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244 , 7 pages
10.12677/AP.2023.1310582

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路径

沈一雯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8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4日

摘要

群体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体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对人们的认识和思考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每个人都存在于大学不同社会群体中,心理状态受群体影响,与新思想、新事物密切相关,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受群体心理学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非常大,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网络平台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媒介,如果运用好大学生的群体心理,这将有利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要针对他们的群体心理特征加以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到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网络化发展必须根据其群体的心理特征来引导,从而使其更具有实效。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心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Group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Guiding Path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iwen Shen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ug. 25th, 2023; accepted: Oct. 13th, 2023; published: Oct. 24th, 2023

ABSTRACT

Grou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group psychology has a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in social practice. Each college student exists in the psychology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in the universit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new ideas and new things, and has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oup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way of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network platform is a very effective medium. If the group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well used, it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grou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widely concerned by educators and guided according to their grou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grou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wards network must be guided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group, so as to make it more effective.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Group Psychology,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今社会,没有人能够独立于群体之外。联系具有普遍性,人人都在联系中。群体成员之间的活动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为这是人类存在的一种自然和必然状态。其中大学生群体心理是本文需要研究的,大学生在与周围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为保证大学生群体不被错误风气影响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必须要做的事情。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22年4月25日,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借助网络平台制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把“利刃”培育大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2. 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的理论基础

对大学生进行群体心理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心理学研究历史中,群体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群体心理学中有重要影响的有法国群众心理学家吉布里尔·塔尔德、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以及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力多比”理论,这些基本构成了群体心理学重要理论(马广超,2015)。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正确三观尚未形成,个人模仿群体的事情屡见不鲜。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中首次分析群体心理特征以及群体行为的作用,他得出群体力量不容小觑。而弗洛伊德则阐述了他集体心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情绪联系”和“认同作用”。他将家庭关系看作是其他所有群体关系的一个原型,将父亲比作群体领袖,在群体领袖的影响下,群体内的成员之间会产生暗示和感染现象。同样,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会产生群体领袖,而且群体领袖的在这个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心理进行分析。

3. 大学生群体心理相关概念

3.1. 群体心理的概念

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中指出人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融入某个群体之中,个人的意识就会丧失,而群体的思想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在群体心理学中,群体就是指由很多拥有相同特点并且互相有联系的个体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而群体心理则是指在平时活动中群体成员们所一起拥有的相同点,有与其他群体不一样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的总和,这是一种群体内成员共同的心理现象,它是和个体心理有着极大区别的社会心理。

3.2. 大学生群体心理

群体成员有很多种构成方式,可以根据年龄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等将群体进行划分,因此,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群体划分最常见的两种形式。学校负责组织构建大学生中的正式群体,在学校的正式群体中大学生有着清晰的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

而基于学生的个人兴趣、兴趣、共同经历、家庭和其他共同的群体要素构成了非正式群体,而不是依靠学校组织构建,这与正式群体恰恰相反。老乡群、社团、兴趣小组等这些就是典型的非正式群体代表。由于大学生处于不同的群体之中,群体成员的个人特征逐渐弱化,逐渐开始有统一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他人的认识,表现出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群体心理。

3.3. 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3.3.1. 认同心理

大学生的认同心理主要有对认知的认同、对情感的认同、对价值的认同以及对意志行为的认同。第一,认知认同。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要先有认知才可以进行认同(李成宏,陈洋,2019)。第二,情感认同。大学生的认同心理不仅深入到感知层面,还深入到情感层面。第三,价值认同。以价值认同为核心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学生的思想和文化认同是否正确很重要。大学生在群体中会无意识的接受其他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因此会显示出认同心理。第四,行为认同。这是一个由意识主动控制和调节内部意识到外部行为的过程。大学生群体的意志行为认同就是从情感层面的认同转化为行为上面的认同,通过实际行动表示认同。

3.3.2. 从众心理

这是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个人表现出来的失去理智符合群体观念或舆论导向。大学生在学校中处在一些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中,当对所在群体产生绝对信任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从众心理。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有双面性。当从众心理行为被正确利用时,群体成员会相互学习对方优秀经验,完善自身水平,提高自身能力,开拓视野,锻炼自己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当大学生被从众心理错误的引导之后,每个同学不能够正确客观理性的看待自己,会出现盲从的现象。

3.3.3. 同侪压力

同侪压力意思就是在群体中比较相似的一些人之间容易形成一种隐形的心理压力,这是在群体中成员个体能够感受到的,会使得成员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态度或者行为举止去遵循群体准则。大学生的同侪压力心理则是指在同辈群体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产生了无形的力量,群体成员和大多数人一致。同侪压力也就是平时会说地同辈压力,相信大多数人都从父母长辈口中听过“别人家的孩子”,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就是同侪压力,这主要是基于同辈之间的比较和竞争。

4. 大学生群体心理现状

4.1. 现状

4.1.1. 正式群体影响慢慢减弱

大学生更加重视自身利益而不在乎集体利益,集体荣誉感影响越来越小,这主要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告诉发展,享乐主义成为年轻人口中的“主流”(祝永莉,杨福林,2021)。马克思曾说道:“享乐哲学一直只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由于正式群体具有强制性,所以当群体利益小于个体利益或者当群体利益与个人无关时,个人利益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或者集体利益跟个人利益完全不挂钩时,个体成员就会降低参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保持中立甚至是消极态度。如果群体的活动最终不能给个体带来利益或者有利影响,这就会造成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慢慢变小。

4.1.2. 非正式群体影响慢慢增强

因为人们自身交往需求因此会自发产生非正式群体,而且非正式群体近年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微博、微信、小红书等各类社交软件上的同乡群、校友群或者校园超话就是对这个概念最好的解释,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需求加入不同群体,这些群体有时会组织线下活动让群体成员共同参与,这就给群体成员相互认识结交的机会,成员因此扩大自己交友范围。例如,在抖音平台上去年有一条很火的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个大学生街头采访小组,在一个周五晚上在某高校操场附近看到很多人分成不同区域做各自的事情,主持人问如何加入他们一起活动,走到每个集体区域,里面的负责人都会先将主持人拉进所属群聊。有街舞、羽毛球、轮滑、cosplay等不同群,每个群聊都有几百人,虽然是因为某个兴趣聚在一起,但是群聊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更像是问题互助群。这条火热的视频评论下面是各种大学生的分享,每个人都分享着自己在学校里加入的有趣的群聊,这些群聊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大学毕业之后群体不会像正式群体一样立即解散,甚至可以在里面找到有助于未来就业发展的有效信息。因此可以说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在逐渐增强。

4.1.3. 存在错误的从众心理

“自主运动范式”和“线段判断实验范例法”是关于从众心理概念的提出最为重要的两个实验,其中,在“自主运动范式”实验中,谢利夫认为,在模糊的情境中群体会逐步形成规范,而群体成员会在群体信息的影响下或者群体压力之下产生与群体信息相统一的观点。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很多在刚成为大学生时会对未来感到迷茫,没有对未来制定计划,因此就出现当一小部分人做了某件事,比如考四六级、考教师资格证等行为时,其他人也会跟着去做的现象,还有段时间产生“入党热”,很多人挤破头去争取入党名额,但是有一部分人并没有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只是看着别人竞争自己也要去竞争,这就背离了入党的初心(李竞,2014)。某媒体拍摄到一条视频,在2022年11月某高校双选会上,有个教师征询学生的就业志向,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应聘适合的公司岗位。但有学生对此不理解,仍一窝蜂追逐“三高”企业,结果不言而喻,僧多粥少,空手而归,这也是对自己定位不准、盲目从众的结果。

4.2. 成因

4.2.1. 网络的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民也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之一,受网络影响也比较大,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隐蔽性是网络空间一个很大的特点,也因此会引发很多道德问题。在网络中,每个人都会成为群体的一部分,群体成员的行为没有直接的第一责任人,而在网络中群体的力量有时会冲破理性的束缚,群体成员可以按照自己本能的方式做事情,大学生在这个群体中就会变得更加暴躁易怒,从而产生冲动的行为。除此之外,网上信息爆炸式传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这就使得一些三观尚未充分发展的大学生受到错误引导,而处在群体中的大学生们的情绪会传染,整体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

4.2.2. 心智水平尚未充分发展

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8~22岁,这个时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过渡时期,同时也是该群体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的时期。大部分大学生刚刚从家庭中脱离出来独自在异乡生活,脱离高中重压下的学习环境,对社会充满好奇,但是很多学生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心智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邓伦,2017)。如果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那么久容易被有心的不法分子利用,通过暗示或者灌输错误观念等手段,影响大学生群体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4.3. 影响

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来说,有正面影响也有反面影响。

4.3.1. 正面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比在课堂上与同学线下交流的时间要多得多,因此群体心理正确作用在正式群体中时,班级作为典型的正式群体代表之一,班主任这种领导者角色往往会对整个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有着重要引导作用(苏双双,2021)。当领导者进行正确引导的时候,比如在班级群内转发优质思政教育内容,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下会放大本来的效果。

4.3.2. 反面影响

在群体内时间久了之后一些成员也会产生从众心理,从而失去辨别信息的能力,很容易在一些非正式群体内受到其他错误信息的误导,从而对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失去信心和认同。也会因为周围都是同龄人,各个方面都比较相近,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产生跟风现象,缺乏自身的独特性。当群体的任务和目标与个人想法不一致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意识和整体意识就会减弱。除此之外,群体具有媒体和互联网对网络舆论操控时容易受到暗示这样一个特点,个体一旦进入群体,他们往往会变成另一个人,这就是这种群体特点产生的结果。对于存在群体心理的大学生个体而言,他们正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受到鼓动不计后果的做出冲动的行为。因此,他们很难清楚地分辨出网络虚假信息的程度,在不良媒体的鼓励下,他们主观臆断,不愿意进行审查和批判性思考,这进一步阻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网络技术进行的,总书记2022年5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时指出,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回应现实关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新闻传播学为依据,其中“第三人”效应理论阐明大众传播现实影响的发生机制(丁相程,2023)。这个理论认为受众往往会放大媒体的作用,从而高估媒体对其他人的看法。在感受认知层面,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有更大的影响;而其产生的效果就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基于这些理论,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不同的引导路径,结合每个学校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点,探索出有效路径。

5.1. 依托技术优势,构建网络交互平台

高校网络交互平台的构建,可以保证网络信息的有效整合和交流,也可以选择对公共网络信息进行深度解读,传播主流思想,引导学生更加理性地分析热点事件,打击网络谣言和非法信息(张文,张进军,2022)。上海商学院与易班、腾讯等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的虚拟辅导员“S·AI”智慧思政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对“以教育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贯彻落实,是以教育信息化为思想政治工作赋能的创新实践。此外,网络交互平台不仅包括信息传播,还包括正面价值情感的凝聚和传递。大学生群体要想摆脱在网络空间中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抵制,主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导,就一定要在网络上交往和情感构建中形成健康的关系。这款虚拟辅导员功能中个性化定制模块深受同学喜爱,其中,学习资源、书香四溢和心灵驿站栏目的点击率尤为突出,最高点击量甚至达到了792次/日。数据反映出个性化定制模块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获得了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量身定制的指导和支持。

5.2. 发挥同侪网络意见领袖引领示范作用

同侪网络意见领袖主要指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提供信息、评论、创造话题,具有较高威望和重要影响的同龄人。要想让大学生网络群体思维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必须利用群体心理进行分析,培养大学生的群体道德。因此,培养具有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发挥积极道德作用的网络舆论领袖是新时期推进网络安全的关键,只有提高网络舆论领袖的信息筛选能力,才能形成有序合理的网络话语空间。有必要允许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在校园的互动平台上进行合理的辩论,并确保同侪网络的意见领袖意识到他们的发言权和社会责任在讨论过程中同步。

5.3. 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教育,提高网络素养

在匿名环境中,大学生会削弱自我意识,产生冲动行为的想法并实施。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应该受到监管。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一样,必须尊重自由,维持秩序。由于对网络法规缺乏了解,大学生网络群体在不良信息的指导下容易做出过激行为。虽然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它不是完全不留痕迹的,它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近年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总是会引起社会的恐慌,这就需要承担有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9月11日至17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南京林业大学网信办发布通知,学校将线上线下同步营造良好宣传氛围。利用网站、公众号、宣传橱窗等宣传平台进行大力宣传。邀请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网络安全信息调研专家王筱辰警长授课,用大量公安办案的实际案例,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学生们讲解,之后还组织师生参见校园日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答题等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有所了解,警惕网络中的不法分子,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6. 结论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群体心理进行分析再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路径进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大学生群体认同、从众和同侪压力心理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通过依托技术优势,构建网络交互平台;要积极发挥网络意见领袖引领示范作用;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教育,提高网络素养等路径最大程度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将大学生群体心理运用到正确方面。

文章引用

沈一雯. 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
Group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Guiding Path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0): 4616-462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0582

参考文献

  1. 1. 邓伦(2017). 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科教导刊(下旬), (18), 86-87.

  2. 2. 丁相程(20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现代商贸工业, 44(19), 232-235.

  3. 3. 李成宏, 陈洋(2019). 论群体心理视角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鄂州大学学报, 26(1), 82-84.

  4. 4. 李竞(2014). 根据当代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3), 75-76, 79.

  5. 5. 马广超(2015). 群体心理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6. 6. 苏双双(2021). 大学生从众心理辩证探析及思考.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37(5), 54-55.

  7. 7. 张文, 张进军(2022).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群体心理与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2(11), 49-53.

  8. 8. 祝永莉, 杨福林(2021). 群体心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哈尔滨学院学报, 42(10), 124-12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