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5431 , 7 pages
10.12677/ml.2024.124271

功能对等视角下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的隐喻英译策略研究

陈艳玲,蒋敏*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4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6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26日

摘要

新年贺词作为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政治语篇,言简意丰,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中国成就的微观窗口。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对习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从概念隐喻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习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中文文本中的隐喻使用类型、特征。同时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入手,探讨分析了习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英文文本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习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中所使用的隐喻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战争隐喻、拟人隐喻,旅程隐喻使用频率较高,译者对此选择的译法主要分为保留喻体、舍喻体译喻义和省译三种翻译策略。本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新年贺词,对该类型政治文本隐喻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新年贺词,概念隐喻,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Analysi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2023 New Year’s Speech Based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Yanling Chen, Min Ji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Mar. 2nd, 2024; accepted: Apr. 16th, 2024; published: Apr. 26th, 202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discourse to show China’s image and convey China’s voice, the New Year’s speech is simple in words and rich in meaning, and it is a micro window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understand China’s development and its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conducts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President Xi’s 2023 New Year’s speech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proposed by Lakoff and Johns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proposed by Nid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and featur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used in the Chinese text of President Xi’s 2023 New Year’s speech. Meanwhil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English text of President Xi’s 2023 New Year’s speech are explor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used in President Xi’s 2023 New Year’s speech are of various types, among which war metaphors, anthropomorphic metaphors, and journey metaphors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se metaphors are mainly categorized into three strategies: literal translation for remaining metaphors, free translation and omission to delete metaphors. This study aim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ew Year’s speech,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n other political discourses.

Keywords:New Year’s Speech, Conceptual Metapho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作为一名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国际形象倍受世界各国关注。国家主席新年贺词不仅为中国人民送上了真挚的新年祝福与关怀关切,对祖国子女的一年的发展寄予殷切的期盼和美好的祝愿,同时也向大众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方式。作为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政治语篇,新年贺词言简意丰,以及其简练的语言来向民众传达最真实的情感,是国内各行各业以及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中国成就的微观窗口,因此新年贺词的英文译本具有其一定的研究价值。

概念隐喻理论是著名语言学家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Mark Johnson)在其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隐喻》中首次提出的,隐喻的使用反映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是思维转换为语言方式的跳板 [1] 。因此政治语篇中的隐喻使用表明了说话者的意识形态,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重要性也已经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Thompson在其文章中提到“没有隐喻的政治语篇,就像鱼儿离开了水 [2] ”;隐喻于政治语篇就像水对鱼儿一样重要。Jeffery教授认为“隐喻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好方法” [3] 。因此作为政治语篇的新年贺词中的隐喻研究至关重要。

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台和互联网发表2023年新年贺词,其贺词不仅传达了习总书记对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对国家这一年工作的认可和赞许,同时在词汇选择上也运用了大量概念隐喻,展现了习总书记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语言魅力。本文将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习总书记2023年新年贺词双语版本中隐喻的英文翻译的策略及方法,以期对习总书记2023年新年贺词提供隐喻视角下的解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功能对等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1964年,尤金·奈达提出动态对等 [4] 的翻译理论,用信息理论、交际理论和符号学等的见解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原则,利用信息论原理来解释原文信息的传播和读者对信息的可接受性,他证明了动态等值翻译符合接受者的能力,能够使读者在他自己的文化背景下轻松有效地解码译文。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目的语读者与目的语文本关系应当等值于源语读者与源语文本的关系,这表明,除非译文语言的读者接收的信息与原文读者接收信息的方式基本相同,否则翻译就没有完成。1986年,他出版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在书中,他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 [5] ,这两个术语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取代的理由是“动态对等”经常被误解为可以指代一切能对接受者产生特殊影响和效果的东西。功能对等理论主张将重点放在语言交际的功能性上,翻译要在功能上达到基本的对等,即译者在处理原文时既要保留原文的写作风格,又要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突显译文的交际功能或语用功能。英国语言学家福斯(J.R. Firth)在《语言分析与翻译》一文中详尽地阐述了结合翻译进行的语言分析的观点,进而提出了“全面翻译” [6] 的概念,即要全面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传达意义,在语法、词汇、词的搭配和语境等四个层次上进行语言分析。

本文将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国家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概念隐喻的英译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将中国日报网2023年新年贺词(双语版)作为研究文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文本中提炼隐喻并进行归类,并总结其隐喻翻译策略。本研究主要步骤包括:首先通读主席2023年中文贺词中的所有内容。其次,以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概念隐喻的界定为参考,人工标记出所有隐喻,再归纳标记出的隐喻类型,进行定性编码以及使用频率统计。最后通过分析译文文本中的隐喻,统计概括隐喻识别出的隐喻在英文译版中的翻译策略,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3. 新年贺词中隐喻分类

通过对语料的识别与统计,本研究发现国家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话语策略并且隐喻类型丰富,主要包括战争隐喻、拟人隐喻、旅程隐喻、家庭隐喻、机器隐喻、动植物隐喻、建筑隐喻、书本隐喻等,使用频次共计56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Conceptual metaphor in president’s 2023 New Year’s speech

表1. 国家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中的概念隐喻

表1可知,国家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中战争隐喻、拟人隐喻、旅程隐喻、家庭隐喻、机器隐喻和动植物隐喻使用居多,占总隐喻频次的71.4%。这五种隐喻为传播国家政治理念、凸显社会文化、塑造国家形象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4. 翻译策略分析

本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2023年新年贺词中的概念隐喻译文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发现各概念隐喻的翻译主要采用了直译即保留喻体、意译和省译三种翻译策略。针对不同的概念隐喻,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频次也大有区别。具体情况见表2

Table 2. Translation methods of metaphors employed in president’s 2023 New Year’s speech

表2. 国家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隐喻翻译策略运用

表2可知,2023年习主席新年贺词多采用保留喻体的翻译策略来对隐喻进行翻译,其次是考虑舍喻体译喻义,很少会选择省去不译策略,且采用该策略的原因多是因为中文的语义重复搭配习惯,不适合从功能对等视角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保留喻体和舍喻体译喻义两种翻译策略,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以从功能对等视角探究各翻译策略的优劣以及背后的社会认知因素。

策略一:直接翻译,保留喻体。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国家的部分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相同或者有相似的认知经验,所以在翻译某些概念隐喻时,可以选择直接翻译,保留喻体的翻译策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很多相同的隐喻意象,不仅中国人可以理解,外国人也可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完全可以保留语篇中的原有意象,类似于日常接触到的直译。下面将结合例子来分析语料中隐喻直译策略的使用。

(1) 原文: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 [7] 。(战争隐喻)

译文:With extraordinary efforts, we have prevailed over unprecedented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nd it has not been an easy journey for anyone [7] .

(2) 原文:我们始终如一珍视和平和发展,始终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7] 。(家庭隐喻)

译文:We cherish peace and development and value friends and partners as we have always done. We stand firm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and on the sid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We work hard to contribute China’s wisdom and solutions to the cause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for all humanity [7] .

(3) 原文: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历程何其艰辛又何其伟大 [7] 。(旅程隐喻)

译文: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PC has braved wind and rain, and forged ahead against all odds. That is a most difficult yet great journey [7] .

例1中运用了“医疗是战争”的概念隐喻,政府机关和以医疗人员为主的广大人民群众是这场战役的主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疗工作人员不畏病毒,迎难而上,经过努力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此处原文的隐喻使读者产生视觉联想的一场现实战役,在抗击疫情中有参与者,牺牲者,战略,结果等源域中的范畴,制造紧张感,从而激发人们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同时深刻体会到抗击疫情的不易和解决疫情问题的重要性。在翻译时,译者保留战争喻体,直接将“战胜”译为“prevailed over”,能够唤起目的语读者的情感认知,也能迅速掌握中国抗击疫情的集体责任感以及坚定的信仰和信念,使原文读者和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反应相同。例2中出现了家庭隐喻“国家是朋友和伙伴”,塑造了中国热情友好,和谐友爱的国际形象。译文直接将喻体译出“friends and partners”,重现源语的意象,使目的语读者也能感受到中国友好的态度,重现了原文的交际功能。例3中使用的是旅程隐喻,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过程概念化成一段艰辛而又伟大的历程。此处旅程隐喻构建了障碍图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有“风雨”和“荆棘”,充满坎坷,但最终还是迎来了光明的前景。不仅能激励民众沿着该道路携手共进,还能构建民众政治思维。由于国外对“旅行”具有相似的认知体验即旅程中会有障碍以及旅程都有一个既定目标,所以译者将该句子中的隐喻载体词“历程”直接翻译为“journey”,保留喻体,实现了效果等值,也准确传达了国家的政治理念。

策略二:意译,舍喻体译喻义。舍喻体译喻义就是舍弃喻体,直接翻译隐喻所传达的意义即可。首先,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对译者的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很多译者会选择舍弃原文中的隐喻表达方式,直接翻译隐喻所蕴含的意思。其次,源语与目的语国家大多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导致目的语读者有着不同的认知体验,有些隐喻在目的语读者的概念域中是缺失或不普遍的,所以译者会选择舍喻体译喻义的翻译策略,以达到传达准确意思的目的。

(4) 原文: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 [7] 。(拟人隐喻)

译文:Youth is full of vigor and is a source of hope [7] .

(5) 原文: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7] 。(旅程隐喻)

译文:When the 1.4 billion Chinese work with one heart and one mind, and stand in unity with a strong will, no task will be impossible and no difficulty insurmountable [7] .

(6) 原文: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 [7] ……(植物隐喻)

译文: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PC has braved wind and rain, and forged ahead against all odds [7] .

例4中出现的也是拟人隐喻“青春是人”孕育着希望,使源语读者能够明白国家的希望寄予在青年一代身上,青年将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的意义。“孕育”这一隐喻载体词在中文出现的频率较高,将孕育这一过程看作是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强调的是这一过程,然而“孕育”一词在目的语国家文化中通常强调结果,“give birth to”只强调孕育的结果是什么,而不看重过程,且这一隐喻意象在目的语文化中并不普遍,若在此处选择保留喻体,目的语读者反而会得不到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译文选择舍去喻体,译为“a source of hope”,相比于保留喻体更加清晰明了。例5中,“迈不过去的坎”使用旅程隐喻,将中国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概念化为道路上的坎,“坎”这一喻体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相关,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然而“坎”在目的语中所对应的词汇在其文化中并不含有这种意象,因此,考虑到使目的语读者同样能理解原文文本的含义,译者在此处选择将其直接意译为“difficulty”。但笔者认为译为“hurdle”,将“坎”这一意象译为目的语文化中有相同意义的喻体,能够使目的语读者接收的意义更贴近原文给读者带来的意味。此处例6中出现的植物隐喻,将困难概念化为荆棘,与例5相似,将抽象的困难具象化为植物,战胜困难的过程被概念化为斩荆棘,这一隐喻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所应用,“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荆棘塞途”等,在此处“披荆斩棘”这一四字词语的使用既采用了源语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又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底蕴。译文选择译为“odds”,即不利的环境和条件,意译了原文意义,因为目的语文化环境中并没有“困难是荆棘”这一认知习惯,直译意象反而使目的语读者读不懂原文所表达的意义,选择意译更能够使目的语读者接收原文表达的意义。

5. 结论

隐喻是政治演讲中的惯用手段和方法,能够增加对听众的感染力 [8] 。一方面,隐喻化抽象为具体,使文本中晦涩难懂的概念更易被人民群众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隐喻的使用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本研究对习近平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的研究发现,该语料中主要出现了8种概念隐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是战争隐喻、拟人隐喻和旅程隐喻,构建起一个稳步前行、勇往直前、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各种隐喻的翻译策略统计发现,译者主要采取了两者种翻译策略保留喻体、舍喻体译喻义。笔者分析了其英文翻译文本当中的亮点,也指出了其中的失误以及相关的优化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兼顾源语与目的语国家之间文化、认知体验的异同,尽可能实现原文与译文在内涵和外延的对等,以达到传播中国声音的目的。由于笔者的学力有限,对于文本的隐喻采用人工识别,因此可能存在识别出的隐喻类型不够信服,期望通过后续的学习能够继续完善这一研究方向。

致谢

行文至此,落笔为终。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本文的选题到设计提纲多次修改后的定稿,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点拨和指导。

其次,我还要感谢本论文中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文献,正是这些优秀的文献作品,作为我们的参考学习资料,给我们许多的启发帮助,帮助我们打开思维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我们才能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将论文完成。

最后,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我们经常会在一起讨论各自论文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帮助对方改正,也只出我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我对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地了解。

由于本论文水平比较有限,论文中的某些观点及理解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欢迎老师和专家们指正,你们的建议将是我宝贵的学习财富。

文章引用

陈艳玲,蒋 敏. 功能对等视角下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的隐喻英译策略研究
Analysi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2023 New Year’s Speech Based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4): 449-45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71

参考文献

  1.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 2. Thompson S. (1996) 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s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 In: Mio, J.S. and Katz, A.N., Eds., Metaphor: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New Jersey, 185-201.

  3. 3. Jeffery, M. and Albert, N.K. (1996) Metaphor: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 New Jersey.

  4. 4. Nida, E.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 E. J. Brill, Leiden.

  5. 5. Nida, E.A. and Waard J.D. (1986)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Nashville.

  6. 6. Firth, J.R. (1957)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7. 7. 习近平.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3年新年贺词(双语全文) [EB/OL]. https://language.chinadaily.com.cn/a/202301/01/WS63b7b0cba31057c47eba81f1.html, 2023-01-01.

  8. 8. 郭春涛, 段钨金.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政治演讲中隐喻的翻译方法——以奥巴马2009年就职演讲为例[J]. 现代交际, 2015(7): 81-82.

  9.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