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280
,
8
pages
10.12677/ASS.2023.121082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及社会融入研究
马玉箫,冯秋月,叶家璨*
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3年8月11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5日

摘要
城市化进程加剧了人口流动,其中亦包括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近年来学术界有关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研究聚焦于少数民族人口迁徙的特点与影响因素,以及融入城市过后适应性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文章基于已有代表性的成果梳理分析,梳理当前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及迁徙特征,归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动后适应过程中的社会融入问题及影响因素。瞻望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及社会融入问题研究的未来走向,以期为学界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民族地区,城市融入,社会融合

Study on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Ethnic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
Yuxiao Ma, Qiuyue Feng, Jiacan Y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Aug. 11th, 2023; accepted: Oct. 12th, 2023; published: Oct. 25th, 2023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s intensified population mobility, including that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recent years, academic research on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 mobility has focu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 migration, as well as the adaptation after integration into cities. Based on the representative resul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ig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summarizes the social integration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thnic minority migrants in the process of post-mobility adaptation. It also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post-mobility adaptation,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research on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social integra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conducting subsequent relevant research.
Keywords:New Urbanization, Ethnic Areas, Urban Integration, Social Cohes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新型城镇化”伴随着党的十八大走入大众视野,成为近年脍炙人口的热门词汇。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这句话也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得到强调,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从“背靠背”的第一阶段发展到了“面对面”的第二阶段 [1] 。2014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随后的第二次新疆工作会谈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类似的观点再一次得到了强调,这也为随后民族地区青少年群体的迁入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空间基础。近年来,少数民族群体人口流动以及群体迁徙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国内学者关注点主要聚焦于空间领域的迁徙与嵌入问题,较少涉及多民族情感嵌入问题的研究。所谓“安身立命”,既知天命,则首先需要安身,只有身心安顿,方知天命所答。安定生活是每个人生命延续的首要前提,在身的安顿得到了保障后,心理、情感的融入也需要得到关注。
2. 文献基本情况及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1. 相关文献基本情况
选取“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社会融入”三个词共同为检索词,不限时间进行主题的精确检索,2010~2021年全部期刊发文总数为34篇,其中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发文总数为22篇,占比64.71%。选取“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为检索词,进行主题的精确检索,检索出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发文总数1041篇。选取“少数民族”“社会融入”为检索词,进行主题的精确检索,检索出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发文总数111篇。从主题检索结果可见以“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社会融入”三个词同时作为检索词检索的文献只占以“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为检索词检索文献的10.66% (见表1)。可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社会心理服务需求研究是今后须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技术开展研究的领域。
2.2. 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关键词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通过提取文献的关键词并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计量
Table 1.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mobile population
表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文献数量分析
分析,可以得出本研究领域内的高频关键词分布,揭示已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文献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1041篇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发现,就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而言,关键词“流动人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人口流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出现的频次分别为211次、126次、41次、20次,一共398次。“城市民族工作”、“城市化”、“社会融入”等关键词出现频次高,分别达到57次、42次、21次,均代表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研究的热点话题。就所有关键词的紧密度而言,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流动人口”,中心性为0.4,基本上与其他关键词都有共现关系。另外,城市民族工作(0.12)、人口流动(0.18)、民族关系(0.13)等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系也比较紧密(见表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流动人口的相关研究中,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人口迁移意愿的判断标准。一类是将户籍迁移作为迁移意愿的表征指标。将户籍迁移可看出迁移者的强烈的迁移意愿且便于统计。但以农民工为代表的老一代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将户籍迁移意愿作为表征指标的研究缺少个体层面的数据造成了当前户籍迁移研究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户籍迁移的研究较少。另一方面,长期居留意愿作为迁移意愿的表征指标,我国领域内相关研究人员在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上的研究较为完善,且从纵向年份上看其相关研究也在进一步丰富。第二,研究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迁移意愿。有学者研究流动人口家庭式的迁移,认为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是以完整家庭式迁移为主导模式,且迁移结构也正朝着更加多元化,小型化的趋势发展。
Table 2. Keyword analysis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ethnic minority mobile populations
表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文献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章的核心总结,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可对该领域文章的研究主题窥探一二。本文采用关键词聚类方法进一步分析研究热点的内在结构,参数设置如下:Years Per Slice = 1,Node Types = Keyword,Top N = 18,Minimum Spanning Tree。进而绘制出关键词的聚类可视化图谱(见图1)。0流动人口、1人口流动、2劳务输出、3民族关系、4人口迁移、5民族、6兰州市、7人口、8性别比、9全球化、10民族因素、11民族政策。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有关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研究热点主要可按照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相关社会融入定义与特征进行分类。
Figure 1. Keyword clustering and research hotspot analysis
图1. 关键词聚类及研究热点分析
Figure 2. Analysis of keyword mutation rates and research trends
图2. 关键词突变率及研究趋势分析
2.3. 关键词突变率及研究趋势分析
突变性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可以反映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状况研究在不同时段的变迁。通过突变词分析能够发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研究在不同时段的侧重点,故本文绘制出突变率前12位的关键词图谱。图中红色部分为关键词突变时段,“开始”“结束”分别表示关键词突变的起始年份。
通过分析突变词图谱发现,我国残疾人需求研究趋势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见图2)。第一阶段为2000~2008年,这一时期主要以少数民族人口及城市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21世纪伊始,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生率为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在贫困与饥饿及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背景下,大量少数民族青年怀着改变生存状况,提高生活水平的期望,走出村寨,进程务工经商 [2] 。可以说,少数民族群体融入城市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反之,其迁徙过程也为城市输入了大量的劳动力,且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因此,这一时期关键词以“城市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等为主,聚焦于少数民族迁徙群体的人口学研究。随着少数民族群体伴随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景流入城市,在带动经济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包括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适应、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如流入地原来主要针对本地户籍人口的公共资源无法满足新的社区需求,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及公共管理问题 [3] 。这一时期“社会适应”“城市适应”“民族问题”等到了重点关注。为解决当时出现的民族迁徙而造成的社会问题,2014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这一时期关键词以“社会融合”“社会融入”为主,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建设,也成为为了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作出贡献。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城市融入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了少数民族迁徙群体的学科视角、研究内容与研究热点等。研究发现,我国关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研究经历了迁徙、融入、互嵌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少数民族群体融入过程及影响因素得到多学科关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下文将对少数民族群体人口流动过程的因素及民族地区移民群体社会融入的内涵及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并展望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少数民族如何从身心更好地融入现代社区。
3.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3.1. 经济因素
从地区的发展水平来看,虽然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一系列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投身于民族地区建设政策的提出,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引进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政策支持。但相比较于大城市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及青少年教育水平依然相对落后。使得民族地区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为提高个体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吸引民族地区青少年群体迁入城市的重要因素 [4] 。少数民族融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在职业方面大多聚集于第三产业,即主要通过经营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及民族风味的特色餐厅 [5] 。并且在某些地方已经颇具经营规模和民族特征,如成都武侯区的洗面桥横街民族社区,街道商铺以来自西藏、甘孜、阿坝、凉山州的藏彝群体为主,他们或经营民族传统服饰,或经营藏餐、彝餐等餐厅,遍布整个社区乃至街道。并且街道内少数民族商家自发组织成立社区互嵌式少数民族经营协会,增进不同民族商户间互动,与当地“三办一校”战略联动,共同参与社区基层治理 [6] 。另一方面,冀慧珍通过将经济获得感作为少数民族群体融入城市情况的标尺,发现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群体在面对城市高消费与群体低收入形成鲜明对比的重压下导致经济获得感大幅度降低 [7] 。因此,少数民族青少年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城市地区在具备相对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存在生活消费偏高,群体竞争激烈等问题。这体现了少数民族离开传统村寨,融入新的社区是一个兼具机遇与挑战的过程。
3.2. 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一直是驱使民族地区青少年群体远离家乡,进入城市的重要动机。研究发现,近年来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选择进城的主要原因是接受教育和学习,或是“学习–工作–生活”的混合动机模式 [8] 。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青少年群体逐渐取代青年农民工,成为了流动人口的主力群体 [9] 。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流动人口,新一代的青少年流动人口选择融入城市的目的在于习得知识或技能,并期望自己将来能够扎根于城市,成为一名“城市人” [10] 。另外,下文会提到作为被动移民的随迁子女,当下国内学者对于随迁子女的研究也主要关注群体的教育问题。随迁子女在城市的入学难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劳动者选择带子女一起流动。学习、接受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方式,虽然当代教育为民族地区青少年所带来的收益不比从前,但不能因此就盲目定性教育为“无用” [11] 。
3.3. 自然、社会环境因素
关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原因较为复杂,“推拉理论”是国内学者所偏爱的解释少数民族自发移民的理论基础。根据迁移的推拉理论,基本可从迁出地的推动力和迁入地的拉动力进行概括 [12] 。其中,迫使少数民族迁出家乡的主要推动力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多为自然条件较差,资源稀缺所导致,且当地村民多从事收入较低的农业活动 [13]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发生率有负面影响,恶劣的自然环境将是造成某一地区贫困的重要因素 [14]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前,我国贫困多集中于西部民族地区。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民族地区,贫困更是呈连片分布状态 [15] 。因此,地质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是造成西部边远地区人口分散,基础设施薄弱,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另外,公共服务的缺失也是导致民族地区迁移的因素,医疗卫生与教育的缺乏使得少数民族原住民得不到良好的理疗卫生服务和教育。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受阻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 [16] 。这也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区域不平衡、缺乏社会协同等诸多问题 [17] 。为了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机制,国内学者也基于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王智慧、潘雅婷提出应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完善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等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内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来进一步丰富公共服务项目与涉及范围,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8] 。朴婷姬、李筱竹等人指出,扶贫攻坚工作必须与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结合,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新时期防止返贫的重大任务来抓 [19] 。在进入迁入地以后,少数民族移民面对不同的文化习俗,同样也要面临文化适应的问题。文化适应一直是与民族认同关系紧密的一组名词。文化适应的概念则与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紧密联系。二者以“内群体”与“外群体”关系而相互区别。民族地区青年在流动过程中也涉及到关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容。据此主要有两种对立的理论模型作为假设,即“线性两级模型”与“二维模型”。前者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只能取其一,后者则认为民族成员可同时认同两种不同的文化 [20] 。在二维模型的基础上产生了四种不同的文化认同形式:整合、分离、同化与边缘化。整合往往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最理想的文化认同形式 [21] 。少数民族青年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必定会收到不同的文化所影响,或者说驱使他们远离家乡,选择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是文化因素。
4. 讨论
人口大规模流动时代的中国,无论是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从“山上”转移至“山下”,还是西部少数民族人口逐步向沿海无论是基于城镇化与打工热潮背景下少数民族的主动融入还是作为移民“被绑定者”的随迁妇女及子女,从迁出地到新的迁入地之后,面临新的社会环境、新的工作和新的社会资本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失业、社会适应困难等多种风险,因此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健康的损害。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来自民族地区的移民需要得到全方位的政策与社会生活保障。
4.1. 深化少数民族移民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公平保障社会融入
户籍制度改革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发移民离开传统村寨,进入现代化社区的敲门砖。无序的自发移民规模不断增大,将会给移民户、迁出地、迁入地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所以,为了保障没有落户的少数民族移民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应尽快将非户籍移民纳入迁入地户籍。国家层面应制定有关法规对自发移民群体进行全方面的规范管理,对已经迁入的、正在迁入的、未来将要迁入的少数民族移民群体进行合法性规范。同时,无论是城市融入的群体,还是就近迁移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体,在规范自发移民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及相关行政单位都应基于已有数据及调研分析结果,对自发移民设置应有的迁移政策门槛。通过这样一个即不完全堵死自发迁移趋势且又能有效防止盲目跟风迁移和“一窝蜂”现象的政策,从而有效缓解迁入地资源紧张问题以及迁出地劳动力流失问题。另外,在面对家庭式流动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户口的保障。打破迁入地内部“二元化”教育结构,让随迁子女同本地户籍学生一样,在城市接受平等而有质量、完整且贯通的学校教育,实现随迁子女教育的市民化。流入地政府应担负起随迁子女教育的主体责任,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全覆盖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
4.2. 改善少数民族移民就业问题,美好生活促进社会融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每一个人的基本生计。在“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当代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劳动供给型这样一种低成本的行业,从时间上来看,会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迁入地的时间造成不好的影响,即影响了他们在流入地就业发展的持续性。同时,从空间上来看,暂时的迁移又会给迁入地治理问题以及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挑战。鉴于此,迁入地政府应在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权益的同时,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资本。一方面,非正规的就业劳动者无论从就业质量或是就业保障来看,都是处于劳动者社会的最底层。通过规范迁入地企业的用工行为,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迁入地时,在就业方面能够享有应有的权力,得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面临普遍人力资本偏低的少数民族流动群体,政府可考虑通过学校再教育等形式,予以适当的职业培训,帮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提升工作他们的工作技能,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再流入地的就业机会以及就业质量。另外,在一个流入地的长期生活也有利于家庭式流动的流动人口在迁入地家庭的稳定与维护。对于作为“被动融入”的随迁妇女而言,稳定的在一个地方居住有助于提高流动女性的就业率,解决迁入地区随迁妇女“流而不工”的问题。再次,当家庭内夫妻双方都又稳定的收入时,家庭内的和谐与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家庭化模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才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中来。
4.3. 主体多元化、内容层次化,文化适应筑牢社会融入
文化适应是移民社会必然发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当迁入地涉及两个及以上不同民族文化时,各民族对彼此文化是否适应,以及适应程度如何不仅会影响民族关系的走向,也关乎移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迁入地政府应加强城市多元民族文化建设,通过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的外部社会环境,从而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态度。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在建设文化适应外部环境时,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从社会层面而言,增进民族了解,消除社会偏见是增进民族之间文化认同的前提条件。在借助各种媒介宣传民族平等团结、营造良好氛围的基础上,增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或是少数民族之间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尊重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在完善住房与就业保障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宗教信仰需求,保证他们在流入地的精神需要能够得到最大的尊重与支持。再次,对于随迁子女而言,被动的迁移使得他们自小便进入一个陌生的社会。除了家庭之外,学校可以说是他们在迁入地的第二个“家”。因此,应加强学校教育,增进随迁子女对迁入地的理解,在让他们了解到迁入地的风俗文化时候,也让本地户籍孩子认识到来自少数民族的文化,减少社会距离,消除社会偏见。
总之,在人口大规模流动时代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将持续稳步增长,民族流动人口的融入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在这一形势下,思考如何促进民族地区人口流动的社会融入问题,并提出理性与可行的策略促进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及社会融入。
基金项目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研究基地研究课题“乡土依恋对扶贫移民社区融入的影响——基于凉山州安置社区的调查”(项目编号:2022Y003)。
文章引用
马玉箫,冯秋月,叶家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及社会融入研究
Study on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Ethnic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0): 5993-600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822
参考文献
- 1. 郝亚明. 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39(3): 8-12.
- 2. 李吉和.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探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11): 1-5.
- 3. 孙嫱. 维吾尔族和汉族互嵌社区建设: 南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个案研究[J]. 民族研究, 2020(2): 17-26+141.
- 4. 吕红平, 李英. 流动、融合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4(6): 14-21.
- 5. 郑信哲. 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与融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34(1): 20-25.
- 6. 姚珣, 张明善, 马晓玲. 基于“结构-战略-治理能力”的城市民族互嵌社区治理机制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 39(6): 48-54.
- 7. 冀慧珍. 获得感: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标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2(2): 40-47.
- 8. 陈秋燕, 王晓刚, 程科, 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城市融入过程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 40(2): 7-13.
- 9. 刘传江.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 人口研究, 2010, 34(2): 34-39+55-56.
- 10. 殷江滨, 李郇.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 城市问题, 2012(12): 23-29.
- 11. 王春光. 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教育对推动阶层结构合理化的意义探讨[J]. 人民论坛, 2014(2): 15-17.
- 12. 肖周燕. 人口迁移势能转化的理论假说——对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重释[J]. 人口与经济, 2010(6): 77-83.
- 13. 李春华, 吴望春. 少数民族人口危机及对策分析——以广西环江毛南族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 2017(4): 146-151.
- 14. 费孝通. 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1): 12-20+129.
- 15. 张丽君, 董益铭, 韩石. 西部民族地区空间贫困陷阱分析[J]. 民族研究, 2015(1): 25-35+124.
- 16. 蒋莉莉. 西部民族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需问题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8(8): 128-134.
- 17. 黄伟, 高玉. 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 新视野, 2010(5): 36-39.
- 18. 王智慧, 潘雅婷. 边境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模式及对策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3(4): 133-138.
- 19. 朴婷姬, 李筱竹, 郭洁, 等. 反贫困: 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16, 37(11): 60-64.
- 20. Estela, A. (1988) Ethnic Identity of Transethnically Adopted Hispanic Adolescents. Social Work, 33, 531-535. https://doi.org/10.1093/sw/33.6.531
- 21. Berry, J.W. (1999)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in Plural Societies. Canadian Psychology, 40, 12-21. https://doi.org/10.1037/h0086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