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7 No.07(2017), Article ID:21420,7 pages
10.12677/AP.2017.771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Negative Physical Self and Peer Relation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Xingtian Cao1,2, Lihua Zhang1*, Juan Wang1

1Psychology School,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2Tongcheng Teachers College, Tongcheng Anhui

Received: Jun. 30th, 2017; accepted: Jul. 17th, 2017; published: Jul. 20th, 2017

ABSTRACT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negative physical self on their peer relationship. Totally 464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negative physical self scale, adolescent self-esteem scale and peer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Results are follows: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egative physical self and peer relationship,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steem and peer relationship. 2) Self-esteem played a mediator role between negative physical self and peer relationship. Thus, self-esteem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negative physical self and peer relationship.

Keywords:Negative Physical Self, Peer Relations, Self-Esteem, Junior School Student

初中生负性身体自我对同伴关系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曹杏田1,2,张丽华1*,王娟1

1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辽宁 大连

2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桐城

收稿日期:2017年6月30日;录用日期:2017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17年7月20日

摘 要

研究旨在探究初中生负性身体自我对其同伴关系影响的内在机制。随机选取某地区464名初中生采用负性身体自我量表、青少年自尊评定量表和同伴关系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 负性身体自我与同伴关系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同伴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2) 自尊在负性身体自我与同伴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初中生负性身体自我能够通过自尊对同伴关系产生影响,即自尊在初中生负性身体自我与同伴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 :负性身体自我,同伴关系,自尊,初中生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身体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意识,具体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整体认识与评价,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和采取的相应管理办法(黄希庭,陈红,符明秋,曾向,2002)。它包括正负两个方面,负面身体自我则是身体自我的负面取向,是个体对身体自我的负面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调控的综合体现(陈红,黄希庭,2005)。也就是说,例如,个体认为自己太胖,则会引起不满与抱怨的消极情绪,并通过节食、体育锻炼、食用减肥药等方式减轻体重。严重的负面身体自我会影响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导致多种心理疾病与行为障碍的发生,如因太胖而选择过度节食的个体,有可能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因认为自己长得太丑引发自卑心理,导致社交回避、退缩等问题行为。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评价与体验。(杨丽珠,张丽华,2005)对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基本一致认为,小学生的自尊发展水平较稳定,进入初中之后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张丽华等(2009)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个体在五、六年级和初一的自尊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但初一略低于五、六年级,初二则是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开始出现显著的下降,初三更低。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经历的主要人际关系,并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sher和Parker (1993)则从同伴关系的作用出发进行阐述,他们认为同伴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提供一个观察他人,了解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谐信任的同伴关系,可以提供给彼此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及成就感等,并能给予个体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同时也可促进青少年自尊的良好发展。总之,同伴关系是一种发展于同伴之间的独特的人际关系,无法替代且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个体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个体对身体不满意有可能导致低的自我价值感、消极情绪和饮食障碍等问题(Hong, Todd, & Huang, 2006)。Hoare和Cosgrove曾对299名六年级到九年级的女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自己身体不满意和节食的个体的自尊水平都较低,且容易将这种不满意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徐绍飞和皇甫柏会(2014)研究发现,初中生身体自我各维度与自尊显著相关,并对其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总体上,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倾向于不满意,最不满意的是外型,并且身体意象的不同维度与自尊的相关程度也各不相同,负面特征的满意度与自尊的相关性最高。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一致表明,个体的身体自我与自尊密切相关,并且负面身体自我对低自尊有预测作用。

魏运华(1998)同样探讨了同伴关系与少年儿童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和谐友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个体自尊的发展,而紧张的同伴关系不仅会影响其自尊的发展,甚至起阻碍作用。刘春梅(2002)探讨了青少年自尊发展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发现对同伴接纳水平高的青少年,其自尊水平也高。赖建维、郑钢和刘锋(2008)发现同伴之间的友爱互助行为有利于自尊的发展,冲突自私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也有学者通过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自尊水平高的青少年有能力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同伴关系,这或许与他们相信自己能有效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事件这一信念有关。而自尊水平低的青少年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不合群,同时产生较多抱怨。在我国,中学生主要在学校从事学习活动,同伴关系对其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同伴关系也与自尊的发展紧密相关,在同伴交往中地位越高的个体自尊发展水平也就越高,而同伴交往中的不接纳与挫折经历则会导致自尊水平的下降。众多研究几乎都揭示了同样的结果,即青少年自尊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发展。

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初中负性身体自作对同伴关系存在显著的相关,而同伴关系又与初中生自尊的发展密切相关,但自尊作为对个体心理起重要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他与负性身体自我有怎样的关系?它是如何受到个体身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如何影响同伴关系的?国内研究对这些关系的认识仍然知之甚少。根据自我觉知理论,在态度的自我知觉上,认为在没有外界环境压力时,通常认为我们的行为是表达真实态度的。对这一理论的深入认识发现如果个体内在对某事具有明确一贯的态度,则自我知觉不起作用,由此推断,负性身体自我会影响同伴关系,但当自尊这一相对稳定的人格变量形成对自我较为稳定的知觉态度时,那么自尊将对人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一:初中生负性身体自我与同伴关系之间存在负相关

自尊水平越低的个体认为他人对自身持消极评价,可能更容易表现出较差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二:初中生负性身体自我评价会通过自尊的对个体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即在负性身体自我与同伴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随机选取某地区三所中学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一共发放问卷464份,回收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0.7%,其中,男生187人,女生234人;农村261人,城市160人;初一183人,初二146人,初三92人。

2.2. 方法

2.2.1. 负性身体自我量表

1) 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egative Physical Self Scale, NPSS)

采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陈红,2010),共48个题目,包括整体、矮、相貌、瘦、胖五个分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0~4表示“从不”到“总是”,在总体及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小于2,表示个体对此维度是满意的,大于2表示对此维度不满意,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对自己的身体越不满意。本次测验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0,五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整体(0.80)、胖(0.88)、矮(0.87)、相貌(0.88)、瘦(0.81),具有良好的信度。

2.2.2. 青少年自尊评定问卷

采用《青少年自尊评定问卷》(张丽华,杨丽珠,张索玲,2009),共20个项目,包括社会认可、自我胜任感、外表感、归属感和重要感五个维度,采用Likert5点计分,1~5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本次测验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五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社会认可(0.85)、自我胜任感(0.76)、外表感(0.81)、归属感(0.74)、重要感(0.84)具有良好信度。

2.2.3. 初中生同伴关系问卷

采用《同伴关系问卷》(刘耐烦,2011),共28个题目,包括两个一阶维度分别为交往动机、交往障碍,它们又分别包括情感性交往、功利性交往和自我中心、自我认识两个二阶维度。采用Likert5点计分,1~5表示“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同伴关系越好。本次测验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情感性交往(0.77)、功利性交往(0.73)、自我中心(0.68)、自我认识(0.76),具有较好的信度。

2.3. 施测

由心理学专业硕士担任施测主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运用统一指导语,并由主试说明注意事项并解答疑难问题,施测前统一在班级宣读指导语,并向被试说明调查数据只供研究使用,采用匿名调查,消除被试顾虑,鼓励被试按照真实情况填写问卷,调查后向被试发放小礼品,表示感谢,问卷当场收回。

2.4. 数据处理

运用spss21.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推论统计,运用PROCESS宏程序进行中介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检验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周浩,龙立荣,2004)。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2个,其中解释变异率最高的因子为30.61%,小于40%的临界标准,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说明系统误差不显著。

3.2. 描述性统计

对负面身体自我总分、自尊总分及同伴关系总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3.3. 负性身体自我、自尊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自尊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2,由表可知,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 0.01),验证了假设一。且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同伴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为进一步中介检验提供了可能。

3.4. 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负面身体自我、自尊与同伴关系三者两两相关,故假设负面身体自我既直接影响同伴关系,又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同伴关系,自尊在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关系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按照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依次以自尊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中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假设负面身体自我(X)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发展水平(M),而同伴关系(Y)又会受到个体自尊的影响,则自尊为中介变量。自尊的中介效应检验见表3,结果可知,则说明初中生自尊在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3.5. 中介检验

根据自自尊在初中生负性身体自我与同伴关系之间中介作用的理论假设,做进一步中介模型验证。按照Hayes (2013)提出的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进一步检验,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在检验中选择模型4,样本容量设置为5000,取样方法悬着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数法,置信区间信度选择95%。具体结果见表4。统计结果表明:自尊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大小为−0.43,95%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major variables

表1. 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negative physical self, self-esteem and peer relationship

表2. 负面身体自我、自尊与同伴关系的相关关系

注:**p < 0.01。

Table 3.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ach variable

表3. 各变量的回归分析

注:***p < 0.001。

Table 4. Analysis about the mediator effect of self-esteem

表4. 自尊的中介效应分析

注:X = 负性身体自我,M = 自尊,Y = 同伴关系。

置信区间为(LLCI = −0.49,ULCI = −0.09)不包含0;当加入中介变量自我控制后,自尊对攻击性的直接作用不显著,95%置信区间为(LLCI = −0.42, ULCI = 0.29)包含0,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因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回模型进行检验得出与前文所提到的经典中介检验一致的结果,因此,可以确定自尊在初中生负性身体自我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因此,验证了假设二。

4. 讨论

负面身体自我及各维度与自尊及各维度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个体对身体评价越消极,其自尊水平越低,相反,对身体评价越积极肯定,其自尊水平越高。其中社会认可与整体、相貌、矮均呈显著负相关,即个体对其整体、相貌、身高评价越不认可,其社会认可程度也越低,也就是说个体外在形象越好,越容易得到别人的接受,可能因为好的外在特征同时会赋予他们好的品质特征,即使人产生晕轮效应,容易得到别人的青睐。负面身体自我及各维度与同伴关系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个体对自己身体评价越高,其同伴关系越好,对身体评价越低,同伴关系越紧张。

自尊与同伴关系显著正相关,即自尊水平越高,同伴关系越好,自尊水平越低,同伴关系越差。情感性交往、自我认识与自尊各维度均显著正相关,表明个体自尊水平越高,交往动机越纯洁,越愿意以诚相待。在同伴交往中,对自我认识也更清晰、明确。可能因为自尊水平高的人,不仅能清楚地了解自己,也能知道自己需要真正的朋友,并且在交往中,也往往能清晰地认识彼此之间的态度与立场。自我胜任感、归属感与自我中心显著相关,表明觉得自己有能力以及有归属感的个体在同伴交往中越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可能因为,在同伴群体中,有能力的人得到集体的认可,影响力较强,使得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会自满于自己的能力,因此会占据主导地位。

自尊在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关系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可能因为,青春期的个体更关注自身,而对身体自我评价低的个体,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更在意同伴对其的态度,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别人对其的不认可,在同伴面前,胆怯害羞,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产生一种主观偏差,造成糟糕至极的心理,觉得事事不行,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因此,在同伴群体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造成同伴关系不良;而外表感是对自己身体评价的总体认识,对其评价越低,越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会影响其与同伴的正常交往;个体对自己的身体自我不满意,会形成自卑的心理,在同伴交往中难以敞开心怀,不能很好地融入团体,体验不到集体归属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而负面身体自我正是通过影响自尊的发展从而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同伴关系。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负面身体自我、自尊与学校人际关系之间两两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显著负相关,与学校人际关系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学校人际关系显著正相关。

通过中介检验发现,初中生自尊及社会认可、自我胜任感、外表感、归属感维度均在其负面身体自我与学校人际关系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合作项目(L14ESH00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SK2015A759);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三项改革专项课题(JGZXB201411);桐城师专校级研究项目(TCSZKY014)。

文章引用

曹杏田,张丽华,王 娟. 初中生负性身体自我对同伴关系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Negative Physical Self and Peer Relation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J]. 心理学进展, 2017, 07(07): 888-894.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7.77111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陈红(2010). 中国人身体自我的测量工具、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6(6), 1-6.

  2. 2. 陈红, 黄希庭(2005). 青少年身体自我的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科学, 28(2), 432-435.

  3. 3. 黄希庭, 陈红, 符明秋, 曾向(2002). 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特点的初步研究. 心理科学, 25(3), 260-264.

  4. 4. 赖建维, 郑钢, 刘锋(2008). 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尊影响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1), 74-76.

  5. 5. 刘春梅(2002). 青少年自尊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北方论丛, (5), 99-101.

  6. 6. 刘耐烦(2011). 初中生人际交往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

  7. 7. 魏运华(1998). 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4(2), 12-16.

  8. 8. 徐绍飞, 皇甫柏会(2014). 初中生体象、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环球人文地理, (10), 298-299.

  9. 9. 杨丽珠, 张丽华(2005). 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 心理科学, 28(1), 23-27.

  10. 10. 张丽华, 杨丽珠, 张索玲(2009). 青少年自尊结构研究. 心理科学, (1), 55-58.

  11. 11. 张丽华, 张索玲, 侯文婷(2009).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2(2), 56-58.

  12. 12. 周浩, 龙立荣(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2(6), 942-950.

  13. 13. Hayes, A. F. (2013).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51, 335-337.

  14. 14. Hong, C., Todd, J., & Huang, X. T. (2006). The Negative Physical Self Scale: Initi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in Samples of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Body Image, 3, 401-412.

  15. 15. Parker, J. G., & Asher, S. R. (1993).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 611-621.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29.4.61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