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3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2083 , 7 pages
10.12677/ASS.2024.132153

闲话的多维作用

——基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交表现和心理影响

涂睿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29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22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29日

摘要

本文探讨了闲话作为一种普遍社交现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影响。闲话,通常定义为关于不在场第三方的非正式、非官方的交谈或传言,涵盖了从日常琐事到评价性讨论。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闲话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交行为,不仅传递信息,还涉及社交排斥、联盟形成、社会地位和道德评判。闲话的普遍性体现在其跨越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普遍存在。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年龄段中,闲话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与社交地位和身份探索相关,而在成人中则与社交网络维护、信息交换和职场策略关联。本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闲话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角色,以全面理解其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闲话,社交,年龄,心理影响

Gossip’s Multifaceted Impact

—Based on the Social Behaviors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at Different Life Stages

Rui Tu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Dec. 29th, 2023; accepted: Feb. 22nd, 2024; published: Feb. 29th, 2024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f gossip as a widespread social phenomenon across different age groups. Gossip, defined as informal conversations or rumors about absent third parties, plays a complex role in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It not only conveys information but also involves social dynamics such as exclusion, alliance formation, social status, and moral judgment. The universality of gossip is evident across age,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es. Its manifestations and functions vary across social environments and age brackets. For exampl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gossip may relate to social status and identity exploration, while in adults, it is associated with social network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adherence to moral norms. This research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role of gossip across different life stages,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its diverse functions and influences.

Keywords:Gossip, Social, Age, Psychological Impact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闲话,通常被理解为关于不在场第三方的非正式、非官方的交谈或传言 [1] 。它涵盖了从日常琐事的闲聊到关于他人私生活、行为或性格的评价性讨论。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闲话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交行为,它不仅传递信息,还涉及社交排斥、联盟形成、社会地位和道德评判等多个方面 [2] 。

闲话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社交行为,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它被认为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作用。在个人层面,闲话可以加强社交联系,提供情感支持,甚至是一种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手段 [3] 。在群体层面,闲话有助于构建社交网络,塑造群体身份和规范 [4] [5] ,同时也能影响群体内的权力结构和决策过程 [6] 。

闲话的普遍性体现在其跨越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而普遍存在。不同文化和社会对闲话的态度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其作为一种社交互动方式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 [2] 。此外,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通信的发展,闲话的传播方式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使得其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年龄段中,闲话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闲话可能更多地与社交地位、同辈压力和身份探索相关 [7] ;而在成人中,则可能更多地关联于社交网络维护、信息交换和职场策略 [8] 。不论在哪个年龄段或社会环境中,闲话都是理解人类社交行为的一个重要窗口。

闲话作为一种深植于人类社交行为的现象,具有多种功能和影响。尽管其普遍存在于所有社交环境中,但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闲话,并从中获得不同的社交和心理效益。从儿童到老年,闲话的特点和影响随着人们的心理发展、社交需求和生活经验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深入理解闲话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角色,对于全面理解其作用和影响至关重要。

2. 闲话在儿童中的信任度及其社交影响

儿童对闲话的信任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通常认为负面闲话比积极闲话更不可信 [9] 。这一现象可能源于他们对负面信息的自然警觉性,以及对闲话内容真实性的评估。当一个同学对另一个同学的朋友进行负面闲话时,儿童可能会将传播者视为不太可信 [7] 。这种信任度的变化反映了儿童对社交动态的敏感性和对朋友关系的重视 [10] 。

闲话在儿童的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而且在形成和维护友谊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儿童可能通过闲话来测试和加强与同龄人的社交联结 [11] 。共享或参与闲话可能被视为友谊的标志,有助于在同伴之间建立信任和亲密感 [5] 。

此外,闲话也可能影响儿童对社交环境的看法和行为。儿童可能通过闲话来评估他们在社交群体中的地位 [12] ,或者用闲话来理解和导航复杂的社交规范 [13] 。在某些情况下,闲话可能成为排斥或欺凌的工具,影响儿童的社交关系和心理福祉 [14] 。

综上所述,儿童对闲话的信任度和社交影响是一个多层面的现象,涉及他们如何处理和解释社交信息,以及他们如何在同伴群体中建立和维护关系。了解儿童对闲话的态度和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社交发展和心理健康。

3. 闲话在青少年的作用

3.1. 闲话对青少年社交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在青少年的社交网络中,闲话起着核心的交流和社交功能。青少年倾向于通过闲话交换有关同伴的信息,这不仅帮助他们了解社交群体的动态,还可能影响他们与同伴的关系 [15] [16] 。通过共享闲话,青少年可能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同时闲话也可能用作排除某些群体成员的手段 [17] 。闲话在青少年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有时是对社交规范和地位的一种测试,也是形成或破坏社交联盟的一种方式 [18] 。

闲话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包括他们的社交决策、道德观念和心理健康。负面的闲话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被排斥或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自尊和心理福祉 [19] 。与此同时,积极的闲话可能增强他们的社交地位和归属感。在处理闲话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学会如何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还学会如何在复杂的社交环境中导航 [20] 。

在青少年发展的背景下,闲话是他们社交技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青少年对同伴关系的认知、社交能力的发展以及对社交规范的理解密切相关 [4] 。闲话提供了一个平台,让青少年能够探索和构建自己的社交身份,同时学习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规则 [20] 。

综上所述,闲话在青少年的社交网络和行为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交换的媒介,还是塑造社交关系和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了解闲话在青少年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社交发展和心理需求。

3.2. 闲话在校园环境中的角色

闲话在学生群体中可以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团队合作方面。一项研究 [17] 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探索。该研究在荷兰的一所大学进行,研究了闲话在团队合作中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研究发现,闲话有助于增强团队合作,特别是当团队成员面对组内的搭便车者时。闲话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帮助学生识别并应对搭便车行为,从而促进团队合作和公平性。

闲话在学生群体中也可能有负面作用,尤其是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另一项研究 [21] 探讨了闲话对于个人行为决策的影响。这项研究通过设置一个独裁者游戏,其中闲话的价值被操纵为积极、消极或无闲话,并研究了这些不同闲话条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积极的闲话导致了比无闲话条件下更多的利他行为。然而,消极的闲话并没有与积极闲话和无闲话条件有显著差异。这说明闲话对个人的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但消极闲话的影响可能与积极闲话和无闲话情况下的影响不同。

这些研究表明,闲话在学生群体中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它可以促进团队合作,特别是在处理团队内部的搭便车行为时。同时,闲话也能影响个人的行为决策,尤其是在利他行为方面。理解闲话在校园内的这些复杂作用对于促进更健康的社交环境至关重要。

3.3. 闲话在学生社交网络中的位置和影响

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闲话与友谊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朋友的紧密联系与较少参与或成为负面闲话的对象有关。相反,与朋友群体的更紧密联系与更多参与或成为积极闲话的对象有关。这表明,在社交网络中心位置的个体更可能参与积极闲话,而与负面闲话的联系则较少 [18] 。

该研究还发现,积极闲话与友谊网络中的中心性强正相关,而消极闲话则与之负相关。这意味着参与积极闲话的个体在他们的友谊网络中更为中心,而参与消极闲话的个体则相反。此外,研究还观察到积极闲话与积极友谊之间以及积极闲话和消极闲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那些积极闲话的人也可能会参与消极闲话,而那些积极被闲话的人更可能被认为是朋友,也更可能对他人进行消极闲话。

另一项研究对闲话与社交关系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 [19] 。这项研究特别关注了闲话、破坏行为和友谊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方面如何与团队成员的福祉和孤独感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闲话(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能形成和影响社交网络,并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孤独感。这强调了闲话在塑造社交网络和影响个人福祉方面的复杂作用。

这些研究表明,闲话在校园社交网络中不仅是信息交换的渠道,而且是形成和影响社交联系的重要手段。闲话的性质(积极或消极)和在社交网络中的位置对个体的社交关系、福祉和孤独感有着重要的影响。理解闲话在学生社交网络中的这些复杂作用对于促进更健康的社交环境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闲话可能导致社交排斥、名誉受损和个人自尊心受挫,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交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形成和维持人际关系方面 [19] 。这表明闲话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而且对个人的社交地位和心理健康有深远的影响。闲话在青少年的社交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 [4] 。它既可以维持社会秩序,也可以挑战性别规范。通过这些作用,闲话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关系和自我认知,揭示了闲话在形成和影响自我的社会表现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4. 闲话在成年人中的影响

闲话对成年人的社交关系和群体动态有着深远的影响:闲话有助于形成和维护社交网络。通过共享和讨论闲话,成年人可以加强现有的社交联系或建立新的联系。闲话在成年人的社交网络形成和维护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交换的一种形式,也是建立和加强社交联系的一种方式。通过闲话,个体可以与他人分享情感经验,加强彼此间的联结,从而在社交网络中构建更紧密的联系 [3] 。

4.1. 闲话对成年人个体的影响

闲话在成年人社交互动中起着多重功能并对个体产生不同影响。闲话不仅是信息交换的媒介,还扮演情感发泄、自我提升和社交认同的角色。

成年人常用闲话维系社交关系,促进信任和信息交流。65%的人类交流涉及社交话题,促进文化学习、社交联结 [22] 。闲话是信息交换和代理学习的关键部分,有助于理解社交环境和维护社交地位;它影响参与者未来行为和印象,塑造他们对他人的看法 [23] 。它与权力关系紧密相关,影响信息交换和社交支持的动机,取决于个体在层级结构中的位置 [22] 。

在组织中,闲话可用于提升地位和影响力。闲话可被用于自我提升,降低他人声誉以提高自身地位。它与职场竞争、社交优势相关,可影响个体成就目标 [6] 。积极闲话促进成长,而消极闲话引发自我保护,在组织中,闲话可成为权力游戏的一部分 [21] 。闲话还可作为情感发泄和心理释压的工具,表达对人或情况的情感反应。它在性别和社会表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提供社交认同和支持。在压力环境下,闲话有助于情感释放和社交调节 [24] 。

4.2. 闲话对成年人群体的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闲话可以加强群体内的凝聚力,特别是当闲话涉及外部威胁或共同的敌人时。然而,闲话也可能导致某些成员被排斥或边缘化。

闲话不仅是社交信息交换的一种方式,它还在增强群体内凝聚力和合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项研究显示 [25] ,当个体知道他们的行为将被传播给未来的互动伙伴时,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慷慨。这种效应在闲话接收者是未来的伙伴而非无关人时更为明显。这表明,闲话在预期未来互动中能够增强合作和慷慨行为,从而加强群体间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在这项研究中,社交价值取向(如利他主义与自利主义)被发现对闲话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利他主义倾向的个体通常比自利主义倾向的个体更加慷慨。然而,即使是自利主义倾向的个体,在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传播出去时,也显示出在慷慨行为上的显著增加。这种发现揭示了闲话在激励个体对团队贡献的潜力,特别是在预期未来互动的背景下。

尽管闲话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它也可能导致社交排斥。闲话有时会被用作排除特定个体或群体的工具,尤其是当闲话内容负面或具有排他性时。这种排斥不仅影响被排斥者的社交地位和自尊心,还可能破坏群体的整体和谐与团结 [26] 。

4.3. 闲话对成年人道德判断与社会规范的影响

闲话有时被用来表达对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的判断。通过讨论他人的行为,成年人可能在群体中强化或挑战特定的道德和社会规范。

闲话在成年人社交互动中与道德动机紧密相关。一项研究发现 [27] ,在传播正面闲话(如与忠诚相关的)时,选择传播闲话的个体在道德动机上的得分(平均值8.6)高于非道德动机(平均值6.38)。这表明个体在传播积极闲话时,更多地受到道德因素的驱动,如忠诚和圣洁的道德基础。然而,该研究也发现,在正面情境中,评价性判断与闲话的动机之间关系较弱,表明在积极的场景中,评价性判断与闲话的动机联系不那么紧密。

闲话在维护和挑战社会规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讨论他人的行为,成年人在群体中强化或质疑特定的社会和道德规范。讨论某人的不道德行为不仅是对该行为的评判,也是对社会规范的认可或反对。这种讨论有助于社交群体成员之间就道德标准和社会期望达成共识 [28] 。

此外,道德判断在闲话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负面情境中,道德动机可能在决定是否传播闲话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当闲话内容涉及对个体忠诚和诚信的评价时。这些发现强调了在闲话行为中,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境,道德动机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和闲话行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5. 结论

5.1. 闲话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共性和差异

闲话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交现象,其根源深植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信息交换的手段,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活动。闲话的社会心理学意义随着个体的年龄增长而变化,从儿童时期的社会认知发展到成年后的复杂社交策略和群体动力学。

闲话作为一种社交现象,在不同年龄阶段展现出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在所有年龄段,闲话都作为信息交换和社交工具存在,帮助个体了解周围人的行为和特性,促进了社交网络的构建和维护。无论年龄大小,闲话都是一种情感表达和社交联结的方式。它允许个体分享感受、建立情感联系,并与他人建立共鸣。此外,在所有年龄阶段,闲话都与道德和信任的概念紧密相连。人们通常通过闲话来评估他人的道德标准,并基于这些信息建立或调整信任关系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闲话有助于社会规范的理解和内化。在儿童时期,闲话会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和选择同伴,并从中学会对外界信息可信度的判断;而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更多运用闲话来进行组织社交网络,确认自己的社交地位以及运用不同效价的闲话来影响同伴的声誉,以达到自己的社交目的。

而成年人使用闲话作为一种社交策略,以保护或提升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地位。闲话在成人的社交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用于建立或破坏社交关系、传递信息和社交规范。在职场和其他组织环境中,闲话被用作一种权力和信息交换的工具,有助于个体在社会阶层中的定位和群体中的融入。

总的来说,闲话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工具,但其接受和评价的方式随着年龄、发展阶段以及社交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闲话受到与其他人的关系和闲话的正负面内容的影响,而在成年人中,闲话更多地与社交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有关。这些差异反映了闲话作为一种社交现象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5.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现有的研究已经揭示了闲话作为一种社交现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多重社会心理学效应。然而,仍有许多领域未被充分探索,尤其是关于闲话在跨文化、跨年龄,以及数字时代的影响方面。未来的研究可着重于全面探索闲话作为一种社交现象在不同文化和年龄群体,尤其是老年人中的表现和影响。这种探索需特别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塑造闲话的内容、形式和社交意义。例如,研究可以比较东西方文化中老年人闲话的差异,如主题选择、闲话的社交功能和它们在维护社交网络中的角色。

此外,研究还应关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如何影响人们的闲话行为。随着智能手机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技术转变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互动方式,特别是在闲话的传播、接收和参与方面。

研究还可以深入探讨智能手机使用对老年人闲话行为的长期影响,如其对社交满足感、孤独感和社区参与感的潜在作用。此外,考虑到数字鸿沟的问题,研究应评估技术获取和使用技能如何影响老年人参与闲话的能力和方式。

总之,这些研究将为我们提供关于闲话在社交生活中的作用、跨文化差异以及技术进步如何影响这一现象的更深入理解。通过这种多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闲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一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更好地支持和理解人们的社交需求。

文章引用

涂 睿. 闲话的多维作用——基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交表现和心理影响
Gossip’s Multifaceted Impact—Based on the Social Behaviors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at Different Life Stage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02): 1139-114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2153

参考文献

  1. 1. Foster, E.K. (2004) Research on Gossip: Taxonomy, Metho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 78-99. https://doi.org/10.1037/1089-2680.8.2.78

  2. 2. Dunbar, R.I.M. (2004) Gossip i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 100-110. https://doi.org/10.1037/1089-2680.8.2.100

  3. 3. Dores Cruz, T.D., Balliet, D., Sleebos, E., Beersma, B., Van Kleef, G.A. and Gallucci, M. (2019) Getting a Grip on the Grapevine: Extension and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Motives to Gossip Questionnair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Article 1190.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9.01190

  4. 4. Peters, K., Jetten, J., Radova, D. and Austin, K. (2017) Gossiping about Deviance: Evidence That Deviance Spurs the Gossip That Builds Bond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 1610-1619.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7716918

  5. 5. Menzer, M.M. (2012) Group Norms and Intimacy among Best Friends: A Normative Cross-Sectional Developmental Study.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Maryland.

  6. 6. Lee, S.H. and Barnes, C.M. (2021) An Attributional Process Model of Workplace Gossip.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6, 300-316. https://doi.org/10.1037/apl0000504

  7. 7. Kuttler, A.F., Parker, J.G. and La Greca, A.M. (2002) Development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adolescents’ Judgments of the Veracity of Gossip.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8, 105-132. https://doi.org/10.1353/mpq.2002.0008

  8. 8. Martinescu, E., Janssen, O. and Nijstad, B.A. (2019) Gossip as a Resource: How and Why Power Relationships Shape Gossip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53, 89-102. https://doi.org/10.1016/j.obhdp.2019.05.006

  9. 9. Caivano, O., Isik, I. and Talwar, V. (2021) Can I Trust You?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Friends and Classmates Who Gossip.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8, 683-702. https://doi.org/10.1111/pere.12374

  10. 10. Köymen, B. and Engelmann, J.M. (2022) Young Children Rely on Gossip When Jointly Reasoning about Whom to Belie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8, 1091-1102.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066

  11. 11. Shinohara, A. and Kobayashi, T. (2022)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Friendship Formation Caused by Gossip.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17, Article ID: 105370. https://doi.org/10.1016/j.jecp.2021.105370

  12. 12. Ruggiero, A., Parolin, E. and Ma, L. (2020) The Impact of Gossip Valence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Gossipers.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29, e2180. https://doi.org/10.1002/icd.2180

  13. 13. Engelmann, J.M., Herrmann, E. and Tomasello, M. (2016) Preschoolers Affect Others’ Reputations through Prosocial Gossip.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 447-460. https://doi.org/10.1111/bjdp.12143

  14. 14. Caivano, O. (2019) The Influence of Valence and Relationships on Children’s Evaluations and Responses to Gossip. Master’s Thesis, McGill University, Québec.

  15. 15. Caivano, O. and Talwar, V. (2021) What Would You Do? Children’s Hypothetical Responses to Hearing Negative and Positive Gossip Involving Friends and Classmat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8, 2268-2288.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211011714

  16. 16. Caivano, O., Leduc, K. and Talwar, V. (2020) When Is Gossiping Wrong? The Influence of Valence and Relationships on Children’s Moral Evaluations of Gossip.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8, 219-238. https://doi.org/10.1111/bjdp.12319

  17. 17. Dores Cruz, T.D., Beersma, B., Dijkstra, M.T.M. and Bechtoldt, M.N. (2019) The Bright and Dark Side of Gossip for Cooperation in Group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Article 1374.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9.01374

  18. 18. Yucel, M., Sjobeck, G.R., Glass, R. and Rottman, J. (2021) Being in the Know. Human Nature, 32, 603-621. https://doi.org/10.1007/s12110-021-09409-5

  19. 19. Yucel, M., Sjobeck, G.R., Glass, R. and Rottman, J. (2022) Gossip, Sabotage, and Friendship Network Dataset. Data in Brief, 40, Article ID: 107717. https://doi.org/10.1016/j.dib.2021.107717

  20. 20. Martinescu, E., Janssen, O. and Nijstad, B.A. (2014) Tell Me the Gossip.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 1668-1680.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4554916

  21. 21. Imada, H. (2023)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Gossip in Promoting Prosocial Giving: The Examination of the Valence of Gossip Content and Reputational Consequences.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https://doi.org/10.1111/jpr.12473

  22. 22. Taylor, E.M. (2005) Gossip as a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Master’s Thesis,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23. 23. Huskey, R. (2021) Gossip: More than Just Trash Talk. Current Biology, 31, R783-R786.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4.048

  24. 24. Ullah, R., Zada, M., Saeed, I., Khan, J., Shahbaz, M., Vega-Muñoz, A. and Salazar-Sepúlveda, G. (2021) Have You Heard That—“GOSSIP”? Gossip Spreads Rapidly and Influences Broad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 Article 13389.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82413389

  25. 25. Wu, J., Balliet, D. and Van Lange, P.A.M. (2015) When Does Gossip Promote Generosity? Indirect Reciprocity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Futur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6, 923-930. https://doi.org/10.1177/1948550615595272

  26. 26. Fan, Z. and Grey, C. (2020) Everyday Secrecy: Boundaries of Confidential Gossip.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27, 209-225. https://doi.org/10.1080/14759551.2020.1799213

  27. 27. Fernandes, S., Kapoor, H. and Karandikar, S. (2017) Do We Gossip for Moral Reasons? The Intersection of Moral Foundations and Gossip.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9, 218-230. https://doi.org/10.1080/01973533.2017.1336713

  28. 28. Baum, J., Rabovsky, M., Rose, S.B. and Abdel Rahman, R. (2020) Clear Judgments Based on Unclear Evidence: Person Evaluation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Untrustworthy Gossip. Emotion, 20, 248-260. https://doi.org/10.1037/emo000054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