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243 , 11 pages
10.12677/AE.2023.134304

课程思政背景下DaF教材中文化呈现分析框架研发

张晶,蔡宏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1日

摘要

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研究多集中在英语教材中,分析维度往往比较单一,缺乏多角度多维度的系统性分析框架。本文基于对高级德语教材的分析,以外语文化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以往研究成果,从教材文化的呈现内容、呈现方式和认知层次三大维度构建《DaF教材中文化呈现分析框架》。三大维度下包含多个具体的子维度,其中文化类型下的时间维度和呈现方式下的视角维度,为本文的创新之处。该框架可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材编写与修订,以及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文化呈现分析框架,文化教学,课程思政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for Analyse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in DaF Textbook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ing Zhang, Hong C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Received: Mar. 17th, 2023; accepted: Apr. 14th, 2023; published: Apr. 21st, 2023

ABSTRACT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s concentrated on English textbooks, and the analytical dimension is often relatively single. There is a lack of a systematic analysis framework from multi-angle and multi-dimens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dvanced German textbooks, guided by the teaching theory of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Analyse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in DaF Textbooks from three dimensions: content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form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cognitive level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which contain multiple subdimensions. The time dimension under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dimension under form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re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This framework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vis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s well as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s, Framework for Analyse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Culture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新时代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走出去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教育对培养学习者文化自信、增强传播中华文化能力方面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2019)指出,高校教材必须“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1]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强调,文史哲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2]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2022)中明确提出,要“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 [3] 。

外语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可或缺的桥梁之一,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响应新国标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2020) (以下简称“《指南》”)明确强调德语专业学习者应该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应掌握“德语国家及相关区域知识、跨文化知识和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应具备“跨文化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情研判能力” [4] 。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与其他教材相比,外语教材更具文化价值传播的潜力 [5] 。因此,在外语课堂中,文化教学正是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鉴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拟在借鉴国内外外语教材中文化呈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高级德语教材中文化呈现现状的考察,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相关政策的具体要求,研发一个DaF (德语作为外语)教材中文化呈现的分析框架,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德语专业教材的开发与修订提供参考。

2. 外语教材中文化呈现研究现状

整体而言,外语教材中文化呈现的研究成果语种分布不均衡,主要在英语教材中展开。纵观国外研究,学者对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研究重点是所呈现的文化类型、呈现广度与深度,分析框架大多采用Kachru等(1996)提出的内圈文化、外圈文化与扩展圈文化 [6] 以及Moran (2009)提出的文化四要素与文化体验的四个认知阶段 [7] ,在层次上区分知识导向性文化和交际导向型文化(如 [8] [9] [10] )。此外,也有学者对文化呈现的方式特别关注,主要从多模态的角度切入分析(如 [11] [12] [13] [14] )。

在国内,自从丛(2000)提出“文化失语症” [15] 这一概念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研究主要关注中华文化缺失现象,重点研究文化的国别属性和文化类型。在国别划分方面,学者主要借鉴Cortazzi等(1999)对文化地域的分类,区分本族语文化、目的语分化和世界文化 [16] ;在文化类型上,区分广义文化内容和狭义文化内容,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如 [17] [18]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张虹等(2020)将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划分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三大类,在呈现方式上区分了显性和隐性两类,指出教材呈现中华文化以隐性为主,提出应通过设计中外对比视角、阐释文化差异的原因等方式加强教材的思辨性 [19] 。

针对德语教材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德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在于教材中的国情知识(德:Landeskunde)和文化呈现的视角(如 [20] [21] [22] )。国内学者对德语教材的研究以主观论述为主,针对教材的客观分析寥寥可数,其中郑峻(2021)借助语料库的方法针对德语精读教材中中华文化及中国贡献的呈现做了研究,在文化认知层次上,采用了Hanvey (1982)的跨文化意识四层培养目标框架 [23] 。

综上可见,教材分析视阈下的文化呈现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整体来说分析维度比较单一,相对而言国内实证研究尚少,对德语教材的客观分析更是缺乏,部分原因在于缺少适合中国德语教材的系统教材研究理论和方法 [24] 。因此,笔者以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针对德语教材中文化呈现的分析框架,对以往研究作出补充,以推动实证研究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为新一代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3. 研究思路与框架研发

本研究拟以外语文化教学理论为指导,自上而下初步构建外语教材中文化呈现的分析框架大纲,然后以《文化视窗高级德语教程》(以下简称《视窗》)为语料,在语料标注和分析过程中,自下而上对框架大纲进行优化,最终形成《德语DaF教材中文化呈现分析框架》。

拟构建的分析框架主要包含文化类型、呈现方式和认知层次三大维度。

3.1. 文化类型

为了考察教材中呈现了哪些文化,在文化类型维度,本框架区分国别、类别和时期三个子维度,如图1所示。

Figure 1. Subdimensions of content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图1. 文化类型子维度

1) 文化国别

本框架以Cortazzi等的三分法为基础,从国别角度区分了中华文化、德语区文化、其他地区文化和共有文化四大范畴,详见表1

Table 1. Categories of cultural landscape

表1. 文化国别范畴说明

2) 文化类别

本框架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论出发,以Moran的文化五要素为基础,在类别系统下区分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社群、文化个体、文化观念五个范畴,详见表2。其中前四个范畴属于Hall (1976)文化冰山理论 [25] 中的显性/表层文化,文化观念则属于隐性/底层文化。这一分类方式不仅能够体现文化呈现的类型,也能体现文化呈现的深度。需要强调的是,文化社群的内涵非常丰富,指的是特定社会环境、条件和成员进行文化实践的团体,包括国家、语言、性别、种族、宗教、社会阶层、年龄段甚至政党、俱乐部、运动队、慈善组织、工会或家庭。因此,严格来讲,上述国别文化的区分属于按照文化社群区分的一种,笔者将其看作宏观文化社群,而框架中的文化社群特指不同职业、国内区域、民族、宗教、职业等微观文化社群。

Table 2. Categories of cultural type

表2. 文化类别范畴说明

3) 文化时期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区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 ,这一文化分类方式很大程度上与时间相关。因此,本框架特别添加了时间维度对文化进行分类,按照文化内容的起源分别归类为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划分时间点并不一致。本框架建议,在标注中华文化时,主要考虑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在标注其余国别范畴的文化时,则参照世界历史的划分方法,详见表3

Table 3. Categories of cultural epoch

表3. 文化时期范畴说明

3.2. 呈现方式

为了考察这些文化是如何被呈现的,在呈现方式维度,本框架区分属性、载体、视角和强度四个子维度,如图2所示。

Figure 2. Subdimensions of form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图2. 呈现方式子维度

1) 呈现属性

就教材中文化内容呈现方式的属性来看,学界一般区分显性和隐性两类。张虹等(2022)主要依据文化内容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区分了显性呈现与隐性呈现 [26] 。笔者认为这种区分方式固然操作性较强,但不适用于以《视窗》为代表的教材。教材中任何素材和练习都兼具文化教学和语言训练的功能,在不同的模块上侧重不同而已。《视窗》中存在大量以文化为主要依托的综合练习,编者在前言中指出,这些练习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习者对文化主题展开深入的考察和反思,侧重的是文化教学层面。对于这样的练习,笔者认为仅依据其出现的位置标注为隐性不是很妥当。

本研究框架主要采用编者角度,不考虑教材使用,以教材编写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师教学活动的期待为主要判断依据,来区分文化内容呈现方式的属性。本框架中同样区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属性,其中显性呈现的文化内容包括以文化内容为主题的阅读、听力和视频语篇和文化知识板块。此外,本框架将文化理解和表达练习也看作是显性呈现,包括解释文化内容的意义、表达对文化内容的看法与感受。本框架下的隐性呈现主要指向的是出现在突出语言训练的任务和练习中的文化内容,包括出现在语篇和单个练习句中的文化内容。本框架中考察的文化内容不仅包括文字模态的,也包括图片、音频和视频,该呈现属性判断标准适用于各种模态。

2) 呈现载体

在传统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载体主要属于文字和图片模态,以阅读语篇、语法或词汇练习以及配图为主。随着线上教学技术与资源的发展,音频、视频、网页链接等形式的教学资源丰富了学习体验,同时对教材分析提出了多模态角度切入的要求。目前,本框架仅将文字和图片两种模态纳入考察范畴,其他模态的具体考察方式还有待探究。通过对《视窗》教材的分析,本框架区分图片、文化语篇、文化理解、文化表达、语言练习和背景信息6类载体,详见表4。呈现载体的划分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本框架的分类仅作参考。

Table 4. Categories of representation carrier

表4. 呈现载体范畴说明

3) 呈现视角

根据《指南》提出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学习者应该能够客观看待多元文化,从容应对文化冲突。为了探究教材是否有助于此能力的培养,本框架借鉴了生态学角度,区分文化独现、文化共现、文化共生和文化冲突四个视角,来考察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详见表5

Table 5. Categories of representation perspective

表5. 呈现视角范畴说明

4) 呈现强度

在以往研究中,定量分析往往以文化项出现的频次为依据,考察不同类型的文化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和呈现强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呈现方式所引发的文化体验程度不同,因此笔者借鉴了张虹等(2022)提出的观点,通过权重来考察呈现强度 [26] ,结合《视窗》特点,调整修改得出以下权重表(表6):

Table 6. Weights of representation intension

表6. 呈现强度权重表

3.3. 认知层次

为了考察教材中的文化呈现对学习者提出了什么要求,是否有助于学习者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在认知层次维度,参照Moran的文化体验目标 [7] ,本框架区分文化认知的四个层次,如图3所示。

Figure 3. Four cognitive level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图3. 文化认知的四个层次

在内容认知层面,教材通过提供文献、录像、照片等真实材料,要求学习者阅读或听取与事实相关的内容,或要求学习者直接通过旅行或实地考察直接参与文化活动,或通过模拟、角色扮演等参与课堂文化体验,目的在于让学习者获取与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社群、文化个体以及文化观念有关的信息,即文化知识。

在方式认知层面,教材通过设置对话、讨论、表演等任务,要求学习者按照与自己文化不同的方式去亲身做一些事情,直接或通过模拟的方式间接参与文化实践,目的在于提升学习者技能,促使其掌握文化行为。

在原因认知层面,教材通过要求学习者进行文化分析、要求学习者为寻找特定的文化解释而进行观察、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要求学习者讨论或写出他们对另一文化的价值观或特征的问题或猜想,理解文化观念,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掌握文化解释的能力,促进文化理解。

在自我认知层面,教材通过发布口头讲述或书面写作等任务的方式引导学习者进行反思,讨论或书写目标文化与自己文化之间的特点对比,讨论或书写他们对另一文化特殊之处的反应,目的在于学习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文化存在,形成对自己的感知、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培养对文化学习策略和自己作为一个文化学习者的意识,形成自我认识。

3.4. 小结

综上所述,《DaF教材中文化呈现分析框架》整体呈现如表7,借助该分析框架进行教材分析时,对每个文化项的标注,都会按照下表添加“文化类型”、“呈现方式”、“认知层次”三大维度内“国别”、“类别”、“时期”、“属性”、“载体”、“视角”、“强度”、“认知层次”8类标签,其中I级II级为合取选择,即对每个子系统中的特征都需要选择,III级IV级为析取选择,即只能在可供选择的特征中选择其一。当然,研究者也可以对框架中的维度和子维度进行筛选,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定制个性化分析框架。

Table 7. Framework for analyse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in DaF textbooks

表7. 德语DaF教材中文化呈现分析框架

整体而言,本框架丰富了分析的维度和子维度,创新之处在于:

1) 就文化内容的分类来看,在以往研究常用的国别和类别分类基础上,对文化类型的标注添加了时间维度,从而构建了一个由时间、空间(国别)和类别组成的三维空间,在此三维空间内对文化类型进行定位;

2) 就文化呈现的形式来看,本框架重新界定了显性和隐性的呈现属性,并借鉴了生态学思想,提出文化独现、文化共现、文化共生和文化冲突四个文化呈现视角,以观察多元文化呈现的具体方式,为考量文化呈现是否能够体现“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性理念,是否有助于学习者思辨能力和国情研判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切入点;

3) 就文化认知的程度要求而言,这一维度有助于考察教材所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能满足政策要求,为教材编写与修订提供参考。

4. 结语

本研究以外语文化教学理论为指导,自上而下初步构建了外语教材中文化呈现的分析框架大纲,然后以具体的高级德语教材为语料,自下而上对大纲中的细节做了调整和补充,最终形成了《DaF教材中文化呈现分析框架》。该框架从文化类型、呈现方式和认知层次三个维度对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考察,目的在于回答外语教材中呈现了什么文化、如何呈现以及呈现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以考察外语教材是否能够满足《指南》提出的要求。

目前,框架中某些子维度的项目分类仍存在不足。如在呈现方式纬度下的属性子维度中,笔者区分了显性与隐性两种呈现属性。但显性与隐性呈现究竟哪种方式对于文化教学更有利,并不可一概而论。传统认为,显性呈现的文化内容更直观,能够对学习者起到更多的刺激,因此教学效果会更好,但也有学者提出过不同看法。虞莉(2011)在考察对外汉语初级教材中的文化教学点时发现,有的文化教学点只出现在主要课文或对话中,可看作是文化教学的“纯演练”形式;有的文化教学点出现在单独的“文化”板块,是文化教学的“纯解释”形式;还有一部分文化教学点,既通过“演练”也通过“解释”形式展示 [27] 。这三种形式中,“纯演练”和“纯解释”形式大致对应上文说的显性呈现,第三种大致对应隐形呈现。但虞莉(2011)认为,“纯演练”形式对文化内容没有提供很好的解释,“纯解释”形式没有对文化内容的实践提供示范,这样的呈现形式均存在不足,而第三种“双轨”形式才是理想情况,这种融合模式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示范,让学习者能够观察并演练相关文化行为,同时可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27] 。这一观点对呈现方式这一维度的细化提出了新的启示与挑战。

此外,本框架主要是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出发的,并没有将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纳入考量范围,刻意忽略了教学活动中两个重要的参与角色,即教师和学习者。考虑到教学活动的动态性,今后的研究可以从教师和学习者的角度对框架中的内容进行验证、修改与完善。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外语教育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级德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编号:SXZSW2021SX0060)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张 晶,蔡 宏. 课程思政背景下DaF教材中文化呈现分析框架研发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for Analyse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in DaF Textbook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J]. 教育进展, 2023, 13(04): 1913-192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4304

参考文献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414578.html, 2019-12-19.

  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022-07-25.

  4. 4.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德语专业教学指南[M]//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等.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2: 34-53.

  5. 5. Sultan, S., Haris, H. and Anshari, A. (2020) Functions and Strategies to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cultural Values in Textbook Discourse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ingua Cultura, 14, 15-21. https://doi.org/10.21512/lc.v14i1.6219

  6. 6. Kachru, B.B. and Nelson, C.L. (1996) World Englishes. In: Mckay, S.L. and Hornberger, N., Eds.,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71-102.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551185.006

  7. 7. Moran, P.R. (2009)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8. 8. Yuen, K.M. (2011) The Representation of Foreign Cultures in English Textbooks. ELT Journal, 65, 458-466. https://doi.org/10.1093/elt/ccq089

  9. 9. Shin, J., Eslami, Z.R. and Chen, W.C. (2011) Presentation of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 in Current International English-Language Teaching Textbooks.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4, 253-268. https://doi.org/10.1080/07908318.2011.614694

  10. 10. Lee, J.F.K. and Li, X.H. (2020)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xtbooks: A Comparison of Textbooks Us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Pedagogy, Culture & Society, 28, 605-623. https://doi.org/10.1080/14681366.2019.1681495

  11. 11. Chen, Y. (2010) Exploring Dialogic Engagement with Read-ers in Multimodal EFL Textbooks in China. Visual Communication, 9, 485-506. https://doi.org/10.1177/1470357210382186

  12. 12. Weninger, C. and Kiss, T. (2013) Culture i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Textbook: A Semiotic Approach. TESOL Quarterly, 47, 694-716. https://doi.org/10.1002/tesq.87

  13. 13. Stranger-Johannessen, E. (2015) Constructing English as a Ugandan Language through an English Textbook. Language, Culture & Curriculum, 28, 126-142. https://doi.org/10.1080/07908318.2014.987296

  14. 14. Chen, Y. (2021) Exploring Modality in Multimodal Macro-genre: A Social Semiotic Analysis of EFL Pedagogic Materials in China. 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 7, 536-550. https://doi.org/10.1515/jwl-2021-0016

  15. 15. 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 2000-10-19(C01).

  16. 16. Cortazzi, M. and Jin, L. (1999) Cultural Mirr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 In: Hinkel, E., Ed.,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6-219.

  17. 17. 肖龙福. 浅析我国中学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信息[J]. 国外外语教学, 2004(1): 31-34.

  18. 18. 唐霜. 新旧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对比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S1): 295-296+303.

  19. 19. 张虹, 于睿. 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 3(3): 42-48+91.

  20. 20. Krumm, H.J. (1998) Landeskunde Deutschland, D-A-CH oder Europa? Über den Umgang mit Verschiedenheit im DaF-Unterricht. Informatione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25, 523-544. https://doi.org/10.1515/infodaf-1998-0502

  21. 21. Sercu, L. (2000) Acqui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extbooks. The Case of Flemish Adolescents Learning German.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Leuven.

  22. 22. Risager, K. (2021) Representations of the World in Language Textbook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23. 23. 郑峻. 《指南》视域下高校德语精读教材的思政功能: 基于语料库的分析[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1(1): 69-76+90.

  24. 24. 杜荣. 我国高校专业基础德语课教材发展及研究状况综述[J]. 西部学刊, 2019(12): 92-94.

  25. 25. Hall, E.T. (1976) Beyond Culture. Anchor, Garden City, NY.

  26. 26. 张虹, 李晓楠. 英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研制[J]. 中国外语, 2022, 19(2): 78-84.

  27. 27. 虞莉, 刘懿萱. 文化在哪里: 文化教学与外语教材(连载二) [J]. 国际汉语教育, 2011(2): 3-13+9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