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7775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12822

生态翻译视域下中国特色表达的外宣翻译研究

——以2015年~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为例

黄鑫

青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青海 西宁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2日

摘要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我国政府外宣资料之一,包含了较多体现我国政治理念,文化思想,及生活现状的中国特色表达,因此其英译的质量对于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中国政治理念的传播极为重要。本文拟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视角,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种翻译维度出发,对2015~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中国特色表达的英译进行分析,并从共时和历时层面,对比翻译生态环境变迁下,英译表达的变化,得出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需要的“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在三种维度上进行适应性转换,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翻译生态环境。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表达,生态翻译理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An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ion Theory

—Taking the English Version of 2015~2023 Government Work Report as an Example

Xin Hu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Nov. 17th, 2023; accepted: Dec. 11th, 2023; published: Dec. 22nd, 2023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as one of the foreign publicity materials of our government, contains many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embody our country’s political ideas, cultural thought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people’s life.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its transl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haping of China’s image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from the three translation dimensions of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from 2015 to 2023 from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spects. By comparing the chang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expressions under the changes of transl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eds to choos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kills,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carried out in three dimension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ver-changing objective transl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Government Work Report, Express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kills, Linguistic Dimension, Cultural Dimensio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彰显大国担当。越来越多的国家想要了解中国,同时,中国也希望将自己的政治理念,社会政治文化现状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本作为中国政治与西方媒体连接的渠道,承担着我国政府与国际政治合作及交流的重要任务,并广泛受到外媒关注。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英译本质量及准确度直接影响着外媒能否准确理解中国。本文基于生态翻译理论,对比研究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中国特色表达的英译,及其变化。

2.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理论是依托自然生态与翻译生态的结构隐喻,基于生态视角描述翻译理论与翻译生态整体的研究范式,最初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生态翻译学》著作中提出。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就是译者的“选择”和“适应” [1] 。译者需要“适应”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度和对译本最终的行文 [2] 。

翻译生态环境包括“翻译群落”和“外界环境”。“外界环境”包括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而“翻译群落”指“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作者、译者、读者等 [3] 。译者可以通过“三维”适应性转换实现“适应”以及“选择”的过程,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4] 。该理论阐释了,翻译的过程,即译者不断的适应和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译者可以通过“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性转换的方法实现“适应”以及“选择”的过程,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需要将语言中的文化传递给读者,同时也要考虑到交际意图的实现,从而达到最佳翻译。

3. 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现状

外宣材料中的中国特色词汇包含文化负载词,如成语,谚语,俗语,诗句等文化相关词汇;经济政治类为符合当下我国国情的新词,比如,“强农惠农”,“共同富裕”;以及该年份出现的流行词汇,如“中国工匠”,“中国速度”。

中国特色词汇反映了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生活现状,以及文化的传承,具有独特,内涵丰富的特点,因此翻译的过程中会造成翻译障碍:一、无对等表达。比如“城中村”,“城镇化”,“两学一做”,等词汇,在中国特色国情和时代发展下,应运而生,无翻译先例可循,无对对应表达。二、有对等表达,无对等内涵。再如“雪中送炭”,“大水漫灌”,等词汇,并非其字面意义,蕴含深层内涵,因此在译入语中可以找到其对应的英语语汇,但是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经济现状不同,对于词汇的表达方式和内涵理解不同,因而无法产生实际的语义对应。

4. 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三维分析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译者对翻译技巧的选择本质还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3] 。

4.1. 语言维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需要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从英语的词汇表达角度,汉语出于修辞,语气等需要,习惯重复表达,而英语则尽量避免重复;从词语的选择角度看,汉语是动态语言,而英语是静态语言;从衔接的角度,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英语是形合的语言。因此,译者在对译文语言维适应性选择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合的翻译技巧,将原语的意思表达明确,并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译文要尽可能地消除因两种语言语法、语义上的差异所带来的理解偏差。

例1: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2018)

… strengthen collaboration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aired assistanc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汉语原文中出现了“加强”,“扶”,“协作”“支援”,动词的连用,表达了国家对扶贫工作和对口帮扶的支持和强大力度。汉语中有兼动或者连动的表达方式,但这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因此,译文将原文中的动态表达,转换成了动态的表达,“alleviation”,“collaboration”,“assistance”。

例2:……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 has placed the people and their lives above all else…

汉语原文为了凸显疫情期间,政府对人们群众的关怀,和对大众生命的重视,重复使用了“……至上”这样的表达,加强了语气,增强了音韵美感。但是英语翻译为了避免重复,进行了重复部分的合并,使得译文简洁凝练,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4.2. 文化维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由于中西读者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上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个事物或形象的理解会有所不同。译者需处理好中西读者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例3:既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留得青山……(2023)

This policy not only helped enterprises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stay afloat…“留得青山”是民间言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得一部分,比喻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将来和希望。在此处指的是,只要企业能存活来,未来就有机会发展壮大。“青山”的意象等同于希望,而英语中无这样的等同关系,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文化维,译者省略了原本的意象,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为其本意“stay afloat”。

例4: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Thanks to eight years of continued efforts, close to 100 million poor rural residents and a total of 832 impoverished counties were lifted from poverty.

根据新华字典对“摘帽”释义,本意为脱去帽子,比喻意为除去对斗争对象所给予的定性处理。若直译,读者则无法理解帽子在此处的比喻意,本句中,“摘帽”意为摘掉贫困县这顶帽子,摘掉贫困县这个称号,实际就是使该县脱离贫困。因此“摘帽”一词,因两种语言中“帽”的文化意涵不同,采取了意译的方法,译出本意“lifted from poverty”,省略了“帽子”的意象,让读者清晰的理解原文。

例5: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2022)

Everyone must work together to ensure that the country’s “rice bag” and “vegetable basket” are well-filled, and that we have a secure food supply for more than 1.4 billion Chinese people.

原文中,不管是装满“米袋子”,还是充实“菜篮子”都指的是做好居民的粮食供给工作。译者采取的直译的翻译方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rice bag”and“vegetable basket”,从字面含义来看,都在描述盛放粮食的工具,读者通过阅读译文,可以从上下文判断出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引申义。译者将中国特色词汇移植到了译入语的环境中,不影响语义的理解,也向外界输出中国特色词汇,产生了良好的融合效果,同时也实现了翻译的文化维目的。

4.3. 交际维

译文要将原语的语言意义、文化内涵准确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更要实现双语交际和沟通的目的。可以说,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的最终目的都是“维护和保持原文和译文的交际生态” [5] 。

政府工作报告中,原文读者可以通过缩略语能快速从宏观把握政策要点。但是目的语读者缺少缩略语背后深层的文化维信息,为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背景知识和理解能力、实现交际目的,译者首先需要理解正确,并使用增译的翻译技巧,将缩略语省略的文化维信息展开翻译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实现交际意图。

例6:“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2022)

New gains were made in the reform to streamline administration and delegate power, improve regulation, and upgrade services.

“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是党的十八大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大举措。原文为缩略语,译文采用了增译法,说明其具体所指,让译入语读者明确了该词的涵义,实现了交际维的目的。

例7: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

We focused on five priority tasks—cutting overcapacity, reducing excess inventory, deleveraging, lowering costs, and strengthening areas of weakness—thereby improving the composition of supply.

还有一些缩略语,采用了直译,加解释,或者加注释的方法,进一步说明词汇或短语的具体内容,以达到交际维的目的。

由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具有无对等表达以及无对等内涵两种翻译障碍,通过从三种维度对《报告》中特色词汇进行分析,得出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需要译者进行适应性和创新性选择,通过如直译,直译 + 解释,直译 + 注释,意译等翻译方法,增译,减词,转换词性等翻译技巧,将词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信息传递给西方读者,从而达到我国政治理念,社会文化现状的外宣目的。

5. 翻译生态环境下译文的变迁

由于社会和时代不断进步,上层建筑、国家政策、甚至外宣目的也在不断发展,进而,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要适应客观翻译生态环境,顺势而变。

从横向共时维度上看,同一个特色表达,在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同语境中,翻译有所不同;从纵向历时维度来看,同一个特色表达,在不同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翻译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外在的翻译生态环境,因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时境而不断变化。

5.1. 共时层面

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一词的翻译为例。全文出现“民生”21次。“民生”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是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力的普遍需求,也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中“民生”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分别翻译为“people’s basic living needs”,“people’s well-being”,“people’s lives”“residential needs”(根据频次高低排列),回译为“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人民福祉”,“人民生活”,“居民需求”,以实现了翻译的三维目标。

5.2. 历时层面

国内国际环境日新月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经过历时的发展,不再适应生态环境的词汇消亡,新的特色词汇涌现,还有一些词汇,虽然持续存在,意义却稍有变化,因此其翻译也要根据实际的翻译生态环境更迭。

例6:“一带一路”。

译文: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2015)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2016~2023)

“一带一路”,全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一带一路”的完整意义译出,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其在沿线国家接受度和认可度的提高,此后2016~2023年的报告中,该词组均使用直译 + “initiative”,简化了之前的翻译。根据牛津高价英汉双语字典的解释,“initiative”有倡议,主动性,主动权等涵义,体现了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主导地位,主动姿态,彰显我国的大国风范。译者在翻译该表达时充分考虑到了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变,其译文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例7:“生态文明”。

ecological advancement (2015)

a sound ecological system (2016)

a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017)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8, 2019, 2022, 2023)

不同的年份,“生态文明”的译文并不相同。根据《报告》中的表述,2015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取得成效,多类生态保护区域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这一阶段我国生态文明方面建设取得可初步的成绩,还需继续努力,因此译文选择了“advancement”一词,取其“发展,前进”之意;2016年,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要实现“sound”,即“好的,不错的”生态系统的建设;2017,将生态文明的重点着眼于环境方面,选择了“environment”一词;2018~2023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处在持续建设和维护阶段,因此都选择了“conservation”。译者根据“生态文明”在我国不同建设阶段的侧重点,结合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了适应性选择,用不同的词汇实现了翻译的三维目标。

基于翻译生态环境的变迁,译者要具备一定政治素养和国际视野,从语言维,文化维把握中国特色词汇的内涵,选择适合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表达,明确外宣目的,实现翻译的交际维目的。

6. 结语

通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2015~2023政府工作报告发现,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为了更好的“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需要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直译 + 解释,直译 + 注释,意译等翻译方法,增译,减词,转换词性等翻译技巧,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进行适应性转换,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表达的语言和文化内涵,达成交际意图,最终实现外宣目的。

基金项目

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0-QSY-11。

文章引用

黄 鑫. 生态翻译视域下中国特色表达的外宣翻译研究——以2015年~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ion Theory—Taking the English Version of 2015~2023 Government Work Report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2): 6132-613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2822

参考文献

  1. 1. 胡庚申. 适应与选择: 翻译过程新解[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24(4): 90-95

  2. 2. 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 2008(2): 1-5.

  3. 3.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 4. 谢志辉.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J]. 长沙大学学报, 2017, 31(1): 103-105.

  5. 5.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