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2, 2, 78-84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2.22013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
The Operation Procedure of Equivalence of Measuring
Instruments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es: What Have
We Learnt from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Wenjie Duan1,2, Yu Bai3, Samuel M. Y. Ho4, Xiaoqing Tang1,2
1School of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uthwest Universit y, Chongqing
2Research Societ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Municipal, Chongqing
3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4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tudies, City Uni 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Email: wjtuan@gmail.com
Received: Feb. 28th, 2012; revis ed: Mar. 6th, 2012; accepted: Mar. 15th, 2012
Abstract: With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Combined Etic-Emic Approach, and the guidance of rules related
to equivalence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es, this paper effectively integrates the relevant rules about measur-
ing tool translation and modification developed b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expands the basic
steps of traditional method of back-translation, proposes a “Trilateral Translation Procedure”, and attains the
reference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quantitive and qualitative, finally produces a measurement tool
equivalence operation procedure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including 7 steps.
Keywords: Cross-Cultural Research;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Etic Approach; Emic Approach; Positive
Psychology; Character Strength
跨文化研究中测量工具等价性操作流程初探:
我们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了什么?*
段文杰 1,2,白 羽3,何敏贤 4,唐小晴 1,2
1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2重庆市文化发展研究会,重庆
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4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系,香港
Email: wjtuan@gmail.com
收稿日期:2012 年2月28 日;修回日期:2012 年3月6日;录用日期:2012 年3月15 日
摘 要:本文以兼顾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殊性研究范式为逻辑起点,以跨文化研究中有关等价性原则
为指导,有效整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测量工具翻译和修订基本指导方针的相关内容,扩展传统回译法
的基本步骤,提出“三方翻译程序”,同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获得参考资料,最终整合出含有 7
个步骤的跨文化研究测量工具等价性操作流程。
关键词:跨文化研究;测量等价性;文化共通性;文化特殊性;积极心理学;性格优势
1. 引言 心理学在中国经过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不
少成就,我国研究者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了很多高
水平论文,其应用研究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
*资助信息: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SH037)跨文化测量理论
研究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78
跨文化研究中测量工具等价性操作流程初探:我们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了什么?
了贡献,但是也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理
学研究在整体水平和规模上还有很大差距(杨玉芳,孙
健敏,2011)。从历史角度看,西方心理学较早成为科
学的学科,并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世界心理学的主
流,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研究者还应该借鉴西方
心理学领域的优秀理论和研究成果。但是,随着跨文
化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根植于西方
社会文化的心理学理论、范式和测量工具不能很好的
适用于其他种族和文化,东西方最根本的差异来自文
化与思维两方面。举例来说,很多研究表明东方文化
强调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而西方文化 强调个人主
义(Individualism)(Hofstede, 1980; Oyserman, Coon, &
Kemmelmeier, 2002);东方个体的思维遵循简单辨证
主义(Dialectical Socialist),而西方个体更强调逻辑推
理思维(Peng & Nisbett, 1999)。积极心理学是世界心理
学界相对年轻的领域,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国内
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在非西方学者积极引入、研究
并发展相关理论的同时,共同面对一个最主要的困
境:如何于非西方文化中正确地测量积极心理建构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其中最基础、最关
键,研究最多的问题是测量工具的测量等价性(Berry,
1980; Leong, Leung, & Cheung, 2010)。
目前以文化视角发展心理理论或开发心理测量
工具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文化共通性方式(Etic Ap-
proach,也称为“客位研究”)、文化特殊性方式(Emic
Approach,也称为“主位研究”)和兼顾文化共通性与
文化特殊性方式(Combined Etic-Emic Approach)。
Headland(1990)发现自文化共通性和文化特殊性概念
提出以来,在各个学科的质化研究进程中都起到了重
要的推动作用。文化共通性方式强调文化的普适性,
认为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心理理论及心理测量工具具
有一定的普遍性(Universal)和可概括性(Generalizable),
因此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通常对在西方文化下开发
的心理测量工具进行简单翻译后,就直接运用于非西
方文化下目标群体的测量,而忽视了在测验具体项
目、维度、及结果解释等方面可能会存在的文化差异
(Cheung, 2004);而文化差异性方式则强调文化的独特
性,认为基于西方文化的心理学理论及心理测量工具
只适用于该文化的成员,如果研究者想在其他文化下
发展同一心理概念的理论或测量工具,则必须抛弃西
方文化下原有的理论和假设,立足本土通过调查获得
的数据来发掘相关概念或范式(Lett, 1990),世界范围
内不少研究者在早期采用此方法开发了具有本土文
化特征的人格测量工具(Cheung, Cheung, Leung, Ward,
& Leong, 2003),同时这种方法也是扎根理论 1(Grounded
Theory)的核心内容。
兼顾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殊性的方式融合了上
述两种研究范式,目的在于获得一个更丰富、更综合、
更平衡的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或构建,认为通过
在现有的西方心理学理论或模型中增加特定文化因
素可以发展出具有真正普遍性的心理学理论(Cheung,
van de Vijver, & Leong, 2011)。Ho 和Cheung(2007)以
此种研究方式,在西方“主观幸福感”理论和测量工
具中增加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人际间主观幸福
感”维度,结果表明该方式较大的提高了“主观幸福
感”的生态效度,即同时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本土的
敏感性。张妙清等著名华人心理学家(2011)较早在国
内人格研究领域采用此方法以文化包容的态度研究
人格心理,编制了“跨文化(中国人)个性评估量表”
(The Cross-Cultural (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
ventory,CPAI),十多年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该工具
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见兼顾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殊
性的方式能够弥合主流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之间的
沟壑,同时弥补只关注普遍性或只关注特殊性研究方
法的缺陷(Morris, Leung, Ames, & Lickel, 1999)。
Cheung 等(2011)认为兼顾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殊性的
应用方式主要包括:1) 同时使用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
殊性的测量工具;2) 反复地收集数据来不断修订具有
文化共通性或文化特殊性的测量工具;3) 使用综合方
法,如以具有文化普遍性的测量工具为主,通过对具
有文化特殊性群体的访谈收集相关信息补充到原有
工具中。无论哪种具体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相
关理论和工具的生态效度。
尽管“兼顾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殊性方式”已经
被国外许多研究者采用,但国内不少应用工作者在跨
文化研究中就该如何保证测量工具等价性这一问题
1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 Barney
Glaser 和哥伦比亚大学的 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
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
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
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
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79
跨文化研究中测量工具等价性操作流程初探:我们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了什么?
并不十分清楚,大部分研究仍采取传统的翻译–回译
(Translation and Back-translation)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两
个步骤来达到等价性的目的,但这实际上并不完整而
且缺乏相应指导原则确保等价性的实现。因此本文在
兼顾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殊性方式的指导下,综述跨
文化研究中的主要等价性原则,结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提出的测量工具翻译和适应基本步骤,以及相
关的统计策略,给出一个实用的跨文化测量工具等价
性操作流程,以有利于帮助研究者正确掌握保证测量
等价性的基本方法。
2. 跨文化测量中的等价性
尽管在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热度持续增加,但进行
跨文化研究中测量工具的修订或适应性标准程序远
不及在单文化(Mono-cultural)研究中完善。目前很多
研究都把相同的工具运用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同时常
常假设这些不同文化下群体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然而,每种文化环境都是由多种因素、过程和特质交
汇而成的混合体,测量工具中的条目对不同文化的个
体来说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这给跨文化研究者
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跨文化测量中,最直接同样也
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翻译在西方文化下已经成
型的测量工具,并施测于非西方文化群体。然而关注
跨文化研究工具可比性的研究者就此提出了一系列
质疑(Kankaraš & Moors, 2010),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包
括:翻译质量(Equality of Translations)、文化相关性
(Cultural Relevance)、构念的测量等价性(Measurement
Equivalent of the Constructs)和工具的结构效度(Validity
of the adapted instru ment)(Hui & Triandis, 1985; Lonner
& Berry, 1986)。
跨文化测量中的等价性是指在不同的文化群体
中,对同一心理概念、测量工具、观测变量等的解释
具有一致性或较大的重合性。Johnson(1998)曾通过文
献回顾筛选了 50 多种测量等价性的类型,而通常被
跨文化研究者采用最多的有四种:语言等价性
(Linguistic Equivalence)、功能等价性(Functional
Equivalence)、概念等价性(Conceptual Equivalence)和
度量标准等价性(Metric Equivalence)。
2.1. 语言等价性
语言等价性是指心理测 量工具中所使 用的词语在
不同的文化中具有相同的含义,即保持测量条目的语
言精准性。这是在本文化中翻译其他文化下开发的心
理测量工具首先会碰到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述,简单
的翻译是不可取的。经过多年的发展,Brislin(1970)所
确立的回译法(Back-translation)被看作是跨文化研究领
域测量工具翻译的标准化程序。其基本做法是要求一
位双语者(如同时精通中英文)将一个英文原版量表翻
译成中文,再由另一位双语者把翻译好的量表回译为
英文;接着将译回的英文量表与原版量表进行比对,
发现其中不准确及被曲解的部分并进行修正。很明显,
该过程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原版工具在目标国家或文化
中在语言上具有精准的等价性,那么经过该标准程序
翻译好的测量工具是否就具有跨文化等价性呢?
答案是不一定的,以笔者对性格优势的测量工具
优势行动价值问卷(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VIA-IS)(段文杰等,2011;段文杰,李婷婷,
张永红,2011)的有关研究为例进行说明。性格优势被
定义为“在个体思想、情绪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组
积极特质”(Peterson & Seligman, 200 4),Peterson(2004)
等确定了全世界所普遍具有的24种性 格优势(具有文
化共通性),同时,这24种性格优势在理论上被认为
可以聚合为 6大美德(Steger, Hicks, Kashdan, Krueger,
& Bouchard, 2007)。Peterson and Seligman(2004)根据
其分类法开发了测量性格优势的工具——优势行动价
值问卷(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VIA-IS),它包括对应于 24种性格优势的 24个分量表,
每个分量表 10 个题项,共 240 题。目前为止,关于
VIA-IS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争论焦点,第一是其因素
结构的跨文化不变性,第二是在不同文化环境内运用
时每个题目测量其对应性格优势的适合性。事实上,
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两个争论焦点的核心就是“跨文化
测量等价性”,通过一些合理的操作可以使VIA-IS 在
不同文化中具有一定等价性或可比性。具体来说,在
问卷的翻译过程中,一些题目含有的单词“Pride”被
翻译为“骄傲”,这在“回译法”整个操作流程中并
没有出现任何异议,但当我们将翻译好的问卷进行初
测与认知访谈时,却发现很多学生将“骄傲”理解为
负面的含义(如“傲慢”),造成结果偏差,于是我们
将“骄傲”一词替换为“自豪”,既符合了原文的含
义,又避免了中国被试的误解。又如题目中的“Spi-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80
跨文化研究中测量工具等价性操作流程初探:我们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了什么?
rituality”翻译成“精神性”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同样
在后来的测试与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根本无法理解
什么是“精神性”,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无法通过语
言等价性手段解决的,后来,我们将“Spirituality”
意译为“信念或信仰”,其认同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因此,我们还需同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2. 功能等价性
功能等价性是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或群体中的,
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对待同一问题
或状态具有功能上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当某种构念
在不同的文化中与其对应的行为完全不同时,功能等
价性问题必须认真考虑。仔细分析 VIA-IS中的条目,
会发现原文所描绘的行为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非常奇
怪,尤其是内地居民。例如,原题“I never tell outsiders
things bad about my team”用来测量“公民行为”
(Citizenship)这一优势,而身处集体主义文化下的我们
却会将其看作很普通的社会期望,因此,该题就丧失
了其在西方文化下应有的敏感度。同样,“I practice my
religion”也不适合测量中国人的“精神性”优势,因
为多数内地居民都是无神论者。不仅如此,一些条目
所描绘的行为在我们看来甚至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
如“ When I hear people say some thing mea n, I protest ”,
因为中国社会相比独特性而言更强调社会的一致性
与和谐性(Kim & Markus, 1999)。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
类似的问题?是修改还是直接删去还得根据不同情
况具体分析。
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检验具有功能等价性的测量
工具与测量工具的关系来考量其功能等价性,例如考
察一个新的抑郁测量工具与贝克抑郁量表之间在不
同文化下的关系,当这种关系并不一致时,就需要对
新的抑郁测量工具进行修订(Leong et al., 2010)。目前
我们正在以这种方式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
VIA-IS中文版的功能等价性。
2.3. 概念等价性
概念等价性与上述两种等价性相比,更为抽象和
复杂,它是指一组行为所代表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涵。与功能等价性相比,概念等
价性关注的层次好比是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潜在变量,
而功能等价性关注的层次则是观测变量。为了评估概
念等价性,Usunier(1998)推荐研究者在翻译过程中依
靠目标语言使用去中心化策略(Decentering):首先研
究者假定一个适用于所有不同文化的概念区域
(Conceptual Area),熟悉目标文化的母语人士在这个区
域内填充符合该概念区域的概念;然后,由一个跨文
化研究团队共同筛选一些在目标文化内最为经常使
用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回译;最后,该团队就可确定
具有文化共通性和特殊性的概念维度,在不同文化中
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往往意味着较低的文化特殊性。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虽然一些概念会出现在不同的
文化环境中,但其构成的概念维度却往往是不同的
(Usunier , 1998)。
Peterson(2004)在编制 VIA-IS 时,通过整理、阅
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典的哲学著述来寻找具有文
化共通性的概念,即后来的性格优势。以此为依据编
写的问卷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
其结构效度并不理想(段文杰,白羽等,2011),很显
然在编制过程中他们没有考虑到“在不同文化中,构
成同一概念的概念维度可以千差万别”。后来通过打
包策略(Item Parceling)验证了 24个性格优势的一阶相
关模型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信效度良好(段文杰,白羽
等,2011),但由于采取了题目打包策略,即在牺牲功
能等价性的基础上提高了概念等价性,以后的研究应
该采用更为合理的策略同时提高功能等价性和概念
等价性。因此,为了保证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
具有较高的文化共同性,研究者需要极其仔细、认真
地选择不同文化所侧重的概念维度。
2.4. 度量标准等价性
度量标准等价性比较好理解,是指心理 测量工具
在不同文化或群体间测量所得的几组分数具有可比
性。一旦对某概念进行测量的工具在不同的文化环境
内存在差异,那从这个工具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即是不
可靠的,这就好比用刻度不同的尺子量取物件而后进
行比对一样。Kwok Leung and Zhou(2010)总结了在跨
文化研究中检验度量标准等价性的三种常用方法,包
括方差分析(Van de Vijver & Leung, 2000)、项目反应理
论(Item R e sponse Theory,IRT)(Maurer , Raju, & Collins,
1998)和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国内研究者最为常用的还是使用验证性因素分
析进行度量标准等价性分析,Vandenberg and Lance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81
跨文化研究中测量工具等价性操作流程初探:我们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了什么?
(2000)和Byrne et al.(2009)等人在回顾了有关研究后提
出包含 8个基本步骤的操作流程,具体包括:1) 检验
不同样本中观测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矩阵是否相等;2)
检验不同样本中因素结构是否相同;3) 通过检验不同
样本的因素载荷确定度量标准等价性;4) 通过检验题
项截距的差异性来评价截距等价性(Scalar Equiva-
lence);5) 检验每个变量的唯一性 ;6) 比较不 同样本
的因子方差;7) 比较不同样本的因子协方差以确定跨
样本的对等性;8) 检验不同样本因子均值是否相等。
验证性因素分析归根到底 是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的一种特殊形式,
结构方程模型是建立在多重回归和因素分析之上的
比较灵活的建模技术,研究者可以通过此来探析一组
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近年来,以结构方程模型为统
计技术的心理学研究增长迅速(MacCallum & Austin,
2000)。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结果可在两个层次上进
行比较,一是群体文化层次,二是个体文化层次。文
化层次的建构往往是个体反应的聚合,能够在文化层
级上进行比较;而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也可以以心理
理论为基础进行比较。从已有研究来看,这两种分别
在文化和个体上的分析方法经常被独立使用(K.
Leung, 1989),然而,目前已经可能用多层次分析法
(Multilevel Analysis)同时检验两个层次(van de Vijver
& Leung, 1997)。这种方法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跨文化
研究者采用(Fischer, Ferreira, Assmar, Redford, & Harb,
2005),国内研究者最近对有关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方杰,邱皓政,张敏强,2011)。
3. WHO对于测量工具翻译和修订的基本
指导方针
世界卫生组织(2011)为了规范跨文化研究中 测量
工具的使用及提高相应的测量等价性,根据若干
WHO 的研究重新优化传统的回译法 (Back-transla-
tion),于 2011年发布了含有四个步骤的指导方针,用
于将英文测量工具修订为符合目标文化的其他语言
版本,具体包括:
1) 正向翻译(Forward Translation),即由一位熟知英
语文化的专业人士(其母语是目标文化中的主语言)先
将英文测量工具翻译为目标语言。译者必须将翻译的重
点放在概念等价性上,而不是字面上的直译,同时考虑
用语的自然性与可接受性;句子要尽可能的简单、清晰、
简洁,避免长句、复句和从句;以最普通的受众为翻译
对象,避免使用术语、俗语、习语和方言。此外还要仔
细衡量对任何群体可能有冒犯性的词语。
2) 专家组回译(Expert panel Back-translation)。一
般来讲,专家组要包括该领域的专家,具有测量工具
开发、翻译和修订经验的研究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发现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不合适表达、概念和翻译差异,
同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在专家组完成校正后,由
另一位英语母语的非专业领域内独立翻译者将此版本
重新翻译为英文,尔后两个英文版测量工具之间出现
的任何差异都需要再次提交给专家组进行讨论。这个
过程可以反复出现直到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版本。
3) 前测和认知访谈(Pre-testing and Cognitive In-
terviewing)。在用于目标文化或群体之前,非常有必
要在目标群体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前测和
访谈。WHO 建议对于每个部分至少需要 10 名在性别、
年龄、经济社会地位上相匹配的对象进行测试和深度
访谈,同时制定一个比较系统的访谈提纲,问题要包
括对字、词、句各个层次的理解。对任何存在异议或
疑问的地方要进行详细的访问,并要求参与者提供一
些他们认为更好理解、更为常用的词语。
4) 最终版本(Final version)。根据上面所有步骤反
馈的结果进行最后的修订,完成最终版本,并对该过
程中所有的使用的和获得的资料信息进行存档。
4. 建议的操作流程
根据前面的相关讨论和我们的实践经验,提出一
个在跨文化研究中提高测量工具等价性的基本操作
流程图(图1),并就其特点进行补充说明。
第一,将 WHO 重新优化的传统回译法(Back-
translation)扩展为“三方翻译程序”。以第三方身份出
现的专家小组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进一
步提高专家小组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对在翻译
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差异问题进行论证并提出解决方
案。
第二,在回译过程中,明确了由非专业领域内双
语者进行。绝大多数心理测量工具的施测群体都是普
通大众,他们对心理学专业术语不甚了解,如他们对
“人格”的理解与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理解可谓是大
相径庭,因此由非专业领域内人士进行回译可以缩小
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差异。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82
跨文化研究中测量工具等价性操作流程初探:我们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了什么?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83
1、专业领域内双语者翻译工具初稿
2、专家小组检校翻译稿
3、非专业领域内双语者回翻检校稿
6、获得相对比较满意的版本
7、跨样本CFA验证,报告详情
4、目标群体初测,通
过EFA获得题项载荷
5、目标群体认知访谈,
获得主观评价信息
数
据
驱
动
三
方
翻
译
程
序
概
念
驱
动
调
适
SEM
Figure 1. Operation flow chart of imp roving measurements equivalent
图1. 提高测量工具等价性的基本操作流程图
第三,将前测与认知访谈相分离,前者重点放在
以数据驱动获得客观数据资料,后者重点放在以概念
驱动获得主观认知资料。我们在 VIA-IS 修订过程中
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从这两个途径获得的资料具有一
致性,即载荷较低的题项往往被访谈者的认同程度也
比较低,此时可以采取删去题项的策略;反之亦然。
但有一特殊情况值得注意,理论上单维的结构却探索
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维度。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
首先对取样样本进行检验,看是否存在取样偏差;排
除取样偏差后,以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单维再验证,
不能单靠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量表的单维性(Gerbing
& Anderson, 1988);拟合效果如果确实不好,说明这
一心理构念的“概念等价性”出现了问题,此时结合
认知访谈获取的资料和载荷确定需要保留的题项。
文章大多没有从兼顾文化共通性与文化特殊性的视
角出发,在具体的修订过程中也没有同时考虑到语
言、功能、概念及度量标准等方面的等价性。因此,
本文在作者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以兼顾文化共通
性与文化特殊性的研究范式为逻辑起点,整合世界卫
生组织关于测量工具翻译和修订基本指导方针的有
关内容,将传统双方参与的“回译法”扩展为“三方
翻译程序”,重点强调专家小组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
作用,在确保“语言等价性”的同时兼顾“概念等价
性”;同时从定性(认知访谈)和定量(群体初测)两个角
度考量测量工具的“概念等价性”和“功能等价性”,
为工具的修订提供参考框架;最后通过跨样本的 CFA
获得心理测量工具在本文化中的生态效度。本文所提
出的含有 7个步骤的操作流程为整合主流心理学和本
土心理学架设了一座桥梁,不仅能够极大的方便心理
学应用工作者的推进心理科学实践,还能够在更大范
围上促进跨文化研究领域测量的实践与发展。
第四,除了目标群体明确的工具外,我们建议对
一般性心理测量工具进行跨样本验证性因素分析,以
获得测量工具比较准确的生态效度。同时比照验证性
因素分析的结果对测量工具进行微调,从而获得更好
的版本。此外,在不同的步骤中也较好的突出了不同
的等价性基本原则,即在“三方翻译程序”中重点体
现“语言等价性”,在“初测与访谈”中重点突出“功
能和概念等价性”,而在“SEM 调试”中主要确保度
量标准等价性。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段文杰, 白羽, 张永红, 唐小晴, 王志章, 李婷婷(2011). 优势行动
价值问卷(VIA-IS)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
学杂志, 4期, 473-475, 478.
段文杰, 李婷婷, 张永红(2011). 优势行动价值问卷及其应用研究
进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期, 205-208.
范为桥, 张妙清, 张建新, 张树辉(2011). 兼顾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
的人格研究: CPAI及其跨文化应用. 心理学报, 12期, 1418-1429.
5. 小结
方杰, 邱皓 政, 张敏强(2011). 基于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的情境效应
分析——兼与多层线性模型比较. 心理科学进展, 2期, 284-292.
近年来,在国内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测量工具类
跨文化研究中测量工具等价性操作流程初探:我们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了什么?
杨玉芳, 孙健敏(2011). 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方法论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刊, 6期, 611-619.
Berry, J. W. (1980). 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 In A. M.
Padilla (Ed.), Acculturation: Theory, models and some new findings
(pp. 9-25).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Brislin, R. (1970). Back translation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 185-216.
Byrne, B. M., Oakland, T., Leong, F. T. L., Van de Vijver, F. J. R.,
Hambleton, R. K., Cheung, F. M., et al. (2009). A critical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testing practices: Implications for im-
prov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psychology. Training and Educa-
tion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3, 94-105.
Cheung, F. M. (2004). Use of Western and Indigenously Developed
Personality Tests in Asia.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
view, 53, 173-191.
Cheung, F. M., Cheung, S. F., Leung, K., Ward, C., & Leong, F. (2003).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4, 433-452.
Cheung, F. M., Van de Vijver, F. J., & Leong, F. T. (2011). Toward a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in culture. American Psy-
chologist, 66, 593-603.
Duan, W. J., Bai, Y., Tang, X. Q., Wang, Z. Z., Zhang, Y. H., & Engi-
neering Information, I. (2011).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values in ac-
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in Chinese culture context-based on a
Chinese sampl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 Retrieved from
<Go to ISI>://WOS:00029856920004 7
Duan, W. J., Tang, X. Q., Wang, Z. Z., Zhang, Y. H., & Cceoc. (201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haracter strength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
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Go to ISI>://WOS:00029771300013 2
Fischer, R., Ferreira, M., Assmar, E. M. L., Redford, P., & Harb, C.
(2005).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 across culture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for developing multi-level frameworks involv-
ing culture.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5, 27-48.
Gerbing, D. W., & Anderson, J. C. (1988). An updated paradigm for
scale development incorporating unidimensionality and its assess-
ment. Journal of Marketi ng Research, 25, 186-192.
Headland, T. N. (1990). A dialogue between Kenneth Pike and Marvin
Harris on emics and etics. In T. N. Headland, K. L. Pike & M. Harris
(Eds.), Emics and etics: The insider/outsider debate (Vol. Frontiers
of anthropology).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Ho, S. M. Y., & Cheung, M. W. L. (2007). Using the Combined
Etic-Emic approach to develop a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sub-
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populations. In A. D. Ong. & M. V.
Dulmen (Eds.), Oxford handbook of method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pp. 139-15 2). New York: Oxford Univ ersity Press.
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Hui, C. H., & Triandis, H. (1985). Measurement in cross-cultural psy-
chology: A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strategies.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16, 131-152.
Johnson, T. P. (1998). Approaches to equivalence in cross-cultural and
cross-national survey research. ZUMA-Nachrichten Spezial, 3, 1-40.
Kankaraš, M., & Moors, G. (2010). Researching measurement equiva-
lence in cross-cultural studies. Psihologija, 43, 121-135.
Kim, H., & Markus, H. R. (1999). Deviance or uniqueness, harmony or
conformity? A cultur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785-800.
Leong, F. T., Leung, K., & Cheung, F. M. (2010). Integrating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s into ethnic minority psychol-
ogy.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6, 590-
597.
Lett, J. (1990). Emics and etics: Notes on the epistemology of anthro-
pology. In T. N. Headland, K. L. Pike, & M. Harris (Eds.), Emics
and etics: The insider/outsider debate (Vol. Frontiers of anthropol-
ogy).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Leung, K. (1989).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dividual-level vs cul-
ture-leve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4, 703-
719.
Leung, K., & Zhou, F. (2010). Cross-cultural research methods: Re-
view and prospect.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2 , 41-47.
Lonner, W. J., & Berry, J. W. (1986). Field methods in cross-cultural
re s e arc h .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cCallum, R. C., & Austin, J. T. (2000). Application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1, 201-226.
Maurer, T. J., Raju, N. S., & Collins, W. C. (1998). Peer and subordi-
nate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3, 693-702.
Morris, M. W., Leung, K., Ames, D., & Lickel, B. (1999). View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Integrating Emic and etic insights about culture
and justice judg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 781.
Organization, W. H. (2011).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of
instruments.
http://www.who.int/substance_abuse/research_tools/translation/en/
Oyserman, D., Coon, H. M., & Kemmelmeier, M. (2002). Re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Evaluation of theoretical assump-
tions and meta-analys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 3-72.
Peng, K., & Nisbett, R. E. (1999). Culture, dialectics, and reasoning
about contradiction. A merican Psychologist, 54, 741-754.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teger, M. F., Hicks, B. M., Kashdan, T. B., Krueger, R. F., & Bou-
chard, T. J. (2007).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positive traits of the 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biometric
covariance with normal persona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
ality, 41, 524-539.
Usunier, J. C. (1998). International and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re s e arc h . London: Sage.
Van de Vijver, F. J. R., & Leung, K. (1997).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 o u sand Oaks, CA: Sage .
Van de Vijver, F. J. R., & Leung, K. (2000).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
chology, 31, 33-51.
Vandenberg, R. J., & Lance, C. E. (2000).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measurement invariance literature: Suggestions, practices, and rec-
ommend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3, 4-70.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84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