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11 ( 2022 ), Article ID: 58468 , 9 pages
10.12677/ASS.2022.1111680

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国梦实现的 教育路径选择

谢红雨1,肖 荷2

1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2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内江

收稿日期:2022年7月27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1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8日

摘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政策以后,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5%提高到2021年的57.8%,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契机,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各种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虽然从马丁·特罗的计算方法来看,我国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是这种普及化并非是科学的、有效的普及化,其中隐藏着很多问题。当前在大众为中国梦奋斗的过程中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的惠及面,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成为教育界研究的重点,研究尝试从高等教育的现存问题入手,试图探寻众多问题的解决对策,为富强、民主、文明中国梦的实现探寻教育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中国梦,高等教育强国,教育质量,教育公平

On Education Path Selection of Chinese Dream Reality under the Powerful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Hongyu Xie1, He Xiao2

1Psychology of Education,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Received: Jul. 27th, 2022; accepted: Nov. 21st, 2022; published: Nov. 28th, 2022

ABSTRACT

The gross enrollment rate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from 10.5% in 1999 to 57.8% in 2021, ever since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policy was implemented in 1999, which resulted in higher education entering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from popularity. This is a new opportunity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providing important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However,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various educational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at is, according to Martin Trow’s calculation method, China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this popularization is not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opularization, and there are many hidden problems behind it.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public’s struggle for the Chinese Dream,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educational equity are more prominent.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expand the benefi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let the general public share the fruit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Fac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and explores the path selection of educ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which has the motif of prosperity, democracy and civilization.

Keywords:Chinese Dream, Powerful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al Equit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中国梦的内涵与意义

1.1. 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中国梦有着深刻的内涵特征:第一,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无颜担当龙的传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三,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一句话,“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1.2. 中国梦的意义

中国梦的重要特征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是集体梦和个人梦的有机统一,蕴含和彰显着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中国梦的价值体系构成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了内在的、整体的、逻辑的统一,这为建构改革的主体共识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和民族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根本的价值追求,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和共同理想,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企盼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价值共识。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人民的幸福便不可能实现。近代中国贫困落后,民生凋敝,即为明证。毫无疑问,中国梦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特质,能够极大地积聚和有效指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自觉推动改革。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体现着中国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1],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就是说,中国梦构想的源泉和实现主体是中国人民,中国梦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梦依靠全体人民来创造和建造,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价值宗旨是人民幸福,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就是说,共同的理想中包容、尊重和体现个体的价值与利益追求,每一位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括职业理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高尚理想,都融合汇聚在共同的理想之中,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一位中国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能力,而且新时代为全体社会成员实现个人价值和共同理想提供了多样机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全体社会成员要自觉做改革的促进者、推动者和创造者,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推进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创造幸福生活。

中国梦呈现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的内在统一的特质。既高扬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整体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同时又充分认可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利益获得,这样在社会个体的层面,既要有整体利益观,要积极地为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而能动作为,因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相通连。同时社会个体通过积极作为,又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社会个体积极参与改革、自觉推进改革,这是社会个体为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应有的价值选择,同时在改革的实践中,社会个体的价值和利益得到充分实现,这样在改革实践中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与个体价值的实现达到了有机统一。总之,本质地看,中国梦是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充分实现的表达和载体,以中国梦为引领,能够易于凝聚改革的主体共识,使改革成功推进。

2.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对于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2]。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同志强调,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前,在每一个中国人为国家富强、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懈奋斗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动力、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2.1.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国家富强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目标。“强国须由教育奠基,教育助力强国建设” [3],十九大报告把“建设教育强国”确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要求“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大决策,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伟大中国梦的感召之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动力。

2.2.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民族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既是国家意志,也是人民期待。“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2]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是立足我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这一基本现实的重要判断,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把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只有“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2.3.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目前,中国14亿人口中农民占6亿,大约为42.86%,对大多数农村出身的孩子来说,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仍然是改变命运,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无数考生通过高等教育改变了命运,千千万万个家庭因为子女上大学、找到适宜工作而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3] 高等教育成为强国富民的重要引擎。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截止到2021年,我国高校在学总人数超4430万人,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2019年这一数据为51.6%,2020年为54.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连续三年突破50%,我国“高等教育已然进入普及化阶段” [4]。2022年全国考研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457万,高校毕业生人数共计1076万。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高校共计3013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成人高等学校254所。高等教育与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2016年至2022年高校毕业生累计达6032万人;高等院校承担了60%以上的国家基础研究和重点科研任务,承建了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出了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我们要更加重视教育工作和高等教育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提升人民综合素质、改善民生福祉、促进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高等教育成为立足当下、赢得未来的国之重器,源源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高素质人才。” [3]

3. 当前高等教育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8.8%,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又适应了经济社会提高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需要。” [4] 然而,要在一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将会随之凸现出来。

3.1. 思想认识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式步入普及化阶段,但不少人仍然以大众化甚至精英化的理念对待普及化,这无疑将有碍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更不利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 [4] 目前,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一部分人盲目乐观,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毛人学率就超过50%,单纯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的实现作为跻身发达国家的标志,飘飘然,忘乎所以;一部分人则悲观担忧,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数量上已经大众化、普及化,但培养规格降低,质量滑坡,高校的扩招是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进程中的质量问题信心不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深感担忧。此外,社会上还流行“恐高学历症”,认为高校扩招,高学历的人才太多,用不上这么多高学历人员,过多地扩招,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文凭含金量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上述种种认识上的偏差,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进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2. 教育质量问题

“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以来,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5] 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单地从数量上看,已经达到并超过了普及化的目标,但是对于扩招以后的教育质量问题人们尤为担忧。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普及化的道路上,从1999年开始的“扩招”来看,呈“大跃进”式的方式去追求完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破50%的历史任务,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

实际上,我们目前的扩招已经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不仅不能带动所谓的质变,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生态的平衡,影响到高等教育本身的健康发展,甚至会给经济社会全局带来不可估计的负面后果。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尚不完全具备马丁·特罗理论所列举的高等教育在功能、学生入学、注册方式、课程和教学形式、领导与决策等方面所具有的普及化特征,因此我们仅仅进行数量扩张,高校职能没有发生新的变化,这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普及化”。这种“形式上的普及化”和“实质上的普及化”相距甚远,并不是只要50%以上的毛入学率就达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只有满足普及化阶段所有特征的要求,我们才能进入“实质上的普及化”阶段。

“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仍是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主题。” [6]

3.3. 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体现” [7],“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然而,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不但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还有不断凸现的趋势,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地区差异较大,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在地域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上显得尤为突出。此外,认识水平的差异,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过程的不平等,个人的价值取向等等,都是影响教育公平及效率的重要因素。

3.4. 就业难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增速均呈下降趋势,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进程中,人们可能很关心高等学校的招生与培养,但更为关心的是高等院校的连年扩招后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尽管我国实施高等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多年,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用人单位可供就业职位数太少,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加上人们的补偿心理、回报心理和攀比心理,又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9] 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较2021年增加16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心病肺炎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之受疫情影响社会失业人员增多,他们将与高校毕业生同时面临择业问题。

4.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教育路径选择

4.1.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摆脱认识误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岗位的智能化程度和技术含量迅速提高,仅依靠少数精英人物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管理,必须依靠大量掌握科技知识的人才,依靠众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精英教育观念为大众高等教育观念。

树立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一方面要树立从学术研究、培养精英为主的高等教育观念到重视技术人才、应用人才的培养,从高等教育只能接纳少数人到向大多数人开放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确立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价值取向与标准、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普及化与精英高等教育相比较,显著区别是,普及化是多元化的入学、课程和质量标准,而精英阶段则几乎是统一的。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只有一个标准,不能等同划一。

在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要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进行资源配置和教学安排,并将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专业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期间出现的学生大量增加与教师无法同比例增加之间的矛盾,动摇了传统的教师控制课程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课程模式,把学生置于发展的中心,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只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民主化,才能造就适应民主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4.2.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拓展教育新形态

普及化高等教育,应该作为一个新的教育观念来理解,它包括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着多层次、多类型、多体制的丰富内涵。其主要特点就是受教育的人数激增,若仅靠公立高校是不能担负这个任务的,它们不可能为广大求学者提供足够的入学机会,加上大多高校都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的困境,要想在短时期内扩大原有规模也不现实,这就要求我们鼓励其他渠道的资金流入高等教育领域,鼓励民办高校便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力争在……高等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有较大突破。” [10] “民办”“公办”应一视同仁 [1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人普及化发展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必将有较快的发展,质量也必须有较大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4.3. 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明确普及化教育任务的承担主体

马丁·特罗(M. Trow)认为,高等教育规模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普及化阶段时,高等教育理念、功能、课程和教学形式、学术标准、入学条件、管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都有新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我国应在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和模式上实行多样化,使高等教育分层、分类,按不同规格分流发展。要实施高等学校分类,明确普及化教育任务的承担主体。国家重点高校必须重新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办成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除了培养本科生以外,应多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放眼前沿科研课题,培养“高”、“精”、“尖”人才。根据我国高等学校现有的基础,大部分普通高校应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也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多进行一些应用研究,开展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要用多元的质量观和标准激活高等教育系统的活力。” [4]

4.4.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也不相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对人才的需求必然有所不同,不同的生活水平必然对教育的需求有所不同,不同的教育投入力度与办学条件,必然导致对教育资源的拥有量不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一种客观现象。

“良好的规划是稳健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作为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必须在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指导下走向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11] 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应根据各省区人才市场、经济支撑能力和办学条件来决定。同时,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什么,都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办学效益。

4.5. 优化办学结构,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

质量和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2]。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3]。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14]。在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高质量”一词多达46次,并设置专章部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擘画蓝图 [15]。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教育总体质量在不断提高,公平性在不断完善。“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需要加强战略思维、全面布局、重点突破,宏观微观协同推进。” [11] 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优化,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从宏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来看,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校系统改善结构、发挥功能的重要途径。我国必须科学划分精英型高校与大众型高校,对其质量评价标准、拨款机制、招生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使精英型和大众型高校并存,共同担负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神圣任务。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2]。

4.6. 探索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高等教育普及化,意味着大学将向更多的人开放大门,吸引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这将要求更多的教育经费开支,单纯靠国家单一的经费投人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人们逐渐认同了高等教育的投资不仅仅是消费性投资,同时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从高等教育中受益的不仅是国家,企业及家庭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因此,根据受益原则,谁受益谁投资,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与分担主体实现多元化,这既可缓解我国因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又可调动与激发社会办学热情,从而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提供经费支持。

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客观需要。要统筹利用好、布局好各类教育资源,尽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共享水平。一方面要从教育供给侧发力,加大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科学配置资源以增加优质资源的受益面。随着绿色、低碳、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入,高校协同化办学的范围、形式、内容日益多样化,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高校与企业的协同、高校与地方的协同,高校内部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协同的双方或多方都从合作过程中获得了各自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信息和经费资助等实际利益,使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结合我国国情和学校实际,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协同化办学,实现教育资源重组,就有可能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集中的效益,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高等教育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

4.7. 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实的就业”。要顺应当前我国民生发展形势,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23日工作部署会议上提出,要全面加强稳定就业工作,全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就业优先”是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相应调整政策力度,包括减轻用人单位负担、减税增收、为求职者提供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和指导、调整人才引进政策等。各高校要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毕业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协调好毕业、招聘、考试、录取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快就业。

5.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经,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2]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世界已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无论是坚持和平,还是战胜贫困、改善环境,都要依靠教育培养有远大志向、能为人类造福的人才 [16]。我们一定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有全球影响的高等教育,为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内江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专项师范院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JG202131);2021年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改革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师范类本科院校金课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研究(JJYJ3793);2021年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改革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双一流”战略下我国大学校训文化优化研究(JJYJ4199)。

文章引用

谢红雨,肖 荷. 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国梦实现的教育路径选择
On Education Path Selection of Chinese Dream Reality under the Powerful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1): 4981-498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1680

参考文献

  1. 1.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Z].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717/c397563-27322349.html

  2. 2.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10(001).

  3. 3. 黄福特. 人民时评: 发展高等教育助力强国富民[N]. 人民日报, 2020-10-27(005).

  4. 4. 潘懋元.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今天、明天与后天[J]. 新华文摘, 2021(2): 111-112.

  5. 5. 江艳.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缘起、内涵、行动[J]. 铜仁学院学报, 2022(3): 31.

  6. 6. 邬大光, 李国强.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进展与高等教育未来方向的基本判断——《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前言[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 4-11.

  7. 7. 周玉春, 毛福平, 李鑫. 教育公平更应惠及弱势群体——刍议退役军人及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 中国军转民, 2022(8): 74-76.

  8. 8. 朱婕. 留守女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基于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 29.

  9. 9. 刘新财, 姜延秋.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成因与提高策略探析[J].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2009(6): 22.

  10. 10. 李小建. “民办” “公办”应一视同仁[J]. 当代贵州, 2011(3): 37.

  11. 11. 许宁生.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EB/OL]. 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8-04/28/content_50991396.htm

  12. 12.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 人民日报, 2016-09-10(001).

  13.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2011-10-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021-08-16.

  14.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012-04-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3/t20120316_146673.html, 2021-08-18.

  15. 15. 吴晓蓉, 胡甜. 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教育高质量发展: 内涵、标准及实践[J]. 教育与经济, 2022(2): 28.

  16. 16.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