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6 ( 2024 ), Article ID: 88824 , 8 pages
10.12677/ae.2024.146891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以《驿路梨花》教学为例

李志春1,2,范学新1

1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伊宁

2伊犁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中心,新疆 伊宁

收稿日期:2024年5月2日;录用日期:2024年5月31日;发布日期:2024年6月7日

摘要

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是围绕小说教学目标而进行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该教学方法以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中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其任务具有层级性,包括综合任务和分设的若干子任务,学生以解决这些层级任务的强烈欲望为内驱力。该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任务情境进入任务前期的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主体有序地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互动讨论,完成既定的小说任务后进行成果展示、评价交流,最终由教师进行任务总结与评价。初中生依据此教学路径进行系统的小说学习,便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的自信心,会更为高效地掌握小说内容和主题等方面的内容,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初中语文,小说教学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Method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Novel Teaching

—A Case Study of Yilu Lihua

Zhichun Li1,2, Xuexin Fan1

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2Subject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Received: May 2nd, 2024; accepted: May 31st, 2024; published: Jun. 7th, 2024

ABSTRACT

Task-driven Chinese novel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aims to design specific teaching tasks aroun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novels. The teaching method is goal-oriented and task-centered throughout the whole teaching activity. Its tasks are hierarchical, including comprehensive tasks and several sub-tasks, and students are driven by the strong desire to solve these hierarchical tasks. This teaching method enters the early stage of the task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task situa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conduct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group interactive discussion in an orderly manner. After completing the established novel tasks, they display their achievements, evaluate and communicate, and finally, the teacher summarizes and appends the tasks. According to this teaching path,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 novels systematically, which can stimulate their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n learning, enhance their self-confidence in learning, and master the content and theme of novels more efficiently, so as to improve their core Chinese literacy.

Keywords:Task-Driven Approach,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Novel Teaching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1.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其观点为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认知、理解,并通过外界资源的帮助以重新构建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 。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是学生在小说学习的过程中,吸收新的小说知识与经验,小说新知识、经验与学生旧有的小说知识、经验相互作用,丰富自己的经验结构。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来促进学生进行小说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思考来代替教师直接地在小说课堂中,学生需要与教师、与学生、与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人物进行协作和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更多的小说知识经验,又与自己旧有的小说经验形成碰撞,在碰撞中进行意义建构。

1.2.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指个体在完成任务时为了获得成功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即个体将对任务结果的成功期待转化为行动动力的一种内在力量。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学生在进行小说学习时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期待课堂上教师和同学等的评价,其应用的意义便在于用合适的小说任务来唤醒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内在驱动力,促使他们产生完成小说任务的渴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小说任务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达成任务,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小说的学习效率 [2] 。

1.3. “从做中学”理论

“从做中学”的理论最早是由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他指出教育的本质分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这三点,此外,杜威还强调课程应具有活动性,例如:朗诵、演讲、报告、话剧等。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驱动课程的活动性的突出表现,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形成丰富、开放、多维的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从执行任务的经验和活动中获得对小说知识和技能的统一认识。

2. 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必要性

2.1.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导向” [3] ,这表明初中语文教学要始终以问题驱动和创新发展作为主要方向,此外,新课标中对教育定位更为明确,教育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便也成了重中之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本研究将符合问题导向性、任务驱动性以及学生主体性的“任务驱动法”运用到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根据课程安排,给予学生若干明确的任务,并设定合适的学习情境,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激发内在学习动力,真正实现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 。

2.2. 遵循初中生的阶段特征

初中生的思维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个体之间差异性显著,且初中语文小说又以篇幅长、角度广、内容枯燥等特点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因此,传统的小说课堂难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佳。任务驱动法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主的理念,通过设计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任务,较为全面地关注到不同层次和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确保所有学生在任务的探索中完成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5] 。

2.3. 任务驱动法与小说文体特点相契合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篇目较多,且以长篇为主,冗长枯燥的文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初中语文小说任务驱动教学将冗长的小说拆解为多层级任务,将繁琐的小说文本内容分解,引导学生逐层理解,学生在长篇小说阅读中循序渐进逐步掌握,这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在最初理解小说文本时,容易觉得阅读枯燥无味,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设置的任务形式是多样的,丰富的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任务活动的积极性,而任务与文本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完成形式多样的活动,需要更细致地阅读文本,这有助于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

2.4. 基于当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

当今小说教学痼疾严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刘洋(2019)指出当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忽视教学目标导向作用的状况,在初中语文小说课堂中,其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脱离小说教学目标 [6] 。韩琴(2023)研究发现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讲授法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这就导致教师仅仅作为小说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能被动的、机械的接受,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 [7] 。梁敏(2022)调查研究表明初中小说教学课堂中,很少有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互相讨论,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变革使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回归 [5] 。李文晶(2022)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语文老师在对小说教学进行评价时依然非常看重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对于结合学生的小说知识积累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等这种形成性评价的重视度 [8] 。

通过以上诸多学者对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教学过程脱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机械呆板、学生缺少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由此可见当下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教条化非常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依据文本体式来考虑不同小说的特色,调整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依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可有效地解决当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呈现的问题,任务驱动法从实际教学出发,通过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秉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作为主体积极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讨论,完成既定的小说任务后进行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不同方式的教学评价,最终由教师进行任务总结。由此,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可有效缓解当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呈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对小说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应用离不开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导向,而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的联系,因此,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共有五点,分别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个体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为落脚点 [5] 。

以目标为导向要求任何小说教学环节的开展与实施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准则,教学目标的印记要始终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以任务为主线通常体现在为实现小说教学目标,语文教师会设计一系列层级任务作为贯穿小说教学的主线,同时也作为学生在小说课堂中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的重要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是因为学生对小说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其自身对知识的建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要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为引导是因为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小说课堂的节奏等,掌控整个小说教学的命脉;以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为落脚点。初中语文小说任务驱动教学课堂首先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即促进学生思维的能动发展,此外,小组合作探究作为积极参与课堂的标志,对学生小说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小说思维的进阶发展具有显著作用。

4.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实施路径

4.1. 任务准备前阶段

4.1.1. 分析学情,整合目标

学情分析:《驿路梨花》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精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驿路梨花》作为该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属于小说题材,融合了精读、略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其标题巧妙、立意新颖、构思精致,紧紧围绕一所小茅屋的故事展开,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映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扎根、开枝散叶、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全国各族人民向阳而生、勤于奉献、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1) 略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文章倒叙、悬念、插叙设置的布局特色;2) 跳读课文,通过分析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花妹妹、解放军战士等人物形象,感悟助人为乐的民风,学习雷锋精神;3) 精读课文,通过赏析梨花的相关语段,理解“梨花”的多层象征意义及作用。

4.1.2. 整合资源,设计任务

在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小说教学时,首要的工作是任务的设定,这里的任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任务”,它具有层级性,包括综合任务和分设的子任务。初中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总指导者是学校教研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依托学校的固有资源,建立校内校外技术指导基地,培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高水平教师,以完成初中语文小说任务驱动教学的任务设计。语文教师作为其任务的主要设计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以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设计,在设计小说教学的任务时应综合考虑新课标的要求、中考语文考纲的指示、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学校固有资源的限制以及文本的内容特点等因素。基于以上考量,本研究设定以下三个综合任务:概括故事情节,明确拍摄顺序;寻找茅屋主人,指定主角身份;理解梨花含义,确定拍摄主题。

4.1.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进行初中语文小说任务驱动教学时,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任务当中,在情景设计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小说教学目标及文本内容的需要,创设趋于真实且契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境,以此引发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之中去认知任务,探析任务并尝试解决任务。基于此,本研究具体情境设计如下: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笔下驿路梨花盛开的景象,古往今来,诸多文人雅士皆称赞梨花这一景物,恰逢影视热潮来袭,有关《驿路梨花》公益电影即将开拍,在正式开机之前,制片方招募志愿者以导演、编剧等身份,进行一次沉浸式剧本围读会,共同梳理、研讨、解读剧本内容,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剧本围读:在影视剧正式开机之前,导演、编剧等统筹人员共同对剧本的创作内容、创作顺序、拍摄手法、拍摄主题等进行梳理、讨论,最终确定可行性方案。)

4.2. 任务进行中阶段

任务一:概括故事情节,明确拍摄顺序

情景设定:在确定剧本拍摄顺序时,大家提供了两种方案,A方案是按照人物出场的顺序进行拍摄,B方案是按照小屋修建的顺序进行拍摄,你认同哪个方案?该方案吸引你的地方?

任务设计:

1) 人物出场顺序和小屋修建顺序任选其一进行情节概括。

2) 小组交流讨论,哪一种叙事思路的电影更吸引观众呢?并阐明理由。

任务要求:

1) 略读课文,任意选择其中一种顺序,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 分析两种叙事思路各自的特点,对比分析两者在叙事内容、艺术手法及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差别,选取最佳的叙事思路。

任务二:探寻茅屋主人,指定主角身份

情景设定:《驿路梨花》的人物角色众多,包括“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梨花姑娘、解放军战士,这些人都与小茅屋发生了精彩的故事,与茅屋有着不解之缘。在确定电影的主角身份时,大家产生了分歧,你认为谁可以成为茅屋的主人,担任本次电影的主角呢?

1) 分任务一:分析文中的人物与小茅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任务要求: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话题中心快速阅读,对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等细节描写进行扫读 [9] ,说一说下面的人物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并完成如图1所示的内容。

2) 分任务二:选出你心目中的电影主角,并探讨其魅力。

任务要求:精读课文,围绕“我心目中的茅屋主人”展开阅读,对文中的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的相关语句进行精读,并揣摩其人物形象。

以瑶族老人为例:文中这样写到,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通过文中瑶族老人的相关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瑶族老人很感激茅屋主人,想方设法寻找主人,并给小屋补给粮食,修缮小屋。可见瑶族老人真挚善良,知恩图报,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因此他可以成为茅屋的主人。

Figure 1. Plot diagram of characters

图1. 人物故事情节图

3) 分任务三:领略众人心中的主角形象,寻找他们身上共同的电影主角特质。

任务要求:对比分析各个人物身上的特征,总结他们身上的共同特征,体悟他们优良的精神品质。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梨花姑娘、解放军战士在享受小木屋带来的温暖时,都不约而同想到了帮助别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善良、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关心他人,他们是小茅屋的主人,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更是电影的主角。

任务三:理解梨花含义,确定拍摄主题

情景设定:在确定《驿路梨花》电影名字时,大家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剧本讲的是“雷锋精神”,“驿路梨花”这个题目无法体现这个主题,请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分任务一:“驿路梨花”这个标题换成“雷锋精神”合适吗?为什么?

分任务二:分析文本中多处描写梨花的片段,探究其深层含义。

任务要求:略读文本,“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借助圈点批注法勾画出梨花的相关语句并按要求分类;精读相关语段,解释不同类别梨花的各自含义。

“驿路梨花”作为电影名字一语多关,涉及景物梨花、人物梨花以及精神梨花的不同寓意,体现了电影的主题——歌颂边疆地区的淳朴民风和助人为乐精0神,呼吁人们学习、继承、弘扬雷锋精神。

4.3. 任务结束后阶段

1) 成果展示,交流研讨

任务完成后,学生整理归纳小说课堂中的任务成果,而后教师收集相关环节任务的完成材料。任务呈现形式多样,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档的形式都可作为小说课堂的任务成果,其任务的书面材料可以包含多种,例如情景模拟对话稿、思维导图、剧本等 [10] 。语文教师通过这些材料的完成情况,初步掌握学生对于小说文本的理解程度,根据学生的过程性任务材料,开设专门的一节课对该小说进行文本的问题探讨,讨论具体的知识点,探究执行任务当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在初中语文小说任务驱动课堂的互动讨论过程可采取小组交流补充的形式,组内商讨结束后中,可以分小组集体汇报,或者由小组讨论选举出代表进行汇报,例如《驿路梨花》任务三实施环节,可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梨花的含义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组内各自分享对梨花含义的理解,而后小组成员围绕“梨花的含义”这个任务中心展开讨论,最后派小组代表梳理总结任务完成的结果并做汇报。

2) 评价反馈,总结反思

任务完成的结果和效果如何,需要一定的评价和反馈交流,在进行评价时,应遵循评价时机的时效性、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及评价语言的启发性等原则。首先,评价的过程应逻辑分明,有序条理,在评价之前就需要做好有序的评价安排,评价的过程根据实时评价境况再做调整;其次,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进行过程性、形成性和结果性评价;再次,评价的主体应多维化,可采取教师和学生双重评价的机制,学生评价又可实行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组间互评等不同的评价方式。

5. 《驿路梨花》任务驱动教学的成效及实践反思

基于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特征及优势,将任务驱动法的核心理念应用到《驿路梨花》的教学设计中,按照小说任务准备前阶段、任务进行中阶段、任务结束后阶段的顺序依次进行。

首先,任务准备前阶段包含分析学情、整合目标,整合资源、设计任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三个准备环节。第一,分析《驿路梨花》的教情和学情便于教师从整合上把握该小说篇目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与此同时,设定符合教情和学情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方向的导控,也是整个小说教学设计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第二,基于学生已有小说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驿路梨花》的教学设计及任务创建,学生的可接受度较强,较容易接受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小说任务在结合学生实际、文体特点以及固有资源限制等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有利于驱动学生完成小说任务。第三,创设生动的、有趣的且趋于真实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任务进行中阶段分设概括故事情节,明确拍摄顺序;探寻茅屋主人,指定主角身份;理解梨花含义,确定拍摄主体这个三个总任务,总任务下又分设若干子任务,任务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最后,任务结束后阶段包括成果展示、交流研讨,评价反馈、总结反思这两个环节。各个任务结束进行一定的成果展示,例如:梨花、瑶族老人、解放军战士、梨花妹妹、“我”和老余等人物角色扮演情境话剧展示,人物出场和茅屋修建的流程图展示。展示完毕后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各自在完成任务时的思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在任务结束阶段要进行必要的评价,可以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小组评价等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多维度评价,随后,先由学生进行《驿路梨花》学习的总结,再由教师进行最终的总结反馈。基于以上教学实施,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的知识,更好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6. 结语

小说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较大的篇幅比例,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文学体裁。将“任务驱动法”融入到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设计当中,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出发审视当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课堂,可以为小说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语文学科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等能力,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11] 。更为重要的是,任务驱动法的应用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说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和实施策略,丰富了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为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范例。

文章引用

李志春,范学新.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以《驿路梨花》教学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Method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Novel Teaching—A Case Study of Yilu Lihua[J]. 教育进展, 2024, 14(06): 37-4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891

参考文献

  1. 1. 王光荣.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53(5): 164-169.

  2. 2. 丁思琦.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23.

  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 4. 陆娟娟.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2.

  5. 5. 梁敏.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2022.

  6. 6. 刘洋.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现代小说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延边: 延边大学, 2020.

  7. 7. 韩琴.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C市初中现代小说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4.

  8. 8. 李文晶. 初中语文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阿拉尔: 塔里木大学, 2022.

  9. 9. 张晓华.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J]. 读写月报, 2021(30): 46-51.

  10. 10. 向琴.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模式与方法探索[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11. 11. 陈爱芳. 任务驱动式教学下的高中小说教学探讨——以《祝福》教学为例[J]. 教师, 2020(6): 42-4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