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7720 , 6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2081

数字时代国产纪录片的视觉创新策略

崔巍凌,田原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7日

摘要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的使用为影视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持和辅助,特别是在视觉呈现方面,借助新技术可以实现以前未有的视觉奇观。文章通过研究数字时代的特征以及数字技术在影视创作领域的运用情况,并以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深入分析了当前纪录片的视觉特点与问题,并整合当前的数字技术,为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创作提供视觉创新策略,希望对未来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与艺术发展提供参照与借鉴。

关键词

数字时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视觉创新策略

The Visual Innovation Strategy of Domestic Documentaries in the Digital Era

Weiling Cui, Yuan Tian

School of Art,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Received: May 17th, 2023; accepted: Jun. 20th, 2023; published: Jun. 27th, 2023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age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has provided support and assistance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especially in terms of visual presentation. With the help of new technologies, unprecedented visual wonders can be achieved.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gital er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film and television creation. Taking the Chinese documentary “China on the Tongue” as an example, it deeply analyzes the visu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current documentaries, and integrates current digital technology to provide visual innov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creation of Chinese documentaries. It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future documentaries.

Keywords:Digital Age, Documentary,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Visual Innovation Strateg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纪录片是传递文化、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可映射人类现实世界中生命的真实状态。美食类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记录我国饮食文化流变与传承之余,具有治愈大众、传递生活态度的效力 [1] 。当今的视频艺术正发生着从文化消费品向视觉消费品的过渡过程,因过于注重“真实”而在情节方面已显乏味的纪录片必须从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加以革新,并借助对视觉要素的增强和丰富来进一步提升视觉冲击力,提升受众的感官体验,从而形成视觉奇观化 [2] 。

随着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中国纪录片制作产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通过将新一代数字技术运用到纪录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创新完善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制作表现形式,贴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广泛受众人群的“体验式”信息接收方式,进行更为高效的展现与传播。

2. 数字时代来临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当今时代逐渐发展为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影视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同科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技直接影响着艺术的表现形式、内容的表现方式以及对主题的挖掘等多个方面,被人们誉为生活镜像的纪录片也同样受到了科技的影响 [3] 。

当今的数字技术运用在影视行业主要包括了CG技术、数字调色技术、数字修复和合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对于重塑画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显微摄影、4K摄影机和数字摄影机能够将人们日常所见的熟悉的事物进行奇观化和陌生化,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呈现出美感。

CG技术是借助计算机来制作动画的技术,可以后期制作动态画面,构成奇幻特效,带来奇特的视觉体验。制作人员通过运用CG技术,不仅可以通过整合纪录片中各种主题的虚实内容,并进行对视频画面场景色调的优化提升,进而更有效地烘托出观众想要的画面艺术气氛,从而增强影片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还可以帮助制片方更好地传达出纪录片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与观者之间心灵情感上的良性交流。针对存在偏色问题的影响,CG技术的有效运用还有助于对影片画面色彩做出科学校正,从而实现整个纪录片画面色彩基调的统一 [4] 。

数字调色技术是视频后期处理时针对画面色彩进行校色和调色的数字技术,可补救前期拍摄时的色差问题,还原事物本色,提升画面的美感。数字修复技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或软件对图像上信息缺损区域进行填充的过程,其目的是恢复有信息缺损的图像,恢复年代久远的视频音像素材,在历史纪录片中增强真实性和说服力。虚拟现实技术是在二十世纪末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技术,结合数字图像处理、电脑图形学技术等,为创造和感受虚拟现实环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从二维平面中显示三维,并利用人机交互技术提供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

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视觉特征

《舌尖上的中国》是以中国美食为创作主体,结合人文、社会、历史、地理等多方面进行呈现,引发人们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思考的一部纪录片。它主要用平民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以美食为线索,兼顾着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在悠悠历史的背景下,将中国美食文化的家国情思、人情温暖娓娓道来。它一播出即引起了各个年龄、各种文化阶层、各种工作背景群体的几近疯狂的喜爱。它是一部全民的视觉盛宴,是在视觉艺术发达到某种程度以后,影视作品以其崭新的视觉艺术思维,实现了顺应、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经典例证 [5] 。

视觉效果对于纪录片内容的传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视觉效果是将生活图画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同时可以让观众简单明了地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画面的表现和字幕的设计构成纪录片视觉效果的主要方面。后期的制作、拍摄的角度、后期的剪辑等,每一道程序都会影响纪录片的视觉表现。

3.1. 画面表现

画面是一种直接呈现的艺术性表达方法,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纪录片作品和别的艺术作品一样能够通过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意识之外事物的内在情感,建构出作品的意境与意义,并具备相对于别的作品更强的表现能力与更丰富的艺术语言。其表现能力最显著的便是可视化的画面 [6] 。《舌尖上的中国》在播放的过程中,通过画面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通过视觉上的设计传达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舌尖上的中国》的整体画面有着清新整齐和统一唯美的特色。第一集开篇,在简要说明了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食材资源丰富的国家以后,将镜头画面重点切入云南省香格里拉。镜头画面中呈现群山环绕的香格里拉城,搭配着旁白对该地天气的讲解,迅速闪过一些云烟萦绕的壮阔大山,结尾整个镜头画面都定格在风景唯美的小桥旁,一位名叫柴旦卓玛的藏族女孩和她的妈妈也进入了镜头画面,把这些镜头画面都进行定格,完全不输一幅名家画卷的场景布局。除此以外,《舌尖上的中国》拍摄还采用了高清设备技术,F3设备的颜色包容度比其它设备高出二三度,使呈现的颜色都比较饱和,在受众眼中更加鲜艳。

不过《舌尖上的中国》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纪录片的画面呈现形式较为单调,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不强,虽涉及地域部分风土人情,但缺少中心化的描摹对象,信息内容连贯性欠佳,过度散漫,每一集的摄制方法大同小异,容易给观众带来审美的心理疲劳 [7] 。《舌尖上的中国》运用新技术来创新画面有一定的尝试,如在《合》中讲述一颗白菜的“迁徙”之旅,见图1,创作者采用的是一位厨师在餐桌上处理白菜,整个画面色彩清新简单、光线明亮,厨师手中的白菜几乎成透明状的材质,巧妙的是后期创作中将桌面原本空闲的地方利用“动画”技术为受众描绘出一颗白菜跟着中国人迁徙的步伐落地生根变化的动态过程,加之解说词娓娓道来,原本枯燥无味的“生物历史”知识立即变得活泼生动,画面效果突出。但新型方式的画面表现所占比例甚少。

3.2. 字幕设计

字幕是基于影片内容的要求,在后期的创作中利用技术手段加于影片的图像中的语言文字,作为具有独立表意功能的视觉元素,字幕艺术是纪录片创作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字幕对于纪录片的功能在于增强语音与画面的传达效果,它不仅能够直接的把内容传递给观众,还能够增强视觉感观。

Figure 1. A map of the “migration” journey of a cabbage

图1. 一颗白菜的“迁徙”之旅图

纪录片的字幕内容主要分为标题字幕和旁白字幕 [8] ,在画面下方主持人的语言字幕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字幕内容在纪录片中的所占比重并不高,但它具有点明主旨、传达信息、串联剧情的重要功能,通过它与视频图像、音乐声音等的巧妙结合,可以更有效的拓展、丰富纪录片的视觉语言内涵。《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拍摄记录中国美食的取材、制作流程,并介绍了制作中国美食背后的故事文化与历史意义,在画面下方配上介绍的语言文字,见图2,使受众接收信息直观明了,使视频内容表达得更为直接、清晰、通俗易懂,给观众带来更加明确、形象的视觉体验。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设计全部采用较为单一的形式,在屏幕下方配上白色的字体,呈现形式简单,缺乏视觉表现力,需要通过形式的创新提升视觉效果。

Figure 2. Subtitle images in “China on the Tongue”

图2.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字幕图

4. 纪录片的视觉创新策略

现代社会视听媒体迅速发展,视觉时代来临,正如美国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所说“视觉为我们看到事物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视觉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9] ”。追求视觉的刺激已经成为当代大众审美的基本需求,体现了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

自《舌尖上的中国I》播出,截止到2018年全国约有400到500档美食栏目,其中包括《寻味顺德》《北京味道》《一城一味》等系列美食纪录片,美食纪录片市场已经出现各种同题材的纪录片,这种如火山爆发式的播出造成美食题材和内容的同质化,也造成了受众的审美疲劳。面对“千篇一律”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后续系列走出“审美疲劳”的困境在于利用科技呈现视觉奇观,运用数字技术丰富画面的表现形式,创新字幕的呈现方式,增加趣味性和与观众的互动性,实现更好的表达效果。

4.1. 丰富画面的表现形式

《舌尖上的中国》在后续系列的制作流程中,可以通过全面展现表达的对象的自身特征,并融合数字技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合成技术对影像效果加以完善,或者通过使用先进超显微拍摄技术、数字合成技术、CG技术等方式丰富画面,进而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并更进一步地表达文化内涵。

在传统艺术中,摹拟美学只是让人看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生活,禁锢着观者的所见所闻。而现代科技的介入开始使人类能够冲破常规,窥探到陌生的世界,让观者得到特殊的审美快感 [10] 。例如《风味人间2》就运用了超显微拍摄技术,通过冲击的、抽象化的视觉奇观,使真实世界中的食品显得陌生而独特,使观者从对食品习以为常的认知中解放出来,并充分调动其想象力与联想思维,从而开阔了人们的审美境界。片中利用超显微镜头,拍摄了许多食物在微观下的动态变化过程:糖结晶的过程在超显微镜头下晶莹剔透,宛如一块块水晶;发酵的黄霉豆瓣,在超显微镜头下宛如一片黄色花田,在春风吹拂的一瞬间生机勃勃地怒放。正是这种超显微艺术颠覆了片中的普通食品,也颠覆了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从而挑战了观众已有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肴变万千》将微观拍摄方法施展得淋漓尽致,通过显微摄影与照片所组成的CG镜头特效,科学地揭示了皮蛋制作流程,在视频中被喻为“一场不亚于宇宙大爆炸的蛋白质分解与重组”。它创作出鲍德里亚所说的“超逼真”拟像效果,给观众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视觉大片,使观众们更为具体化地认识了食材本身的肌理、色泽、质地、纹理、形状及其让人咋舌的制作演变流程,从而迎合了观众们的猎奇感。

4.2. 创新字幕的呈现方式

视频中字幕的创新运用可以推动视觉效果的提升。而传统意义上的字幕,则通常会出现在视频的下部,对视频内容中需要说明的地方,进行解释性的翻译;经常使用常规的文字,作用简单,呈现旁白、台词的内容。在视觉艺术的新观念驱使下,纪录片中的字幕不应局限于常规的表现方式,应在形式上进行创新。

中文字体具有较强的变化性和可塑性,在对纪录片进行字幕设计时,对字体的结构、笔画、意象进行越多的设计组合,产生的视觉效果会更具特色和风格,为纪录片的画面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例如在纪录片《早餐中国》中,使用特效字体进行画面的辅助解说。在每一集中,创作者用生动的特效在影片中展示动画版的地图和菜谱,方便观众了解。花体字和特效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

纪录片的字幕设计,在强调字体设计的色彩、材质、形态的设计之外,还结合了纪录片画面视觉动态展示:字体在画面当中的出现与消失、变化与组合等,动态特效的选择,以及字体动态与变化与画面的协调。通过对字幕字体的设计,结合屏幕动态显示的技术,在观众看到字幕设计丰富视觉表现的同时,看到了艺术与技术融合发展带给纪录片视觉设计的无限可能性,也丰富了纪录片的视觉表现。以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最后的驯鹿村》为例,画面在介绍“撮罗子”的时候,解说词字幕“撮罗子”与“而用桦树皮简易搭建的撮罗子”这句解说词一同出现于画面当中。解说词字幕与背景音乐、解说词人声的节奏配合效果突出,采用由淡至明的出现方式缓缓而出,解说词字幕的动态出现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并对画面进行了信息的补充。

4.3. 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数字时代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所充当的角色已经不是单纯的听者和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用户多个身份、多重角色。纪录片节目在摄制的流程中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视频的艺术趣味性以及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从而可以大幅增强内容的魅力,在同质化的市场现状中脱颖而出。例如,在纪录片节目《时光机器》的摄影创作中,制片方使用CG技术制造出生长的动画效果,让观众可以看到荒凉大漠中快速生长出一片片翠绿林木、在平缓的地表上瞬间突起高耸的山峰、光洁靓丽的人体肌肤也在短时间内迅速萎缩衰老,从而大大提高了视觉表现力与情趣。在《航拍中国江苏篇》中,编导设置了卡通飞机的动画完成了转场,增添了真实画面切换的流畅性与趣味性,并未违反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美食类纪录片《奇食记》采用诡异的动画片头构成了影片奇幻的风格基底,借鉴电影、动漫、vlog,乃至武侠、言情元素的作品,解说和调色都在烘托奇食的奇境。《奇食记》栏目中进度条按钮被设定为坏笑造型,拖拽下去就会引起小人头呕吐彩虹的动作。影片利用这种互动性的小设定,给观众们在看视频的复杂心情中添上一点乐趣,疏解了观众们的紧张、焦虑心情。

5. 结语

纪录片是一个讲求“真实”的影片类型。写实的东西可能会缺少一些引人注目的戏剧性,不会对受众造成很大的吸引力。而纪录片视觉奇观化可以借助新型科技手段使画面具有比原来图像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甚至超越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只要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明确地以艺术内涵为基础,不过多因为展示科技而炫技,忽视影片的主题与真实的内容,那么未来的新科技必然能够辅助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影片形式。设计者需要对纪录片的视觉表现方式进行合理创新,使其与时俱进,使其与数字科技和大众媒体共同进步与更新。设计者在创作纪录片时还需要把中国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独特的生活态度融到其中,由浅层面的视觉表现逐步上升至更深层的情感传达,从而表达出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

注释

图1来源:央视频截图,https://yspapp.cn/js4

图2来源:央视频截图,https://yspapp.cn/js4

文章引用

崔巍凌,田 原. 数字时代国产纪录片的视觉创新策略
The Visual Innovation Strategy of Domestic Documentaries in the Digital Era[J]. 设计, 2023, 08(02): 636-64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2081

参考文献

  1. 1. 李晨璐. 网络社交平台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2020.

  2. 2. 崔梦圆, 高菲. 纪录片的视觉奇观化——以《风味人家》《航拍中国》为例[J]. 艺海, 2020(12): 84-86.

  3. 3. 伍雪梨. “真实”、 “诗意”、 “技术”: 《舌尖上的中国III》纪录片创作的美学再思考[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19.

  4. 4. 杜珊珊. CG技术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 2021(12): 140-142.

  5. 5. 孙玉成. 视觉的思想: 从《舌尖上的中国》谈文化的视觉展示[J]. 当代电视, 2013(4): 45-46.

  6. 6. 周双. 文化创意产业下的中国电视发展[J]. 商场现代化, 2012(21): 95-97.

  7. 7. 吴伟峰. 从影视制作的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评《舌尖上的中国》[J]. 中国酿造, 2021, 40(2): 228.

  8. 8. 陈剑飞. 视觉语言在纪录片中的运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9. 9. 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严蓓雯,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10. 10. 高鑫. 技术美学研究(下)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3): 69-7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