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6714 , 9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4311

雁门关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

刘晓丹

山西工学院,文旅学院,山西 朔州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7日

摘要

雁门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本文旨在探讨雁门关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基于对雁门关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分析,将雁门关的建筑风格、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元素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以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从而提升雁门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关键词

雁门关,文化元素,文创设计,应用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Yanmen Pass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Xiaodan Liu

School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Shanxi College of Technology, Shuozhou Shanxi

Received: Oct. 7th, 2023; accepted: Nov. 30th, 2023; published: Dec. 7th, 2023

ABSTRACT

A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Yanmen Pass has rich cultural elements and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Yanmen Pass cultural elements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exca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Yanmen Pass,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historical stories, folklore and other elements of Yanmen Pass are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o creat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enhance the popularity and influence of Yanmen Pass.

Keywords:Yanmen Pass, Cultural Elements,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Application Researc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北部,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唐书·地理志》载:“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关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1] 《代州志》光绪原木刻本载:唐宰相杜佑补充说“东陉关甚险固,与西陉关并为句注之险” [2] 。《雁门关志》载:“句注山,古城陉岭,岭西为西陉关,岭东为东陉关,两关石头边墙连为一体,历代珠联璧合互为倚防。雁门关明代前址西陉关,东陉关倚防;明代后址东陉关,西陉关倚防。” [3] 故雁门关以“险”著称,被长城专家罗哲文誉之为“中华第一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雁门关的文化元素逐渐被发掘和利用,成为文创产业的一大亮点。

文创产品是文化的载体,是设计者从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并依托自身对设计的理解以及对美学的感受,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以确保所设计的文创产品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的审美诉求。本文将对雁门关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雁门关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分析

雁门关文化的主要载体“山”、“陉”、“关”、“城”,其中“山”为天险;“陉”为地利,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和遗产;“关”为门户;“城”为依托,是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遗产( [4] p. 4)。雁门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雁门文化,传承民族血脉,对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5] 。此部分主要从雁门关的建筑风格、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三部分进行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分析。

2.1. 建筑风格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矗立于北岳恒山主峰——雁门山(古称勾注山)中,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边关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岁月,积淀了多民族文化精华;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道,雁门关见证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

雁门关的建筑独具特色,由关城、瓮城、东城、西城以及围城等几部分组成,其中以古城墙、关隘、烽火台等为主要代表。关城墙高10米,周长约1000米,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分别开辟了城门(见图1:关城建筑位置示意图)。关城东门又称天险门,石座砖券,额匾篆体书刻“天险”两字。门上建有城楼,即关楼,又名雁门关楼,简称“雁楼”(见图2:雁门关楼),坐西朝东,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设有回廊,现在的建筑为两层楼阁,重檐歇山卷棚顶,正面明间为隔门,两顶间为砖砌墙,背面除两圆形窗户外,其余用砖砌成,平板枋上施以斗拱,有昂有翘,屋顶交以青灰瓦,正脊两端是鸱吻,四周悬挂风铃。雁楼分上下两层:上层挂巨匾“中华第一关”格外引人注目。中国古建筑学家,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于2001年考察雁门关时评价说:“人们都说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是因为山海关是长城东起的第一道关隘。可山海关是平地建关,而雁门关则是在素有‘九塞之首’美誉的勾注塞上设关,建关历史更加悠久,地理位置更加险要,是中国北方最重要、最雄伟的长城雄关,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关。”正是这次考察,罗老为雁门关题写了“中华第一关”这块匾额。下层悬挂“雁门关楼”的匾额。楼内空畅,在历史上的主要功能是供士兵巡察、瞭望,以便发现敌情。与“天险”门形成九十度夹角的是“地利”门,利于防守。石座砖身,门匾上刻篆体字“地利”两字。此门坐向南北,门上建有宁边楼,两层阁楼式木构建筑,高12米,重檐歇山卷棚顶。据记载宁边楼原为“杨六郎祠”,两侧塑孟良、焦赞像,供设杨六郎铁刀一把,城楼上供设大炮两门。

Figure 1. Schematic map of the location of the Guancheng building

图1. 关城建筑位置示意图

Figure 2. Yanmen pass tower

图2. 雁门关楼

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砖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东城位于关城城郭内古关道东侧制高点,明洪武时兴建,正德年间翻修。东城为大砖城,据《雁门关地理总考》中记载:“吉安候陆亨建城垣两座,砖城周围二里三百五十步,据山,无壕堑,垛口六百。东西城门二,曰雁门,曰雁塞,铺设九。”( [4] p. 434)东城南部与关城天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西与关城地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北顺山脊至谷底与围城关门宁边楼连为一体,筑有营房、马厩,为守关屯兵之所。

雁门关的西城位于关城城郭内古关道西侧高台,跟东城同时兴建并重,为石城。据《雁门关地理总考》中记载:“石城高一丈五,周围二里三百四十九步,垛口五百,城门一。城内为千户所,仓场一,草场一。”( [4] p. 434)西城的南部顺山脊延伸到西城制高点,与兵堡连为一体,北折至西城角楼、天险门城墙,东经角楼到地利门与城墙连为一体,城内设营盘,为守关将士操练守御之所。西城与东城中有城墙间隔,城墙南角和北角各配建角楼一座,正中建有城门和城门楼一座。城顶建威远楼一座,俗称“雁月楼”,为明嘉靖年间建筑。西城门外东侧设校场,校场设点将台。

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在视觉上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在文创设计中,可以运用这些建筑元素,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纪念品、装饰品等。

2.2. 历史故事

雁门关在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主要与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山西表里山河,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两山之间由北至南,依次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等。而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之间则被恒山山脉阻隔,恒山山脉东接太行山,西连吕梁山,山岭高峻,只有雁门关附近可以通行,这里设关,可以把控南北。因此古人称雁门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6] 。

纵观历史,从西周开始发生在雁门关的故事历历在目,无不彰显着雁门关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匈奴、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曾在雁门关长城沿线与中原守军作过战,战事频繁,广为流传的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名将李牧驻守此地、秦将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杨家将忠勇为国、昭君出塞等。这些历史故事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文创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将这些历史故事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使产品更具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2.3. 民间传说

雁门关地区有着许多民间传说,如“箭雁传书”、“六郎的神箭”、“雁阵过关”等。这些民间传说为雁门关增添了神秘和历史的色彩,富有想象力,为文创设计提供了独特的创意灵感。通过将这些民间传说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可以使产品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雁门志》载:“秦汉以为北边。代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鸿雁往来。代多鹰隼,雁过被害。惧其门不敢过,呼为巨门。雁欲过其山,必啣芦一枝,然后敢过。鹰隼见而惧之,雁得过山,即弃芦枝,因以名焉。” [7]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这样描述:“雁门古句注,西陉之地,重峦迭山献,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山,而蛮雁出于其间,故名。” [8] 之所以大雁要从关门飞过,就是因为雁门山(原为勾注山)群峰海拔1950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雁峰两旁比较低矮的山口才能飞过,而雁门关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口之上。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阵过关”的奇景。

3. 雁门关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此部分主要通过头脑风暴法、联想法等设计方法对雁门关的建筑风格、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进行再设计,分别在纪念品、装饰画和创意产品三个部分中进行设计:纪念品设计部分主要以雁门关的建筑为原型,从雁门关建筑的造型中获取设计灵感;装饰画设计部分主要以历史故事为创作源泉,结合设计美学、色彩搭配等设计原则进行创作;创意产品设计部分则以雁门关的民间传说为创意来源,在文创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产品特性合理选用相关元素 [9] ,将设计产品作为雁门关文化的载体,以此来宣扬雁门关的文化,提升雁门关的知名度。

3.1. 纪念品设计

以雁门关的建筑造型为设计元素,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纪念品,如纪念品设计中采用雁楼、明月楼、长城等元素,以展现出雁门关的地域特色和雁门文化。

该套明信片的设计以雁门关的建筑造型为创作素材,进行明信片的设计(见图3:明信片的设计)。图中正面为照片,利用PS软件进行色调的调整,宣扬雁门关的地理位置、建筑结构等,背面则分别对明月楼和雁楼等建筑进行线条勾勒,结合极简主义的设计原则,并加以文字点睛,正面与背面形成面与点的对比,达到视觉上赏心悦目的目的。这些明信片的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还可以作为宣传雁门关文化的载体。

(a) (b) (c)

Figure 3. Postcard design (Left: (a) Middle; (b) Right: (c))

图3. 明信片的设计(左:(a),中:(b),右:(c))

3.2. 装饰画设计

以雁门关的历史故事为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的装饰画,如历史人物雕像、故事插画等。此部分的创作灵感主要源自发生在雁门关的一件事:1948年4月,毛主席离开陕北,向华北行进,当车队来到雁门关城下,毛主席要下车,看看天下闻名的关口。毛主席在残破的城楼正下方伫立良久,并仔细阅读城楼下的历代碑文,手指城门上镌刻的两个字,询问旁边的同志,“你认得这两个字是什么吗?”左边为险的繁体字,右边的字却难住了旁边的人。毛主席说:“别说你不认得,中国没有多少人认得!这两字念‘天险’。”相传此字为武则天所创,草为头象征着粮食,田为腹代指国土,戈为基指军队,寓意国家富强,要有大量的粮食、广袤的国土和精锐的军队。该装饰画则依据此事件进行艺术创作(见图4线稿,图5上色稿,图6效果图)。

Figure 4. Line drawings

图4. 线稿

Figure 5. Coloring draft

图5. 上色稿

Figure 6. Framed renderings

图6. 装裱效果图

该装饰画分为前、中、后三个层次。前景以毛主席和士兵为主,采用大小对比法突出毛主席的主体地位,吸引观者的视线;中景以“关城东门(又称天险门)”为主,强化“天险”二字,弱化雁楼;背景则采用长城、烽火台等元素。色彩上选用具有厚重感的颜色,如赭石、浅黄、钴蓝色等,以体现出雁门关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

3.3. 创意产品设计

以雁门关的民间传说为创意来源,设计方法上选用“雁阵过关”这一传说进行头脑风暴法,提取出大雁、芦叶、长城、雁楼等元素,并绘出线稿(见图7:“雁阵过关”图案线稿),图案设计中以雁门关、长城等景观作为图案的背景,将大雁、芦叶作为图案的主体,使观者在视觉上有一定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此图案还可以应用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如抱枕、团扇、书签等。图8为书签的设计,主体采用圆形,与圆角五边形吊坠形成方与圆的对比;材质上选用黄铜,厚度为0.2毫米;结构上采用镂空设计;图案进行平面化处理;色彩上采用蓝色和绿色的相近色,突出层次感;吊坠设计中利用有机线条进行分割、填色,使用篆体进行文字的书写,并突出雁门关三字,整体上达到实用、美观、方便携带的目的。图9~11分别是“雁阵过关”图案在抱枕、帆布袋和团扇中的应用,属于图案的衍生产品。这些创意产品的设计既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承载着雁门关的地域文化,为宣传雁门关的文化提供了可能性。

Figure 7. Pattern line drawings of the wild geese array passed

图7. “雁阵过关”图案线稿

Figure 8. Bookmark of the wild geese array passed

图8. “雁阵过关”书签

Figure 9. Throw pillows

图9. 抱枕

Figure 10. Canvas bags

图10. 帆布袋

Figure 11. Circular fan

图11. 团扇

4. 结语

雁门关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和艺术价值。通过对雁门关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分析,可以为文创产业提供丰富的创意素材和发展动力。同时,雁门关文化元素的应用也有助于提升雁门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雁门关的文化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基金项目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资助(怀仁“旺火精神”在灯具设计中的传承)。

注释

图1来源:作者自绘。

图2来源:作者自绘。

图3来源:明信片a图正面:网页引用,雁门关的搜索结果_百度图片搜索(https://www.baidu.com/);

明信片a图反面:作者自绘;

明信片b图正面:作者自摄;

明信片b图反面:作者自绘;

明信片c图正面:作者自摄;

明信片c图反面:作者自绘。

图4来源:作者自绘。

图5来源:作者自绘。

图6来源:作者自绘。

图7来源:作者自绘。

图8来源:作者自绘。

图9来源:作者自绘。

图10来源:作者自绘。

图11来源:作者自绘。

文章引用

刘晓丹. 雁门关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Yanmen Pass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J]. 设计, 2023, 08(04): 2562-257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311

参考文献

  1. 1. (明)顾祖禹, 撰. 《读史方舆纪要》选译[M]. 陆岩司, 等, 选译.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8: 466.

  2. 2. 桑希臣. 雄关历史的证人[M]. 合肥: 黄山书社, 2009: 135.

  3. 3. 汤羽扬, 主编. 中国长城志建筑[M].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8): 657.

  4. 4. 山西旅游景区志丛书编委会, 主编. 雁门关志[M].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10: 6.

  5. 5. 李九龙. 弘扬雁门文化传承民族血脉[J]. 前进, 2013(5): 42.

  6. 6. 刘俊平. 雁门关以“中华第一关”的盛誉名飘天下[J]. 中国地名, 2013(12): 70.

  7. 7. 刘纬毅. 山西历史地理词典[M].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2): 238.

  8. 8. (清)顾炎武, 撰. 天下郡国利病书[M]. 黄绅, 等, 点校.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9(9): 1873.

  9. 9. 王琼, 张禹. 中国传统纹饰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3(5): 16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