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08  No. 04 ( 2018 ), Article ID: 27330 , 8 pages
10.12677/SD.2018.84034

Review on Urban and Rural Function in China since 1990

Yanhua He, Wei Wang, Shuguang Fan, Guohua Zhou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Oct. 3rd, 2018; accepted: Oct. 23rd, 2018; published: Oct. 30th, 2018

ABSTRACT

Urban-rural functional research mainly includes urban function research, rural function research, and relationship of urban and rural function research. The paper uses the Citespace V software to explore the hot topics of urban function and rural function research by using its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function; based on paper reading, types of urban and rural function, function evaluation and zoning,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function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urban and rural function were reviewed.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and insufficiency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follow-up research of urban-rural function was looked into.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relation and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fun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collaborativ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rural function.

Keywords:Urban Function, Rural Function, Review, Citespace

1990年以来中国城乡功能研究综述

贺艳华,王伟,范曙光,周国华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3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23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30日

摘 要

城乡功能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研究、乡村功能研究以及城乡功能关系研究。借助Citespace V软件,利用其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探讨了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研究的热点领域;基于文献阅读对城市与乡村功能类型、功能评价与功能分区、功能转型与功能演化、功能结构与空间分异以及城乡功能关系研究等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了相关研究进展与不足;并对后续城乡功能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应加强城乡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作用机制的研究,为城乡功能协同转型提供基础。

关键词 :城市功能,乡村功能,综述,Citespace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和乡村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当前城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57.35%。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快速转型 [1]。城市由以往的封闭的局面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群;乡村由以往的粗放型农业生产转换为现代新型农村,表现在经济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社会构成上农民的分化,聚落从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乡村文化的转型等 [2]。无论城市转型还是乡村转型,都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综合要素的转型与更新 [3],其内容包括形态转型、制度转型与功能转型等,而功能的转型是城乡转型的内在要求与根本动力,形态与制度的转变最终是为了功能的完善。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与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4];而城市功能是城市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功效与作用,或者说城市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作用的关系或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能力、功效和作用 [5];乡村功能是指乡村为满足乡村居民各种需求所提供的各类服务的总和,涉及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 [6]。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与乡村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各自承担着自身的功能,相互补充,不可替代。因此,城乡功能研究不仅包括城市功能研究与乡村功能研究,更应该重视城乡功能关系的研究,从而为城乡功能的协同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Citespace是一个用于探测科学文献发展趋势及模式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可用于分析各个研究领域的国家分布、核心机构和期刊、演化路径、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沿等。借助Citespace V软件,可以将大量的科学文献数据转换成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能够显示科学文献中知识单元与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与衍生等诸多隐含的复杂关系 [7]。由于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描述 [8],对研究领域内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方向。因此本文利用其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来探讨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是为了避免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工具的片面性 [9],此处结合传统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城市功能、乡村功能以及城乡功能关系等方面的成果,总结其已有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2. 基于知识图谱的城乡功能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主要以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作为数据源,对1990年以来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区域研究、社会学等学科有关城市功能转型与乡村功能转型方面的论文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以分析其研究热点领域。

2.1. 城市功能转型研究热点

我国有关城市功能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与城市设计规划有关;到20世纪90年代,城市的功能变迁受到关注;200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从经济、社会、历史等不同角度对城市功能转型的背景、意义、内涵、存在问题、影响因素、运作机理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CNKI平台以“城市功能”为“主题”对1990年以后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筛选出相关重点文献500篇,并利用Citespace V分别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1990~2017年,时间切片Slice = 1,聚类词源为Title、Keywords,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词频为前30的文献,生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1)。由图可知,1990年以来,有关城市功能转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功能联系与城市流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研究、城市功能定位研究等多个方面,其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城市群以及世界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老工业城市等。

2.2. 乡村功能转型研究热点

乡村地理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乡村转型与重构、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人居环境、乡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乡村空心化与土地整治、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等领域的研究,乡村功能研究也逐步被关注。本文基于CNKI平台“乡村功能/乡村地域多功能”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筛选出有关乡村多功能、乡村功能转型、乡村功能重构、乡村土地利用功能、乡村景观功能等相关重点文献384篇,并利用Citespace V分别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1990~2017年,时间切片Slice = 1,聚类词源为Title、Keywords,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词频为前30的文献,生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2)。由图可知,1990年以来,乡村功能转型研究的主要围绕乡村旅游、乡村景观、乡村规划、乡村性、乡村活化、乡村复兴、乡村治理等内容展开,在研究深度上已逐步由评价转向机制分析,尤其是城镇化与城乡关系发展对乡村功能转型的影响。

Figure 1. Clustering knowledge map of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functions based on keywords, CNKI 1990-2017

图1. CNKI 1990~2017年城市功能转型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Figure 2. Clustering knowledge map of rural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based on keywords, CNKI 1990-2017

图2. CNKI 1990~2017年乡村功能转型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3. 基于文献阅读的城乡功能研究内容分析

3.1. 城市功能研究

1990年以来有关城市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分类与评价、城市功能转型与功能演化、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城市功能分类研究作为城市功能研究的基础,起步较早。受周一星有关全国城市工业功能分类的研究成果影响 [10],1990年以来的城市功能分类及评价由定性转向定量。李广东从土地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功能综合的视角构建了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分类体系,并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基础系统整合空间功能价值量核算函数群,通过纵横对比的方法确定空间功能主导类型 [11]。于涛方依据人口普查数据,采用计量方法对中国城市的功能格局及功能转型进行了分析 [12]。

针对一些重要或者特殊城市的功能定位与转型研究一直受学术界关注,尤其是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功能转型,张文忠、曹靖、余建辉等学者作了大量研究 [13] [14] [15]。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者们更加关注信息化、全球化、去工业化背景下的城市功能转型,城市功能从部门专门化向功能专门化转变,并呈现出全球化、柔性化、复合化、宜居化、可持续化等特征 [16] [17] [18]。为了更好的解释城市功能转型过程,学者们围绕城市功能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虞虎以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工业区为例,分析了大都市传统工业区的发展特征及其与城市功能演化的对应关系 [19]。马佐澎运用廊道效应原理分析了交通系统“快速化”背景下长春市各级交通路线对城市功能用地演替的作用效应关系 [20]。

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城市功能的变化引起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又促进了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21]。对于城市功能转型和空间重构的关系,孙博从微观视角选取城市贫困空间、城市扩展新区以及城市单位社区对长春市不同地域城市功能空间的耦合特征进行了研究,为长春城市功能空间优化提供了对策 [22]。申庆喜、李诚固、周国磊等学者对城市功能空间扩展展开了研究,阐释城市空间扩展及城市功能集聚与扩散的内在关系 [23] [24]。城市群尺度下的城市功能研究一直受到关注。陆大道根据京津冀三地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 [25];马燕坤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以我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逻辑分析了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工形成的演进过程 [26];蒋自然采用综合指数评价、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2004~201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门户功能的演化过程及驱动机理 [27];齐讴歌运用空间功能分工指数对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进行了测度,对城市群之间区域功能差异进行了分析 [28]。基于流强度和网络分析方法的城市群地区功能联系研究成为学术热点 [29]。

3.2. 乡村功能研究

1990年以来我国有关乡村功能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内涵、功能类型及分区、多功能评价及空间分异、功能转型及演化规律等方面。刘彦随 [4] 等对乡村功能内涵做了界定,认为乡村功能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特定乡村地域系统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内,通过发挥自身属性及与其他系统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对自然界或人类有利作用的综合特性。

关于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划分,早期主要以经济功能分区为主,之后逐步拓展到生态功能评价、社会功能评价。刘玉、刘彦随从功能和属性相结合的视角对乡村功能进行了综合分类,将乡村功能分为生态环境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三个一级功能,在此基础上,再分为9个二级功能 [30];林若琪、蔡运龙基于景观多功能性的概念,将乡村功能分为生产型——经济功能、生活型——社会文化功能、生态型——环境资源功能 [31];徐清、史玉丁等学者则从旅游地理的视角将乡村功能划分为居住功能、旅游服务功能、解决就业功能、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功能、对文化资源的传承功能 [32] [33]。

乡村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34],近年众多学者运用层次聚类法、K-mean法以及BP神经网等方法,针对特定地域对乡村地域功能及其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唐林楠以北京1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以农业多功能、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多功能等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构建北京市乡村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乡村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旅游休闲五项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 [35];谭雪兰通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分析长株潭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 [6];洪惠坤以重庆乡村空间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空间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重庆市不同地区乡村空间功能值地区差异特征,并划分了乡村空间多功能类型 [36];李平星以江苏省为例,研究县域尺度乡村地域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的空间差异,识别了江苏省各县市区主导功能类型 [37]。

有关乡村功能转型方面,学者们开始关注乡村功能演化规律及其多功能性 [30] [31] [38] [39] [40]。刘自强基于城乡地域功能的差异,将乡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与两次转型,认为在维持生计型乡村发展阶段,乡村地域主导功能是聚居与提供就业;在产业驱动型乡村发展阶段,乡村地域主导功能是工业化稳定发展的保障功能;第三阶段是多功能主导型乡村发展阶段,乡村地域主导功能多元化发展 [39]。唐承丽认为生活质量导向下乡村聚落空间功能优化重点在于提升生计维持型功能,整合产业发展型功能,植入品质提升型功能 [41]。快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区域工业化推动了乡村功能的转型。龙花楼认为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演变,乡村地域系统是在一定乡村地域范围内,由自然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文化习俗等各要素交互作用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42],所以农村地域系统的要素组合和结构状况,决定了农村地域的功能属性和功能强度,并制约着地域功能演化的方向与趋势。

3.3. 城乡功能关系研究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二者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城乡关系研究也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城乡功能关系研究也有所涉及。王艳飞、刘彦随等学者认为城乡协调发展不仅是城镇系统与乡村系统间的关系特征,也包涵城乡发展转型过程中要素、结构、功能、政策等的协调,功能层是城市与农村参与区域间及城乡间分工与协作的主导功能与定位。城乡关系通常经历城乡分化、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等几个阶段 [43],城乡功能关系也大致经历了城乡功能分离到城乡功能融合的阶段。随着城乡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城市要素与乡村要素之间的流动也逐渐加快,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二者互馈。周国华、贺艳华等认为农村聚居功能组织与空间关系深受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的推进促进了农村聚居功能逐步由均质同构走向异质多样,除农业生产功能、居住功能外,乡村聚落的游憩功能、交往功能越来越成为农村聚居生活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在农村聚落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44] [45];而城市群地区乡村地区功能多样性相比于其他地区则更为明显,兼具有农产品生产功能、居住功能、生态功能、休闲服务功能以及对城市空间增长的限定功能等 [46]。刘玉对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过渡的地带城乡结合部进行了研究,认为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的附属区,既接纳了城市转移出的一些必要功能,同时又具有基于农业景观之上的生态、休闲、娱乐与美学等功能 [47]。李平星从政策因素分析了城镇化对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影响,长期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地区大量占用耕地和生态空间用于开发区建设和城镇扩张,因而生态保育和农业生产功能受到较大制约 [48]。宋志军通过对非农业生产功能、现代农业生产功能、社会服务和保障功能、生态服务功能、景观与休闲功能5种城乡功能在空间上的组合和演变进行分析,验证了多种城乡功能融合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 [49]。

4. 研究评述及展望

4.1. 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学术界在城市功能、乡村功能以及城乡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趋势。城市与乡村功能类型研究、功能评价与功能分区、功能转型与功能演化、功能结构与空间分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尤其是,全球城市、生态城市、弹性城市的提出以及对城市舒适性、可持续、生活质量、吸引力、可达性、包容性、公平性目标的关注,体现了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功能转型的主要方向;城市功能专业化基础上的城市群地区功能联系的网络化研究,表明了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城市群研究的重要方向;乡村多功能性、乡村性的研究,有利于更客观的认识乡村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在方法层面上,指标评价法以及相关数学模型已被大量应用到城市功能专业化测度、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及分区评价、乡村性评价等方面,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使得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更好地诠释了城乡地域系统功能结构特征与演化规律。

不过以往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往关于城市功能或者乡村功能的研究较多,而二者相互关系的研究虽有涉及但相对较少,关于城乡功能关系的研究也更多的关注城市发展对乡村功能空间的影响,而对于乡村在区域发展中的功能角色和作用需要进一步思考;以往更多的是从城市或者乡村两个方面分别研究其功能分类、评价及演化趋势等问题,从城乡整体层面对城乡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相互作用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并不充分;以往关于城市群功能的研究,则更多的强调城市在支撑地区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更多的关注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与联系,对于城市群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功能联系的研究有待深入。

4.2. 研究展望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城市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城乡发展步入新时代,城乡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地变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而城乡结构的转型与城乡制度的转型,最终都是为了完善的城乡功能,城乡功能转型研究是城乡转型研究的重要命题。城市和乡村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城市具有乡村无法替代的工业生产、信息服务、科技创新等功能,乡村具有城市无法替代的农业生产、生态调节、休闲服务等功能,二者存在明显差异且紧密关联,促进城乡功能的协同转型对于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充分吸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城乡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与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探索城乡功能协调转型的趋势、机制以及调控路径的研究,从功能视角诠释城乡协同转型机制,以进一步拓展城乡转型研究内容并丰富其理论,在清晰认知城市与乡村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分工基础上,促进城市功能转型与乡村功能转型之间的相互协调。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BB179);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4B1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45)。

文章引用

贺艳华,王 伟,范曙光,周国华. 1990年以来中国城乡功能研究综述
Review on Urban and Rural Function in China since 1990[J]. 可持续发展, 2018, 08(04): 296-303. https://doi.org/10.12677/SD.2018.84034

参考文献

  1. 1. 刘彦随, 杨忍. 中国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格局测度[J]. 地理学报, 2015, 70(2): 248-256.

  2. 2.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1019-1030.

  3. 3. 张鸿雁, 陈然. 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功能转型与实现途径——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2): 54-60.

  4. 4. 刘彦随, 刘玉, 陈玉福.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J]. 地理学报, 2011, 66(10): 1379-1389.

  5. 5. 刘社建. 城市功能转型与功能创新探讨——以上海为例[J]. 区域经济评论, 2013(2): 120-124.

  6. 6. 谭雪兰, 于思远, 陈婉铃.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评价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203-1210.

  7. 7. 陈悦, 陈超美, 胡志刚.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使用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16.

  8. 8. 范曙光, 贺艳华, 周国华. 2000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20): 207-211.

  9. 9. 贺艳华, 李民, 宾津佑. 近10年来中国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2): 219-230.

  10. 10. 周一星, R.布雷德肖. 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J]. 地理学报, 1988(4): 287-298.

  11. 11. 李广东, 方创琳.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1): 49-65.

  12. 12. 于涛方, 顾朝林, 吴泓. 中国城市功能格局与转型——基于五普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5): 13-21.

  13. 13. 张文忠, 余建辉, 李佳.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和机理解析[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1): 92-100.

  14. 14. 曹靖, 张文忠.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产业功能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8): 1216-1226.

  15. 15. 余建辉, 张文忠, 王岱.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测度研究[J]. 资源科学, 2013, 35(9): 1812-1820.

  16. 16. 顾朝林.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J]. 城市规划, 2006(3): 26-31.

  17. 17. 魏宗财, 甄峰, 席广亮. 全球化、柔性化、复合化、差异化: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演变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 33(6): 48-52.

  18. 18. 张文忠. 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J]. 地理研究, 2016, 35(2): 205-213.

  19. 19. 虞虎. 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对城市功能演化的影响[J]. 经济地理, 2016, 36(11): 214-223.

  20. 20. 马佐澎, 李诚固, 张婧. 长春市各级交通路线对城市功能用地变化的作用效应关系研究[J]. 地理研究, 2016, 35(9): 1687-1700.

  21. 21. 陈振华, 陈珊珊. 湖北荆门城市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J]. 规划师, 2012, 28(12): 28-32.

  22. 22. 孙博, 程淑佳, 于国政.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长春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4): 519-527.

  23. 23. 申庆喜, 李诚固, 马佐澎. 基于服务空间视角的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扩展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2): 274-282.

  24. 24. 周国磊, 李诚固, 张婧. 2003年以来长春市城市功能用地演替[J]. 地理学报, 2015, 70(4): 539-550.

  25. 25. 陆大道.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 265-270.

  26. 26. 马燕坤. 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工形成的演化模型与实证分析[J]. 经济管理, 2016, 38(12): 31-46.

  27. 27. 蒋自然, 曹有挥, 叶士琳. 长江三角洲地区门户功能演化与驱动机理[J]. 地理科学, 2017, 37(7): 987-996.

  28. 28. 齐讴歌, 赵勇. 城市群功能分工的时序演变与区域差异[J]. 财经科学, 2014(7): 114-121.

  29. 29. 赵渺希, 吴康, 刘行健. 城市网络的一种算法及其实证比较[J]. 地理学报, 2014, 69(2): 169-183.

  30. 30.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内涵及其政策启示[J]. 人文地理, 2011, 26(6): 103-106 + 132.

  31. 31. 林若琪, 蔡运龙. 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 人文地理, 2012, 27(2): 45-49.

  32. 32. 徐清. 旅游型新农村功能重构: 从木桶效应到图钉效应[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2): 89-97.

  33. 33. 史玉丁, 李建军. 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J]. 旅游学刊, 2018, 33(2): 15-26.

  34. 34. 谭雪兰, 欧阳巧玲, 于思远. 基于CiteSpace中国乡村功能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10): 181-187.

  35. 35. 唐林楠, 潘瑜春, 刘玉. 北京市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分异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2): 303-312.

  36. 36. 洪惠坤, 谢德体, 郭莉滨. 多功能视角下的山区乡村空间功能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J]. 生态学报, 2017, 37(7): 2415-2427.

  37. 37. 李平星, 陈雯, 孙伟.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学报, 2014, 69(6): 797-807.

  38. 38.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31-138.

  39. 39. 刘自强, 周爱兰, 鲁奇. 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转型与乡村发展阶段的划分[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6(4): 49-54.

  40. 40. 房艳刚, 刘继生.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J]. 地理学报, 2015, 70(2): 257-270.

  41. 41. 唐承丽, 贺艳华, 周国华. 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459-1472.

  42. 42. 龙花楼, 屠爽爽. 论乡村重构[J]. 地理学报, 2017, 72(4): 563-576.

  43. 43. 王艳飞, 刘彦随, 严镔.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6, 36(1): 20-28.

  44. 44. 周国华, 贺艳华, 唐承丽.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4): 515-524.

  45. 45. 贺艳华, 曾山山, 唐承丽. 中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13, 68(12): 1643-1656.

  46. 46. 贺艳华, 周国华, 唐承丽. 城市群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理论初探[J]. 地理研究, 2017, 36(2): 241-252.

  47. 47. 刘玉, 郑国楠. 城乡结合部功能定位与规划管理国际经验[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4): 33-38 + 51.

  48. 48. 李平星, 陈诚, 陈江龙. 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7): 845-851.

  49. 49. 宋志军, 刘黎明. 1988年以来北京郊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及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8): 1071-107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