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659
,
7
pages
10.12677/ML.2023.114236
人际和谐管理模式下网络新闻评论 不礼貌话语研究
牛梓露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23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7日

摘要
不礼貌话语在人类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多见于网络新闻评论。近些年来,从人际角度看待言语不礼貌成为不礼貌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不礼貌话语为研究对象,以“南开大学三名教授被举报”相关新闻评论中的不礼貌言论为语料,并以Culpeper (1996),Bousfield (2008)的不礼貌策略及Spencer-Oatey (2002, 2008)和陈新仁(2018)的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不礼貌话语,以及不礼貌如何实现的问题。研究发现,网络新闻中的不礼貌评论共出现8种不礼貌策略类型。在实现不礼貌方面,评论者通过威胁面子,平等权等来实现不礼貌。本研究丰富了网络新闻中的不礼貌研究,也拓展了不礼貌在人际语用学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
网络新闻评论,不礼貌话语,和谐管理

A Study of Impolite Discourse in Online News Comment under the Rapport Management Model
Zilu Niu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Mar. 20th, 2023; accepted: Apr. 17th, 2023; published: Apr. 27th, 2023

ABSTRACT
Impolite dis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language, mostly found in online news comm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impolite discourse from an interpersonal perspective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mpoliteness research. This paper takes the impolite discourse in online news comm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elects the impoliteness comments in the comments of news reports related to “three professors were reported in Nankai University” as the corpus, and is based on the impoliteness strategies of Culpepper (1996), Bousfield (2008) and Spencer-Oatey (2002, 2008) and Chen Xinren (2018)’s interpersonal rapport management theory to explore the discourse of impoliteness in online news comments and how impoliteness is achieve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8 types of im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impolite comments in online news. In terms of achieving impoliteness, commentators achieve impoliteness by threatening face and equal rights.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study of impoliteness under online news and expands the study of impoliteness in the field of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Keywords:Online News Comments, Impolite Discourse, Rapport Managem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不礼貌研究
1.1. 人际视域下的不礼貌研究
近几年,从人际层面对不礼貌的关注日益增多,大多数研究运用了权势或人际和谐管理理论。权势(power)是人际管理的一个方面。研究权势与不礼貌的重点在于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Bousfield (2008)为研究不礼貌在展示或者挑战权势时的运用,选择了两部军人或警察训练的BBC纪录片,确认了不礼貌在权势展示或挑战中的作用 [1] 。Mullany (2008)通过一家英国制造公司的男女经理之间的话语交际,围绕不礼貌、权势、性别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经历受到不礼貌攻击时如果采用不礼貌反击,虽然具备足够的权势,仍会导致负面的、带有性别歧视的评价 [2] 。周树江和曹世清(2017)研究军队话语中的不礼貌现象。他指出军训中教官和士兵的不平等权势关系会导致大量的不礼貌话语,而这反过来也拉大了权势地位差距,并在潜移默化中构建了士兵的身份机制 [3] 。
人际交往中既存在和谐,也存在冲突。Spencer-Oatey (2002)在“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和谐管理理论(rapport management theory) [4] 。Spencer-Oatey (2002)认为人际关系管理存在不同的维度,主张从语言选择的人际功能角度考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言语选择和人际关系管理,并以此来研究人际冲突中的礼貌与不礼貌问题 [4] 。冉永平(2012)认为,和谐管理模式属于宏观范畴,是一种具有普遍解说力的人际语用模式 [5] 。陈新仁(2018)认为Spencer-Oatey提出的关于礼貌、关系管理与人际关系的新模式中存在不足,并补充与完善了该模式 [6] 。García (2009)观察到秘鲁的西班牙语使用者在责备他人时同时表现出挑战和谐的取向 [7] 。国内有很多学者,应用和谐管理理论,讨论了不礼貌话语与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如:张玮、谢朝群(2016)是以驾校冲突话语为语料,研究了规约化不礼貌程式在身份建构过程中反映出的人际不和谐取向 [8] 。李成团(2013)以Spencer-Oatey的关系管理理论与Simon的身份构建论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了在中、日、美三种语言中,会话者对指令或请求言语行为回应中的面子管理和身份构建 [9] 。
1.2. 网络及新闻媒体中的不礼貌研究
网络交际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话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匿名性,这为网络空间出现大量不礼貌话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多文献显示我们已经不再将不礼貌仅作为策略来研究,而是通过网络交际中的不礼貌来进行身份建构。
Graham (2007)在对宗教团体电子邮件进行研究之后指出,不礼貌语用在网络身份建构、协商中占有重要地位 [10] 。张玮,谢朝群(2015)对微博评论不礼貌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究不礼貌语用功能和身份对言语现象的构建,研究发现,使用不礼貌话语在语用上的目的是为了对其正面积极的身份属性进行再构建或呈现 [11] 。周树江(2016)对机构性网络抱怨语进行了研究,从“网上民声”中公交集团模块抱怨语的分析可以看出,机构性网络抱怨语中所使用的不礼貌话语,无论从数量还是面子威胁的程度来看,均远远高于日常抱怨语,不礼貌成了这一抱怨语典型的语用特征 [12] 。
新闻传播中的不礼貌研究以访谈类节目的居多,其中Blitvich (2009)运用身份理论从关系工作的角度,研究了美国有线电视播出的新型新闻访谈节目中的话语不礼貌,发现以话语冲突为特色的新闻访谈明显违背传统访谈的体裁规约,不礼貌是这种新型新闻访谈体裁的标志,在主持人、嘉宾、电视观众的身份建构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13] 。
通过回顾人际关系视阈下的不礼貌研究和网络及新闻媒体中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际视域下对不礼貌的研究主要是从权势、和谐管理方面入手,权势与不礼貌多用于研究军队和工作话语等等级比较明确的话语交际。和谐管理模式较为系统全面,且应用和谐管理模式的大多是利用冲突话语中使用的不礼貌策略进行身份建构。网络交际方面的不礼貌研究主要是网络公共话语,机构性网络话语等体裁,新闻传播中的不礼貌研究以访谈节目居多,且大多用来进行身份建构;针对网络新闻传播研究中的不礼貌研究稀少。从语言发挥人际功能的角度着眼是不礼貌研究中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展趋势。但是把这种转向的不礼貌研究用于分析网络交际、揭示网络交际人际管理特殊性的研究非常少。
因此,本研究将从人际层面的和谐管理模式入手,对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不礼貌现象进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不礼貌策略在这一体裁中的应用情况,并明确这种面向和谐挑战的不礼貌话语的人际意义。
2. 理论框架
Culpeper (1996)基于Brown & Levinson (1987)的礼貌框架,提出了影响深远、与礼貌理论相呼应的不礼貌分析模式,并相应提出五个不礼貌策略:直接不礼貌策略(bald on record impoliteness);积极不礼貌策略(positive impoliteness);消极不礼貌策略(negative impoliteness strategy);讽刺或虚假礼貌策略(sarcasm or mock politeness);拒绝执行礼貌策略(withhold politeness) [14] 。
Bousfield (2008)认为不礼貌是指故意的面子威胁行为,表现为交际者借助某些语言手段或策略来增强或最大化对对方的面子威胁。Bousfield在Culpeper (1996)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简化,提出由以下两项内容组成的不礼貌模型:直接性不礼貌(on-record impoliteness);间接性不礼貌(off-record impoliteness) [15] 。
在上述不礼貌模型中,不能清楚地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感觉此言论是不礼貌的,即不礼貌是如何通过不礼貌策略实现的。因此,本文加入了Spencer-Oatey (2008)的和谐关系管理模式,因为她从礼貌的角度考察了人际关系,并提出了和谐关系管理的两个方面——面子管理和社交权管理两个方面 [16] 。陈新仁(2018)在此模式上进行了改进,将情绪纳入关系管理的维度 [6] 。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1) 网络新闻中的不礼貌评论运用了哪些类型的不礼貌策略?每种策略的使用频率是多少?
2) 从人际和谐管理角度来看,不礼貌策略在网络新闻评论中如何实现不礼貌?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结合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指借助Culpeper和Bousfield的不礼貌策略对语料中的不礼貌评论进行识别和统计。定性研究是基于Spencer-Oatey和陈新仁的和谐管理模式对不礼貌的实现进行阐释。
3.3. 语料来源及构成
腾讯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四大新闻平台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互联网新闻资讯平台,拥有众多注册和浏览用户,具备很强的传播力和互动性。本研究从以上四个平台中收集了10篇“南开大学3名教授被举报”相关的新闻报道及新闻附带的评论,选取其中720条不礼貌新闻评论作为语料。时间跨度为2022年5月7日至2022年5月17日。通过对语料编码–解码及结合语境来进行分析。
4. 通过不礼貌策略实现不礼貌:和谐管理模式
4.1. 威胁素质面子的不礼貌话语
Spencer-Oatey (2002)认为,面子包括素质面子和社交身份面子两方面内容。素质面子指交际主体在能力、技能、智力、外表、品行等的个人素质方面,希望得到正面评价的基本愿望,涉及个人自尊或个人形象问题 [4] 。
例1:
C88:仅李畜生解聘?可怕,曝光一个就只有一个,继续糊弄吧!
C429:这女的不值得同情!读那么多书,读哪儿了?读成智障了!一点分辨能力都没有!愚蠢至极!
C675:尹沧海、李文韬、陈泰锁,三只南开禽兽!
在(C88, C675)新闻评论中,一些评论者对涉事教授的行为表示不认可,使用畜生,叫兽等贬称,威胁到了这三个人的素质面子,对对方品行的进行贬低与负面评价。C429中,评论者对涉事女生的行为表示不满,从而使用智障,愚蠢至极等不礼貌话语进行批评,威胁到涉事女生的素质面子,从而实现了不礼貌。
4.2. 威胁社交身份面子的不礼貌话语
社交身份面子指交际主体在身份、角色等方面,希望得到认同与维护的基本愿望,涉及说话人对以上方面的判定和评价,也涉及说话人对对方身份面子的公共价值的评价。社会群体身份也是身份面子的一部分 [4] 。
例2:
C18: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授们辛苦了。
C20:为人师表,有文化的流氓叫兽!败坏师德、伤风败俗!
C34:背德授业,有辱教师这个职业。
C35:大学教授已经不是之前的教授了,变成叫兽了。
评论者采取批评,讽刺等不礼貌策略,故意将教授的社会面子曲解为叫兽,以威胁他们的社交身份面子。与此同时,使用流氓,叫兽等贬称被用来评价教授的素质,从而威胁到他们的素质面子。评论者的不礼貌评论威胁到听话人作为教师的社会角色身份面子,同时该话语也是对对方能力的否定,因此同时威胁到对方的个人素质面子。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积极的正面形象,因此评论者通过讽刺的不礼貌策略来攻击教师期望在社会中建立的正面社会身份群体面子,以实现不礼貌。
4.3. 威胁平等权的不礼貌话语
社交权涉及相互交际主体之间的平等权和交往权,也是两方面原则。平等原则的三个次则:损益–受益原则;平等–互惠原则;自主–控制原则 [4] 。
例3:
C60:就不能都滚出教育界吗?
C77:那些说“小仙女又写小作文”的男的滚出来道歉!(别他妈说我虚空打靶,当时那个女生刚发文的时候看到一堆男的在那阴阳怪气说受害者是“小仙女”就会写“小作文”,我可记着呢)
虽然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但评论者使用了“滚出来道歉,滚出教育界”等具有很强的驱使性的话语,违反了平等权中的自主–控制原则,威胁到了听话人的平等权。
例4:
C385:南开的老师都道德败坏,成了人渣。
C650:南开简直是淫窝……
评论者评论三名教授任教的南开大学是淫窝,评论者很明显地将南开大学与否定方面联系起来,而且称南开大学的老师都是人渣,因此从南开大学(及未涉事老师)的角度来看,网友没有公平地对待南开大学(及未涉事老师),并将三名涉事教授的个人责任强加于学校,这对南开大学来说是不公平的,威胁了南开大学(及未涉事老师)的平等权,从而实现了不礼貌。
4.4. 威胁交往权的不礼貌话语
交往权指交际主体之间享有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权力。包括三个次则:参与原则;移情原则;尊重原则 [4] 。
例5:
C120:南开大学太烂了!你对禽兽不如的教授处理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心寒,如此恶魔道德恶劣触犯党纪政纪国法的禽兽老师,为什么从轻避重的处理,现在禽兽老师侵犯女学生事件,时有发生,就是你们这样的校领导袒护的结果!
C634:两方都不是好鸟!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这种人不配存在于教师队伍里,他妈的只知道育人,怎么教书他却忘了。女方也不是好货,前面搞在一起的时候没想到后果?想要的利益没得到就翻脸,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评论者(C120, C634)直接指责和咒骂学校、涉事教授和女生是不礼貌的。威胁到了他们的素质面子。评论者通过使用禁忌语,批评等不礼貌策略,表示对南开大学的处理结果不满意(C120),指责南开大学,(C634)评论者对涉事教授及涉事女生进行批评,两条评论都违反了交往权中的移情原则及尊重原则,拉大了双方之间社交距离,从而实现了不礼貌。
4.5. 消极的情绪管理
陈新仁(2018)在此人际和谐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情绪纳入关系管理的维度,交际一方若尽可能照顾对方的情绪,则是对人际关系进行积极管理,反之,则是消极管理(尽量恶化对方的情绪) [6] 。
例6:
C378:这女的高级鸡一个,被甩了知道出来举报了,贱人不值得同情。
C526:不同情你,你活该,利益交换的时候不觉得挤掉别人很不要脸吗?
C620:这个女生让人可惜,但又让人同情不起来,书都读到猪肚子了。自己都不知自己几斤几两?一个没毕业的女学生就想着用身体来收割四十多岁男人的财富?为什么不合法的等到领去结婚证?
评论者使用禁忌语,挑战等不礼貌策略,表明评论者有消极的情绪管理取向,是尽可能恶化对方的情绪,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同情(评论中表示对涉事女生不同情),从而伤害彼此的人际关系,实现不礼貌。
5. 结果与讨论
Figure 1. Frequency of im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nline news comments
图1. 网络新闻评论中不礼貌输出策略的使用频率
Figure 2. Frequency of on-record and off-record im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nline news comments
图2. 网络新闻评论中直接不礼貌和间接不礼貌策略使用频率
图1表明在网络新闻负面评论中共发现了8种不礼貌策略类型。具体而言,共有7种不同类型的直接不礼貌策略和1种类型的间接不礼貌策略。频率如下:直接不礼貌策略:使用禁忌语(100次)、辱骂(252次)、威胁(25次)、公然将他人与否定方面相联系(21次)、批评(65次)、挑战(59次)、强制角色转换(12次);间接不礼貌策略:讽刺(186次) (见图1)。通过图2,我们还可以发现在网络新闻不礼貌评论中,直接不礼貌策略(74.2%)的使用频率高于间接不礼貌策略(25.8%)的使用频率,这很大可能是由于网络交际的匿名性决定的(见图2)。
在实现不礼貌方面,评论者通过威胁素质面子,社交身份面子,平等权,交往权,消极的情绪管理来实现不礼貌。通过这五个方面,评论者成功地表现出不礼貌并引起冒犯。
6. 结语
本文以网络新闻评论中不礼貌的话语为研究对象,选取“南开大学三名教授被举报”相关新闻报道中有关不礼貌评论为语料,采用Culpeper (1996),Bousfield (2008)的不礼貌策略及Spencer-Oatey (2002, 2008)和陈新仁(2018)的人际和谐管理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不礼貌现象和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丰富了网络新闻下的不礼貌研究,同时,基于人际和谐管理模式的不礼貌实现,揭示了不礼貌评论的成因,这也拓展了不礼貌在人际语用学领域的研究。对于解读网络交际中的话语不礼貌现象、营造和谐网络交际环境提供了一些启示。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言语不礼貌最终与参与者的主观评价相关,但本研究仅仅是研究者的主观评价。可以设置调查问卷,让参与者对评论中的话语是否礼貌进行评估。另外,选取的语料类型比较单一,可能会造成分析结论偏颇。以后的研究加入另一个语料库,语料选取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新闻而做的不礼貌评论。本研究丰富了网络新闻下的不礼貌研究,同时,基于人际关系管理的不礼貌实现,揭示了不礼貌评论的成因,这也拓展了不礼貌在人际语用学领域的研究。
文章引用
牛梓露. 人际和谐管理模式下网络新闻评论不礼貌话语研究
A Study of Impolite Discourse in Online News Comment under the Rapport Management Model[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4): 1742-174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4236
参考文献
- 1. Bousfield, D. (2008) 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Lancaster. https://doi.org/10.1075/pbns.167
- 2. Mullany, L. (2008) “Stop Hassling Me!” Impoliteness, Power and Gender Identity in the Professional Workplace. In: Bousfield, D. and Locher, M.A., Eds., Impoliteness in Language,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231-251.
- 3. 周树江, 曹世清. 军训话语中不礼貌策略的士兵身份建构机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40(4): 26-34+159.
- 4. Spencer-Oatey, H. (2002) Managing Rapport in Talk: Using Rapport Sensitive Incidents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al Concerns Underlying the Management of Relation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4, 529-545. https://doi.org/10.1016/S0378-2166(01)00039-X
- 5. 冉永平. 人际交往中的和谐管理模式及其违反[J]. 外语教学, 2012, 33(4): 1-5+17.
- 6. 陈新仁. 言语交际者关系管理模式新拟[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8(3): 5-12.
- 7. García, C. (2009) The Performance of a Rapport-Challenging Act (Blaming) by Peruvian Spanish Speakers.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5, 217-241. https://doi.org/10.1515/JPLR.2009.012
- 8. 张玮, 谢朝群. 驾校冲突话语中的规约化不礼貌程式与身份建构[J]. 中国外语, 2016, 13(6): 45-52.
- 9. 李成团. 中日美命令/请求言语行为回应中关系管理与身份构建的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2): 51-55.
- 10. Graham, S.L. (2007) Disagreeing to Agree: Conflict, (Im)politeness and Identity in 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ty.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 742-759.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06.11.017
- 11. 张玮, 谢朝群. 网络语境下不礼貌语用与身份建构分析——以微博研究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5): 23-28+34+76.
- 12. 周树江. 机构性网络抱怨语中的不礼貌现象分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 24(3): 56-60.
- 13. Blitvich, P.G.C. (2009) Impoliteness and Identity in the American News Media: The “Culture Wars”.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5, 273-303. https://doi.org/10.1515/JPLR.2009.014
- 14. Culpeper, J. (1996) 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 Journal of Pragmatics, 25, 349-367. https://doi.org/10.1016/0378-2166(95)00014-3
- 15. Brown, P. and Levinson, S.C.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13085
- 16. Spencer-Oatey, H. (2008) Culturally Speak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Politeness Theory. 2nd Edition, Continuum,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