. 8th, 2023; accepted: Jul. 20th, 2023; published: Jul. 31st, 2023

ABSTRACT

Ecological linguistics originated abroad. Due to the origin of the book An Ecological Reader on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from the West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ra, its content may not fully adapt to the current reality in China. In China, Li Guozheng (1987) pioneered the introduction of ecological linguistics. Based on this, Huang Guowen proposed Harmony Discourse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exceptional traditional thoughts. However, there is relatively limited research on analyzing classical text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linguistics and harmony discourse analysis. Drawing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Harmony Discourse Analysis, which include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principle of “human-centeredness”,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s of conscience, affinity, and constrai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to explore how the early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ributes wisdom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Keywords:Ecological Linguistics, Harmonious Discourse, The Secret History of Mongolia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而和谐话语分析则是生态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和谐话语分析旨在探究语言使用中的和谐与不和谐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环境意识:通过和谐话语分析文本,我们能够增强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它使我们更加关注语言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语言实践中的传播和实施。文化认同:和谐话语分析文本有助于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环境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和谐话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对环境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可持续发展:和谐话语分析文本有助于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语言实践。它帮助我们识别出对环境有害的语言使用方式,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行动。环境倡导:通过和谐话语分析文本,我们能够推动环境倡导和社会变革。它使我们能够识别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倡导和改进措施,以促进可持续的语言实践和行为。教育意义:和谐话语分析文本对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授和谐话语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出环境友好型的公民。总体而言,和谐话语分析文本在生态语言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优点,能够增强环境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文化认同、推动环境倡导,并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它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改善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组成部分,也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秘史》是一本流传国内外的我国优秀文学巨著,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着显著的地位。记述了蒙古民族的起源与发展,其历史和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蒙古秘史》列为世界名著之一,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蒙古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其语言和文化展现了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有一定联系,并且与生态语言学的理念相契合。通过对《蒙古秘史》进行话语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的生态观念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将黄国文教授提到的儒家生态思想与蒙古族生态思想结合,依据“以人为本”的假定原则及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三大原则,对从《蒙古秘史》选取的语料进行分析。

2. 生态语言学及其本土化

菲尔和缪尔豪斯勒《生态语言学读本:语言、生态与环境》是一本关于生态语言学的重要著作。 [1] 他们在书中探讨了语言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其中提到的韩礼德模式是生态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式之一。韩礼德在2009年的研究中提出了这一模式,认为功能语言学是一种问题导向的理论,可以用于研究生态环境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中的生态问题。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功能和用途,关注语言在社会和环境中的作用。韩礼德模式将这一理论框架应用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探讨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Stibbe (2015)构建了一个可用于生态话语分析的框架,该框架关注基于话语的语法语义特征,并揭示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该研究还提出了“生态哲学观”作为衡量尺度,用于评价话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同时,该研究也推崇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话语。(Alexander & Stibbe, 2014; Stibbe, 2015, 2021)

李国正(1987)是在我国首次引入生态语言学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开创性地介绍了生态语言学,并探讨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自21世纪以来,许建忠(2009)、冯广艺(2013)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生态语言学在我国的具体应用展开了研究。许建忠(2009)在研究中主要关注生态话语分析,他探讨了语言中反映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并分析了话语中的生态观念和生态行动。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生态语言学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具体的框架和方法。 [2] Halliday (1994)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这对于理解语言使用的环境背景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在这一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国内的许多研究学者逐渐开始展开关于生态语言学本土化的讨论。他们通过将生态语言学的概念与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环境联系起来,探索如何在中国的具体语境中应用和发展生态语言学。黄国文的研究在生态语言学领域提出了和谐话语分析的概念,并探讨了其目标、原则和方法。他将和谐话语分析与其他相关的话语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如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积极话语分析和生态话语分析。 [3] 他强调将中国的国情、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融入到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中。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国情下的生态话语分析,并强调其适用性。黄国文指出,虽然生态和谐的表现形式因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差异而变化,但它们在不同环境下所追求和期望达到的都是生态和谐这一共同目标。

3. 理论基础

3.1. 和谐话语分析

3.1.1. “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

在中国的语境下,和谐话语分析以人为本,特别是以人民为本。在宏观层面,人指的是人民这个群体,这涉及到政治和社会的层面。和谐话语分析所指的人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为背景;2) 其范围是绝大多数人;3) 其使命是推动社会进步。在微观层面,可以根据语境中的语旨将话语所涉及的“人”进一步划分为具体的群组。 [3]

3.1.2. 良知原则

良知原则受到了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的影响。 [3] 在和谐话语分析中,良知原则更具体地涵义为生态良知。生态良知是指一种自发的、非强制的、源自内心的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的意识。意味着个体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生态良知作为以人为本的自觉条件,提醒人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权益,还要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影响以及与其他物种的互动并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负责任。

3.1.3. 亲近原则

亲近原则是一种道德准则,指导人们在道德决策和行为中以人为基点分辨人与他人、其他动物、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3] 情感视角下的亲近关系可能因为时间、空间、体验的变化而发生变动,中国的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选择的基点不同,产生的亲疏关系也会不同,人的行动也就有所不同。如果选择的基点是国家,从全局来看,国家会密切关注影响人持续生存发展的物种均衡问题,例如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就体现了国家机构保护生态的优先排列。

3.1.4. 制约原则

制约原则将人的行为规范化和制度化,旨在引导和鼓励正确的行为,以避免或惩罚错误的行为。这可以视为对以人为本观念的一种限定。根据权威性和制约力的差异,制约原则可以分为个人、社团和国家三个层面。制约原则在不同层面上对人的行为进行限定,强调人对自身、他人、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责任。 [3]

3.2. 及物性系统

当我们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行为时,及物性系统是一种帮助我们描述和表达不同类型的动作、关系和心理状态的工具。 [4] 它包括了几个方面:1) 物质过程:用于描述我们的行动和活动。2) 关系过程:用于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拥有关系、身份识别关系等。3) 心理过程:用于描述我们的思考、感受和想法等心理活动,比如喜欢、思考、感觉等。4) 言语过程: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语言行为,比如说、告诉、回答等。5) 存在过程:用于描述事物的存在状态,比如某物在某地方存在、某人具有某种特征等。6) 行为过程:与我们的行为和动作相关,比如走路、跳舞、工作等。通过使用这些及物性系统,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和传达我们的思想、行为和关系。它们帮助我们使用语言来描述世界和沟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具体、生动和丰富。

4. 分析与讨论

《蒙古秘史》这本书期初是蒙古畏兀字书写,但后来失传。现存版本是蒙古语的汉文音译本。 [5] 它的译文有两种,一种是音译;另一种是义译,是指汉语的译文部分。本文将所选语料中的义译部分进行记录,具体分析各个过程及其体现出的研究假定和分析原则。

4.1. 以人为本

例(1)在描写博尔吉根氏先祖孛端察儿,几位哥哥和他分家时,他没有分到任何家产的情形时,这样写道,“孛端察兒獨自跨上瘦弱的青白馬,抱定生死由命,富貴在天,顺着於斡難河水走到了巴勒谆岛搭起的一個草棚,用青白馬尾做成套子套住了一隻鷹,與雛鷹為伴,以打獵為生艱難度日。捕得鸭雁,枯树尽臭,乾木悉腥至不可闻焉”。上一段中,孛端察儿是动作者,物质过程是套、捕、跨等等,目标是鹰、鸭雁、青白马等等。例(2):“自那裹鐵木真、哈薩爾兩兄弟不喜歡他母親,文說:‘我昨前射得個雀兒,也被他奪了。今遍釣得個魚兒,又被他奪了。以這般呵一處怎生過?’”在此处铁木真、哈萨尔为感知者,心里过程是“喜欢”,“他母亲”是现象的参与者。此心理过程引发了言语过程。铁木真为讲话人、讲话内容为“我昨前射得個雀兒,也被他奪了。今遍釣得個魚兒,又被他奪了。以這般呵一處怎生過?” [6] 内容中也有物质过程,动作者为铁木真、哈萨尔。物质过程是射得、钓得,目标为雀儿、鱼儿等。以上内容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研究假定,以人为本是指重视人的观点。文中的意思为人类为了生存不得已情况下会有捕猎等行为。

4.2. 亲近原则

例(3):“當初元朝的人祖,是天生一箇蒼色的狼。與一箇慘白色的鹿相配了。同渡過騰吉思名字的水來。到於斡難名字的河源頭。不兒罕名字的山前住著,產了一箇人名字喚作巴塔赤罕。” [6] 首先,文中提到的“元朝的人祖(载体)是(关系过程)天生一个苍色的狼(属性)”为关系过程。这一内容体现的是和谐话语分析原则中的亲近原则。亲近原则以人为基点分辨人与他人、其他动物、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4.3. 良知原则

例(3):“當初元朝的人祖,是天生一箇蒼色的狼。與一箇慘白色的鹿相配了。同渡過騰吉思名字的水來。到於斡難名字的河源頭。不兒罕名字的山前住著,產了一箇人名字喚作巴塔赤罕。” [6] 首先,“元朝的人祖(载体)是(关系过程)天生一个苍色的狼(属性)”为关系过程。体现良知原则的部分在于视狼和鹿为天生,人为狼和鹿所生这一内容体现着古代蒙古族视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大自然诞生人类一思想。从而人类有保护大自然一良知原则。

4.4. 制约原则

例(4):“鐵木真繞下山來,椎胸告天說:‘因豁阿黑臣如黃鼠狼般能聽,銀鼠般能見的上頭,我所以躲得過。我的小性命,被不兒罕遮救了。這山久後時常祭祀,我的子子孫孫也一般祭祀。’說完,向日將繁腰掛在頸上,將帽子掛在手上,椎胃跪了九跪,將馬妳子儷奠了。” [6] 文中言语过程中铁木真为讲话者讲话内容体现了制约原则。铁木真因躲在不儿罕山逃过了敌人的追捕因此将不儿罕山视为神山来世世代祭祀。铁木真因此制定规则任何人不得破坏此山的一草一木。这体现了制约原则中从不同层面对人的行为进行限定,强调人对自身、他人、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责任。

5. 结语

通过对《蒙古秘史》的语料进行和谐话语分析,发现古代蒙古族的生态思想与儒家的生态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即在追求和谐关系方面存在共通之处。

首先,《蒙古秘史》的生态思想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呼应,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应该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其次,蒙古族的生态思想中强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意味着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中,并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天地以生物为心”有相似之处,即将天地看作是生物的心脏,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观念。这些共同点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思想的一致性,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平衡的。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和谐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传统中的生态思想,从而寻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和经验,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这种传统意识的持续传承和实践,有助于塑造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加和谐的人类社会。

文章引用

安娜尔,宝 钢. 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和谐话语分析——以《蒙古秘史》为例
Analysis of Harmonious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Linguistics—Taking The Secret History of Mongols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7): 3224-322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437

参考文献

  1. 1. 杜佳祺. 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和谐话语分析——以《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为例[J]. 海外英语, 2021(23): 5-7.

  2. 2. 刘姝昕. 新媒体国家形象研究: 和谐话语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5(4): 38-45.

  3. 3. 赵蕊华, 黄国文. 和谐话语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1, 53(1): 42-53, 159.

  4. 4. 张彩华, 黄国文. 系统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J].中国外语, 2019, 16(5): 43-50.

  5. 5. 张艳.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之和谐话语分析[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4(4): 48-55, 72.

  6. 6. 包莲. 《蒙古秘史》自然生态观及其表达方式[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 36(2): 157-16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