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8 ( 2022 ), Article ID: 55084 , 5 pages
10.12677/AE.2022.128467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提升路径 研究

李今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7月20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19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24日

摘要

随着智慧教学模式、课程思政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大学英语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英语教师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亟待探讨。本文基于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理念,关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并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in Li

Zhongbei Colle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ul. 20th, 2022; accepted: Aug. 19th, 2022; published: Aug. 24th, 2022

ABSTRACT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curriculum-based ideology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environment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bringing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English teachers, their teaching competence and ways of improvement need to be discussed urgently. Based on the guiding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ath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e,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from three aspects.

Keywords:College Englis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mprovemen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自“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大学英语在思政元素挖掘、教材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催生了智慧教学模式与大量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这不仅使思政教育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而且也在内容上摆脱了对课堂和课本的过分依赖。这一现状对学生而言固然有利,然而对教师而言却意味着极大的挑战:一方面,他们倚重的课堂不再是思政教育供给的唯一方式或渠道;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价值的定位和课程思政设计的目标似乎也变得含混。这一来,教师会感到困惑、迷失,容易导致教学方法随意化和单调化的问题,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落实与外语教师的自身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效受限。因此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英语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而行”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成为当前外语教学改革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问题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2020) [1]。《纲要》强调,要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作为开设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英语课程理应落实将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目标 [2]。但在微观层面上,当高校外语教师具体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主要包括:

2.1. 重形式,轻实效

高校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不变的前提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日常课程信息量翻倍的同时,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必然随之增加,对教师和学生都充满挑战。借助其他辅助思政教育资源来设置课堂外的思政任务,例如让学生课前阅读大量材料,还是取决于教师个人对某一课程教材或某一单元内容的解读、专业素养和思想意识的水平,显然无法实现将价值引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其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师团队大多习惯自己的主讲课程,缺乏系统专业的思政教学示范、培训、研讨。教师也并没有从学生者的角度出发,对学习者的信息筛选、学习方法、策略效率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指导,导致学生在面对多样的供给平台、海量的知识内容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对语言知识无法消化,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无法共鸣,甚至久而久之,对外语学习的抵触情绪愈加明显。

2.2.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对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是“语言能力与人的发展同向而行”这一概念,各方都是认同的。但受到传统以“知识目标”为主要任务的导向影响,教学双方往往不重视甚至忽视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学习和表达,造成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丛,2000) [3]。加之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后,教学方法的探讨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越来越朝着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方向展开。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学习等潮流的袭来,使大学英语教育几乎被视作一种工具技能性(facility)的教学行为,缺乏从“育人”角度发挥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也就是,在泛网络化的背景下,人人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学习语言知识,轻松提高外语水平,英语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语言的工具性被强调,但学习者鲜少透过语言的结构和表达去体会其背后的价值伦理和人文情感。外语学科的人文意蕴正在慢慢流失,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意义、大学英语教师发挥的价值也正日益受到质疑。

2.3.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不够

当前,高校的外语教师往往缺乏对新兴行业基本信息和实践经验,绝大多数的大学英语教师属于“科研型”或“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而且,外语教师虽学科素养、教学素养和科研素养普遍较高,但一部分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育人素质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依然薄弱。这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过程中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能力、思政意识的培养。对于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与互动需求关注不足也容易招致教育生态失衡的结果:一方面,无法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和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难以为学生后续学习深造和从“社会人”向“职业人”角色转变做好铺垫,教育内容缺乏与社会需求、职业需求的关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应是对教材语言素材的深入挖掘和升华,而不是脱离社会现实,单纯地增加、补充或拔高。

“教书”与“育人”缺一不可。但以上可见,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师在没有把自己的“育人”角色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从思想意识层面对学习者进行指引,而仅仅是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容当作是外在于语言技能的增补环节。

3. 提升外语教师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目前教学领域,已有不少学者如仲伟合、王巍巍(2016) [4],孙有中、张虹(2020) [5] 等开始研究如何构建系统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但鲜少有完整的研究讨论如何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融于教学实践。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格局,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育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大学英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改变,身为教师也需要承担更多“育人”引领的职责,主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和实践尝试。

3.1. 关注学习方法和策略,实现信息资源之间的高效对接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就资源数量而言,英语教师掌握的并不比学生多。不过,教师的优势在于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偏好和语言能力素质有整体上的把控,因此可以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筛选。所以,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知识获取的渠道,以调动他们筛选、甄别、记忆、重构、应用、拓展知识的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主宰自己英语学习输入的过程。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价值。

具体方式有:教师推荐给学生一些优质的高校互联网教学资源库,如超星、MOOC等,以及学习强国平台,学生可以在相应的模块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这样学生的英语学习会更有针对性,思政内容的呈现也更具直观性、生活性和多样性。除此以外,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登录平台学习的习惯,时常推送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微课、音视频、知识点导学的公众号(“词汇拼写”、“英语配音”、“英语演讲”、“英语写作”等),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技能实践。在传授和训练语言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突出与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以及课程思政的渗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人文素养和职业核心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2. 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平衡,综合提升语言和思想政治素养

大学英语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教育功能的一门课程。外语教育不能等同于用来纯粹灌输和训练语言知识的静态和工具。首先,教师课程团队需要注重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生态平衡,适当增补人文性的内容,尤其是反映中国文化特色和发展新貌等的文化内容,并将其充分涵盖在听、说、读、写、译教学活动中。如教材在提到西方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问题;采取了哪些科技措施——平衡当前教材以英美文化为主造成的缺憾。让学生在不同文化参照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判断力、思辨力,进而不断地向内探索了解自我,培育人文精神。课后作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既有助于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够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此外,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各种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恰当的方式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实现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提升与知识积累所呈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高玉垒,张智义,2022) [6]。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涉及的都是一些对大学生活或人类共有问题的探讨,包括对校园生活、生命价值、人际交往、成功、就业、生死、亲情、友情等通用型主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单元主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就这些话题进行模拟会话、互动讨论、采访对话等语言交际活动。通过留给学生这样交流和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与老师交流、同伴交流、自我交流的过程,潜移默化中获得一种思想价值的对照与精神内涵拓展,并进而关注到国内外时事、以及未来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热点焦点问题。

3.3. 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动力,保障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

如今,数据网络时代虽然便捷了外语学习,也使得教育变得愈加功利。许多学生考级应试和就业目标的功利性较强,与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高等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脱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距离也越来越远,如果不去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转变的情感因素,施加有针对性的指导,那么,学生的大学英语基础技能与人文素质、职业规划以及个体身心发展间将呈现明显的生态失衡。

教师首要做的,应当是及时反思和总结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研究改进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策略。其次,分析学生本体的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课堂氛围。在课前、课后,利用移动学习软件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室、雨课堂等新媒体手段,因人而异地布置学习任务,分享给学生国内外重大新闻和时事资讯的双语阅读与分析、高频热门词汇竞猜、英语四六级考试技巧和题库等,形式多样易懂,使课程思政内容更加“生活思政化”,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内在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探求欲。为了积极发挥教师的价值示范引导作用,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确保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7]。

时下,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效快捷的学习模式方便了“教”与“学”的双方,但同时向课程思政提出的挑战也是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高教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意识到:思政教育不是语言教学的附属品,大学英语课程的不应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是帮助学生架构一种可以辗转于全球模式和中国政治思想之间、民族和跨民族历史诠释之间、集体和个人对现实理解之间的认知系统。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不断更新、提升政治敏锐度、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培养自身的思政教学力 [8]。意识到这一点,外语教师的素养提升就会获得一种新思路,并且可以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找到更多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意义,加强师生联动,努力形成师生成长共同体和专业育人共同体,实现外语育人力量的互联互通、优势思政资源深度整合,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之间互学互鉴,共谋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0年度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院级教学质量工程资助项目(2020yjg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李 今.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提升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J]. 教育进展, 2022, 12(08): 3055-305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8467

参考文献

  1.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5-28.

  2. 2. 杨金才. 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0(4): 48-51.

  3. 3. 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 2000-10-19(001).

  4. 4. 仲伟合, 王巍巍. “国家标准”背景下我国英语类专业教师能力构成与发展体系建设[J]. 外语界, 2016(6): 2-8.

  5. 5. 孙有中, 张虹, 张莲. 《国标》视野下外语类专业教师能力框架[J]. 中国外语, 2018(2): 4-11.

  6. 6. 高玉垒, 张智义.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建构[J]. 外语电化教学, 2022(1): 8-14.

  7. 7. 初良龙, 王学文. 新时代大学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构建研究[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12): 26-30.

  8. 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022-08-1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