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3186
,
6
pages
10.12677/ASS.2022.116343
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建中的 作用研究
郑凌晨,吕云鹏,吕迎尚,姜路文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收稿日期:2022年6月1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23日;发布日期:2022年6月30日

摘要
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培养时代新人任务的实践遵循,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助力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承担民族复兴大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接班人,加强对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十分必要和重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先进文化,它凝聚着党的奋斗历程,凝结着党的建设经验,体现着党的优良作风。“红色文化”在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思想支持和物质载体,是增强学生党员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它注重价值引领,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创新方式方法,丰富了“红色文化”的教育形式和传播路径,丰富了红色教育的内容,营造了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关键词
红色文化,党建,价值,路径

Study on the Role of “Red Culture” in Party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 the New Era
Lingchen Zheng, Yunpeng Lv, Yingshang Lv, Luwen Jiang
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Quzhou Zhejiang
Received: Jun. 1st, 2022; accepted: Jun. 23rd, 2022; published: Jun. 30th, 2022

ABSTRACT
Innovative party building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practical followings of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time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ealistic need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mselves. As the successors of the new-age college students who assume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ir party education. The “Red culture” is an advanced culture crea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hineseization of Marxism, which coalesces the Party’s struggle, condenses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mbodies the Party’s fine style. “Red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value in the work of grassroots student par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can provide ideological support and material carrier for grassroots student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an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It focuses on value leadership, strengthens party members’ party awareness, innovates ways and methods, enriches the educational forms and dissemination paths of “red culture”, enriches the content of red education, and creates the atmosphere of red culture on campus.
Keywords:Red Culture, Party Building, Value, Path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活力的坚定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强则国家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也是我们现代人对过去岁月的缅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伟大岁月中牺牲的前辈们的缅怀。“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天然载体,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1]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 [3],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传承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无畏奋斗精神,鼓足干劲迈向新征程、奋进新时代”。高校不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肩负着引导和凝聚知识分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同时也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不仅为基层党员树立理想信念、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精神滋养,而且有助于基层党员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践行者,这对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4]。
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其成效更是关乎高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标尺。大学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对象,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成为高校加强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才能真正使广大学生党员思想受感召、灵魂受洗礼,坚守理想信仰不动摇,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 “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与中国共产党共生共长的一种文化形式,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包括近代中国开放以来“历代仁人志士自强不息、救国拯民、反对内外强权压迫过程中形成的革命解放基因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
“红色文化”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逐渐形成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以及物质载体,包含了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两个方面。在精神层面上,“红色文化”所体现的指导思想是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意识、公民意识和自豪感、爱好和平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其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与历史穿透力,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精神内涵还是物质内涵,这些“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 [5]。
3. “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现状
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不仅要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党员,还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能够积极向上,不受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塑造正确的三观,这是高校党建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将“红色文化”逐步融入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但是,在“红色文化”融入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高校基层党组织对“红色文化”缺乏合理认知
很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红色文化”重视不够。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直接实施单位,很多教师以及负责人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缺乏红色资源,不能有效发挥“红色文化”在党建工作中的鼎立作用,使“红色文化”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无法体现。在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上,只停留在抗战、红军等表面人物上,不能很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党建工作中,从而使其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大学生党员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6]。
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大学生的主体是00后,这些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个性比较突出,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能力强。在这些大学生中,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批判精神,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不断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然而,一些教师和党员同志认为,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就是读一些红色书籍、参观一些革命文物、看一些红色电影这么简单。但是,这样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很单一,没有深度,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所以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感受不深,有应付的想法,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在红色教育融入党建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党员之间、党员与组织领导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程度不高
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视考核检查、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党建工作的边缘化,党建工作的战斗力得不到发挥。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党建工作,没有认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难以调动大学生积极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使“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建工作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党建中的作用
1) “红色文化”蕴含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永恒而持久的生命力。它跨越时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和信念,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意义,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教育资源 [7]。
2) 丰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把他们培养成红色、专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红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和群众性,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死穴。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是当代“红色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极具时代特色的思想教育教材,是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补充,完善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教育内容 [8]。同时,“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形式,如红色故事、革命遗址等,可以使学生在开展大学生党建活动时更真实地了解“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在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单一的理论讲授形式和内容,导致教育效果不高。“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的多样性可以丰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如讲授生动的红色故事,可以增强理论教育的生动性,使学生党员感受到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9] [10]。此外,高校学生党员可以利用就近原则,依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各种有特色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圣地、走访老党员、聆听红色故事等,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资源,感受“红色文化”资源,体验“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革命精神。这种红色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也丰富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教育形式。
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亿万青年把祖国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成就真正美好的青春。“红色文化”资源中革命英雄的爱国故事和殉难经历是爱国主义最真实的体现,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是对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 [11]。“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抗日战争精神、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体现。它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教育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教育材料。要把这些爱国事例融入到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用自强不息、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教育大学生。
5. “红色文化”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建设路径
“红色文化”蕴藏丰富的革命文化传统、革命历史资源,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财富,亦是中华文明中璀璨的明珠。而将其运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能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提高此项工作成效 [12]。那么如何运用这一宝贵文化资源进而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建设红色网络资源,增强“红色文化”在学生党员中的好感度
“红色文化”要想通过网络传播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起到感染和教育学生的作用,必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要增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吸引力,就必须将“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功能,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穿插历史时空脉络,将红色资料与音视频资料联系在一起,给读者以新鲜感和现场感。
在红色网络资源建设中,广泛发动学生收集衢州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将活动做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红色网站提供丰富的内容,带来活力。学校组织了多支以学生为主的寻访队,深入到革命先辈战斗过、工作过的地方,寻找烈士的足迹,收集文献资料。通过走访县档案局、党史办、老干部局、档案馆和烈士纪念陵园,实地考察烈士战斗过的地方,找到了数百份记录“红色文化”的文件、图片、视频和影像资料,以及烈士纪念碑文、烈士后代信息等各类“红色文化”史料 [13]。我们走访了许多在参加过革命的老校友,倾听和记录他们对战斗年代的回忆。学生参与红色网站的建设活动,为“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增添了活力,也很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 [14] [15]。
2) 构建红色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的熟悉度和认同感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在培育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注重将 红色文化 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园文化与党建工作的结合中构建具有鲜明红色调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党员增强对“红色文化”的熟悉和认同。首先,校园应从整体上增加“红色文化”的宣传频率和力度。高校可以利用校报、广播站、宣传橱窗、滚动电子屏、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积极探索将红色故事融入校园文化中,营造学习、宣传、践行红色文化的校园环境,让广大学生党员熟悉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从而在平时的宣传中牢固树立“红色文化”自信。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教育。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如通过开展红歌比赛、红色故事会、革命题材电影展、“红色文化”主题征文比赛等活动,动员学生支部成员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党性觉悟。再次,要发挥学生社团自我组织的力量,通过党建工作组织开展一系列体现红色教育主题、丰富社团活力的活动。例如,应建设一批“红色文化”社团,注重党员的参与,通过党建活动与社团活动的相互融合,既能增强党建活动的趣味性,又能引领社团活动的方向,让党员和非党员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借鉴 [16]。
3) “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唤醒学生党员的红色记忆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仅需要一般的理论教育形式,更需要实践教育,使理论与现实相互促进,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应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育活动,将红色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教育考核。就我校而言,我们可以充分依托甘肃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实践基地。
衢州的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17] [18]。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衢州人民为革命做出了许多贡献。全市有80多处革命遗址,如衢州革命烈士陵园、中共衢州中心县委第二区委员会旧址、东明湖红色景区、闽浙赣省委旧址、开婺火中心县委旧址等。其中,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和衢州西园革命纪念馆被评选为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柯城区、衢江区、常山县、开化县、江山市五个县市区被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确定为全国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区(全省仅15处)。2020年5月,衢州市搭建红色资源共享合作平台,率先成立浙赣闽四省边区纪念馆红色联盟。方志敏纪念馆、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遂昌王村口挺进师纪念馆、龙游县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常山县西园革命纪念馆等8家跨省纪念馆成为首批成员。
高校可以依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相应的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或纪念日,组织学生党员参观,让他们领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使他们从内心认同和接受“红色文化”带来的震撼教育意义。除参观外,可在寒暑假期间选拔表现好、形象好的学生党员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做志愿者,如在纪念馆担任兼职导游、讲解员等,让学生党员身体力行地充当“红色文化”的宣传员,为参观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党员组成“红色文化”宣讲团,在公园、工厂、社区等地采用“微宣讲”模式讲述红色故事,向社会宣传主旋律 [19]。
6. 结束语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实现民族复兴,仍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强烈愿望。文化笼统地讲,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在长期演变、进化过程中不断更新、沉淀的产物。文化能够反映当时的历史、传统观念、风土人情、思想意识等等。“红色文化”是一种崇高的信念文化,这种文化背后所蕴藏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高校要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让红色基因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成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动力源泉,激励当代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勇往直前,做好新时代红色江山的守护人。
文章引用
郑凌晨,吕云鹏,吕迎尚,姜路文. 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党建中的作用研究
Study on the Role of “Red Culture” in Party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 the New Era[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6): 2521-252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6343
参考文献
-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N]. 光明日报, 2017-10-19(01).
- 2. 习近平. 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 人民日报, 2014-12-16(01).
- 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写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N]. 人民日报, 2019-04-25(09).
- 4. 韦红霞. “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1): 89-91.
- 5. 贺伟, 盖天昊. 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研究[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22(6): 44-46.
- 6. 孙立华. 对“红色文化”研学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 47-50, 62.
- 7. 龙慧.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实现路径研究——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J]. 领导科学论坛, 2020(17): 78-81.
- 8. 罗钦艳.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 文化产业, 2021(6): 72-73.
- 9. 刘宁.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途径创新研究——基于红色影视的视角[J]. 法制与社会, 2014(8): 148-1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0592.2014.08.076
- 10. 杨春扬. “红色文化”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融合发展机制的构建[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2(2): 143-144.
- 11. 王胜. 微时代背景下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 32(8): 9-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04
- 12. 徐湘蓉, 刘星. “中国梦”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思考——基于“新余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调查问卷”的分析[J]. 新余学院学报, 2014, 19(2): 137-139.
- 13. 李佳. 校园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 改革与开放, 2018(1): 151-152. https://doi.org/10.16653/j.cnki.32-1034/f.2018.001.064
- 14. 王振海. 浅谈“红色文化”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运用[J]. 南方论刊, 2013(1): 59-60.
- 15. 熊辉, 仰义方. 红色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功能与运用[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21-25.
- 16. 毛攀云, 吴象枢. 红色影视价值表征的现代性审视[J]. 新闻界, 2008(6): 144-146.
- 17. 孙硕, 张苑驰.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 学理论, 2017(6): 130-131, 1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589.2017.06.052
- 18. 李婧娴.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 山西青年, 2018(4): 208.
- 19. 郭斓, 高华兵. 依托红色社团优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途径研究[J]. 青年时代, 2019(31):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