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3555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3166

中国科技典籍外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 译介研究

——以《山海经·海外经》英译为例

李沛槟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2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31日

摘要

《山海经》作为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百科全书,其中华文化内涵不可小视。对于《山海经》的译介有许多,但其传播效果及吸引力仍然有限。虽然学界从多个角度对《山海经》的译本进行研究,但将其视为科技典籍,研究其中文化负载词译介的相关研究较少。该研究以《山海经·海外经》为研究对象,从人物名、国家名、动植物名三个方面进行举证研究,探讨了科技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当从文本环境中寻找线索;适当增译;对不确定的词语进行批注,并附上最新的研究进展;专有名词进行音译或直译。

关键词

科技典籍,山海经,文化负载词,译介研究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in the Process of Foreig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xts

—Taking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The Classic of Areas Overseas as an Example

Peibin L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Feb. 25th, 2023; accepted: Mar. 22nd, 2023; published: Mar. 31st, 2023

ABSTRACT

As an encyclopedia handed down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There are many translations of this book, but its dissemination and appeal are still limited. Although the translation works have been studied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there are fewer studies that consider it as a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xt and study the cultural loaded words in it. This study takes the Classics of Areas Overseas as the object and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xts by citing three aspects: names of people, names of countries, and names of animals and plants. When translating cultural loaded words, clues should be sought from the textual environment; appropriate additional translations should be made; uncertain words should be annotated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per names should be translated phonetically or directly.

Key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xt, The Classics of Mountains and Seas, Cultural Loaded Words, Translation Stud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辞海》中,典籍被定义为“国家重要的文献,亦统称各种典册、书籍”。中国典籍门类众多,包含了古代的地域风貌、飞禽走兽,展现了当时人民的劳动智慧与精神世界,是挖掘中国文化内涵的宝库。将这些典籍英译,对“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平等对话与融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而这一实践明显的跨学科性质,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我国古代科技相对发达,中国科技典籍是中国典籍和世界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重要载体,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科技文明之间的交流 [2] ,但对科技典籍的外译凤毛麟角 [3] 。为弥补这一空白,挖掘科技典籍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同时也为了构建中国科技话语体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4] ,国家也开发了相关的项目予以支持,其中传播效果较好的当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指导的“大中华文库”系列。大中华文库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进行中华文化经典外译的一项文化工程,也是向世界介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5] ,“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价值” [6] ,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国文化外译的重视。这一项目的落实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典籍的翻译与传播 [7] ,“为未来西方更好地理解中国打下了基础” [8] 。本文将以“大中华文库”《山海经》双语译本的《海外经》为例,研究科技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

2. 文献综述

中国科技典籍彰显了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水平,是世界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科技典籍的研究是对古代智慧的再发现,也是对今人文明的新启迪。国外对于中国科技典籍的研究很少,最早的科技典籍英译是1736年于伦敦出版的医学典籍《图注脉决辨真》 [9] ,此后外国学者多围绕中医及中医学术语展开,比如李约瑟 [10] 就主要探讨了一些医学术语,“穴”、“气”、“经”、“理”等的翻译。Nigel Wiseman [11] 则系统研究了中医术语的翻译,认为“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是最好的术语翻译方法。Jongyoung Kim [12] 以“针灸”为切入点,研究东亚“针灸”的翻译问题,并表明对于“针灸”的翻译不是文化的迁移与再现,而是两种文化间积极的生产活动。

国内学者 [13] 对中国科技典籍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整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后发现,当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呈现:1) 原始材料多,相关研究少;2) 研究角度多,研究网络少;3) 研究语料多,研究类别少;4) 研究方法多,描述性研究少的特点,而从内容偏向上来看,“与如火如荼的文化典籍英译研究相比,科技典籍英译研究却相对滞后”。从传播效果上看,科技译本的影响范围也有限。“除个别几个选题被国外相关出版机构看中购买走版权外,其余绝大多数已经出版的选题都局限在国内的发行圈内,似尚未真正‘传出去’” [14] 。针对这一现象,相关学者也展开了研究, [15] 以中国农业科技典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20世纪以前海外传播并取得良好反响的原因,她们认为对于科技典籍的翻译,要扩宽译介视野,重视译入国的需求,追求经世致用。

学界目前将中国科技典籍定义为“1840年以前由域内人士直接撰写的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文献,载体形式多样,涵盖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农学、医学、技术和综合十大类” [16]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民族、神话、宗教、动物、植物、矿产、医学等。从这一层面上,可以将《山海经》归为科技典籍。《山海经》的外译“始于1891年的法语节译本,1996年出版了意大利语全译本” [7] 。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就文本类别而言,国内外学者分为两派。一派将山海经视作中国古典神话,研究其文学性;一派将之归为地学经典,强调此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中国远古社会百科全书” [17] 。相关学者也就《山海经》译本传播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山海经》在早期欧洲传教士之间并不十分受重视,其原因在于当时传教士的传教策略和对中国神话体系的陌生 [18] 。而在近些年,林广云等 [19] 就《山海经》译本在国外图书馆馆藏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由Richard E. Strassberg翻译的《山海经(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of Mountains and Seas)》被23个国家的1500多个图书馆收录,且78%为电子资源,另外以《山海经》中妖兽为原形的电影人物也受到国外市场的欢迎。但对于《山海经》进行研究的人却不多,作者认为这与《山海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关。对于这些词语,如果进行厚译,如Anne Birrell的版本,对神袛名称等专有名词逐一翻译 [20] ,则在某些词上会显得怪异;但若完全采用音译,对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而言,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折中的办法是参照王宏版的将直译与解释性译法相结合。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将以王宏版的《山海经·海外经》双语译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中国科技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 《山海经·海外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

《山海经》作为一本上古社会的百科全书,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包含有商代及以前的内容,这说明《山海经》中的部分内容与商周时期存在文化传承关系 [21] ,所以在《山海经》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割裂文本内容与时代、地理以及区域文化交流程度等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由于《山海经》总篇幅过长,所以作者将目光集中在讲解海外各国奇人异物的海外经部分,在后文中,作者将海外经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三类,逐一进行举例分析,试图找出科技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3.1. 人物名

《山海经·海外经》描述的多为海外风光,间或有神话穿插,其中提到的人物名和国家名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带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在翻译时如何取舍是一个问题。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There are god-humans called Er’ba, whose two arms are linked together. They are the night watchmen in the wilderness for the God of Heaven. They have small checks and red shoulders. And there are altogether 16 of them.

(大中华文库《山海经·海外南经》:216-217)

在这一段的翻译中,出现了两个人名,“神人二八”和“帝”。“神人二八”中的“二八”在古时诗歌中常表示“十六”,如《左传·襄公十一年》中:“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鎛磬,女乐二八。”中的“二八”就是指演奏者有十六人,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一诗中:“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则表示十六岁的美人。故在翻译《海外南经》时,也有译者将“神人二八”译为“有神仙十六人” [22] 。但在《文选•东京赋》中,“二八神”是“野仲、游光”两个恶鬼和他们各自的兄弟八人,一共十六人。又后文中对“神人二八”的人数进行了规定,所以这里直接译为“Er’ba”是可行的。

《山海经》中所提及“帝”,由于各部分成书时间不同,“时代较早的《山经》多讲单称的帝,而时代较晚的《海》《荒》经则多言复合称谓的帝” [23] 。在《海外经》中,共出现了四处“帝”,两处为单称,两处为复合称谓。此处译者将“帝”译为“the God of Heaven”,认为海外经中的单称帝指的是“天帝”。但有学者 [23] 发现,古时对“帝”的定义随时间和人民信仰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最高位的“帝”在不同时期可指代不同的人物,在《山海经》的“帝”位排列中,帝俊(也作帝夋)的影响力是远大于黄帝的。又因《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故“帝喾”实际上就是“帝俊”,是《山海经》中的天帝。但在海外经中,帝喾没有以单称帝出现,《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24] ,表明前文二八神中所说的“帝”并非天帝。此处“帝”的身份可以根据地理位置进行解码。首先,二八神所在位置是毕方鸟的西面,在《韩非子·十过》中:“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表明毕方鸟实际上是伴在黄帝左右的神鸟。其次,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形天”亦作“刑天”、“邢天” [25] ,据罗泌著《路史·后纪三》所言:“(神农)命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釐来,是曰《下谋》”,可知,刑天实际上是炎帝的臣属。再次,“常羊之山”邻近轩辕国,属传说中炎黄争斗范围,故这里与“刑天”所斗之“帝”和二八神所臣属之“帝”为同一帝,即“黄帝”,故此处的翻译当为King Huang,而对之后“帝喾”的翻译应转变为“the God of Heaven”。

3.2. 国家名

除了人物名称外,《山海经》中国家的名称也承载着中华上古文化的底蕴。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The kingdom of Wuxian lies north of where Nvchou lives. There are people who hold a green snake in their right hand and a red snake in their left hand. There is a mountain called Dengbao where crowds of shamans ascend and descend.

(大中华文库《山海经·海外西经》:224-225)

在郭璞《巫咸山赋序》中有这样的描述:“盖巫咸者,实以鸿术为帝尧医。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岂封斯山而因以名之乎”,说明巫咸国的人擅长医术。后文中“登葆山”也印证了这一点,“登葆山”的“登”意为“五谷不登”的“登”,取“成熟”义;而“登葆山”的“葆”实际上是一种菜,因古代药食不分,所以在登葆山附近的巫咸国有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26] 。但在商代甲骨文中,“巫”还可理解为“以舞降神的人”,《太平御览》中对“巫咸”有这样的描述:“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这表明“巫咸”在占卜和天文演算方面的精通。所以在对这一国家名进行翻译时,要体现医术和天文历法在其中的地位,作者认为可以适当增译,体现这个国家的特别之处。

3.3. 动植物

《山海经》对动植物的描述很多,有现代植物的祖先,也有神话传说中才有的植物,展现的是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是古人的精神世界。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数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树若彗。

The Sanzhu Tree is north of the kingdom of Yanhuo. It grows over the Chishui River. It looks like a cypress tree and its leaves are all pearls. Some people say that this tree looks like a comet.

(大中华文库《山海经·海外南经》:218-219)

“三株树”亦作“三珠树”,晋代陶潜在其诗《读山海经》中说:“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在《庄子·天地篇》中,“黄帝游乎赤水之北,遗其玄珠”,郝懿行认为这是“三株树”的由来。但就目前的史学研究来看,还没有找到符合对其外表描述的真实的植物,故在翻译时,直接音译是最稳妥的办法。

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貍。

The dragon-fish lives high in its north. It looks like a leopard cat.

(大中华文库《山海经·海外西经》:226-227)

说文解字将“貍”译为一种伏兽,康熙字典则将其译为野猫,又因后文将龙鱼称为“鰕”,即《尔雅•释鱼》中“鲵大者谓之鰕”,亦可作“大鲵”解。据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2015: 97):“状如貍”的“貍”是“鲤”的讹变,其实是说龙鱼像鲤鱼。但近来有关学者 [27] 梳理史料,细究龙鱼生活环境、形态习性等,发现“龙鱼”与今日鲟类在多方面相似,是古称“鲔”的鲟鱼类。所以这里对应该将“貍”作“鲤”,而不是译文中所说的“leopard cat”。

4. 结论

《山海经》所囊括的内容丰富,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28] ,能够让现代人了解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明发展。由于它成书年代久远,早期以图画和口头传授为主 [21] ,各篇章之间内容相对独立 [17] ,再加上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叙事架构 [29] ,所以其中许多内容至今没有确定的结论,这也给《山海经》的翻译增大了难度。

鉴于《山海经》既是神话又是科技典籍的特点,对它的翻译要综合考虑两种文本的翻译特点,在注重美学的同时也要追求翻译的准确,对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更是。通过以上例子,作者认为,在翻译《山海经》的文化负载词时,首先要从文本周围找线索。因为《山海经》是古人所作,其中的省略、删减、讹传会影响译者的判断,所以对其的理解可以从文本周围环境入手,通过对其他词的检索确定该词在这一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其次,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可适当增译。由于英文与文言文之间差距很大,相比现在的中文,更难实现意义的对等,所以将这些文化负载词拆分并逐一翻译是有必要的。另外,由于所翻译的科技古籍时代久远,其中一些词的含义和表征已经迷失,即使是国内也对这些词语的意思争论不休。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考虑依靠史学文献进行比对,将词语音译或直译,再辅以批注的形式向国外读者进行解释。最后,由于《山海经》所带有的神话色彩,并不是每一个词语都有对应的现代汉语,这种情况下,直译或音译是最为稳妥的办法,也方便后来学者对这些词语的研究。

文章引用

李沛槟. 中国科技典籍外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研究——以《山海经?海外经》英译为例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in the Process of Foreig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xts—Taking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The Classic of Areas Overseas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3): 1243-124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3166

参考文献

  1. 1. 孙乃荣. 国内典籍英译研究综述(2012-2016) [J]. 浙江外国语学院报, 2017(7): 96-102.

  2. 2. 许明武, 王佩. 基于语库的中国科技典籍英译研究: 现状、意义与展望[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2(5): 116-124, 149.

  3. 3. 方梦之. 应用翻译研究: 原理、策略与技巧[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4. 4. 刘性峰.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研究之诠释性理据分析[J]. 外语学刊, 2020(4): 84-89.

  5. 5. 杨牧之. 国家“软实力”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大中华文库》编辑出版启示[J]. 中国编辑, 2007(2): 22-27.

  6. 6. 许多, 许钧. 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关于《大中华文库》的评价与思考[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5(3): 13-17.

  7. 7. 李正栓, 程刚. “走出去”背景下中国科技典籍术语英译探微——以《山海经》大中华文库译本为例[J]. 上海翻译, 2022(1): 75-81.

  8. 8. 郑建宁, Ames, A.T. 《孙子兵法》研究、翻译及其他——安乐哲教授访谈录[J]. 外语研究, 2020(1): 1-6.

  9. 9. 王尔敏. 中国文献西译书目[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6.

  10. 10. Needham, J. (1954)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1 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1. 11. Wiseman, N. (2000)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Terms: A Source-Oriented Approach. University of Exeter, Exeter.

  12. 12. Kim, J. (2006) Beyond Paradigm: Making Transcultural Connections in a Scientific Translation of Acupunctur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2, 2960-2972. https://doi.org/10.1016/j.socscimed.2005.11.053

  13. 13. 刘性峰, 王宏. 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 现状与展望[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 25(4): 67-71.

  14. 14. 谢天振. 中国文学走出去: 问题与实质[J]. 比较文学, 2014(1): 1-10.

  15. 15. 王惠琼, 孔令翠. 20世纪前海外中国农业科技典籍译介研究[J]. 外国语文, 2022, 38(3): 108-115.

  16. 16. 许明武, 王烟朦. 中国科技典籍英译研究(1997-2016): 成绩、问题与建议[J]. 中国外语, 2017, 14(2): 96-103.

  17. 17. 王宏. “天下奇书”《山海经》及其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山海经》英译本出版之际[J]. 上海翻译, 2012(2): 74-77.

  18. 18. 王敏. “译”与“不译”之间: 早期欧洲传教士对中国神话的翻译(1575-1688)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1, 53(2): 273-283, 321.

  19. 19. 林广云, 王贇, 邵小森. 中国科技典籍译本海外传播情况调研及传播路径构建[J]. 湖北社会科学, 2020(2): 150-161.

  20. 20. 郜菊, 杨柳. 比勒尔翻译思想研究——以《山海经》英译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6(3): 72-77.

  21. 21. 王淼. 从历史“方国”到神话“异国”的断裂与重构——基于《山海经∙海外南经》“贯匈国”的考证[J]. 民族学刊, 2022, 13(6): 76-87, 146.

  22. 22. 冯国超. 华夏国学经典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山海经[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21.

  23. 23. 晁福林. 《山海经》与上古时代的“帝”观念[J]. 中国史研究, 2016(2): 43-61.

  24. 24. 王宏, 赵峥, 陈诚. 大中华文库: 山海经(汉英对照) [M].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25. 25. 袁珂. 中国神话大词典[Z].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5.

  26. 26. 刘玉堂, 曾浪. 巫咸源流新证——兼及与楚文化的关系[J]. 江汉论坛, 2018(8): 100-107.

  27. 27. 王雪. 《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考释[J]. 农业考古, 2021(4): 148-154.

  28. 28. 王敏, 罗选民. 文化预设与中国神话的多模态互文重构——以《山海经》英译为例[J]. 中国外语, 2017, 14(3): 92-100.

  29. 29. 浦安迪. 中国叙事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