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of Forestry
Vol.
11
No.
03
(
2022
), Article ID:
54181
,
15
pages
10.12677/WJF.2022.113021
澳门加思栏花园历史与文化遗产价值探析
李济泰1,李敏2*
1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澳门
2华南农业大学热带园林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收稿日期:2022年7月8日;录用日期:2022年7月21日;发布日期:2022年7月27日
摘要
始建于1861年的加思栏花园是澳门历史上政府为公众营造的第一个城市公园,也是中国近代城市首批建造且原有风貌保存至今基本完好的公园文化遗产,富有南欧城市花园的营造特色和中西合璧的园林建筑艺术风格。本文通过较详尽的文献搜集、考证和实地调研,梳理了大量碎片化历史信息,论述了加思栏花园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分析认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文化遗产属性及符合世界遗产评价标准的若干突出的普遍价值。
关键词
城市公园,澳门加思栏花园,历史文化遗产,南欧风格,突出的普遍价值,中国近代
The Exploration on the Historic &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of Macau’s San Francisco Garden
Jitai Li1, Min Li2*
1Faculty of Innovation and Design,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2Trop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stitut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Jul. 8th, 2022; accepted: Jul. 21st, 2022; published: Jul. 27th, 2022
ABSTRACT
San Francisco Garden, built in 1861, is the first urban public park creat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the public in Macau’s history. San Francisco Garden is also the first batch of park cultural heritages built in modern Chinese cities and the original features are basically intact. San Francisco Garden is rich in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European urban gardens and the artistic style of garden architecture that combines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s. This article through detailed literature review, history data collection and on-site investigation, not only combed a large number of fragmentation history information, but also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San Francisco Garden. Besides, the article analyzes its unique historical status, cultural heritage attributes and som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 that meet the criteria for world heritage evaluation.
Keywords:Urban Park, Macau’s San Francisco Garden, Historical & Cultural Heritage, Southern European Styl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Modern China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澳门(Macau)位于中国珠江流域出海口,古称“濠镜澳”,原属广东省香山县。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渍贡物为理由请求在澳门上岸,获准后建立起固定居民点。1557年,明朝政府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从此葡萄牙政府开始对澳门实施殖民统治并建设城市 [1]。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将澳门规定为葡萄牙的海外行省。1999年12月,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的殖民地历史结束 [2]。
澳门具有独一无二的中葡共生文化,是中国与西方文化最早及最持久接触的独特见证,展示了中西方文明在长达四个半世纪里融合发展的历程 [3]。在16~20世纪,澳门是各国商人、传教士和各界知识精英的聚集地,一直与中西方文明在文化、精神、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影响密切相关,因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亚洲其它城市无法取代的优势和特色。悠久丰厚的历史沉淀,给澳门留下了许多优质的文化遗产 [4]。2005年7月,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澳门历史城区”(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地的内容包括澳门半岛22座历史建筑及其相邻的8块前地(广场),构成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中西方风格共存的建筑群街区。不过,有所遗憾的是:作为历史城区空间要素的风景园林遗产无一入选其中。
澳门有没有符合标准的历史园林可作为世界遗产项目增补申报对象?这是一个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很有意义的课题。由于澳门半岛地域狭小及数百年来作为葡萄牙海外领地的特殊历史条件限制,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澳门城市与园林建设的研究报道很少,使之风景园林遗产的特殊身世和宝贵价值长期被埋没在历史烟尘之中。同时,在有限的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相关信息呈碎片化分布,资料搜集与拼接整理的工作难度很高。
为探索解决这一难题,本文选取澳门著名的历史地标景观——加思栏花园为研究对象(图1),通过利用澳门中央图书馆、澳门历史档案馆、澳门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等馆藏资料及谷歌搜索等网络平台,开展尽可能详尽的文献查阅考证及实地调研,运用世界遗产保护、认定工作中通行的遗产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梳理、再现加思栏花园的营造史实和发展历程,归纳其园林艺术特色,进而分析、认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促进其可持续保护利用和景观优化。
图片来源:Mok Keng Kio,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y Collection, 2007.
Figure 1. The Historical map of the Macau Peninsula and the location of S. Francisco Garden in the 19th century
图1. 19世纪的澳门半岛地图及加思栏花园位置
2. 加思栏花园的营造史实探究
加思栏花园位于澳门半岛家辣堂街与兵营斜巷、南湾大马路及东望洋新街之间,葡文名为“Jardim de San Francisco”,中文原名“南湾花园”。花园总平面呈L形,初始面积约9987 m2,1861年始建,1865年建成开放 [5]。花园的原址是卡斯蒂利亚(西班牙)方济各会会士于1580年2月建立的“圣方济各修道院”,亦称“噶斯兰庙”,其中文名的意思是“卡斯蒂利亚人的花园” [6] (图2),其用地范围包括了修道院前方建于16世纪中叶的炮台及后来的加思栏兵营。
图片来源:TEIXEIRA, Pe.. Manuel-Os Militares em Macau. Edição do Comando Territorial Independente de Macau, 1976, P.614.
Figure 2. A sketch before the demolition of the Saint Francis Monastery in Macau (1861)
图2. 澳门圣方济各修道院被拆前的手绘图(1861)
1861年,为应付当年招募新兵的住宿需要,澳葡政府拆除了圣方济各修道院,并在其原址上兴建了加思栏兵营;同时将修道院的庭园绿地对外开放,命苏雅士(Matias Soares)设计监工,建设一处适宜市民休闲活动的城市花园,成为澳门第一座城市公园 [7] (图3)。该花园名称亦源自修道院的葡语名字“S. Francisco”,葡语的音译是“法栏思加”。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一位中国官员来澳门视察修道院,作为翻译的葡萄牙神父书写时可能笔误省去了“法”字,变成“栏思加”。视察官员按传统中文的读法,从右向左将其念成了“加思栏”(亦有写成“嘉思栏”) [8],沿用至今。葡萄牙籍教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阿泽维多博士(Cândido do Carmo Azevedo)在其著作《Romantismo e sport em Macau e Goa na transição do século XIX para o século XX》(19~20世纪之交澳门与果阿的浪漫主义体育运动)中,曾描述1865年的加思栏花园是一个拥有喷水池和音乐亭的自由休闲空间,且为一个汇集中国民间杂耍艺人、文艺活动和自由野餐的公共花园 [9]。
图片来源:1868年Vacher-Hilditch拍摄的澳门加思栏花园,英国皇家文学与科学协会。
Figure 3. The landscape of the S. Francisco Garden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opening (1868)
图3. 加思栏花园早期的园景(1868)
加思栏花园最初的规划布局即为依地势建造,紧靠南湾海滨,在花园内可以欣赏到风景如画的南湾海景。花园设计充分尊重园址所处的东望洋山自然地理环境,采取欧洲台地园式三层叠落平面布局,并考虑居民活动和观光游览的安全便捷需求,在台地园四周筑有围墙和栏杆。人们沿着花园小径散步和在不同高度的花园台阶上逗留,可同时欣赏花园景观和东望洋山及南湾海滨的美妙风景(图4、图5)。
图片来源:澳门历史明信片,葡萄牙nenotavaiconta网站。
Figure 4. Mesa arcade wall garden at S. Francisco Garden (1890)
图4. 加思栏花园的台地拱廊墙园(1890)
图片来源:“Fotografias Antigas de Macau/Old Photographs of Macao”, emitida em Setembro de 2009 pelo Instituto Cultura.
Figure 5. Some birds, monkeys and other ornamental animals were kept in the fence of terrace arcade of the S. Francisco Garden (1890)
图5. 加思栏花园台地拱廊围栏里饲养有鸟类、猴子等观赏动物(1890)
1870年,澳葡政府在加思栏花园一侧兴建了别具特色的陆军俱乐部,为花园的景观增色不少 [10]。该建筑的设计匠心独运,与花园景色融为一体,相映生辉。时至今日,它仍矗立在南湾大马路上。花园刚建成之时,园地上下两层通过坡道和走道相连接,其中的走道蜿蜒、陡峭、不太平坦,通行不便。1885年后,市政当局采用水磨石台阶连通花园的上下两层,并在外沿砌筑装饰栏杆进行围合,用碾压混凝土来加强水磨石台阶的强度,使它更为美观和坚固耐用(图6)。
图片来源:O Jornal de Macau publicava neste dia, 17 de Julho de 1930.
Figure 6. Looking at the garden of the barracks from the bottom passage of Jardim de S. Francisco Garden, the big octagonal pavilion in the middle is the music stage in 1890
图6. 从加思栏花园底层通道看兵营的园景,大八角亭为音乐台(1890)
加思栏花园景色迷人,深受澳门市民的喜爱。清末民初寓居澳门的著名岭南文人汪兆慵在《澳门杂诗》中赞曰:“南湾园里路逶迤,杨柳梢头月影移;几许喁喁儿女语,緑阴深处坐多时”。他还这样描述了南湾花园的景色:“楼台面碧澥,门前树扶疏。熏风习习吹,凉意生罗裾。路尽启园林,奇卉纷芳敷。清樾以荫蝎,乃出碧眼胡。刍尧与雉兔,古义我叹吁。南湾亦称南环,枕山面海,沿岸疏林掩映,有公园可以游憩”(图7、图8)。
图片来源:Macau em Bilhetes Postais Antigos (Macau in Historical Postcards), “Macao, Public Garden” Jardim de S. Francisco (por volta de 1890).
Figure 7. Landscape around the music pavil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Garden (1890)
图7. 加思栏花园中部音乐亭周边园景(1890)
图片来源:利冠棉、林发钦。《19~20世纪明信片中的澳门》[M]。澳门历史教育学会,2008。
Figure 8. The boulevard landscape of the S. Francisco Garden (1900)
图8. 加思栏花园林荫道的园景(1900)
在加思栏花园的最高层台地上建有一座颇为别致的淡桃红色圆柱形建筑物,取名“欧战纪念馆”。楼高两层,四周有圆拱形门窗,墙壁刻有图案花纹,顶端筑有皇冠形状的装饰,用以纪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的葡国军人(特别是来自澳门的士兵) (图9)。该建筑后来转给澳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使用。
加思栏花园内原有大、小八角亭各一个。其中,“大八角亭”是位于花园中间的西式音乐台(图8、图9),每逢周末晚上都有乐队演奏。“小八角亭”是位于花园末端街旁的中式八角亭始建于1926年,由华人建筑师陈焜培设计。该亭曾是花园附设的酒水部,内设桌球枱,二楼是露天酒吧,经营者名王步梯。可惜因经营不善,生意惨淡,多次易手至荒废。1940年代,澳葡政府原计划将其拆除,后由澳门工商界名人何贤先生出资购下转送给中华总商会,藉以纪念其母亲,使该八角亭建筑得以保存。何贤先生又出资重新装修了该建筑,加建了二楼上盖及围墙,于1948年11月1日由澳督柯维纳主持剪彩,以“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阅书报室”之名向市民开放,成为澳门首间中文公共图书馆(图10)。八角亭附近有两棵高大樟树和假菩提榕,见证了这段不平凡的发展历史。
图片来源:利冠棉、林发钦。《19~20世纪明信片中的澳门》[M]。澳门历史教育学会,2008。
Figure 9. The European War Memorial built in the 1920s in S. Francisco Garden
图9. 加思栏花园1920年代建的欧战纪念馆
图片来源:利冠棉、林发钦。《19~20世纪明信片中的澳门》[M]。澳门历史教育学会,2008。
Figure 10. The Octagonal Pavilion Library of the S. Francisco Garden (1955)
图10. 加思栏花园八角亭图书馆(1955)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澳门半岛原有2.78 km2土地已不适应人口增长和产业扩展的需求。1863年澳门人口为8.5万人,1927年增至15.7万人,1939年达到24.5万人 [11]。为应对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后迅速崛起的经济压力,澳门的城市产业不得不逐渐转型。1930年代,澳葡政府开始在加思栏花园外的海滨进行填海工程 [12],将南湾港填成南湾街,促进澳门经济由单一的港口贸易业向旅游博彩业转型。于是,原先的南湾海景逐渐被葡京酒店(Grand Lisboa Hotel)、大西洋银行办公楼等新建楼房所阻隔,加思栏花园也由海滨公园转变为街心公园。1935年,澳葡政府又将加思栏花园中的林荫道开辟为家辣堂街,作为行车道路与南湾大马路相汇。此举把加思栏花园底层园地分成了两部分,园地游览面积减少近1/3至6384 m2。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国内战乱不断,园内音乐演奏取消,导致音乐台荒废后被拆除,转变为绿化园地。直至1950年代后,花园面积和景观面貌趋于稳定,沿续至今。
澳门回归以来,特区政府为加思栏花园配套完善了各项服务设施。除了用葡国碎石拼嵌图案(如龙虾、双鱼、花卉等)来修复园路饰面外,对园内建筑、花木及周边的绿化带也作了修整,并将附近街道换上怀旧式样的路灯。2004年,澳门自来水有限公司在园中设置了一座来自法国的“和丽女神喷泉”,成为澳门城区第一座公共饮用水喷泉,为优雅的花园景观平添了几分欧陆色彩。游经此地,人们仿佛置身于南欧小城。
3. 加思栏花园的艺术特色分析
加思栏花园是中国近代殖民地城市中西方园林与建筑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花园布局从一开始就依地势分为三层建造(图11),既有显著的南欧园林特点,又含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园地四周筑有围墙和栏杆,园中设有音乐亭,成为澳门各界人士聚首休憩之地。游人在园内可以闲谈、漫步、聚会,还能欣赏如画的南湾海景,聆听乐队演奏的悠扬音乐。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澳门历史地图及现状地形图整理绘制及量算面积。
Figure 11.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plane form and area of the S. Francisco Garden (1889~2020)
图11. 加思栏花园平面形态与面积的历史变迁(1889~2020)
园中的主景建筑有音乐亭、欧战纪念馆和八角亭图书馆等,均带有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风格。花园底层的欧式墙园形式新颖,搭配墙垣前的喷水池构成独特园景。园中古树名木冠大荫浓,盘根错节,与建筑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历史名园景观。主要园景从早期较为经典的规则式台地园形式,逐渐演变为现代混合式花园布局,展现了它随时代发展而适应社会需求所作出的形态变化。其中,花园底层的林荫游憩道辟为家辣堂街及停车场后,有效缓解了街区交通堵塞的状况。
在建筑和园林装饰方面,加思栏花园的南欧风格尤为明显,并在发展演变中体现出少量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例如,沿着台地拾阶而上,可见红色的矮墙配以宝瓶状栏杆,漩涡状样式装点的扶壁等;还有花园底层园地中大量运用的规则式花坛和整形绿植,欧式情调十分浓郁。主景建筑八角亭图书馆整体造型表现为中式,但建筑构件的装饰细部却含有典型的西式元素。
加思栏花园的营造主要沿袭了葡萄牙园林的艺术形式,在色彩运用与搭配,建筑造型、材质工艺及植物配置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园内随处可见、精致美丽的小品装饰。造园师将鲜艳活泼且富有本土特色的“澳门红”作为全园建筑的主色调,配以白色的装饰线条,显得格外清新美丽。园中除了绿化花木及铺地外,多数园林建筑和小品装饰都运用了这两种颜色。明快简约的色彩构图,让花园形象风格更加突出,给游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园中主景建筑“欧战纪念馆”,体现了葡萄牙独特的航海文化风格。全园的路面主要采用南欧碎石铺地花纹式样,使用黑白两色的石子图案搭配,多以白色碎石作底图背景,用黑色碎石拼成各式图案。既有欧洲几何装饰纹样,也有海洋动物图案,还有抽象绘画线条等,展现出浓厚的南欧葡国风情。此外,园内的栏杆花坛、台阶路沿装饰、墙垣拱廊和石壁喷泉等,在造型艺术上也富有葡萄牙园林的装饰特色,从而将整个花园的南欧风情渲染得更加浓郁,为访客了解南欧园林艺术风格提供了一个精美实例。
1861年后的74年间,加思栏花园一直采用欧洲规则式花园布局形式。1935年澳葡政府将加思栏花园中的林荫道开辟为家辣堂街后,公园的总平面发生较大变化,由街道花园的几何式构图向台地花园的自然式布局递变,形成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图12),延续至今。花园的景观空间从完全开敞向半封闭过渡,植物配置形式也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13] (图13)。如临街的公共图书馆周边园地采用规则式花木种植,用彩色观叶植物修剪成几何形色块,组成精美的花纹图案,局部搭配艳丽花卉作点缀,极富装饰效果(图14)。在台地园中,园林植物多为简洁的自然群落式配置,局部也有规则图形,但人工修剪的力度有所减弱。因此,该花园虽然地处闹市,却有大树参天,绿荫掩映,花木扶疏的景观,环境幽雅,设施便利,生动地体现了葡萄牙园林的营造特点。加思栏花园的这种布局形式变化,既响应了澳门历史城区发展的功能需求,也符合中国近代沿海城市建筑与园林风格演化的大趋势,呈现出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在交融过程中侵入、对抗与耦合的面貌。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澳门历史地图及现状地形图整理绘制及量算面积。
Figure 12. The current master plan of the S. Francisco Garden
图12. 加思栏花园现状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2021年3月。
Figure 13. The status quo terrace landscape of the S. Francisco Garden
图13. 加思栏花园现状台地园景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2021年3月。
Figure 14. The regular plant arrangement and public Library of the Garden
图14. 加思栏花园规则式植物配置和公共图书馆
4. 加思栏花园的历史地位研究
城市公园是18~19世纪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主主义思潮的产物,开辟了一种新的园林类型。它与之前的皇家园林、衙署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营造形式不同,造园所需的土地和资金主要由政府(或市政当局)提供,园地的主要功能为大众休闲和娱乐,配套设置相应的游憩活动设施,对全体市民开放,并鼓励公众参与建设和管理,力求体现“公有、公享、公治”。
1980年代中期,国内学界专家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14] 中定义了“中国近代公园”的历史区间为1840~1949年。随后,业界将当时所知1868年在上海英租界最早建成的Public Garden认定为中国近代建设的第一个城市公园。该园曾被清朝官员称之为“公家花园”或“公花园”,后来又改名为“外滩公园”及“黄浦公园”。然而,随着对中国近代园林发展历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和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学者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2012年,在清华大学朱钧珍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中,专有一节进行“近代首个公园的考证” [15]。书中列举了11个“中国自建的第一批城市公园(1878~1908年)”和33个“外国人在华建造的第一批公园(1840~1910年)”,并提出了4项遴选考证原则(中外之别、名实之分、时序之差、性质之异)。作者特别强调:“界定首个公园基本上是以建园开放的时间为准,……并依此排名”。也许是因为当时收集的相关资料尚不够充分,以至该书对于中国近代首个公园究竟应是哪个未做定论。不过,作者在该节末尾含蓄地写道:“我们不能断定西方在中国建造公园的最早时间,而只是从今日葡萄牙人在澳门所建的最早公园算起”,由此亦可见作者的认知倾向和澳门首个公园的历史价值。
加思栏花园是澳门地标性景观之一,蕴含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它不仅是澳门第一座城市公园,也是中国近代城市早期建设的首批公园之一,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从已知的文献考证(表1)结合历史地图的信息比对考证,澳门加思栏花园的建设年份为1861~1865年,早于上海外滩公园的建设年份(1868)。据记载,当时的加思栏花园既有花木葱茏的绿化园地,还配套有音乐亭、林荫道、长座椅、庭园灯等配套游憩设施,并定期举办各种公众游园活动。按照上述《中国近代园林史》书中提出的相关遴选考证原则,可以认定其为中国近代首个城市公园。
Table 1.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main documents describing the construction year of Macau’s San Francisco Garden
表1. 记述澳门加思栏花园建设年份的主要考证文献
表格来源:作者整理编制。
几年前,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公园之开端应为1840年代在广州十三行建设的“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依据是现存有1844年描绘这两个花园的若干外销画和文字记载。不幸的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两个花园与广州十三行的商馆建筑一道被焚毁,再无重建 [16]。从现存的一些历史图像及文字信息分析,这两个由美国、英国买办商户购地营造的商行建筑前庭花园,形式上类似广场花园或街旁绿地,用地属性为私营商馆的附属花园。因此,它们与真正意义由市政当局在公用土地上营造并维护管理、面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能算是“私园公享”。同时,从现存的图像资料上看,这两个花园均是以绿化种植为主,没有配套设置游憩活动设施,公共服务功能较弱,仅初具城市公共绿地的雏形。
5. 加思栏花园的遗产价值认知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1964年发布的《威尼斯宪章》指出,遗产的价值可以用作利益(benefit)的等价或者对财产(worth)的认可,平凡的作品随着时光的流逝可能拥有特殊的价值 [17]。遗产的价值(Value)是由个人或群体赋予遗产地的特殊属性,代表了一种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风景园林遗产是基于人类的生活需求而营造和使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交融,本质上是一种“人造自然”,其核心价值在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作为澳门乃至中国首个营造的城市公园,加思栏花园可谓典型的风景园林遗产,属于世界遗产系列中的“文化景观”范畴,价值弥足珍贵。文化景观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 [18],属于“文化财产”。文化景观包含了人类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多种互动表现,主要有三种类型:人类刻意设计及创造的景观、有机演进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它们都强调了人类与自然既相互抗衡又相互促进的关系。风景园林遗产基于人类的生活需求而营造和使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交融,本质上是一种“人造自然”,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19]。
总体来看,加思栏花园的文化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真实性和完整性(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在中国近代城市早期营造的首批公园中,加思栏花园不仅建成开放时间最早,而且是唯一历经了160年沧桑依然保持着原址、原名和原貌风格的城市花园,至今依然发挥着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加思栏花园采用葡式园林为主的景观布局与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表现了典型的南欧台地园艺术风格。造园家通过精心设计和施工,使花草树木与园林建筑融洽构景,交相辉映,形成了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城市历史最悠久、园景面貌保存最完好的西式公园及南欧风格园林艺术珍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应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
② 突出的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对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标准,加思栏花园蕴含的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可归纳为表2。
Table 2.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the world heritage in Macau’s San Francisco Garden
表2. 澳门加思栏花园蕴含的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
表格来源:作者整理编制。
拓展而论,在19世纪远东地区(含中国)沿海城市营造的城市公园中,大都采用了西式花园的形式,表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强势输入,如澳门加思栏花园、上海外滩公园、香港兵头花园、天津维多利亚公园(Victoria Park)等。其中,能够在原址上基本保持原始风貌至今的,仅有加思栏花园。它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在中国境内真实的南欧园林活体标本。尤为别致的是,加思栏花园里有块镶嵌有“1883”字样、署名“Camões”(葡语:贾梅士)的诗碑(图15),上面镌刻着一段葡文情诗。诗句的中文大意是:“悲伤轻柔地涌上心头,勾起逝去的回忆往事;昔日伤痛无计可消除,未来畏惧缠身;也许会遇上呈绿希望,叶子随风吹走”。贾梅士(Luís de Camões1524-1580)是葡萄牙的著名诗人,1556~1558年间曾被流放而旅居澳门,他在白鸽巢山洞里写成颂扬爱国主义的传世诗作《葡国魂》。据考证,这块诗碑的落款虽为贾梅士,但真实作者却是名叫贾利德(Almeida Garrett 1799~1854),该诗文引自他1825年出版的一本书名为《Camões》(贾梅士)的诗集 [20]。从中西方造园艺术交流融合的角度看,这块诗碑打开了国人了解南欧园林意境表达方式的一扇窗口,说明风花雪月是人类共同的审美情趣,没有东西方地域之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颠覆国内许多学者以为西方园林不讲究诗情画意的传统认知。优秀的风景园林创作,贵在运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真情流露的感性思绪与审美形象。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2021年3月。
Figure 15. Luís de Camões’s Poem stele of erected in the S. Francisco Garden in 1883
图15. 加思栏花园中1883年立的贾梅士诗碑
6. 结语
澳门属于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华洋文化”混合区 [21],即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合区,是中西文化交融“边际效应”最敏感、最活跃的地方。加思栏花园始建至今已经历了160个春秋,因保护得当而风貌不衰。作为中国境内第一个近代城市公园和远东地区首个南欧风格的城市花园活体标本(图16),加思栏花园是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地标景观之一,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价值举世无双,值得百倍珍惜。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于2010年7月。
Figure 16. The current view of the well-preserved “European War Memorial” in S. Francisco Garden
图16. 加思栏花园中保护完好的“欧战纪念馆”景观
从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认识澳门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传承,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议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应按照《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要求对加思栏花园实施更为精细的管理,还应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的增补项目,进一步扩大其国际知名度以助力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争取更多资源对它进行全面保护修缮和文化推介。此外,加思栏花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经验,也值得内地城市的同行借鉴。
文章引用
李济泰,李 敏. 澳门加思栏花园历史与文化遗产价值探析
The Exploration on the Historic &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of Macau’s San Francisco Garden[J]. 林业世界, 2022, 11(03): 168-182. https://doi.org/10.12677/WJF.2022.113021
参考文献
- 1. 童乔慧. 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东南大学, 2004.
- 2. 袁壮兵. 澳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城市规划, 2011(9): 26-32.
- 3. 童乔慧, 盛建荣. 澳门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05, 38(6): 115-119.
- 4. 李济泰, 张文英. 澳门历史街区建筑文化遗产更新策略研究[J].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2(2): 114-115.
- 5. 吴志良, 汤开建, 金国平. 澳门编年史——第四卷[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
- 6. 吴尧, 樊飞豪, 是永美树. 拼合记忆: 澳门历史建筑的发展与保护[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 7. Brum, J.S.P. (2011) Os jardins históricos de Macau. Proposta de um itinerário turístico. ISA/UTL.
- 8. 吕志鹏, 欧阳伟然. 澳门公园与花园[M].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澳门基金会, 2009.
- 9. Azevedo, C.d.C. (2003) Romantismo e sport em Macau e Goa na transição do século XIX para o século XX. Revista de Cultura, 7, 136-146.
- 10. Cabral, F.M.C., Jackson, A. and Leong, K.T. (1999) Macau Gardens & Landscape Art. Macau Founda-tion, Macau.
- 11.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 DSEC-澳门统计年鉴1984[EB/OL]. https://www.dsec.gov.mo/getAttachment/e51ea4f7-2484-48e9-8387-9c9a586a1010/C_AE_PUB_1984_Y.aspx, 2021-06-11.
- 12. 黄健威. 澳门填海肇始南湾街[J]. 澳门杂志, 2015(1): 98-107.
- 13. 傅嘉维, 李敏, 梁敏如. 澳门园林绿地植物配置特色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 2011(3): 62-66.
- 14. 戴念慈, 汪菊渊, 吴良镛.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 15. 朱钧珍. 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 16. 彭长歆. 中国近代公园之始——广州十三行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J]. 中国园林, 2014(5): 108-114.
- 17. 马炳坚.《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J]. 古建园林技术, 2007(3): 34-38.
- 18.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2013) Th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http://whc.unesco.org/archive/opguide13-en.pdf, 2014-04-29.
- 19. 李敏, 袁霖. 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评估标准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3): 86-95.
- 20. 黄健威. 家辣堂街由来与加思栏花园之变[J]. 澳门杂志, 2014(7): 84-91.
- 21. 吴志良, 杨允中. 澳门百科全书[M]. 香港: 澳门基金会, 2005.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