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3551 , 7 pages
10.12677/ML.2023.113162

基于语料库的《呐喊》英译本译者风格 对比研究

胡博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4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31日

摘要

本文尝试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孔乙己》等四篇短篇小说进行研究,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蓝诗玲和杨宪益、戴乃迭两个版本的翻译风格,并结合译者时代背景、翻译标准和策略等方面进一步探究译者风格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杨、戴译本短句多,口语特征明显,词汇难度也不大,更易读;蓝诗玲译本句法复杂度高,长句多,口语特征略微平缓,阅读难度稍大。通过对《呐喊》译者风格的研究,本文希望能促进《呐喊》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扩大鲁迅作品的知名度,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出一份力。

关键词

语料库,《呐喊》,译者风格

A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Na Han

Bo H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Received: Feb. 24th, 2023; accepted: Mar. 21st, 2023; published: Mar. 31st, 2023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corpus research method to study four short stories including Kong Yiji etc.,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styles of Shiling Lan, Xianyi Yang and Naidi Dai respectivel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lexical, syntactic and discourse, and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of the translators’ style in relation to the translators’ backgrounds, translation standards and strategie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present that Yang and Dai’s translation has more short sentences with obvious colloquial features and less difficult vocabulary, which makes it easier to read, while Shiling Lan’s translation has high syntactic complexity, more long sentences and less obvious colloquial features, which makes it slightly more difficult to rea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ors’ style of Na Han, this paper hopes to promot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Na Han, expand the popularity of Xun Lu’s works, and contribute to the “going out”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Corpus, Na Han, Translators’ Styl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大师,其小说尖锐深刻,不仅深受国内读者欢迎,在海外也收获了许多关注。《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对其外译本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近现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而基于语料库对《呐喊》的译者风格研究则有利于促进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外译本,促进鲁迅作品的海外传播和文化交流。

本研究拟从《呐喊》中抽取四篇小说做成平行语料库,探究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蓝诗玲译本的译者风格,以及两个版本的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

2. 相关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料库语言学开始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诸多方面,译者风格的考察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应用。Mona Baker率先将语料库应用于译者风格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随后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运用语料库从实证主义角度去考察译者风格 [1] 。译者风格不同于翻译文体,译者风格与翻译文体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个性化表现,而后者是前者的提炼与概括 [2] 。张美芳指出,“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对一些难以捉摸的和不引人注目的语言习惯进行描述、分析、比较和阐释,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译者的烙印确实存在” [3] 。不同于传统的译者风格研究,借助语料库的优势,研究者可以从语言本身出发对译文的风格进行客观而细致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研究能够对翻译文本进行基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多了客观性,通过数据提取统计有助于学者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客观。

一般而言,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语言形式及翻译策略。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句子、语篇方面的研究,后者主要是翻译技巧及句子搭配等方面的研究。王克非指出,译者风格即是在翻译文体学框架之下,通过语际对比和语内对比相结合的模式,采用语言形式参数和文学叙事参数对翻译文本各个层面的文本特征进行量化描写和分析 [4] 。

3. 语料库建立

本文依托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蓝诗玲《呐喊》两个译本,从中抽取四篇小说,创建两个平行语料库。

首先,笔者通过互联网资源购买和下载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鲁迅小说选》(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和蓝诗玲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然后将收集到的译本转化为TXT格式文本,转化后进行人工核对清理,为后续步骤做好准备。

第二步,利用ABBYY aligner软件导入并对齐两个中英双语文档,生成TMX文件。

第四步,将新的TMX文件导入Heartsome TMX Editor软件进行降噪处理,然后导入ParaConv软件,运用ParaConv软件,可以将txt文本分别导出中文txt文本和英文TXT文本。最后利用ParaConc软件,即可进行搜索等功能。

4. 结果与讨论

4.1. 词汇层面

4.1.1. 类符/形符比

文本中的类符/形符比反映了文本中词汇的丰富程度,类符/形符比越高,代表文本中的词汇越丰富多样,反之,则越匮乏。而STTR是指每千词的类符和形符比例,相对更加客观准确。利用软件分析得出杨戴译本和蓝译本的类符/形符比,见下表1

Table 1. Type/token ratio

表1. 类符/形符比

根据数据可知,杨戴译本的形符稍多,这说明杨戴译本总词数更多,在诠释原文的意思方面更加全面,更倾向于采用显化的译法来表达原文中隐含的意思。但是蓝译本的类符更多,这说明蓝译本用词更加丰富多样。在这两个译本中,蓝译本的形符少,但是其类符更高,说明该译者在翻译中用词更加多变,而杨戴译本形符多,用词变化小,也更加有利于读者理解。

4.1.2. 词汇密度及平均词长

词汇密度也是分析译者风格重要的指标之一,词汇密度是文本中实词与总词数的比例。在文本中,词汇密度越高,代表实词的比重越高,文本的信息量越大,信息承载量大,文本越难,反之,文本的信息承载量越小,文本越容易理解。本文利用标注及语料库分析软件得出总实词数及词汇密度,如下表2

Table 2. Lexical density

表2. 词汇密度

参照表1表2可以看出,杨戴译本中共包含8117个词汇,其中实词数为4697,词汇密度为57.79%。蓝译本中共包含8007个词汇,实词数为4782,词汇密度为59.72%。数据表明,蓝译本所用的实词数量更多,词汇密度也更高,说明蓝译本的信息承载量也更大,相比杨戴而言,阅读难度也更大。杨戴译本使用功能词较多,其译本易于理解,可能杨戴译本更多考虑到读者接受度方面,而这也使其译本的信息承载量降低。

平均词长是文本中所有单词的平均长度,也能反映出来译者的用词风格。如果平均词长较短,说明该文本用词整体难度较小,反之,则难度较大。根据数据可知,杨戴译本的平均词长为4.25,蓝译本的平均词长为4.36。两者差别不是特别显著,蓝译本平均词长稍高,说明与杨戴译本相比,蓝译本的整体用词稍难,阅读难度更高。

4.1.3.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其语言词汇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的产物,反应了某种文化独特的民族特色。本文运用ParaConc等语料库检索工具,检索两个译本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翻译,分别如下表3

Table 3. Culture-loaded words

表3. 文化负载词

从上面翻译来看,杨戴译本偏向意译,如“茴香豆”,直接译为“peas”,虽然该意义宽泛,但是相对“aniseed beans”来说,更容易让人理解,“子曰诗云”在原文中代表了古文典籍,所以杨戴译本中直接译为“classics”。而在《孔乙己》中,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所以以孔乙己的角度,杨戴二位译者没有译为“steal”。联系到译者的背景,杨戴二位译者为中国本土作家,对文章的理解把握更好,也更注重读者的理解与接受。而蓝译本注重保留原文作者的意思,为读者完整呈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4.2. 句子层面

除了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等之外,平均句长也是衡量译者风格的重要指标之一。平均句长越长,句法成熟度和复杂度越高 [5] 。王克非通过考察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中不同译本的词语数目的变化,发现无论在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的文本中,译语都呈现出字数增加的现象 [6] 。本文运用WordSmith软件统计出两个译本的平均句长等数据,如下表4所示。

Table 4. Data characteristics of Sentence level

表4. 句子层面数据特征

根据WordSmith的数据可知,杨戴译本的句子总数多于蓝诗玲译本,说明杨戴译本对原文的阐释更加详尽全面,其平均句长较少,只有13.73词,其句子标准差也小,只有8.52,说明其长难句相对来说少,简单句多,并且句法结构长度较为均衡,句子总体长短波动幅度小。而蓝译本中句子总数少,但是其平均句长和标准差均高于杨戴译本,分别为18.24和10.46,说明其复合句式多,长短句混用多,句式不一。蓝译本阅读难度也相对较大。

4.3. 语篇层面

在语篇研究中,衔接与连贯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衔接指语篇中某一成分与另一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将篇章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连贯指的是连接意义和概念的手段,是语篇世界的组成成分。语篇的连贯性表现为句子衔接紧凑、流畅、自然,语义发展清晰,合乎逻辑。连贯是衔接的结果,是语篇整体性保障。在翻译过程中,若是衔接词使用得当,可以有效地提高译文的连贯性,便于读者理解。因此,衔接与连贯也是研究翻译风格的一个重要角度。该部分运用标注软件及PowerConc检索软件,从衔接手段角度对两译本进行语篇层面研究。

Table 5. The use of conjunctions

表5. 连词使用情况

从上表5可以得知,两个译本在连词的使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差异。首先,这两个译本都运用各种连词表达出原文中所暗含的语义关系,包括并列、从属、转折、因果等等,并且两个译本在一些连词的使用上相差不大。其次,杨戴译本中所用连词要高于蓝诗玲译本,其连词翻译显化程度更高,尤其and等并列连词的使用,说明译者更加关注人物、地点和时间的关系连结,更加注重语句、篇章之间的连贯性。

5. 译者风格成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这两个英译本在标准类符/形符比、词长等方面的数据有一定差异。并且,由于两位译者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两个译本都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5.1. 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

首先,是二人所采取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不同,在翻译标准上,杨宪益夫妇倾向于忠实翻译,忠实翻译不等于直译,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做过多的解释,也不要夸张和夹带其他的涵义。对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所谓忠实的翻译,集中在作品意义的传达而不是拘泥于原文形式。在翻译策略上,他们主张弘扬中华文化,抓住精神,旨在求信,力求忠实第一,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阅读。《呐喊》是中国白话文的经典之作,原文口语特征明显,短句极多,话题沉重。因此,杨戴译本在忠实于译者本身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上,高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和低词汇密度更能体现原文短句特色,令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更具口语特征。原文平均句长少,句子信息承载量低,更加有利于读者理解。

与中国杨宪益夫妇不同,蓝诗玲是英国的汉学家。其在翻译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归化策略,译文的英语特征较明显。所以在《呐喊》的翻译中,蓝诗玲译本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和平均句标准差都更高,句法更复杂,语言理解难度上也更大,运用大量长句来解释语篇隐含意义,传递的信息也更加全面具体,也给读者完整地突出了语篇整体上的沉重话题和压抑氛围。

例(1) 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杨戴译本:Fortunately I had been recommended by someone influential, so he could not dismiss me, and I was transferred to the dull work of warming wine.

蓝译本:Fortunately, the connection who had wangled me the position was too powerful for the manager to sack me outright; all the same, he kept my duties as tediously simple as possible—warming the wine.

例(2)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杨戴译本:Although the short-coated customers there were more easily pleased, there were quite a few trouble-makers among them too.

蓝译本:Though I found the regulars easy enough to talk to, they were also quite capable of making life difficult for me.

例(3)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

杨戴译本:Red-eye knew he had only an old mother at home, but had never imagined he was so poor. He couldn’t squeeze anything out of him.

蓝译本:Red-Eye couldn’t believe how poor he really was—even though he’d known all along there was only an old mother back home. He lost his rag completely when he found out there wasn’t a drop to be squeezed out of him.

同一句话,由于翻译标准以及翻译策略的不同,其译语长度也大不相同,正如第一个例子,蓝诗玲译本更长,长难句多,其词汇也难,但是其阐释更加全面。而杨戴译本明显句子更短,也更加简洁。在第二个例子中,“容易说话”的涵义其实并不是很容易谈话的意思,而是说这个人比较容易满足,脾气好,也就是“easily pleased”的意思,而蓝诗玲译本的“easy enough to talk to”翻译欠妥,由此可见,译者本身的背景不同对翻译的影响,身为中国本土译者的杨宪益夫妇更好地把握了本句话的意思,这种翻译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5.2. 翻译的背景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于1954年翻译完成鲁迅《呐喊》,而蓝诗玲于2009年翻译完成。杨宪益夫妇翻译《呐喊》是服务于国家外宣的需要。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家刚刚开始起步,还处于建设初期,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兼顾国情与政治。杨戴译本忠实原文的同时,又不机械直译,注重读者意识,使外语读者能够掌握小说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思想,即更可读和易读。

蓝诗玲生于197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她翻译鲁迅小说,并不仅仅是出于对鲁迅的作品和文风的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她对鲁迅在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的经典地位有很清醒的认识。但当时,中国文学在英语文化中的地位并不乐观,西方认为中国文学只是“枯燥的宣传工具”。蓝诗玲就是想把鲁迅的经典作品介绍给英语读者。在翻译策略上,蓝诗玲还是以归化为主。

6. 结论

本文从标准化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句长、文化负载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杨戴译本和蓝译本的译者风格:杨戴译本短句多,口语特征明显,用词也相对简单,更通俗易懂。蓝诗玲译本用词复杂,长句多,原文的口语特征略微平缓,略显晦涩,文学性更强。二者译者风格差异的原因跟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及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两个译本在译者风格方面存在差异,但都促进了《呐喊》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也进一步扩大了鲁迅作品的影响力,使国内外读者更好地认识了鲁迅作品蕴含的深邃思想和人文关怀。

文章引用

胡 博. 基于语料库的《呐喊》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研究
A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Na Han[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3): 1206-121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62

参考文献

  1. 1. Baker, M. (2000)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Target, 12, 241-266. https://doi.org/10.1075/target.12.2.04bak

  2. 2. 胡开宝, 谢丽欣.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 内涵与路径[J]. 中国翻译, 2017, 38(2): 12-18.

  3. 3. 张美芳. 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贝克研究新法评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25(3): 54-57.

  4. 4. 王克非. 语料库翻译学探索[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5. 5. 胡开宝. 语料库翻译学[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230.

  6. 6. 王克非. 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35(6): 410-41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