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06 No.01(2016), Article ID:16815,10 pages
10.12677/SD.2016.61007

Analysis of New Mode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ake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ie Feng, Lingwei Che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Received: Jan. 5th, 2016; accepted: Jan. 20th, 2016; published: Jan. 25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deteriorating natural environment, people get to realize that to carry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public’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In the Fifth Plenum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government regards “green”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the “Thirteenth Five-Plan”, which has very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Fujian province is above 61%, and for a long time, Fujian province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egards it as its own development goals, which makes some achievements i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But there still remain many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the model of “three dimensions” is put forward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Keywords: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ee Dimensions, Green School

高校环境教育新模式浅析

—以福建省为例

冯杰,程令伟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收稿日期:2016年1月5日;录用日期:2016年1月20日;发布日期:2016年1月25日

摘 要

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人们意识到进行环境教育,提升大众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理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福建省植被覆盖率达61%以上,长久以来,福建省将生态文明大省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高校环境教育方面。分析福建省环境教育现实问题,结合福建省具体情况,提出高校环境教育发展的“三元空间”模式,以期助力福建省高校环境教育发展。

关键词 :环境教育,三元空间,绿色学校

1. 问题提出

“环境教育”的概念最早是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会议强调环境教育是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式和非正式教育中、在校内和校外教育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知识、环境理念、环境实践。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世界各国开始将环境学与环境教育当成专业学科引入到高校以及中小学课程中去。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教育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环境教育是国家、社会团体、个人、企事业单位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向大众传播环境知识与技能、培养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的总和。环境教育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使得人们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明白环境教育“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做”三大问题,切实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的有机统一。高校环境教育就是突出高校在环境教育理念探索与工作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与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指导环境教育实践,通过“教室–校园–宿舍”三大空间维度的有机结合将环境教育分别贯穿于“校园”、“教室”与“宿舍”的综合环境教育体系中去,充分体现其多元一体、立体化、互动联动的特点,形成“校园–教室–宿舍”三大空间内的共同影响,积极带动全校师生引导全社会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最终达到环境教育的整体空间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但近年来,“PM2.5、雾霾天气”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必须进行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切实做到“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作为林业大省,福建省在环境方面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发展优势,但近年来全省环境水平正在逐步恶化。2010酸雨出现频率为43.0%,较上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2011年酸雨出现频率为43.9%,较上年上涨0.9个百分点;2012年酸雨出现频率为47.4%,较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区市优、良天数比例为99.4%,较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2013年酸雨出现频率为48.0%,较上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2014年,福建省环保厅检测23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出现酸雨[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福建省环境状况正在逐步恶化,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地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建设上升到了国家任务的层次,充分说明了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治理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作为福建省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高等院校积极探索环境教育有效模式对于推动全省环境教育的不断发展,建设环境大省意义重大。宏观层面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加合理的环境教育政策,更好地协调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微观层面可以促进各行动主体之间资源的有效结合、相互协调,充分发挥行动参与者的能动性,更好地落实好环境教育政策,达到宏观层面政策制定与微观层面政策落实有效结合。

2. 福建省高校环境教育现状

2.1. 取得的成就

福建省将生态文明大省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就环境教育及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多样化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61.36%,水土流失面积比重下降到6%,城市规划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提高到20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 。福建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全民形成了较强的生态环境报护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福建省高校承担着环境教育理论研究和环境教育实践调研的责任,高校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尝试,理论基础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积极深入地方考察实际情况,为当地环境保护做出长远规划,为环境教育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引领带动整个社会环境教育的发展。截至2014年,福建省已经拥有14所国家级绿色学校和97所省级绿色学校,区、市、县级绿色学校1554所。长泰、南靖、德化、南安、永春、泰宁等6个县(市)通过国家生态县(市)考核验收。泉州、厦门命名为省级生态市,39个县命名为省级生态县。

2.2. 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探索过程中也有不尽完善之处。为了更好地了解现阶段福建省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我们选择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简单的社会调查。首先,小组调查人员在各大学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针对大家关心的环境教育问题进行非结构式访谈,通过这种方式将开放问题封闭化并制成问卷。其次,选择福州大学随机发放50分问卷进行试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进一步完善问卷。最后,在得到各学校教务处的同意与支持下,以全校学生为抽样框,从中计算机随机选取100名学生进行集中填写形式的问卷调查。在整个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以确保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整个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56份。与此同时,访谈人员对各校教学办部分老师进行半结构化访问,了解了更深层次的信息。通过对问卷数据与访谈进行分析,总结出当下福建省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环境教育整体不平衡

环境教育整体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各学校之间因本身定位不同(985、211、普通本科、专科),环境教育投资不平衡导致在师资设施等诸多方面的欠缺与不足。针对学生对所在大学环境情况的看法这一问题,我们分别对福州大学(211)、福建师范大学(重点本科)、福建工程学院(二本)、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校(专科)进行问卷调查。福州大学学生认为学校环境情况好以上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9.2%,认为差、非常差的占到30.8%;福建师范认为学校环境好以上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54.5%,认为差、非常差的占到55.5%;福建工程学院认为学校环境好以上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42.6%,认为差、非常差的占到57.4%;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校认为学校环境好以上的人数占到总人数17.7%,认为差,非常差的人数占到总人数82.4%。对每个学校学生对于本校环境水平求均值,对比数据发现学校学生对本校环境情况满意度与学校教育水平呈正相关,深入分析可以得出211,重点本科在师资,设施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而普通专科类学校一般采用自主办学模式,资金来源单一,可以利用的资源也相对较少。这就使得了不同学校环境教育水平的差距较大,从而导致了高校环境教育整体上的不平衡。

2.2.2. 高校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目前,福建省高校环境教育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学生的环境意识相当薄弱。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有44.9%的人认为当下环境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意识薄弱,在问到是否了解绿色学校的概念时,只有12.6%的人非常了解,23%的人不了解。在日常生活购物中,48%的人没有使用纸质购物袋的习惯,只有18.8%人会选择使用纸质购物袋。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参加环保活动的学生只占到30.9%,16.6%的学生从不参加,31.7%的学生偶尔参加。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环境意识仍然很薄弱,不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利害关系,不知道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更无须谈何为环境教育,如何正确进行环境教育等相关问题。

2.2.3. 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高校环境教育理念腐朽陈旧,缺乏一定的创新,不能适应新时代环境教育的新要求。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环境知识了解得相当薄弱。在回答“您认为在高校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有意义吗?”这一问题时,仅仅只有38.5%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开展环境教育很有意义,有41%的人认为意义一般,还有20%的受访者认为没什么效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除了前文提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外,环境教育理念的落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学校在环境教育中还是按照老理念教育学生,理论方面“空喊口号”现象比较严重,而缺少理论的创新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忽视环境教育并且环境教育理念滞后,由此可见,创新环境教育理念是今后环境教育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

2.2.4. 环境教育缺乏实践性,参与程度较低

无论是在校外环境教育、还是学校环境教育,福建省总体的环境教育方式缺乏实践性,受教育者实践参与水平较低。当被问到“你参加环境保护或环境教育的宣传活动吗?”这一问题时,有48.3%的学生很少参加环保活动,其中16.6%的学生从不参加环保活动。换句话说,目前环境教育的方式缺乏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环境现象不够关心,高校学生的环保实践活动也存在着很大问题。 目前的环境教育活动脱离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实践需要,许多学校对于学生参与实践、助力环保的愿望没有积极的引导,更没有积极的采取行动。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财力去开展与就业率、考试无关的环境教育。一方面,在学校管理领导层排斥甚至放弃环境教育心理的影响下,绝大部分的学校就很少甚至从不进行环境教育方面的任何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只有很小部分的教师会在课堂上主动穿插环境知识,这与很大部分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渴求形成了太大的反差。

2.2.5. 环境教育投入不够

通过走访高校主管部门发现,全省高校环境教育投入,大体上包括资金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人力上,由于师资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高校缺乏足够的人员从事环境教育工作;在物力和财力上,则主要表现为政府在环境教育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境教育资金匮乏、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福建省自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以来,虽然政府和社会投入到环保方面的经费在连年增加,但是总体上主要是用在污染治理和改进技术方面,对于环境教育的专项投入严重不足。

2.3. 问题存在原因

高校环境教育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再到评估和反馈,需要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与各环节统一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第一,福建省的环境教育只是笼统的以提高受教育者环境意识为目的,缺乏成体系的理论指导,各实施主体间条块分割现象严重,责任不清,职责不明;第二,各个主体只重视某一环节,缺少环境教育的整体把控,缺乏一套系统的行动安排;第三,高校环境教育形式化严重,缺乏持续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已经成为发展福建高校环境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障碍,纵观福建省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现实问题分析,借助深入的实际调研,我们发现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运行模式是目前解决福建环境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探索建立一套成体系的环境教育运行模式就成为今后解决环境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

3. 高校“三元空间”环境教育模式的提出

3.1. 内涵分析

环境教育是理念与实践的统一,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前提,有效的实践是环境教育的目的,理论与实践分离是当下我国环境教育的主要缺陷。基于环境教育基本理论,从目前福建环境教育的现实出发,我们提出“三元空间”高校环境教育模式,以期推动福建环境教育的飞速发展。所谓“三元空间”环境教育模式就是指将环境教育分别贯穿于“校园”、“教室”与“宿舍”的综合环境教育体系。其特点是:多元一体、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体化、互动联动,形成“校园—教室—宿舍”三个空间内的共同影响,最终达到环境教育的整体空间效果(如图1)。

在对福建省环境教育现实问题的分析基础上,结合福建省具体情况,我们提出了“三元空间”模式,该模式提出了多元一体、环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互动联动教育体系,对与解决当前环境教育问题有重大意义。

首先,三元空间模型弥补了传统高校环境教育不足。传统的环境教育局限于某一部分,就某一个问题来进行环境教育,缺少从整体上的动态把握,“三元空间”模式突出了环境教育的整体性;其次,立体化的互动互联教育体系创新了环境教育的形式。传统的环境教育多是授课式、灌输式的普及环保知识,并未真正起到环境教育的目的,环境教育缺乏实践性。“三元空间”模式提出的“校园、教室、宿舍”一体化理念,将环境保护理论教育与生活实践密切的结合在了一起,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最后,“三元空间”模式为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三元空间”模式借鉴卢卡斯模型,提出在环境中进行情景化教育,最终实现受教育者自身环境综合素质的提升。该模式的创新体现高校的在环境教育的带头作用,高校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是各行各业的研究者、决策者和行动者,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动对未来环境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将产生重要影响,

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的两难局势,我国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面对新政策,新形势,高校必须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担负起环境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重任。“三元空间”模式的提出,旨在探索出一种新型的、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环境教育模式,为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3.2. 高校“三元空间”环境教育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3.2.1. “三元空间”环境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多中心理论是创立福建“三元空间”环境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是以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夫妇为核心的公共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提出并发展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取材于美国

Figure 1. The model of “three dimensions”

图1. 三元空间模式图

现实的公共行政实践,但是也加入了必要的理想化成分,因此可以称为是一种理想类型[3] 。多中心理论可以用于分析宏观的国家层面的公共经济问题,也可以用于分析微观层面的社区公共物品的供应问题。当然也可以借用多中心理论分析福建省高校环境教育的模式创新问题,并依此而提出“三元空间”环境教育模式。

3.2.2. 福建“三元空间”环境教育模式构建的现实依据

1) 基于教育者活动空间视角

从受教育者一生的生存和活动空间而言,受教育个体一般在家庭,社区或学校某一场所或场所之间活动。具体来说,个体从家庭出生,接受家庭环境教育的熏陶和教育,步入学校参与“绿色学校”环境教育的活动并接受“绿色学校”系统化的环境教育。与此同时,每一个个体从学校回到家庭、进入社会某一领域或进入某个社区工作或生活,这样每位个体会同时受到家庭和社区的环境教育计划实施和教育实践的影响。而高校大学生群体,其生活特点是经常出入于校园、课堂、宿舍之间,“三元空间”模型可以涵盖大学生在校所有活动区域,使学生无时无刻的接受环境教育,与其说“三元空间”模式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如说是对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基于高校环境教育意义视角

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能源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我国已经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形成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福建省作为森林大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一直是全国的典范,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环保意识还未深入人心,尤其是作为人才摇篮的高校缺乏环境教育体系建设。如何探索出符合福建省特色,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的高校环境教育理念还需要在不断地探索摸索中前进。

3) 基于环境教育发展的视角

2014年4月28日,福建省2014年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在福州市召开,在总结过去一年环保总体情况的同时,也对未来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新的安排规划。省环保厅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环境工作要积极整合资源、开拓创新,要加强横向联系、上下联动、充分整合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在以后的环境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重视运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活动。同时还要加强文化、教育、社会团体、公众和环保NGO组织的横向联合,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环保[4] 。

4. 高校“三元空间”环境教育模式的构建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英国著名环境教育学者卢卡斯提出的环境教育模式就是其所倡导的“关于环境教育”、“为了环境教育”和“在环境中教育”。在这一环境教育模型中,三者是一个统一于整体化的环境教育模式。在教育过程中,“经验”、“关注”和受教育者的“态度”共同作用于受教育者个体自身,最终实现受教育者自身环境综合素质的提升。从卢卡斯的教育模式出发,研究福建高校环境教育的模式创新,分别从学校、教室和宿舍三个空间各自的教育模式创新入手,探讨“教室—校园—宿舍”三元空间的统一体的环境教育模式。

4.1. “绿色教室”项目

4.1.1. 绿色教室的内涵界定

绿色教室旨在将环境知识和环境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对环境知识的普及让我们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即“是什么”问题;通过环境理念的传输使我们明白应该如何看待并积极应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即“应该如何看待”的问题。绿色教室项目是“环境教育”概念前两项内容的集中体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科学的理念作指导,才能取得满意的实践结果。

4.1.2. 绿色教室理念

1) 体验式情境互动

在这里我们借鉴社会学中“情景互动”概念,“情境互动”强调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与外界情境的互动。体验式情境互动就是要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展教育主题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注意认识自然环境的瞬息万变,学会欣赏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通过自然环境创设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对环境、对周围环境的关爱之情。

2) 学科间教学互动

生态学领域学者指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界都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处在生态系统之中,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人类的行为会直接间接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循环。我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都与生态系统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大学学科中,自然类、理工类本身就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人文学科的发展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当下, 环境问题也成为社会问题进入人文学科讨论的范围。因此,在大学课堂中老师需要在讲授本专业的同时融入环境教育的理念。并且结合我省“和谐海西”的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积极更新环境教育理念,培养新一代人才,更好地指导我省的“创绿”工作。

4.1.3. 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

1) 完善学校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环境教育课程开发关系到受教育者能否形成有符合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应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在课程设计上,根据在每个学习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有所侧重。高校学生则已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因而在课程设计中应考虑环境教育内容的生态性、科学性,在课程设计中应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入手,强调认知目标的内容,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有科学依据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的形成。

2) 积极革新师资培训方式

在师资培训方面,继续开办覆及全省的“绿色学校”负责人培训班。同时,还可以根据当前福建省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状况编写相关培训教材,并开展定期的培训指导和交流活动,增进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3) 引入网络环境教育

网络环境教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需要。网络环境教育旺盛的生命力、不断丰富和拓展的潜力使其成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例如国外开发的名为ELETKIS软件,可以通过输入数据来进行在线环境教育,定期通过互联网传递环境数据,向所有用户传播环保知识[5] 。与此同时,瑞典通过开展环境小硕士项目,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参加瑞典隆德大学生物和环保知识方面的学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环境知识面,还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6] 。

4)创新“高校教育—体验学习”循环模式

创新学校教育模式,是打造绿色学校的关键所在,在学校管理方面,以循环经济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绿色管理。绿色学校强调要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活动的始终,例如学校积极调整师生的消费行为,引导绿色消费,避免铺张浪费;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实现垃圾减量化;进行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教育,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加建中水回用工程,实现校园废水的循环使用;扩大校园绿化面积,建设生态校园等。通过广大师生参与,实现在活动中感受、在感受中受教育并进一步转化为行动。

4.2. “绿色校园”计划

4.2.1. 绿色校园内涵分析

“绿色校园”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即环境教育“怎么做”。“绿色校园”是在校园生活空间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做到“在环境中教育”。“绿色校园”的目标就是要在校园内倡导“绿色文化”、“绿色文明”,号召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绿色校园建设,从而在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受教育者走向社会后的潜意识和行动指导[7] 。国内学者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分析“绿色校园”的内涵,认为“绿色校园”即在校园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校园[8] 。“绿色校园”是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的具体体现,是21世纪学校环境教育的新方法。

4.2.2. “绿色校园”项目建设

校园是学生日常活动和社交的场所,绿色校园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深化环保意识,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在充分分析高校校园的特点基础上,我们将绿色校园的实施分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部分。硬件设施建设是学校在校园规划时考虑到生态因素,改变以往环境为人服务的理念,建立“环境友好型校园”。在校园道路规划时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建立校园自行车服务系统,师生凭证件即可免费试用;与此同时,严格控制校园内机动车数量,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校园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社团组织和班级为基础,在学校的引导下学校社团组织定期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比赛,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寓教于乐,普及环保知识。同时,社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4.2.3. 绿色消费校园建设

学校相当于一个小型社区,人口密度大,一方面,校园作为学生生活交往的场所,替代了社区商业消费的功能,为学生提供生活消费的所有需求;另一方面,校园又不同于社区,校园里的学生群体有很强的同质性,大多为18~25岁的青年群体。青年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有着很强的可塑性,青年时期正是认识世界,建立世界观的关键时刻,青年群体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敢于尝试新事物。正因为青年群体的这些特点,绿色消费校园建设也成为了可能。从生态学角度来分析,一个完整的消费行为包括:资源的选择、资源的利用以及消费垃圾的处理,创建绿色消费校园,也可以参照生态消费的理念。在消费时选用清洁的、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小的资源,例如学校食堂统一使用可降解餐盒、超市用纸质购物袋的代替塑料购物袋等。在生活物品的使用过程中提高物品的利用率,杜绝浪费行为,重视物品的二次利用等。

4.3. “绿色宿舍”项目

4.3.1. 绿色宿舍的内涵分析

“绿色宿舍”旨在通过你具体实践传播绿色理念,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实践中学习理论、发展理论,并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融入环保创新元素,打造全新的“绿色宿舍”。大学生活中,寝室是高校学生日常起居之所,现在大学生宿舍中充斥着各种现代科技文明产物,却少了一丝自然的气息。通过“绿色宿舍”建设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学习到的环保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充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3.2. 特色活动

1) 宿舍“绿色账户”计划

“绿色账户”参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银行储蓄行为,以宿舍为单位在全宿舍社员一致同意的基础上,签订承诺书并开设绿色账户,由社区委员会统一管理。开通绿色账户的宿舍将日常生活中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或者充分利用后,在绿色账户上进行登记。社委会定期派志愿者对宿舍垃圾回收物进行收集,并对每次收集做记录,定期向表现出色的宿舍回馈环保礼品(如绿色植物,便携式购物袋等)。社委会每一个月进行一次绿色账户更新并评出“VIP用户”,并向“VIP用户提供奖励,激励更多的宿舍加入到“绿色宿舍”活动中来,共同创建绿色宿舍文化。

2) 绿色宿舍建设

宿舍是学生休息、生活的场所,宿舍环境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绿色宿舍的建设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场所,同时融入环保理念,使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我们的绿色寝室活动中来,环保行动从身边开始,从自己做起,通过此活动宣传低碳生活方式,让低碳生活成为广大学子的内在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节约水电,废旧物品循环利用的意识。

对参与绿色寝室活动的寝室每月进行用水量和用电量的登记,并每月进行排名,在年终时进行一次总排名,并且对排名前列的寝室给予绿色寝室标兵的荣誉称号和奖励小盆栽、生活用品等。

5. 结束语

201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我们的现代化,不能让车水马龙的喧嚣、雾霾围城的迷惘,淡漠了田园的乡愁,湮没了绿色的生机。“新四化”增至“新五化”,强调的正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9] 。环境问题的解决在于进行系统有效的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提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而环境教育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带头示范作用,“三元空间”模式的提出,弥补了以往环境教育存在的缺陷。“三元空间”模式的提出是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一次创新性探索,它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为下次实践积累经验,最终助力我国高校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

基金项目

此为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项目研究,《福建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模式构建研》(JA12521S);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FJCGZZ12-023)。

文章引用

冯 杰,程令伟. 高校环境教育新模式浅析—以福建省为例
Analysis of New Mode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ake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可持续发展, 2016, 06(01): 55-64. http://dx.doi.org/10.12677/SD.2016.6100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2014福建省环保厅年度环境状况公报[R]. 福州: 福建省环保厅, 2014.

  2. 2. 蔡德奇, 王开明. 论生态省建设[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102-103.

  3. 3. 刘伟红. 多中心理论视野下的社区发展路径分析[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12): 88.

  4. 4. 2014年福建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C]. 福州: 福建省环保厅, 2014.

  5. 5. Mihaescu, M.C. (2012) The Design of eLeTK—Software System for Enhancing On-Lin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2012 Fede-rated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Wroclaw, 9-12 September 2012, 739-744.

  6. 6. 厦门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 厦门循环经济百例[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 208.

  7. 7. 王友珍.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4): 67-71.

  8. 8.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S].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 2013.

  9. 9. 中共中央政治局.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