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1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70989 , 7 pages
10.12677/CnC.2023.113038

基于文化结构四层次的颜色词文化内涵分析

林依晴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澳门

收稿日期:2023年6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2日

摘要

汉语中的颜色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试以“文化结构的四层次”为论述的框架,选取青、黄、紫等不同颜色词,从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由浅入深进行探讨;再由具体到抽象,于心态文化层联系中国传统五色文化与五行学说,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探寻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最后又由抽象回归直观可视的现实,结合颜色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做了拓展。

关键词

文化结构,颜色词,文化内涵

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Color Words Based on Four Levels of Cultural Structure

Yiqing Lin

The International Colleg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Received: Jun. 9th, 2023; accepted: Aug. 14th, 2023; published: Aug. 22nd, 2023

ABSTRACT

Color words in Chinese carr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the “four levels of cultural structure” as the framework for discussion, selecting different color words such as blue, yellow, and purple, and exploring them from the level of physical culture,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behavioral culture from shallow to deep;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connect traditional Chinese five color culture and five element theory at the level of mentality and cultur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language, and explore the values and ways of think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Finally, it expanded from abstraction to intuitive and visible reality,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 words in real life.

Keywords:Cultural Structure, Color Words,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又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对文化进行不同结构的层次划分,可帮助人们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分类、理解,从不同角度了解文化,掌握文化内涵。本文主要采用程裕祯在《中华文化要略》一书中“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将文化划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分别对应物质生产、行为准则、社会风俗、思维意识四个维度 [1] ,由此作为论述框架展开讨论。

在生活中,颜色的呈现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由物体本身发射、反射或透过光波对人的视觉产生的印象。而人们用词语给各种颜色命名时,其实质是给各种颜色加以区别和划分。颜色词的使用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概念化、符号化的语言现象,是了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汉语文化圈视角下的颜色词命名亦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意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犹如了解中华文化的处方,而颜色词像是“药引”。本文通过将“文化结构的四层次”与颜色词相联系,抽象的民族心理、文化内涵与具体的、可视的色彩相互联系,既有利于我们从内在做好文化积淀,又有利于我们向外传播汉语知识、中华文化。

2. “颜色词”的研究现状

前人关于颜色词的研究有很多,据学者李婷婷(2022)统计: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7.07%)、基本颜色词(4.66%)、对外汉语教学(1.16%)、对比研究(1.03%)、隐喻认知(0.86%) [2] 。

前人的研究主要有:张清常(1991)对历史史料中的颜色词进行纵向的溯源追踪汇总 [3] 。或者对具体某个颜色词的挖掘,比如徐朝华(1988)分析了“青”作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4] ;还有代井莉、朱胜凯(2021)从自然崇拜、特权阶级、民俗风情等方面对颜色词“红”进行认知 [5] 。还有分别对黄、紫等颜色词的研究。还学者联系五行说,从中国传统色彩观入手进行分析,比如闫佳玲(2020):浅析中华五色文化的内涵 [6] 。除此之外,还有结合颜色词对汉语教学进行分析和实际案例的设计。

本文将结合前人的研究,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 [1] 作为阐述的框架,由浅入深分析颜色词与物质生产、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的紧密联系,同时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颜色词文化内容的运用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一个鲜活的视角来了解缤彩纷呈的中华文化。

3. 以“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分析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3.1. 物态文化层

颜色词的命名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张清常(1991)对一些常见颜色的由来进行了研究。比如“白”借“日”光,“赤”借“火”光。可以看出,“白”和“赤”这两个颜色词是先人在劳动生产中观察自然现象从而造出来的。“黑”这一常见的颜色取自“火”熏烟囱,“朱”则是借了赤心“木”。而在丝绸染色的过程中,又造了“红”“绿”“紫”“绛”等形声字。“青”可能与矿石有关 [3] 。

以“青”为例进行分析

“青”作为汉语文化圈中的独有颜色词,在一些民族语言中并没有一个词与其对应,比如在转译成英语时,并不能简单翻译为“green”或者“blue”。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些民族遗漏了对“青”的命名,那么对该民族语言来说,则可能造成对该种颜色的“集体色盲”。反之,汉语对“青”这一颜色有特别的分类以及赋予一些附加义。那么如果其他民族没学习汉语,则难以准确解码,可能会造成文化障碍。因此,了解“青”这一颜色,有利于其他民族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青”在古代表颜色义时较为复杂,在判别与分类上有一定难度。有不少学者关于“青”与现实生活中颜色的对应持不同的看法,大多讨论围绕蓝、绿、紫、黑这几种颜色展开。篇幅原因,本文侧重于以具体的器物或事件去解析其内涵,而不对其具体代表颜色进行断定。

基于以上,本文将从物质文化层方面举例,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对颜色词“青”背后承载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和分析。

· 青铜时代

徐朝华(1988)认为“青”的本义是指一种含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共生矿,在颜色词较缺乏的情况下,蓝绿不同比重的颜色并不进行区分,而是直接将共生矿这种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统称为“青”。又因为绿和蓝色相性质近似,是邻近色,“青”的词义又可引申为绿色或蓝色 [4] 。

因此,关于“青”这个颜色词的考究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青铜器从原料而言,是由青铜制成;于用途而言,可作为礼器、乐器、兵器、服御器等,在祭祀和战争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深挖其本质,张光直(2013)称“中国古代青铜器等于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工具” [7] 。

· 唐代

唐朝的不少诗词都记录了“青”在衣食住行中的体现,在这一章节主要介绍其中位列首位的“衣”。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江州司马青衫湿”;杜甫在《徒步归行》中说到“青袍朝士最困者”。古诗中的“青”并不只是一种着装的颜色,而是意指唐代八九品的官服,既囊括了中国古代官场的文化信息,又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心境。读者通过“青”这一颜色词,以小见大,就能从文字中得知诗人当时的官位,更深层地解读诗人当时的心境,达到与作者跨越时空界限的共鸣。

· 宋代

在我国,日常饮食、茶饭都与瓷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天青这一釉色由于其“天青月白胜翡翠”以及淡雅、清新,从古至今都广受追捧。天青色瓷器的起源与发展与宋代君王宋徽宗有密切关联。汝窑瓷器的诞生相传是源于宋徽宗称帝后的奇特梦境:宋徽宗梦见雨过天晴、云破天开的景象,碧空如洗,又带有一抹清丽,像玉石般透着青绿色的光芒,美不胜收,于是便下令烧制与梦境相符的瓷器。在河南汝州御窑厂工匠的研发下,终于烧制出“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汝窑天青釉。宋徽宗的梦境背后个人审美意趣的体现以及长年累月对书法、绘画等艺术的把握,而天青色瓷器这一具体物件的背后实则是宋代审美的体现,清丽典雅、雅俗共赏。

· 现代

发行于2007年的华语流行歌曲《青花瓷》中“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所写就是上述汝瓷的烧制过程。经典歌曲之所以传唱度高、流行时间久是因为其内涵之深。歌曲的流行其实是古代文化的一次再生与延续,也是一次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能让更多海内外人士了解到精美、不朽的青花瓷,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进一步了解。

从对“青”这一颜色词在物质文化层面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颜色词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其分量之重、典故之多、外延之丰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3.2. 制度文化层

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即使我们如今身处现代社会,还能通过了解一些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了解当时的君主文化与特权阶级。

3.2.1. 以“黄”为例进行分析

相同的颜色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象征。黄色在西方的象征意义通常偏贬义、消极,比如:yellow belly (懦夫)、yellow dog (卑鄙的人)、yellow streak (胆怯)等等。但在中国古代,“黄”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在中华文化中地位很高。

中华民族常自称为炎黄子孙,轩辕氏称号“黄帝”,与其为华夏儿女做出突出贡献,具备土德的祥瑞有关。不同史料中都提到“黄”的造字与土地相关。在《易经》中有:“天玄而地黄”之说;根据许慎《说文解字》中也提到:“黄”是中华大地的颜色,从田、从炗,“炗”是“黄”的声旁,在古文中也表示光。除了“土地说”,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人则认为“黄”不从田,也不从炗,而是采用了象形的造字法,“黄”像古玉佩之形,又有“璜”作为今字与其对应。这个说法给我们带来了“黄”这一颜色词不同的挖掘思路。

然而,受农耕文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土地是获取食物的生存之本,而统治者才是占有土地的人。“黄”的意义由一开始的表示土地的颜色逐步演变为封建统治阶级特权的象征,象征着皇权的尊贵、正统和至高无上。黄色在封建专制社会可以说被统治阶级“垄断”,为皇家专用的颜色,庶民使用黄色物品或穿戴黄色衣物是不被允许的,甚至会被视为是僭越、大不敬。笔者认为,“黄”的尊贵可能还与同“皇”读音相同有一定联系。例如“黄袍(衣物)”“黄屋(车)”都是皇帝专用;而皇帝赏赐给臣子“黄马褂”,这一官府褂子以黄色来彰显因为赋予皇权特征而显得尊贵;皇帝颁布的文告则需要用专属的黄纸书写,称作“黄榜” [8] 等,这些都是封建制度文化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黄”已不再只是皇室专用,但仍会被视为贵气的象征。

3.2.2. 以“紫”为例进行分析

除了黄色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以外,“紫”这一颜色词也体现着封建制度等级文化,紫有御用义、高官义。

“紫”有御用义。“紫”的本义与紫微垣星象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以北极星为中枢,有紫微垣,屏藩状之处的星象是天帝居住的处所,故以此作为帝座的象征。所以皇宫便以此命名,被称为“紫微”“紫垣”,除此之外还有“紫阁”“紫禁”“紫宫”等名称。

历史上也有不少诗词记录对此记录,如“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文选·左思<咏史>之五》);再如“乃立灵光之秘殿,配紫微而为辅。”(《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诗中所提到的“紫宫”“紫微”就专指皇家的住所。

“紫”除了御用、皇宫的象征,后期还与官府机构、高官紧密联系。

在唐朝,“紫微”发展成为一个机构的名称,在唐朝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起草、撰作皇帝的诏令文书,有学者称“紫微省”这一名称或因此而得来,与前文所提的“御用义”有关。

紫微省中因常常种有紫薇花,故又被称为紫薇省。唐代李嘉袖曾写到“汉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而在紫微省中的中书舍人又被称为“紫微(薇)舍人”,或称为紫微(薇)郎。白居易诗中记载“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紫”与高官义联系紧密的原因还有:古代高级官员以紫色丝带系官印,这种紫色丝带称为“紫绶”或“紫绂”。由“紫绶”这一词又衍生出:佩紫、拖紫、纡紫、拖青纡紫、佩紫怀黄、纡金曳紫、纡金曳紫等词语 [9] 。

通过了解“黄”“紫”在制度文化层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封建专制社会等级秩序的划分、制度的设立。

3.3. 行为文化层

中华文化语境下,“红”“白”这两个颜色词与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有关。

3.3.1. 以“红”为例进行分析

在我国的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关于“红”的颜色词和具体事件。“红”通常与正向的事件与情绪相联系,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比如春节发红包、高挂红色的灯笼、张贴写于红纸上的“福”字和春联都是红色的元素;在新生、新婚、乔迁、成人礼等场合也都运用红色象征着喜庆、吉利、好运。

“红”所代表的文化内涵除了和传统习俗相关,还与特定背景下人的集体行为密切关联。比如20世纪20年代,“红军”“红色革命”“红色政权”等词汇的高频使用 [5] 。

而如今,公司分给股东的利润叫“红利”、这一行为称为“分红”;形容人受到人们喜爱叫做“走红”。

3.3.2. 以“白”为例进行分析

在中国习俗风情下的“白”常常与上述的“红”相反,是人们说话、做事时比较少用、避讳的一个颜色。比如,常与逝世的葬礼丧事相关。普遍认为以“白”代表“丧”是由于色彩五行说。白色象征着万事万物的凋零,故祭奠仪式的相关器物要用白色。

在当代,“白”也有失败、亏损的象征,比如,认输时要“举白旗”、没钱付清账单时要“打白条”。

关于“红”“白”颜色词在行为文化层比较常见且浅显易懂,且由于篇幅原因,故不多阐释。

3.4. 心态文化层

我国颜色词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3.4.1. 五色与五行

谈及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就离不开中国传统五色文化。“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被称为五正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础的色彩。这五种颜色与阴阳五行学说息息相关。五色对应五行:金对应白、木对应青、水对应黑、火对应赤、土对应黄。五行学说中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相生相克”,宇宙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循环生克变化而产生。而五种正色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并因此产生了10种组合,称为十间色。在五种正色和十种间色的基础上,就可以变化出无穷无尽、各种各样的颜色,中国版的色轮图由此诞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版的色轮图比如今常用的西方色轮图早了两千多年。

除了五色与五行学说有关联,中华文化中还有五声、五味、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依托阴阳五行学说运行。这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先辈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初事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体现着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3.4.2. 思维与语言

五色与五行学说体现着汉民族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祖先把人与自然都看作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五种颜色、五种元素之间也是如此相生相克、相互作用。汉语是一门意合的语言,体现着宽泛、灵活、综合的整体性思维。汉语的颜色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比如“青”可以代表绿色、蓝色、紫色、黑色;而“朱”、“赤”、“丹”都代表红色等,汉语中的颜色词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概念,能够一一对应。比起西方采用线性思维、逻辑推演的思维,用准确、具体的数值,颜色代码去做划分。我们的语言背后是整体、环型的思维,注重综合的通感、联觉,从对颜色的命名中可以看出。比如,对于绿色的命名有:粗孔雀绿、品绿、青豆色、枯绿等等;而对于黄色的命名有:姜黄、萱草黄、明黄、秋香等等;对于白色则有:霁色、月白、米色;对于红色则有:琥珀色、朱砂、朱槿色、牡丹红、桃红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汉语中的颜色词或采取借物呈色、以物表色的方式,如月白、米色、桃红;或颜色词的叠加,如明黄、绀青等。说话者在表达颜色时通常可以夹带很多附加义,而语言信息接收者重视具体语境下人的感悟,听话者和说话者在交流过程中调动感官,从整体、大局出发,则双方能达到对颜色背后承载的象征、心理暗示、文化内涵的共通。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主要工具。更深入地了解传统颜色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前人绘画艺术、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更丰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

4. 颜色词的实际运用

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可以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尽可能放大文化传播的效果、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

4.1.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舞蹈“只此青绿”将北宋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化平面的“写意绘画”为鲜活立体的女性人物形象。领舞孟庆旸说:演绎的舞蹈不再只是女人的柔美,而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气磅礴。“只此青绿”的成功在于对中华文化、绘画艺术的深刻挖掘,把握并结合舞蹈的表现形式,达到演出效果的叠加。

文化内涵与舞蹈相结合除了“只此青绿”,近年来还出现了舞蹈“唐宫夜宴”、舞剧《红楼梦》等将中华文化和艺术美学相结合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为展现文化沉淀、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

4.2. 国产彩妆品牌

国产彩妆品牌“完美日记”携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眼影的配色与中国地理结合起来,在设计产品时融入了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推出“赤彤丹霞”“粉黛高原”“碧蓝湖泊”“焕彩梯田”这四款产品。与之相对应的具体色号又有“笼纱红”“田赤金”、“鱼肚白”“淡绯”、“艾绿”“品蓝”、“朱槿色”“绀紫”等。这系列产品的设计在命名上的巧思对文化内涵进行了挖掘,既是一次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又能让更多人注意到中华广袤的大地以及颜色词具有的美感。

5. 结语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尝试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由浅入深梳理、分析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以及结合实际案例做了拓展和延伸。

在物质文化层方面按照朝代、时间的顺序举实例详细介绍了“青”这一具有文化特色的颜色词。在制度文化层则选择了“黄”“紫”对背后的皇权义、高官义进行阐释。在行为文化层则选择了常见的、典型“红”“白”结合民俗风情和集体行为进行简略的分析。在心态文化层则结合五色和五行进行讨论,并结合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化的整体性和有机联系,四个层次并不是完全分离、割裂的,比如:青瓷器、青铜器属于物态文化的体现,但又与制度文化层中君王的权力、等级秩序有关系;衣服的颜色属于衣食住行有时也与官位的高低,制度文化相关。文化结构四层次是相互渗透、一环扣一环的关系。

颜色词就像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透过其中我们可以探寻本民族丰富充盈的思想、心理、情感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单单只是颜色词就有说不完的故事与文化内涵,因笔者能力有限,只能有所侧重地介绍部分颜色词的部分韵味和内涵,还需要后续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更深度地挖掘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之美。

致谢

感谢良师益友的指导、感恩亲人的陪伴与支持。

文章引用

林依晴. 基于文化结构四层次的颜色词文化内涵分析
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Color Words Based on Four Levels of Cultural Structure[J]. 国学, 2023, 11(03): 239-245.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3038

参考文献

  1. 1. 考文献

  2. 2. 程裕祯. 中国文化要略[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3.

  3. 3. 李婷婷. 国内外颜色词研究综述[J]. 汉字文化, 2022(20): 42-44.

  4. 4. 张清常. 汉语的颜色词(大纲)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3): 63-80.

  5. 5. 徐朝华. 析“青”作为颜色词的内涵及其演变[J]. 南开学报, 1988(6): 33-39.

  6. 6. 代井莉, 朱胜凯. 汉语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J]. 汉字文化, 2021(7): 123-125.

  7. 7. 闫佳玲. 浅析中华五色文化的内涵[J]. 牡丹, 2020(14): 110-111.

  8. 8. 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M]. 北京: 三联书店, 2013.

  9. 9. 宋瑞. 汉语颜色词“黄”的文化内涵[J]. 文学教育(下), 2022(4): 21-23.

  10. 10. 王忠斌. 古代君主文化语境下紫颜色词语的文化阐释[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1): 88-9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