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Management
Vol. 09  No. 06 ( 2019 ), Article ID: 33465 , 9 pages
10.12677/MM.2019.96092

Communit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rigin, Connotation, Path

Bo Xu, Baoguo W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Email:

Received: Nov. 25th, 2019; accepted: Dec. 9th, 2019; published: Dec. 16th, 2019

ABSTRACT

Community culture is a special social culture. The community is the living space for citizen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to live and pass on. I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ffects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As citizens are the main group of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i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mproving citizens’ cultural awareness is very necessary to pas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chieve community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promote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explores citizens’ conscientiousness from citizens’ consciousness, forms of community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community cultural capital, so as to find effective ways to upgrade citizen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Keywords:Community Cultur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Public Culture

社区文化自觉:缘起、内涵、路径

徐博,王宝国*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Email: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6日

摘 要

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社区作为公民物质与精神文化所赖以生活的空间,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影响着整个社区建设的质量。公民作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群体,提升公民文化自觉是弘扬传统文化、社区文化繁荣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公民意识、社区文化传播形式以及社区文化资本几个方面剖析公民自觉,从而寻求有效的途径来提升公民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 :社区文化,文化自觉,公共文化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社区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居民的素质和文化程度。我国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城市社区仍受传统“单位制”的影响,没能很好得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公民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仍然受到挑战,因此找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内生路径才能更好地发展社区文化。

2. 社区文化自觉的缘起

关于文化自觉的研究我国学者从概念、意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晏阳初(1937)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指出民族自觉与文化自觉推动了乡村建设的发展 [1]。晏阳初虽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但是后期却没有进行系统的阐述。社会学家费孝通(1997)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文化自觉概念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即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要明白其来历和形成过程,但是不要复旧和全盘西化,最终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2]。同时提出了民族与国家的文化要相互容纳产生凝聚力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3]。汤一介(2006)提出了我们要对本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同时也应该反省自身社会会遇到什么问题,有着解决问题、面对问题的意识,由此将文化自觉的概念提升到新的高度 [4]。张健(2013)从党的高度阐述了文化自觉,提出从2002年到2012年我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体制改革”到“文化软实力”再到“文化强国战略”最终提出“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都可以看出只有我们党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才能更加的完备 [5]。蒋朝丽,李凌(2013)阐述了文化自觉的意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展开,提升文化自觉有利于提升公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认同从而推动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6]。

关于社区文化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发现了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仲红岩(2005)研究发现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比较单一,参与范围小,城市社区文化设施滞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管理手段比较落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受传统“单位体制”和“官本位”的影响,没能很好的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以及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的原因 [7]。李航(2009)提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在管理方面从政府单一管理转变成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由依靠事业单位向社区建设转移。在未来,政府应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辅助角色发展,逐步实现居民自治、自我管理 [8]。

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搜索篇名和关键词“文化自觉”、“社区”主要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搜索出相关文献2803篇,选用500篇进行分析。通过知网可视化分析——关键词共词分析得出图1。其中球的大小代表着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球越大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球与球之间线条也代表相互之间的关联,线条越多关联就越密切,从图1中可以看出文化自觉的球最大,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着文化自觉进行。而与文化自觉关联最大的点就是文化自信,可以得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学者围绕文化自觉已经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与社区文化相关的研究却没有。

Figure 1. Key word co-word analysis of knowledge network visualization

图1. 知网可视化分析——“关键词共词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文化自觉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国家以及社会层面展开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意义不仅仅是成为经济强国、政治强国,更是要成为文化强国” [9]。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公民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有利于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而社区建设是当代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否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公民作为社区建设中重要的参与主体,想要从“单位人”到“社会人”更好的过渡也是文化自觉不断提升的过程,本文将从影响社区公民文化自觉的因素入手从而提出提升的路径。

社区文化就是一些需求、爱好相近的人所组成的共同体而产生的文化总和,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环境文化就是社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总和,是社区文化外在的具体表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心和关键,包括社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建筑风格以及整体的环境建设;行为文化就是社区成员交往、生活等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活动,反映了社区人们的精神面貌以及交往方式,是文化建设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节日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宣传等;制度文化就是社区建立的价值观以及规章制度,反映了社区的在文化建设上严谨的风格,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神文化即是社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和使命。

文化自觉一词最早是由我国学者费孝通在1997年所提出的。费孝通在考察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少数民族群体时发现:由于林区的文化深入人心,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只习惯于捕猎生活,但是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必须打破原有文化带来的习惯不断适应新的文化。也就是要在认识自己文化的基础之上,在多元文化中确立自己的位置。文化自觉是公民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以及自我创建的过程。在社区中,公民首先应该对本社区文化有清楚的认知,把文化生成自身的内在需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观念与意识,不断适应社区的发展与变化,最后应该自觉的参与建设本社区的文化生活中来。从文化自觉的内涵中可以看出,文化自觉面对的客体是不断变化的文化,而主体是社区的公民。也就是说党和国家所指定的文化政策必须通过社区公民实施得以实现,因此文化自觉的提升必须从公民入手。

3. 社区文化自觉的多维分析:涵义与价值

3.1. 社区文化自觉的涵义

公民的文化自觉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从社区公民意识、社区文化传播方式以及社区文化资本剖析文化自觉。

3.1.1. 社区公民意识与社区文化自觉

社区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对于自身在本社区的地位有一个清晰地认知以及知道在社区范围内拥有的权利与义务。树立公民意识对于现代文化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区文化观。

1) 公民的参与意识与文化自觉

公民的参与意识是提升公民文化自觉的基础,即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在社区中公民的参与意识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参与的主体,即作为社区公民一定要意识到其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二是公民参与的目标,即参与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繁荣发展;公民参与意识是公民意识至关重要的部分,只有公民内在的参与意识提升才能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公民的参与意识越普遍、越自觉,参与的行为越广泛、越深入公民自觉就越高,社区文化就能开展的更好。现阶段我国公民依旧受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官本位”的思想依旧非常严重。他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把是否为官以及自己官位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社会地位与价值的重要标准,但是对于自身作为社区公民在社区的地位以及责任没有很好的自知 [10]。因此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至关重要。

2) 公民的权利意识与文化自觉

公民的权利意识是公民参与意识的具体化,是公民主体的权利在观念中的反映。只有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权利才能推动其参与意识的实现最终提升公民的自觉。社区文化中公民权利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和理解依法享有的权利,在社区内公民具有参与文化生活以及公共文化建设的权利;二是公民自觉地把行使公民权利的行为规约于法律规范之中;作为社区公民如果知晓自己的权利而不去行使权力无疑是断送自己的权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的需求也变得多种多样,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公民利用自身的权利去满足自身的需求。公民只有在合法权益内充分的利用权力享有充分的权利,才会有主动践行公民权利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文化自觉才能提升。

3.1.2. 社区文化传播与社区文化自觉

著名的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曾经说过:“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它只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没有社会关系就没有传播”。1而我们居住的社区就是由地缘和社会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共同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播与社区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

1) 新媒体传播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过程是公民对于社区文化参与以及创造的过程,社区公民可以根据文化传播的内容了解本社区的文化,同时利用不同的传播途径参与沟通与交流。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艺术形态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广大社区居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发生巨大改变。社区文化传播的途径也已经从传统的单极传播转向与多极化的新型传播途径相结合的新兴传播模式。即从以前单一利用社区宣传板、信息栏、宣传海报以及条幅等形式的传播方式转向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传播是现阶段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它通过提升公民的参与度来提高公民的文化自觉,新媒体肩负着公民文化自觉提升的责任与使命。例如:电视媒介作为文化传播主力军,社区可以通过优秀的电视节目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同时可以鼓励居民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激励观众投身于文化创新当中;互联网传播作为现代社区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打破了年龄、地域以及身份的限制。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都可以进行线上的交流与参与 [11] ;文化活动也可以通过相应的直播软件使得无论是否可以到场的公民都能感受同样的活动氛围;互联网的匿名性也使得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在社区交流平台内发表自己的言论;同时,居民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文化嗜好的交流与渗透,使得文化差异逐渐融合。

2) 人际传播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过程也公民对于社区文化认识和认同的过程,社区公民通过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来获取认同感从而提升文化自觉。因此公民与公民之间进行的人际传播也是社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文化认同感作为心理学的概念讲的是公民在社区文化中产生的归宿感。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曾提出著名的空间理论即“空间从来不是空洞的,他总是蕴含着某种意义”,也就是说空间影响行为,行为建构空间。社区作为其文化交往的空间也影响着公民的文化认同的形成,公民在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以互相沟通自己的想法最终达成一个共识,这样社区依照公民的想法所建造出来的环境文化能够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可。公民的文化自觉也会提升。传统的社区居民由于地缘和生活背景的相似性形成一种“街坊文化”,然而随着社区不断发展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闭门锁户” [12]。文化交流的减少,导致公民对于本社区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3.1.3. 文化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文化自觉

文化资本是学者皮埃尔·布迪厄在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布迪厄指出,任何一个社会场域都有着隶属于自己的正统文化。2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已经逐渐取代了政治、经济等传统因素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场同样需要自己的文化。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身体形态、客观形态、制度形态。3这三种形态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公民的文化自觉。

文化资本的身体形态是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品味。一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由于受到职业、教育、种族等条件的制约,从而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社区中精神文化就是由社区公民在交往中不断创造的,由于公民身体资本的差异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等级的社区。高档社区的居民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受过高等的教育因此他们深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对于中低档的社区来说,其公民的文化知识涵养相对较低,文化认同感相对较低;文化资本的客观形态,即物化状态。具体地说,就是书籍、绘画、古董、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对应到社区文化中来就是社区的外部环境文化,这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社区客观形态的资本与这个社区内公民身体资本是相互影响的,例如:一个社区内娱乐休闲设施、外部绿化等公共物品的建设和管理应该依靠社区的公民,拥有高文化素养的公民其所在社区的设施和绿化会留存的更加长久;反之一个社区内的环境建设的越丰富即文化氛围越浓厚,公民对于社区文化的需求就会提升,社区公民的参与自觉就越高。同时客观形态的资本通过影响社区公民的文化认同从而提升公民的自觉。例如:社区体育场、儿童游乐场等公共休闲场地的建设通过提高公民之间的交流频率从而提升公民的凝聚力,最终提升公民的文化认同感;制度形态资本是一种将个人层面的身体形态文化资本转换成集体层面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方式,即身体形态转化为客观形态需要依靠制度形态这个桥梁。公民的文化意识与文化需求实现成为本社区的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宏观的文化政策,而社区文化的良好运行也离不开社区的管理规章制度,但是由于每一个社区发展的差异,一个社区应该有符合本社区发展的制度政策。

对于任何一个社区文化建设来说都离不开这三种资本形态,且这三种资本形态相互影响。身体形态是公民文化自觉的基础直接影响着社区公民的文化自觉,决定着社区公民文化自觉的水平;一个社区的身体形态资本决定本社区的客观形态资本,客观形态资本最直接的反映了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文化意识越强的公民越愿意投身到客观形态资本的建设当中,而客观形态资本的丰富程度也会影响公民的参与度,最终影响公民文化自觉;制度形态资本作为桥梁,社区的制度政策能否得以实施依靠着一个社区的客观资本丰富度并通过影响社区公民的认同感从而影响参与度,一个社区内制度建设的标准需要依靠社区的身体资本,而制度执行的好坏需要依赖公民的文化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如图2所示。

Figure 2.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unity cultural capital

图2. 社区文化资本之间的相互影响

4. 社区文化自觉的价值

4.1. 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学者费孝通曾在他的书中提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以看出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天下大同,而前提是各美其美。即不同地区的公民首先应该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自知,再不断的宣扬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的与他国优秀的文化相互融合才能建立多彩的社会。而社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社区文化才能称之为优秀的社区文化。这就需要公民不断的宣扬传统文化,从而建立一个多元一体格局的社会。伴随着全球化不断的推进,我国文化也成为了世界瞩目的文化,因此公民拥有良好的文化自觉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4.2. 有利于繁荣社区文化

我国的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文化在社会建设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带动社会、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文化繁荣离不开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社区建设在不断地从“单位制”转向“社区制”,因此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需要本社区的公民作为社区的主体进行创造。社区公民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肩负着文化传承、传播以及建设的使命。因此作为社区公民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以及文化素养。只有公民思想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了,即公民的文化自觉不断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才可以更好的推进,从而影响着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4.3. 有利于发展社会文化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是灵魂,处于重要的位置。一个国家的发展由这几种因素衡量,因此一个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单单依靠经济和政治建设更要看文化建设。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公民作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是建设文化的主体。社区的主流文化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因此,社区文化必须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社区公民由于接受了全球文化的熏陶,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这就需要公民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提升文化内涵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5. 社区文化自觉的三种实现方法

文化自觉是公民由内而外自发产生的行动,提升公民的文化自觉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培育、激发、提升公民的文化自觉至关重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增强责任心,提升公民参与精神。参与精神是公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区中大多数公民参与意识不强的原因都是由于缺乏主人翁意识,只有公民意识到了其作为社区的主体,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形成文化自觉。首先,社区面对不同年龄段以及文化阶层的人要开展不同的教育,由于性别、职业、学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居民所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无论是宣传还是教育工作都应该具有针对性。其次,保证教育宣传形式的多样化,随着多媒体平台的发展,公民了解信息的途径也变得多样化,一些年龄较大的居民可能还沿用老方式去接收信息,但是更多的人愿意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获取信息,既方便又快捷,因此社区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同时,社区还应保证宣传内容能够引起居民的兴趣与注意,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邀请一些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的监督,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作为社区成员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的自觉性。

第二,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对于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社区内有着丰富的文化氛围会引发社区公民的兴趣,而公民一旦对文化活动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对于社区外部环境来说应该在社区内应建设图书馆引导公民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提升公民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读书汇报交流活动,使得公民与公民之间可以分享读书心得,这样便于公民勤于思考;同时在社区内开设文化学校,定时为公民提供相应的文化课程,并通过奖励激励的方式鼓励公民参与进来,这样社区内强烈的文化氛围可以提升公民的文化涵养。现阶段公民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文化的传播对于社区公民的思想以及行为的影响极大。因此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也至关重要,每一个社区都应该建立一个公众平台设立单独的社区文化模块,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构建传统文化的平台。

第三,提升公民传统文化意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社区公民对西方的文化更加的感兴趣,总体表现为对于西方的文化活动“美化”,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活动“矮化” [13]。而不断宣扬的西方文化导致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没有很好的认知。对于青年来说,应该加强其政治理论的学习,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来说,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不断地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使得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生都能够了解我国历史,知晓我国文化的来龙去脉;对于社区公民来说,他们是参与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应多种途径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例如:不断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上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让他们知晓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注重传统文化节日的开展,在传统节日这样的节点开展相应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活动的形式,在文化活动的创办上我们可以汲取其他国家之精华,在我国传统活动的基础上予以创新。

第四,完善社区文化运行机制。社区需要通过丰富的文化资本来提升公民的文化自觉,而文化资本脱离了运营和管理将起不到提升公民自觉的作用,这就需要一个社区有着良好的运行机制。现代社区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在社区管理当中,政府只能提供一些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例如:公共图书馆、体育场等社区的客观资本。同时将社区文化管理和发展的职能授予给社区文化管理机构。对于营利组织来说,其经营、运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利润。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该通过购买或引入竞争机制,将带有私人性质的社区文化引入市场,以满足不同公民的需求。对社区居委会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区的制度建设以及社区的管理。对于公民来说,应给予公共文化建设的人力支持。因此应参与到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文化志愿服务中来。

第五,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现代公民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他们需要途径来表达需求,这就需要社区文化传播方式要打破以前单极传播的弊端让社区公民拥有表达的权力,因此政府或社区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在社区内建立本社区文化公众账号,并培养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在公众账号内单独设立公民反馈平台,公民在线上可以与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以“互联网 + 政务”为主的电子政务平台,在平台上可就公民提出的建议和需求给予回答或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公民也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随时随地的查阅政府工作进度。这样公民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诉求,在政府满足其需求后其参与文化活动和建设的动力越来越足,有利于社区文化的发展。

6. 结论

当前我国在社区公共文化的建设方面越来越重视,现阶段社区公共文化不仅仅在上海更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设。而我国即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民参与非常重要。同样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强调公民参与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在社区中,提高社区公民的文化自觉,从而提升其文化意识和参与能力,最终促进社区公共文化的建设。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8GLD295);黑龙江省新型智库研究项目(18ZK018)。

文章引用

徐 博,王宝国. 社区文化自觉:缘起、内涵、路径
Communit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rigin, Connotation, Path[J]. 现代管理, 2019, 09(06): 762-770. https://doi.org/10.12677/MM.2019.96092

参考文献

  1. 1. 晏阳初. 10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M]//宋恩荣, 编. 晏阳初文集.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

  2. 2. 费孝通. 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 思想战线, 2004, 30(2): 1-6.

  3. 3. 费孝通.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 学术研究, 2003(7): 5-9.

  4. 4. 汤一介. 文化自觉与问题意识[C]//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 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 “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 北京: 北京大学北京论坛办公室, 2006: 6.

  5. 5. 张健. 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突破及文化自觉[J]. 求知, 2013(1): 10-13.

  6. 6. 蒋朝莉, 李凌. 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 探索, 2013(1): 18-20+31.

  7. 7. 仲红岩.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河海大学, 2004.

  8. 8. 李航.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09, 30(12): 37-39.

  9. 9.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0. 10. 陈俊秀. 民俗文化自觉视阈下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J]. 学习与实践, 2013(4): 96-99.

  11. 11. 黄惠丽. 论公民意识的培育——基于科举制度残余“官本位”思想消极影响的视角[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0, 26(7): 88-90+140.

  12. 12. 蓝凡. 智慧社区文化: 新媒介对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艺术百家, 2013, 29(2): 65-69+118.

  13. 13. 胡钰. 以清晰的文化自觉来增强文化自信[N]. 中国文化报, 2018-09-26(003).

  14. NOTES

    *通讯作者。

    1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2皮埃尔·布迪厄,罗克,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皮埃尔·布迪厄。资本的形式[M]。武锡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