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8954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7710

整本书阅读视域下《论语》“学”专题 教学设计

袁杰梅

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自贡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19日

摘要

《论语》作为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蕴含着关于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方面的道理,是高中生需要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经典名著之一。“学”在《论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孔子及当时儒家学派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内容。从“学”这个角度开打开《论语》的整本书阅读之门,进行专题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将阅读引向深入,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认识和理解其中蕴含的关于“学”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取相关经验,再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与方法,还有助于学生开拓纵向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论语》,专题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Topic of “Learn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ole Book Reading

Jiemei Y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Sichuan

Received: Jun. 13th, 2023; accepted: Jul. 11th, 2023; published: Jul. 19th, 2023

ABSTRACT

The Analects, one of the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one of the classics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need to read in its entirety because of its political, educational, philosophical, and moral aspects. “Learning”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Analects,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fucius’ and the Confucian school’s thinking about education. By opening the door to reading the entire boo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matic reading, students can be guided to read deeper and deeper, which will help them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earning” contained in it, learn from it, and internalize it. It also helps students develop their vertical thinking skills.

Keywords:Reading the Whole Book, The Analects, Th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论语》例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等学习任务群的备选资源。吴欣歆在《书册阅读教学现场》一书中指出“将书册作为阅读对象的阅读,就是整本书阅读。” [1] 可见,整本书阅读就是将整本书作为阅读对象,而整本书阅读教学强调教师要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收获。《论语》是儒家经典,是学生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书籍。“学”在《论语》中有着重要地位,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途经。对《论语》进行整本书阅读,学习其中有关“学”的内涵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收获学习方法,从而提高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长。要让高中学生对《论语》进行整本书阅读必须激发其兴趣,由浅入深的理解其中的文化精髓。据此,本设计在整本书阅读视域下,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论语》中关于“学”的内容,旨在把握其思想内涵,思考其现实价值,促进自我成长。

2. 学情分析

本设计针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目的在于向学生示范如何进行《论语》的整本书阅读。《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化著作,学生们应当并不陌生,且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具体学习过《论语》中的一些经典篇目,对儒家思想也有所了解,但大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未能从整本书中总结获得系统化的知识要点。因此,本设计旨在指导学生进行《论语》的整本书阅读,并用专题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关于“学”的知识,为《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一种方法示例。

3. 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教材与学情的相关情况,本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是正确朗读《论语》中关于“学”的章句,熟读成诵;

二是通过研读“学”的章句,理解含义,明确“学”的内涵;

三是合作探究,思考孔子所论“学”的目的、内容、态度与方法;

四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阅读经典《论语》的兴趣。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读《论语》中关于“学”的章句,明确“学”的内涵、目的、内容、态度与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阅读《论语》整本书的兴趣。

5.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6. 课前准备

认真阅读课前印发的《论语》中20则关于“学”的语录及其注释,尝试自主翻译句子。

对20则有关“学”的语录按照目的、内容、态度与方法四项进行分类。

7. 教学过程

7.1. 新课导入

孔子评价自己有这样一句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 , p. 59)十户人家内必有忠诚信实的人,可见忠信之人并不难见,可是他们都比不过孔子,因为孔子比起他们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孔子认为自己比起他们的得力之处就在于勤奋好学。在众多弟子中,孔夫子最喜爱的是颜回,也是因为颜回好学。孔子曾感慨道,除了颜回以外,找不到好学的人。所以可见得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不仅要有圣贤的根基,更重要的是锲而不舍的好学精神。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

7.2. “学”的涵义

根据杨伯峻所著《论语译注》一书,可统计出原句中共有“学”字64个,重复率高,数量多。《论语》第一篇为《学而篇》,开篇即为“学”,孔子认为自己区别于别人的根本就在于“好学”,对弟子的最高评价也是“好学”。这都足以看出孔子对“学”的重视。今天同学们常说“学习”,“学”的是各学科知识,且主要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那两千多年前古人之“学”和今天的“学”是否一样呢?

《论语》中所说的“学”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有点不一样,《论语》中所说的“学”不仅指要读书,还要学习如何做人,这与德行密切相关,是一种修身之道,学者要“修身”“学礼”,不断修习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最终成为真正的君子。 [3]

7.3. “学”的目的

《论语》中所论的“学”不仅要学习书籍理论知识,更强调的是要学做人,修习思想品德,这一思想从哪些具体句子中可以体现出来呢?

任务一:结合注释和翻译理解下列句子,总结出“学”的目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 , p. 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2] , p. 71)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 , p. 173)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 [2] , p. 226)

明确:一为获取文化知识。弟子如有剩余的精力可以用来学习“文”,这里的“文”指的是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学习“文”而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学”的目的之一。二为修身养性。孔子所倡导的“学”并不止于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他认为君子博学文化知识,再加之以礼而束缚,就不会离经叛道了。他还赞赏认同古代学者的“为己”,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学识智慧与道德修养,而不是“为人”,去显示自己的水平,说明自己的高明。因此,在孔子“学”的思想中,学习文化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道”。其弟子子夏明确地提出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君子去“学”是为了“致其道”,即修养美德、践行大道,这是《论语》中对学之目的的最高概括。 [4] 因此,《论语》中的“学”最终指向的学习目的是学习做人之道,修身养性,最终修习成为正人君子。

7.4. “学”的内容

人只有通过“学”才可以成为君子,才可以得其“道”,那究竟具体要学习什么才能成为君子呢?

任务二:结合注释和翻译理解下列句子。

句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2] , p. 83)

明确:孔子用“文,行,忠,信”四各方面的要点来教育学生。“文”指的是古文,也就是历代文献书籍,孔子以其中的文化知识来教育学生。但其实孔子在教学这些文化知识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行”是德行,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都感受到了孔子对道德的重视,其实德行就是要学生去实践道德,德不仅要在口头,还要在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中进行实践,以养成美德。“忠”是忠实,对待别人的真诚、忠心,只有对人“忠”才能获得信任,才能问心无愧。“信”是诚信,意思是与人交往时要诚信,并且这里主要是对“言”而说的,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是没有诚信,也就没有办法做成事了。

“文”与“行”皆为外在的修养,“忠”与“信”属于内在修养,孔子教学的内容可谓是内外兼修,再配合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教学方式,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大雅君子,为社会提供了众多人才。

7.5. “学” 的态度

要想学好“文、行、忠、信”,必须端正态度,那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呢?

任务三: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翻译,从印发的资料中总结出《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观点。

示例:

1) “谦学”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 , p. 82)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2] , p. 52)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娇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2] , p. 94)

每个人都有优点,几个人同行时,其中一定有某个人的优点或长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谦虚的去学习。天资聪颖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是学者的美好品德。反之,就算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品性骄傲自大且小气吝啬,那么其他方面也都不值得一提了。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有才华也不能骄傲。看到别人要借镜反省,谦虚学习别人的优点。

2) “好学”的态度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2] , p. 20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 , p. 9)

孔子详列了六种习性可能带来的六种弊病向子路强调了“好学”的重要性,要将学纳入自己的涵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好学”很重要,那怎样才是“好学”呢?孔子认为“好学”是不必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知识学问和塑造道德品质上,就可以说是“好学”了,这是孔子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也是他自己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3) “乐学”的态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 , p. 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 , p. 68)

《论语》开篇就说:“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将学习本身看作是一件快乐无比之事。孔子认为对于学习知识而言,懂的怎么去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好学习的人又比不起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在快乐中学习,能够实现高效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入脑入心、灵活运用,因此“乐之”可谓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7.6. “学”的方法

端正了“谦虚”“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再去学习,大家可谓是勤奋好学之人了。可是如果学习很困难,努力也没有学好,会是什么问题呢?学习既讲究勤奋努力,还讲究方法技巧,好的学习方法是助我们事半功倍的“捷径”。

任务四:小组合作讨论,从印发的资料中找一找《论语》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学习方法。

示例:

1) 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 , p. 17)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2] , p. 16)

温习旧知识可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称为老师了。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从“愚”到“不愚”,就是因为这一点。颜回在听孔子讲学时,从不急于表现自己,不发表自己的见解,像个愚蠢的人,但孔子私下观察他却发现他能在回去之后对所学的学问细细温习琢磨,并有所发挥,并非愚笨之人。所以,温故知新也算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法。

2) 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 , p. 18)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 , p. 190)

如果只是呆板的读书,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不去思考,不去理解,就会惘然无所得,做不到活学活用,不会学得很好。但如若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去实际学习的行为,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缺乏相应知识而变为失败的空想,最终落得精神疲倦而又实际无所得。这个道理不是空穴来风,孔子曾经亲自尝试过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得出的结论是没有益处,还是不如去学习。学习要善于思考、融会贯通,而思考是以学习为基础的,思与学二者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把书上的知识内化吸收,做到真正有所得。

3) 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 , p. 77)

孔子认为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而仍然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给他指出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孔子强调学习首先是学生要自己想学,有求知欲,有主动思考的欲望,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而作为学生,可以从这一句中得到的学习方法是学习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习要注重思考,总结方法,然后拓展思维,知识迁移。

4) 知行合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 , P. 1)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2] , p. 18)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2] , p. 44)

孔子认为学了一样东西,再按照一定的时间去践行实习它,也是一件高兴的事。这是学了要去实践。他认为不能做到的事不要轻易出口。他还对子贡说君子要先实行了再说出来,“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孔子还分析总结了古人不轻易出口言语的原因是怕行动赶不上说出口的话,他对这一做法是认同的。所以从这几句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注重知识实践的,学习要知行合一。

7.7. “学”的启示

《论语》中的“学”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很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人有意义,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内容谈一谈《论语》之“学”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示例:我们学习不仅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要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明白端正学习态度是学习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报以正确的态度去学习,是肯定不会有所收获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当“书呆子”,要学会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

7.8. 总结

《论语》中的“学”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着古人的经验总结,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其中的“学”,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进一步做到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结合、能举一反三、知行合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7.9. 课后作业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较为集中的体现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反映了其思想道德观念与政治主张,内容丰富。因此其中除了关于“学”的内容,还有很多其他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请各小组课后阅读《论语》一书时总结出一个主题,简要说明其观点与依据,思考其现实意义。

文章引用

袁杰梅. 整本书阅读视域下《论语》“学”专题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Topic of “Learn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ole Book Reading[J]. 教育进展, 2023, 13(07): 4518-452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10

参考文献

  1. 1. 吴欣歆. 培养真正的阅读者[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

  2. 2. 杨伯峻, 译注.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3. 3. 王晟, 高毓婷. 简析《论语》之“学” [J]. 文学教育(上), 2021(1): 88-89.

  4. 4. 刘寒. 《论语》之“学”探析[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6(4): 21-2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