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3189 , 8 pages
10.12677/ASS.2022.116344

新时代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研究

——以成渝高校为例

敖旭阳,韩松言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2年5月30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23日;发布日期:2022年6月30日

摘要

志愿服务精神是新时代研究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高校的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却常常受到人们的忽视。本文以成渝地区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初步得出了当前成渝地区高校在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体系中存在的诸如研究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并结合成渝地区高校建设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能够为成渝地区,乃至全国高校培育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工作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

成渝地区,研究生,综合素质,志愿服务精神培育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 Volunteer Service Spirit in the New Era

—Taking Chengdu Chongqing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Xuyang Ao, Songyan Han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May 30th, 2022; accepted: Jun. 23rd, 2022; published: Jun. 30th, 2022

ABSTRACT

The spirit of voluntar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However, the cultiva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spirit is often neglected i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system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takes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and Chongq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rough field research, interviews and other means, preliminarily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system of graduate volunteer service spirit in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and Chongqing, such as lacking of understanding of volunteer service spirit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and Chongq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and Chongqing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graduate volunteer service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Chengdu Chongqing Region, Graduate Stud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iva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Spiri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且在全球疫情大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精神,通过走进青年志愿者、与青年志愿者进行座谈、回信青年志愿者等方式对青年志愿者进行勉励。并且对志愿服务活动做出一系列相关重要批示,不仅对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进行了行为规范,同时也从根本上对青年志愿者给予青年志愿者强大的动力。青年作为志愿者事业中最坚实的力量,是现代化治理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共产党事业的先锋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习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1]。而通过建立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是实现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青年志愿者是志愿活动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扶贫活动、扶智活动或者其他各类志愿者活动中都发挥着先锋力量。其次,研究生虽然在大学生团队中占比较少,但是其专业性相比下来更高,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更为透彻等优势,成为了高校志愿者队伍中的排头兵。对于研究生而言,其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学习好专业技能,从而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都有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趋势,成渝地区的高校也紧跟这一趋势,开始逐渐重视对于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例如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开设的“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课程”中,除“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以及“学术论文写作”两门专业课程以外,还开设了“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系列课程,其中就将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作为该系列课程的主要内容 [2]。此外,成渝地区高校在评定国家奖学金以及“优秀毕业生”等奖项时,也逐渐呈现出提升志愿服务精神在整个评定体系中比例的趋势。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精神作为研究生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因此,在保证研究生在校期间得到充足的学术训练的同时,如何通过多样性、创新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提升研究生投身其中的兴趣?如何完善高校行政机构对于志愿服务团队及活动的管理制度以为研究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如何完善研究生志愿服务的奖励嘉许制度以进一步激发其内生动力?探讨以上这些问题对于培育研究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以实现优化我国未来建设的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成渝双城圈内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将焦点置于其对于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尤其是志愿服务精神之中。描述成渝高校培育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工作开展提供经验。

2. 成渝地区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现状与不足

2.1. 研究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识不足

志愿服务主体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的认识程度是其培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作者对于所在高校的研究生进行访谈可知,当前研究生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的关注严重不足。绝大多数的在读研究生对于志愿的服务精神的理解仅仅浮于“无偿帮助他人”的理解之上,对这一精神的理解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研究生群体作为“经济人”,受到自利性动机的驱动。大多数的研究生认为判断自己是否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标准就在于对其自身的发展是否有帮助。例如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在评定奖学金体系中的权重,或者是在未来继续深造或就业时是否可以作为其简历中的“加分项”等。研究生将志愿服务活动仅仅看作是个人未来发展的功利性工具,这与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背道而驰,不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与提升。此外,我国的传统观念也会成为研究生群体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大制约因素。我国历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志愿精神培育的主体,诸如研究生、家长、老师、高校辅导员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学生的第一天职就是学习”的旧观念,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看作是“不务正业”的现象比比皆是 [3]。

这种将成绩好坏作为研究生综合素质评判唯一标准的思想和风气正逐渐成为研究生投身于志愿服务精神的最大桎梏。

2.2. 研究生志愿服务嘉许制度有待健全

作为心理学术语,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研究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中,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嘉许制度,以持续性地激发研究生志愿者的内生动力。然而,在成渝地区高校的研究生志愿者嘉许制度的建设中还存在着认定制度、激励制度和反馈制度不健全的种种问题。首先,成渝地区高校在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定制度上还存在着认定标准单一、不明确等问题。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该校在《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试行)》(重邮[2021]66号)中将研究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按照“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的标准进行划分,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加分。这一标准仅仅是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所辐射的范围进行区分,也是成渝地区甚至是我国高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分级最常见的标准。这一认定标准较为单一,并没有深入到志愿服务活动认定的核心内容,并未涉及到服务活动的类型以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界定。此外,在明确认定标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凭借其起步较早的先发优势,形成了以志愿服务时长、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核心的认定体系。在我国,虽然已经出现借鉴其经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认定的情况,但是还尚未普及至高校领域。当前成渝地区乃至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定标准还处于“按次计数”的模式,具有较强的单一性特点。其次,成渝高校在对于研究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进步空间。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无偿性。然而资金支持的力度却也是决定研究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驱动力和基础。当前成渝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激励制度还存在着“重精神、轻物质”的问题,志愿服务团体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有效开展相关活动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一味地强调志愿精神的无偿性无法完美地解决研究生志愿服务组织缺乏资金以及志愿服务活动吸引力弱的现实问题,只有合理调整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杜绝“一刀切”的现象才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破解之道。最后,志愿服务嘉许制度中缺乏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双向交流路径是当前成渝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体系中的一大特点,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的反馈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是激励研究生志愿者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然而,成渝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体系一方面对于服务对象的后续走访和满意度评价工作还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层级制的高校管理体制以及多头领导的现实情况也会进一步堵塞服务对象评价反馈至志愿者层级的路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研究生志愿者继续投身其中的积极性。研究生志愿服务在管理上的问题在下文还将进行详细地论述。

2.3. 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管理层面上制约成渝地区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纵深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多头领导、权责不明确、管理方式过于粗放等问题。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体系通常由三级构成:校级志愿者活动指导中心、各院系志愿者组织以及基层志愿者。其中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以及任务的下达是层层递进的 [4]。这种“金字塔型”的组织领导方式一方面会存在着信息传递链过长,信息传递慢,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提高等弊端。另一方面,这种类似摊派任务的做法缺乏协调与沟通,缺少宣传与动员。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基层志愿者的自主性与选择性,从而会造成基层研究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下降,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此外,对于基层研究生志愿者而言,在日常的志愿工作与服务中还经常会面临着多头领导的现象。以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各院系的志愿服务团体或组织归于院系团委统一管理,而在学校层面,各学生社团或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权又归于学生工作处,而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如“格桑花支教团”又直接由校党委进行组织和领导。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同时有两到三个领导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最后,对于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粗放式管理也不利于其发展。成渝地区中有很多高校在对于志愿服务组织或社团的管理中常常忽视对于基层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在对于资金和人员管理的工作中也常常会出现管理职能缺位的现象。

2.4. 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

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是吸引更多志愿者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在成渝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依然面临着志愿服务活动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共性困境。以成都大学为例,根据负责学院志愿服务团队的学生会干事所述,“学院中举办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确实比较单一。最为常见的几种形式就是支教、去社区的养老院做一些敬老的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种类的选择上,组织者通常会站在是否容易实施、经费使用情况等角度考虑问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背景下,使得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的活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多数志愿服务团队也只能采取组织“校园环境清理”、“校门口轮班检查进出人员”这类活动。这固然由其合理性。但站在基层研究生志愿服务者以及具有强烈意愿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同学们而言,这种单一的活动类型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减参与者的创新思维与积极性,对于培育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产生不利的影响。

2.5. 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构成单一,流动性较大

人员流动性大,持续性不强,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是当前成渝地区研究生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所面临的又一大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全部来自于就读于本校的研究生。而这些成员在毕业后就自然地脱离了原有的志愿服务组织,造成组织或社团成员的客观流失。虽然研究生志愿服务组织会在新生中招收新成员进行补充,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时间以及培训成本就会相应的增加。还有一部分成员在即将毕业时,由于学业或是就业压力选择主动离开原有的志愿服务组织。根据成都理工大学的一位志愿服务负责同学所述“做志愿者的最怕的就是那种已经经过好几次培训以后,突然找各种理由要退出的。这种情况意味着我们又要重新去招人来弥补空缺,最重要的是,之前对于他的培训就都打了水漂。”此外,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热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散,这也是无法避免的情况。“除了一些极少数的真正热爱志愿者服务的人之外,绝大多数成员的热情与积极性相较于刚进入社团而言,都会发生比较明显的衰退。”一位重庆某高校的学生干部如是说道。此外,正如前文所述,管理上的混乱、认定嘉许制度的不健全等等因素都会导致研究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参与感急剧下降,并产生失望、失落、沮丧等负面的心理,这些感受在经过长久累积后也会成为其不愿意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导火索。

3. 新时代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路径

3.1. 明确研究生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的认识

1) 加强志愿服务思想建设

无论是对于任何自我价值实现的活动,都需要从参与者的思想出发。因此,为提高当下各高校研究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保志愿者完成志愿活动的质量,有必要让各高校的研究生都明白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什么,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通过相关建立网上志愿平台,主动引领思想和风尚,传播正能量,同时做好网络信息和舆论的研判。加强新媒体中心官方微博、微信、QQ平台建设,加强直接联系参与志愿活动的力度,增强工作的互动性,强化和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引导各大高校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

2) 优化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力量,而研究生党员作为研究生团队中的领头人,其应该发挥模范作用。首先,对于研究生党员增强思想引领,明白党员的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为人民服务,这是作为研究生党员的基本义务,同时这也是研究生党员的一项基本权利,只有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在做实事、做正事、做干净事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领导作用。同时不仅从相关文件或者制度上来对研究生党员进行要求,对于大学生党员的要求也应该从道德方面下手,以此提高研究生党员的积极性。

3.2. 优化研究生志愿服务奖励嘉许制度

1) 建立奖励嘉许认证制度

奖励嘉许认证制度是开展志愿者奖励嘉许的基础工作。考虑到研究生志愿者的专业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志愿者可以以不同形式参与,实践中其所承担的具体职责范围也有所区分。通过建立奖励嘉许认证制度,比如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档案,让大学生按照流程进行登记注册,实行动态化管理,规范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以此明确志愿者参与志愿工作的具体角色定位以及工作职权,并且明确研究生志愿者的利益诉求包括利己诉求和利他诉求,使志愿者与组织之间形成相互的信任关系,促进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2) 明确奖励嘉许评估制度

奖励嘉许评估制度直接反映出研究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同时也从侧面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了一定的要求,使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不敢轻易怠慢。奖励嘉许评估制度应该从志愿者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以及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志愿活动的特定模式进行划分,对以此进行分类评估。

实现志愿服务绩效评估的日常化、动态化与公正化,使评估结果得到普遍认可,从而作为志愿者服务奖励嘉许的依据。比如在开展志愿服务中,进行拍照位置分享定位进行准确性和真实性考评。加大志愿服务对象及承办志愿服务机构对研究生的考核力度,建立服务对象及服务机构的满意度考评细则。结合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心得体会分享,构建全方面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考评体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涵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思想境界上的提升,综合考虑研究生志愿服务的团队对个人的评价。

3) 构建奖励嘉许回馈制度

奖励嘉许回馈是对志愿者服务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褒奖,并使其在某些社会资源分配中享有优先地位。完善的奖励嘉许回馈制度,可以极大调动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营造出全社会献爱心的良好氛围,使志愿服务奖励嘉许制度更具有可持续性。通过精神激励、物质奖励、政策性奖励等方式提升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1)。

综合研究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及次数,给予颁发志愿服务优秀工作者证书等各类表彰奖励,可以通过对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研究生给予奖励激励,让高年级的优秀志愿者在迎新班会上进行经验分享,提升新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的愿望 [5]。

Figure 1. Theoretical diagram of graduate volunteer service reward system

图1. 研究生志愿服务奖励嘉许制度理论图

3.3. 优化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

1) 加强党委的领导

当下,由于在高校内部分学校过于强调所谓“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同时在高校内,志愿者活动一般都是由校团委、院团委直接负责,而相对于对于其他活动的组织,志愿者活动被边缘化 [6]。

志愿者活动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部分,且作为“三全育人”的工作核心之一,学校无论是党委、团委或者是行政部门都应该加强对研究生志愿者活动的重视。

而党委作为直接领导组织,更应该发挥好联系各部门的作用,建立相关志愿者活动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上重视对于志愿者活动的统筹规划,从而形成志愿活动“金字塔”,从“塔基”到“塔身”做好工作分配,推动志愿者活动在高校中有组织、有秩序有纪律的展开 [7]。

2)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作为一个组织的基石,其直接规定了一个组织里所有人员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仅从行为上对成员进行了规范,同时在责任分配上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从我国现有志愿者制度来看,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志愿者服务制度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章制度。这是因为针对各个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宗旨以及有关要求不同,很难用一套方法套在每一所院校。因此各个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自身情况制定一套适用于本校的志愿者服务制度。以此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形成以“校、院、学生”三级联动的模式。以达到制度管理组织的良好效果。

3.4. 提供丰富且多元化的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

1) 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多样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数量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各高校打造了一系列品牌项目,但总体来说,针对庞大的研究生志愿者群体,当前的志愿服务不仅在形式上单一且在内容上也不够具有吸引力。因此,为提高研究生参与我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首先,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具有更高的专业性,通过结合学术本身的专业,为其制定个性化志愿服务项目,增强相关专业性,同时也提高参与者的参与度。比如为文科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能提高专业素养的志愿服务,如红色旅游讲解员、博物院志愿服务者、图书馆引导员等志愿服务岗位。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可以为老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上门提供健康体检等,结合专业关心群众的身心健康。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可以为留守儿童、老人提供儿童话剧表演、红歌演唱、健身操舞蹈等,丰富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寒暑假,与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联系开展支教活动、与当地的老年大学和社区养老机构联系开展健康讲座等活动,让研究生志愿服务能长期健康发展。

2) 实现志愿服务内容的信息公开化

相对于社会上的志愿者组织,校园内的志愿者组织多数是在各高校团委的指导下进行从,团委内部多以老师为团队,而研究生志愿者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上下级”关系,因此,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组织与志愿者之间信息交流不对称的情况。另外,研究生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志愿者活动没有具体的概念认定,从而导致最终的活动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相符合。

也容易产生组织者与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开展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在活动开始初期、中期以及末期,都应该将相关信息进行透明化、具体化以及明确化。使志愿者产生主人翁意识,让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价值定位,从而激励其具有更大的热情以及责任感 [8]。

3.5. 建立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

1) 重视后续培养,促进志愿服务体系良性循环

志愿者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回到学校后也应该得到后续培养,通过以“传帮带”的模式,使志愿服务精神从上一级传递到下一级,不仅能够节约相关培训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组织情怀,使研究生志愿者对于志愿者组织有着更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不仅要着眼于校内的资源循环,坚持“走出去”与“走进来”相结合,对社会上对资源进行整合,使校内志愿者组织具有更广阔的服务范围。最后,定期对志愿者进行评定,选出优秀的志愿者,将其视为模范,以此提高志愿者的成就感。也能够推动组织内其他志愿者相互学习,以及相互进步。

2) 重视个人体验,明确志愿服务在高校实践育人中的功能定位

志愿者组织由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参与志愿者组织的目的不尽相同,且每一个人都具有其特定的性格 [9]。因此,在组织者组织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每一个人的体验,不仅要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进行表彰以及重视,同时也要对于其他性感比较内敛的志愿者给予帮助,提高每一个人在志愿者活动中的参与感,以此降低其在参与志愿者活动过程中热情消散的速率。也增强整个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凝聚力。

4. 结论与讨论

随着社会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研究生志愿服务团体迅速崛起以及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成功正逐渐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不断深化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提升群众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层次理解既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我国公民社会抵御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最有利的武器。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着丰厚的文化素养,也接受过长期的专业学术训练。既具备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甘愿奉献的满腔激情。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然而,我们也不能够忽视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关于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无论是在志愿服务人员的主体,还是在管理机制与培养体系上,都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我国其他地区,成渝地区的高校建设具有整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高水平高校数量较少以及地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等特点。在研究该地区高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工作时,既要着眼于共性问题,也要尤其关注个性问题。此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成渝地区的高校,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也是立足于该区域的实际状况,能否将其作为普适性经验适用于其他地区乃至全国高校的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探究。

总之,完善成渝地区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久久为功。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川渝地区的高校会在坚持大方向的同时,立足于当地的实地状况,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之路。

文章引用

敖旭阳,韩松言. 新时代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研究——以成渝高校为例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 Volunteer Service Spirit in the New Era—Taking Chengdu Chongqing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6): 2527-253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6344

参考文献

  1. 1. 郝辽钢, 刘健西. 激励理论研究的新趋势[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8(5): 12-17. https://doi.org/10.16299/j.1009-6116.2003.05.003

  2. 2. 石聪玲, 徐嘉辉.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意蕴[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7): 97-99.

  3. 3. 刘鸿畅, 杜雨薇. 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获得感的生成逻辑与提升路径[J]. 新生代, 2021(2): 24-28.

  4. 4. 卜云.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7(6): 149-152. https://doi.org/10.19488/j.cnki.45-1378/g4.2020.06.036

  5. 5. 贺才乐, 张哲榕, 黄洁萍, 彭湃.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调查报告[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19(1): 62-68.

  6. 6. 韩迎春, 李芳. 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J]. 教育评论, 2011(4): 37-39.

  7. 7. 王琦, 王斌, 江贝, 贾强. 研究生志愿服务探析[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3): 122-125.

  8. 8. 孙艺婧. 浅谈志愿精神下研究生支教团的科学发展[J]. 学理论, 2019(1): 88-91.

  9. 9. 张静, 张宝生, 杨冬宝. 研究生志愿服务制度的建设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2(3): 110-11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