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067 , 8 pages
10.12677/AE.2023.132073

浙江省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钱衡1,骆稼祥1,颜文婷1,赵月2

1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2绍兴文理学院数理信息学院,浙江 绍兴

收稿日期:2023年1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6日

摘要

思政课教学内容入脑入心,有利于推进思政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采用《在浙高校思政课开设现状调查问卷》,以5002名大学生为对象,对浙江省高校思政教育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较为满意,对思政课有较高的期待,思政课总体教学效果较好。但由于受到思政课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因素的影响,思政教育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将通过加强显隐性思政元素的整合开发,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进头脑”需要深入挖掘隐性思政元素,优化思政教学模式;遵循认知规律,提高学习兴趣;构建完整教学体系,促进知识衔接等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思政课程,现状调查,对策建议,浙江省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

Heng Qian1, Jiaxiang Luo1, Wenting Yan1, Yue Zhao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2College of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Information,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Received: Jan. 2nd, 2023; accepted: Jan. 30th, 2023; published: Feb. 6th, 2023

ABSTRACT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integrated into the mind, 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Zhejiang Universities, and takes 5002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objects to investig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Zhejiang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ve high expecta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overall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good.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uch factors as bor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to the mind”.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tap the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optim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follow the cognitive rules and improve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teaching system and promote the connection of knowledge, I put forward my own suggestions.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tatus Surve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Zhejiang Provinc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思政课是一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政课的作用至关重要。2022年8月,教育部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特别指出培养调动各类隐性思政资源的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展思政课堂,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1]。历经几年探索实践,各大高校在教育理念、结合路径、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有效成果,初步形成了全方位思政育人格局。然而,受到单一的教学模式和重理论的教学倾向的影响,浙江省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因此,本研究将基于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浙江省高校的5002份调研数据,探究当前浙江省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成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浙江省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2. 相关文献评述

针对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展情况,国内专家和学者开展了视角新颖、成果丰硕、颇具实践意义的研究,为高校思政课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纵观国内专家和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思政教育的现状、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以及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这三个角度展开。

关于思政教育现状的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多次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明确要求,随后引发了学术界对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研究的热潮。曹桢于2022年6月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机制探讨》一文指出,“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社会协同质量保障机制薄弱” [2];邵雅利于2018年3月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一文指出,“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同感较高,思政课教师素质受肯定,但存在深度不足,吸引力不够等问题” [3];袁振国于2021年3月在《苏州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现状、挑战与对策》一文指出,“十余年里,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统率人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一些机制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4]。总体而言,我国专家学者对思政教育现状的研究主要是从思政课程开展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关于思政教育改革路径的研究,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于2020年1月在《教学与研究》期刊上发表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方向和体系》一文中,针对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路径方向强调,“应深入理解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新背景新思维新要求,紧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初心,认真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思想维度、历史维度、学科维度、比较维度” [5];李海鹏于2022年10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上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困境、成因及对策》一文中,针对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的方法强调,“应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指导,建设顺畅协作机制,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等” [6];曹桢于2022年6月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机制探讨》一文中,针对完善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社会协同机制时建议,“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基于思政必修课的社会协同机制,进一步健全基于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协同机制” [2]。我国学者对思政教育改革路径的研究主要是从协作机制的构建、评价机制的完善以及新时代新要求的贯彻这三个方面来开展的。

关于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王丽娟于2022年10月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大学生意识形态认知现状分析——基于我国中部地区七所高校的调查》一文指出,“当前大学生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教学基本认同,但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育意义不甚理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姚利民于2019年9月在《大学教育科学》期刊上发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现状与提升策略》一文指出,“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比较重视价值观的培育,但相对忽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8];邵雅利于2018年3月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一文指出,“大学生在思政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方面认知度较高,但缺乏主动性,功利色彩较浓” [3]。由此可见,我国专家学者关于大学生对思政课程认识的研究,主要是从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情况和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反馈情况来开展的。

以上数据及相关研究主题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深化其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虽然高校思政课程开展情况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在研究过程中,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隐性思政元素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影响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以阐释性、定性的研究较多,实证性、定量的研究较少;二是思政课程对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影响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碎片化倾向较为严重,尚未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程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因此,本文在后续的讨论部分,将在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5000余名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就隐性思政元素对思政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和思政课程对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的影响这两方面做深入讨论,以期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思政课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浙江省高校思政课程开展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以浙江省高校在读本科生、专科生为调查对象,抽取不同年级、政治面貌和专业类别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院校涵盖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文科类院校以及医学类院校,涉及专业有教育类、经管法学类、理工农医类、文史哲/艺术类。研究共发出问卷51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2份,有效回收率为98.08%,问卷由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主体内容两部分组成。研究在查阅文献、收集分析相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思政教学理论、大学生认知特点与学生思政学习的亲身体验,将问卷主体划分为思政课教学现状、学生对思政课的期望和要求、思政课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三个维度。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后发现,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现状认可度总体较高、学生对于思政课有着较高的期望,思政课教学效果较好。部分问题采用Likert 5点自评式量表计分方式,如从“非常认同”至“不认同”5等级计分制。并已对相关选项进行赋值,分值越高,表示受访者在这一维度的认同度越高、评价越高、表现情况越好。如表1可知“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平均值为3.409;“学生的期望与要求”的平均值为3.866;“思政课的影响和指导人生选择”的平均值为4.147,三者的平均值均高于中间值3,由此可知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现状认可度较高、学生对于思政课有着较高的期望,思政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不利于思政课的学习,阻碍优秀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的结合。

Table 1. The average value of each dimension and the overall average valu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表1. 浙江省高校思政课程开展现状各维度平均值与总体平均值

3.2. 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根据表2可知,枯燥深奥的学习内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和与生活脱节的教学内容已成为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您认为目前高校课堂思政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的回答上,认为存在“教学内容冗长枯燥,学习兴趣薄弱”的学生占53.45%,其次认为“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学生主体性较弱”的学生占42.45%,认为存在“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实践性较弱”不足的学生占39.46%。在“从学生角度来看,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这个方面上,有高达70.59%的同学认为“理论知识枯燥难懂,难以激发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其次认为“教学方法较为陈旧,与学生互动较少”是主要影响因素的学生达到了42.71%,认为“教学内容对自身发展价值不大”是主要制约因素的学生有30.76%。思政课程往往阐述的是生活中的“大道理”,思政原理的严谨性一方面保证了理论的科学先进,但在另一方面也设置了较高的理解门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趣、有距离感,加上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拉大了思政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外化表现为学生思政学习效率低下,内在表现为对相关政策理论、社会发展规划的不认同。

Table 2.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the deficiencies

表2. 影响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不足

3.3. 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根据表3分析可知,问卷第5题“您认为目前高校课堂思政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中,54.35%的同学认为存在“教学内容冗长枯燥,学习兴趣薄弱”这一问题;在询问“您认为在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趣味性不强的情况”这一问题时,有82.38%的同学认为当今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模式趣味性不强的情况,由于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原理性的讲解必不可少,许多教师在上课时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引导技巧,往往只是将原理简单地全盘托出而不加以深层次的解释,缺乏学习兴趣以及理论知识存在的理解门槛容易造成教师单方面枯燥无意义的输出。

约有91%的受访者在“您认为隐性思政元素(如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活动等)相较于显性思政元素(思政课程)更利于提升学生的接受度”中,认为隐形思政元素更容易接受,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接受度。隐性思政元素往往蕴含在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景观之中,由于其特有的隐蔽性使得学生能够以一种更为放松的状态去对待,避免了显性思政教育中可能出现的枯燥说教,使学生先天对其持开放态度,因此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学习。

总体而言,直接方面来看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是影响思政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于隐形思政元素等贴合生活实际的对象有着较强的接受度与学习兴趣,由此可以得出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思政的最大动力。

Table 3.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表3. 学生学习兴趣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3.4. 思政教学体系的单一、不完整性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通过SPSS软件线性回归分析(图1)可知,“您认为在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趣味性不强的情况”的回归系数值为0.548 (t = 46.320, p = 0.000 < 0.01),意味着“您认为在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趣味性不强的情况”会对“您认为高校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存在一定的缺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同时,“您认为当前高校课堂思政教学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的回归系数值为0.309 (t = 26.560, p = 0.000 < 0.01),意味着“您认为当前高校课堂思政教学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会对“您认为高校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存在一定的缺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趣味性不强的情况”、“当前高校课堂思政教学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两个因素会对“高校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存在一定的缺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即思政课教学模式单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不完整会加剧专业课与思政元素融合中的问题。

Figure 1.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图1.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5. 学段间思政课的脱节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调节作用是研究X对Y的影响时,是否会受到调节变量Z的干扰。本研究通过对回收到的5002份问卷通过SPSS软件进行调节作用分析,以问卷第8题“您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有效衔接”为调节变量Z,以问卷第10题“您认为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为自变量X,以问卷第13题“您认为您所在高校教师实现了思政育人的目标”为因变量Y,探究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高校思政育人目标实现的影响时,是否会受到高校与高中思政课的有效衔接这一调节变量影响。

依据上述分析结果(图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一结论表明高中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衔接,在当前高校思政教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对思政课教学实现了思政育人目标的直接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即随着高中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衔接程度这一调节因素处于高水平时,在当前高校课堂思政教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不利影响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相较于低水平的调节因素,育人目标实现的效果更好。因此,高中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衔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教师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由此可见,在当前高校课堂思政教学尚未形成较为完整体系的前提下,推动高中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衔接,能够很大程度上地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教师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认可度,即高校教师实现思政育人的程度更高。

4. 对策研究

为加强对显隐性思政元素协同育人资源的开发整合、激发学生思政学习兴趣、巩固高校思政课程“进头脑”现有成果,根据上述问卷中反映出的四个问题,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四点优化建议:

第一,融合显隐性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显性思政元素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因素,具备隐蔽性、渗透性等特点的隐性思政元素涵盖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多重维度的教学目标。问卷数据显示,90.79%同学认为学生对于隐性思政元素的接受度更高,因此融合显隐性思政元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一方面发挥好思政课堂

(a)(b)

Figure 2. Regulatory effect analysis results

图2. 调节效应分析结果

主渠道作用,教授优秀思政理论,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将其与日常教学深度结合来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如文科类学科应重视文本中提倡的育人价值观,理科类学科应发扬运算思考过程中体现的科学精神,体育课等劳动类课程则应将课程内容的教授服务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品格,艺术类学科则需要强化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第二,运用“控制价值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控制价值理论认为,“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强烈的掌握感时,会更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和行为;当青少年认同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有极大的意义时,会更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和行为” [9]。问卷数据显示,有30.79%的学生认为在“教学内容对自身发展价值不大”已成为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一方面需要适当降低思政课程的记忆难度,增强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感;另一方面,通过价值诱导、设疑和情景教学,提升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评估,使学生真正认同思政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第三,构建多元教学体系,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在传统思政课堂教学之外,结合地域、学校、课程特色,充分挖掘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精神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历史渊源,合理规划其呈现方式使其与思政教学有机联结,构建多元教学体系。主渠道开展交互式课堂,教授先进思政理论,同时通过“二级团校”、“外语角”、“思政辩论赛”、学生社团等途径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政学习动机,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第四,遵循学段认知规律,促进思政知识衔接。不同学段的教学体系需要符合相应学段的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中学重体验、讲道理、育素养;大学重思维、讲价值、强信念” [10]。在中学阶段,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在个性成长的需求加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群体认同。思政课要强化群体体验,将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更多样的情感体验,借助中学生的乐群性激发其更深刻的情感互动;而在大学阶段,学生各方面心智发育已接近成熟,知识储备也更为丰富,因此大学思政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科学先进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出发,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进行更加科学丰富的解读,培养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素养。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逻辑递进等方面达到有机串联、分层递进,从而实现思政知识体系纵向贯通。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浙高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进头脑’的现状、困难与创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高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进头脑’创新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文章引用

钱 衡,骆稼祥,颜文婷,赵 月. 浙江省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J]. 教育进展, 2023, 13(02): 445-45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2073

参考文献

  1. 1. 金正波. 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N]. 人民日报, 2022-08-26(006).

  2. 2. 曹桢, 喻一珺, 王钰菡.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机制探讨[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2): 59-67.

  3. 3. 邵雅利.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6): 34-36.

  4. 4. 袁振国, 沈伟. 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 现状、挑战与对策[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9(1): 1-8.

  5. 5. 靳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方向和体系[J]. 教学与研究, 2020(1): 16-23.

  6. 6. 李海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困境、成因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10): 88-95.

  7. 7. 王丽娟. 大学生意识形态认知现状分析——基于我国中部地区七所高校的调查[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62-67.

  8. 8. 姚利民. 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现状与提升策略[J]. 大学教育科学, 2019(5): 20-21+122.

  9. 9. 王臣, 陈巍. 青少年厌学的成因剖析——基于控制价值理论视角[J]. 大众心理学, 2021(5): 2-3.

  10. 10. 吕增艳, 王宇. 略论情感叙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 144-14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