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7587 , 7 pages
10.12677/AP.2023.1312766

新时代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

焦钰雅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0日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民为获得更高的收入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务工,这使得儿童长期处于亲子分离的状态,乡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当前乡村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新时代研究背景下,乡村留守儿童作为乡村人口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本文论述了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基于理论依据,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时代,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因素,对策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Yuya Jiao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Nov. 1st, 2023; accepted: Dec. 8th, 2023; published: Dec. 20th, 202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rural people choose to leave their hometowns to work in cities in order to obtain higher income. This has left their children in a state of long-term parent-child separation, and the number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has also been increasing. Currently, rural areas are facing seriou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ntext of new era research,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study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it explor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The New Era,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Psychological Health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新时代,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剩余劳动力为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广大的发展平台,便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出现大规模增长(蒋桂黎,2022)。一方面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和乡村外出务工人员自身经济条件的欠缺,许多农民无力解决其儿女进城学习和生活所要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的不断调动,他们常常处于无法绝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因而他们不能将其子女随时带在身边,乡村留守儿童就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而产生了。当前,乡村留守儿童作为乡村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研究既是促进乡村留守儿童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是维护乡村社会公平主义的彰显。

2. 新时代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提出的科学理论,认为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自由发展、能力的发展、需要的发展、个性和特性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的全面发展,在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情景下,它不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还为实践提供了指导方向。

2.2.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的,他将人类普遍化的需求按照其出现的先后与低高顺序做出了金字塔形的分割定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们需要动力实现某些需要,有些需求优先于其他需求,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亚伯拉罕·马斯洛,2007)。需要层次理论因其人本性与科学性,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使用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发展受到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对于乡村留守儿童而言,他们处于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这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3. 新时代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

任苇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指出,当前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通常表现为认知偏差、行为障碍以及人格错位三个方面问题(任苇,2021)。新时代背景下,其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依据上述谈到的主要理论,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3.1. 家庭因素

3.1.1. 家庭结构

根据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实地调查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家庭结构层面上看,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而导致长期同儿童生活的家庭成员发生变动以及监护人的改变,由此形成了不相同或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具体包括:一是单亲看护,这一般表现为儿童缺乏完整的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父爱的缺失会使子女缺乏安全感,从而易导致孤僻、敏感的性格,母爱的缺失容易使子女情绪不稳定以及出现人格偏移。二是隔代看护,这也是乡村最为常见的监护类型,祖父母辈因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容易溺爱、宽容甚至放纵孩子,从而使儿童产生自私自利、蛮横霸道以及易冲动的极端性格。三是同辈或自我看护,这种家庭结构使儿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焦虑、害怕心理,因缺乏成熟心智的成年人对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而容易导致他们出现认知偏差。四是叔辈看护,多数亲戚朋友帮忙看护时,一些留守儿童也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从而形成孤僻、敏感的性格。

3.1.2. 教养方式

在诸多影响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金红,2023)。家庭教养的方式因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观念等差异,通常分为溺爱型、专制型、严厉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五种。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养方式与家庭结构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隔代看护中,监护人多采用溺爱型方式、在叔辈看护的家庭结构中,监护人多采用放任型教养方式等。此外,根据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怀程度与其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拒绝教养则总是会产生负面影响。

3.1.3.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客观地存在于每个家庭之中,它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营造出的人际交往的情境和情调,深刻地影响着正处于迅速发育过程中的孩子。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相反,不和谐或不正常的家庭氛围,例如:父母关系紧张、缺乏沟通和关注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则会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弘扬优良家风家教以助力于和美乡村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带动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但是父母也应当注意沟通的技巧和方式,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避免过度干预。

3.2. 学校因素

3.2.1. 教育环境和教师态度

学校对于多数乡村留守儿童来说,是除了家以外待的时间最久的地方,因而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质量对留守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从学校教育资源上看,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好坏会从一定程度上带给儿童无形的压力,据调查研究显示,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经济条件和师资力量都相对较弱,大班教学的方式较为普遍,这就影响教师提供足够的个性化指导,这些儿童可能会在学习上感到困难和孤独(王正,张君延,2021)。二是从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上看,当前有一些乡村学校轻德育、重智育,这不仅会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三是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上看,学校是否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性规划和认真落实,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开设心理咨询室、举办日常心理健康活动等教育环节,有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教育疏导。

3.2.2. 同学关系

乡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同学关系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同龄之间的交往情况也会较为直接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从情感支持层面上看,由于乡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家人陪伴,而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情感上的缺失,让他们在学校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反之则会强化内心的孤独,从而产生焦虑、害怕的情绪。二是从自信心层面上看,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和无助心理,与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则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和生活,反之会使其陷入自我否定、自我矛盾的怪圈。三是从应对压力上看,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乡村留守儿童往往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同龄人的关心和帮助有利于减轻其心理负担,反之容易因无法及时排解压力而产生极端心理。

3.3. 社会因素

3.3.1. 国家政策性因素

国家政策对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加强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可以有效提升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政策实施的效果可能会更好,而一些发展较慢的地区,政策落实可能存在困难,由于区域间发展速度的差异性可能会使部分乡村留守儿童因心理落差而产生不平衡和不满足感,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疏导,就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3.3.2. 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新时代乡村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这对乡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乡村经济现代化发展提高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但经济的现代化发展通常伴随着消费观念和价值理念的转变,物质追求和金钱地位往往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这可能导致乡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爱慕虚荣、盲目攀比等不良心理。另一方面,因受到城市地区教育观念的影响,乡村留守儿童会对教育期望产生变化,他们更加追求学术成绩的优秀,并对大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抱有强烈的向往,这就可能会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乡村留守儿童可以接触到多元文化和多种生活方式,这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体验,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困境和对身份认同的困惑。

3.3.3. 现代网络技术因素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乡村现代化的推进,互联网技术也在大部分乡村地区实现普及,以微信、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在乡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覃军,唐小媚,2023)。现代网络技术作为双刃剑,一方面使乡村留守儿童获取信息便利化,提高其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能够让他们利用在线交流、社交媒体等方式与家人、同龄人以及亲朋好友保持联系,从而产生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情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乡村留守儿童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封闭自己,拒绝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同时,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上充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色情暴力等违规违法信息,对防范心理较低的乡村留守儿童更具有迷惑性和影响力,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扭曲心理和错误价值观念。

4. 新时代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性思考

4.1. 家庭层面

4.1.1. 妥善安排子女的生活和学习

作为父母,在外出务工前有义务和责任对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妥善的安排。首先,要委托可靠的监护人,监护人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和责任心,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向外出务工的父母反馈孩子的状况。其次,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父母在外出务工前应该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生活费、衣物、食物和学习用品等,满足其基本生活和学习需求,同时,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最后,要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划,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划,包括饮食、休息、娱乐等方面,确保孩子的生活有规律,同时,父母也应该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解决身心健康问题。

4.1.2. 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家庭是乡村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应该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孩子提供必要且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提高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定期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等,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家庭教育类书籍、聆听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参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等方式,了解孩子各阶段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最后,可以咨询专业人士,例如通过咨询心理医生、教育专家等专业人士,获取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解决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和困惑,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家庭教育网站等,了解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

4.1.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首先,父母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常回家见孩子、定期开视频等方式,积极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同时,儿童所留守的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其次,要注重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选择对增进乡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家长应该采用温和、民主的教育方式,避免粗暴、强制的教育方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弥补其因长期的分离而缺乏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最后,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优良家风,家长应该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也可以多种途径鼓励孩子参加文化活动,培养其兴趣爱好,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正向的引导

4.2. 学校层面

4.2.1. 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和氛围

乡村学校要重视教育教学环境和氛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并积极改进。首先,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具体包括父母的联系方式和务工地址、留守儿童看护人的联系电话和住址、紧急联系人姓名和电话等,对乡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做到细致排查,为做好教育教学和心理培训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要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等,让留守儿童在欢乐的环境中快乐成长。最后,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强乡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同时,也要设立明确可行的目标,让他们理解学习的意义,以提升学习动力。

4.2.2. 促进心理健康关怀常态化

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够使学校实时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发展,从而及时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可以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心理学教师等,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其次,要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其他课程也应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融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调适的技巧。最后,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机制,定期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4.2.3. 积极促进家校合作

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可以为孩子提供全面和专业的指导,但学校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加强家校合作可以使两者相辅相成,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首先,要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如家长会、运动会、艺术节等,这不仅能增进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的了解,也能促进家长与学校的互动和交流。其次,要提供家庭教育培训指导,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和教育讲座等方式,为家庭心理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和有效帮助。最后,要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微信群、QQ群、钉钉等,创新沟通的方法,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为关注孩子身心成长提供更加便利的平台。

4.3. 社会层面

4.3.1. 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有利于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积极向上、自尊自信的社会氛围。首先,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社会可以自发组织专业团队定期前往乡村学校,为乡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学习如何调节情绪和应对压力。其次,要开通长效心理咨询热线,社会服务机构要设立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使乡村留守儿童能够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得到帮助和安抚。最后,要推广心理健康知识,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宣传册、视频、讲座等,向乡村留守儿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如何维护自己日常的心理健康。

4.3.2. 营造积极的社会支持氛围

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共同关注乡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自发自觉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首先,公益组织和志愿者要积极参与,社会力量可以通过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为乡村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学习辅导和陪伴,这些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开展各种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关怀和帮助。其次,企业要提升社会责任感,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投资兴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援助乡村学校建设、开展员工志愿服务等途径,履行社会责任,为乡村留守儿童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最后,要提高公众关注度和舆论支持,社会力量可以利用媒体和社交平台,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关心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努力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行动。

4.4. 新时代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实施效果

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健康成长(汪义贵,徐生梅,2022)。目前,个人、学校和社会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活动,成效显著。例如:甘肃省开展实施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种子教师培训项目,目的在于提升种子教师的心理健康课程授课胜任力,实施后,种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方式更加科学。再如,湖南省岳阳县开展的乡村留守儿童心理支持计划,专业心理辅导师和志愿者同乡村学校携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结果显示,接受心理支持的留守儿童在自信心、情绪调节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除此之外,四川省德阳市开展的乡村留守儿童心灵栖息地项目,该项目为乡村留守儿童建设了集心理咨询、心理支持和互助交流为一体的心灵栖息地,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实施后,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和内外控倾向等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积极情绪和社交能力得到了提升。

5. 结语

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生存、成长、生活和学习环境,长期的亲子分离使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为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滋生了土壤,提供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并促进乡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第22批科研立项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2C354):新时代促进乡村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

文章引用

焦钰雅. 新时代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2): 6035-604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66

参考文献

  1. 1. 蒋桂黎(202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 中国果树, (9), 126.

  2. 2. 任苇(20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开明出版社.

  3. 3. 覃军, 唐小媚(2023). 新媒体时代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探析. 心理月刊, 18(3), 191-193.

  4. 4. 汪义贵, 徐生梅(202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述评(2004-2022).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38(11), 111-119.

  5. 5. 王金红(2023). 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求知导刊, (1), 8-10.

  6. 6. 王正, 张君延(202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7), 243-244.

  7. 7. 亚伯拉罕•马斯洛(2007). 动机与人格. 人民出版社.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