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6098 , 6 pages
10.12677/ACPP.2022.115155

马克思“真正的人”与“人的解放”的关系及其现实启示

梁飘飘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2年8月15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14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21日

摘要

马克思“真正的人”既是“人的解放”的基础,也是“人的解放”的目的。目前国内研究通常只局限于二者单向的关系。这其中的原因是未将二者的概念、内涵、关系以及致思路径关联起来加以系统分析。理解二者的关系,一是要结合德文版对二者的词义做概念解析;二是要回到马克思文本语境,从人的自然、社会、道德三个层面分析“真正的人”的内涵,并考察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历史背景、理论发展;三是要透过马克思多部文本综合考察;四是要将人的本质力量与共同体、人与德国实际解放、人与社会的关系关联起来探讨马克思关于人的致思路径。厘清二者的概念、内涵、关系以及致思路径,不仅可以重新认识二者的关系及其现实启示,也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人学理论。

关键词

真正的人,人的解放,致思路径,现实启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Real Man” and “Human Emancipation” with Its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Piaopiao Lia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Aug. 15th, 2022; accepted: Sep. 14th, 2022; published: Sep. 21st, 2022

ABSTRACT

Marx’s “real human” is both the basis and the purpose of “human emancipation”. At present, domestic research is usually limited to the one-wa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 concepts, connotations, relationships, and paths of thought of the two are not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irst, we should analyze the concepts of the two in the context of the German version; second, we should return to the context of Marx’s text,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real human” from three levels: natural, social and moral, and examin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Marx’s “human emancipation”; third, to examine Marx through multiple texts in an integrated manner; the fourth is to explore Marx’s thinking path to human beings by linking their essential power with the community, their actual emancipation in German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ociety. Clarifying the concepts, connotations, relationships and paths of thought of the two will not only enabl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its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but also help enrich Marx’s theory of man.

Keywords:Real Man, Human Emancipation, Thinking Path,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二者意味着马克思对人的现实与理想状态相统一的理性思考。“真正的人”是人存在的理想状态,“人的解放”代表了对人从束缚的、压迫的状态拯救出来的诉求和憧憬。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实现“人的解放”这一目标之后,“真正的人”才能产生;另一种观点认为,“真正的人”是“人的解放”实现的前提条件。就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真正的人”的系统性分析较少,而且鲜有将“人的解放”与“真正的人”相联系的研究,从而导致意见分歧。以《莱茵报》时期到巴黎时期的马克思思想为主要线索,通过分析二者各自的概念、内涵以及二者关系,“真正的人”不仅是“人的解放”实现的基础,还是“人的解放”需要达到的结果。另外,这种思考路径也出现在马克思对人的其他方面的探讨之中。分析这种致思方式,既能丰富马克思人学理论,也为人的现实存在提供启示。因此,对二者的概念、内涵做出澄清,然后进一步考察二者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致思路径非常重要。

2. “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的基本内涵

“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的基本内涵是研究二者关系的基础。然而它们的内涵既需要考察MEGA2中的德语词涵义,又需要结合多部文本加以综合分析。在马克思的文本语境中,二者都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2.1. 马克思“真正的人”的内涵

“人”这一词在MEGA2中多用德语词“Mensch”来表达。此词通常表示人是最高度发达的生物,是有逻辑反思和言说能力的人,是具有甄别善恶能力的人,还是具有人性的生物、个体以及受钦佩的、有道德的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区分了人和动物的机能的区别在于人不只有吃、喝、生殖的机能,而且人不会将这些机能抽象化,并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 [1]。对于“真正的”一词的词义,MEGA2中使用较多的词是“wahr”。此词在德语中通常表达了实在的、本来的、正直的、真诚的含义。对于“真正的人”的丰富内涵,本文从自然、社会、道德三个层面分析马克思“真正的人”的存在样态。

从自然层面来看,人是有人的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制造精密工具,擅长复杂的体力和脑力合作的高等动物。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分,乔恩·埃尓斯特认为人的特殊之处在于,人是进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人 [1],是提前在头脑中拥有设计图纸的“最蹩脚的建筑师” [2],是用语言与他人交往的人 [3],是能够“全面的”生产 [4] 并能使用工具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人 [3],是富兰克林笔下“制造工具的动物”人 [2],是具有“自觉合作行为”的人 [5]。从社会层面来看,人是社会存在物。在宗教领域,马克思诉诸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社会主义来彻底消解宗教对人的束缚 [4]。只有社会主义的人不再需要克服宗教。在政治领域,由于利己主义者根源于“市民社会从自己的内部不断产生犹太人” [4],马克思构想了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即无产阶级来实现人的解放 [4]。只要无产阶级和哲学相互视对方为武器,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4]。在经济领域,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需要消灭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根源于异化劳动,因此人需要消除异化劳动状态才能真正实现解放。在对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做摘录时,马克思构想了人以非异化劳动状态进行生产 [1]。在道德领域,马克思对人的道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语言上,马克思对康德有所继承。例如,马克思批判现代国家的一些成员“把其他人视作手段”,提出人的生存理想状态的“绝对命令”,对权利观不抱持批判的态度 [6]。马克思赞同把人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并且提出消灭人类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状态,从而人能获得作为人的尊严,成为受尊敬的人。另外,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从公民共和主义过渡而来,他保留了公民共和主义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 [7],并以此来对抗国民经济学的不道德,因为国民经济学是以异化的本质为根据 [4]。

2.2. 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内涵

在MEGA2中,“人的解放”(menschlichen Emancipation)一词通常用“Emancipation”表示,即人从受限制或依附状态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与独立,即人从自然、社会、道德层面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从“人的解放”这一诉求的历史背景来看,与其说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价值追求是从面对普鲁士人民遭受的压迫开始生成的,不如说是其青年时期立下的职业志向。普鲁士国家不仅远远落后于现代国家,国内贫民受到的压迫也异常的深重,例如从穷人因捡枯树而犯下严重的罪 [8] 可以影射出贫民经济生活的困难。自文艺复兴以后,几乎没有欧洲国家拥有古代世界自由的共和形式,即便是现代国家也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世界充斥着宗教对人的束缚、被压迫的贫民以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呼声。康尼奈尔认为,宗教压迫、政治压迫以及对挑战着不平等和水深火热的一切社会主义思想的压迫。这一切的总和为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发展提供了背景 [9]。从“人的解放”内容来看,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看法经历了认识上的转变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既需要人成为类存在物,也需要认识、组织人的社会力量,从而才能完成“人的解放”。随着对犹太人来历的判断,马克思将“人的解放”落脚到市民社会私有财产的问题上。当他发现私有财产产生于异化劳动时,共产主义和人的非异化劳动生产活动就成为对抗劳动异化的真实的、历史斗争式的方式。而且现实的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即阶级斗争又是摆脱劳动异化的重要手段 [9]。然而,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理想状态的描绘没有呈现出系统性蓝图,但是这反而表现出马克思研究“人的解放”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意味着要摈弃乌托邦式的幻想,从现实出发,深入社会矛盾,探索矛盾的根源,从而解决人的问题,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3. “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的关系分析

就已有研究来看,“真正的人”与“人的解放”的关系有两种路径,即要么前者是实现后者的条件,要么后者是前者得以呈现的前提。本文尝试考察二者的基本关联,并分析这两种路径是马克思均赞同的观点,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真正的人”既是“人的解放”的前提条件,又是“人的解放”所要达到的结果。

首先,“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二者有共同的基础。“真正的人”描述了人的一种存在状态,“人的解放”代表着人从束缚中释放出来。通过对二者概念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到,二者具有自然、社会、道德层面的人的存在基础。二者又紧密关联着。“人的解放”的完成条件之一是“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的历史运动,而这种运动也是“真正的人”的实现 [4]。这种历史运动将二者紧密勾连着。二者都具有历史性。共产主义的实现只是人的解放最终实现的一个环节。“真正的人”意味着人通过人自身的劳动产生 [4],而人的劳动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世界历史也是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 [4]。其次,“真正的人”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政治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解体后的封建社会没有让“单一个体”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真正的人”被误认为是市民社会的人 [4]。而“人的解放”要求“真正的人”以现实的个人和公民的统一状态出现。换言之,“真正的人”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条件。另外,共产主义要求归还真正人的生命 [4]。作为否定之否定,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的必然环节。真正人的生命展现是“人的解放”实现的必由之路,因此“真正的人”是“人的解放”实现的前提。最后,“人的解放”是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以工人解放来表征社会解放是因为普遍的人的解放包含在工人解放之中。可见,普遍的人的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前提,而且解放的关键在于工人解放。这一切又源于人类奴役制包含在工人和生产的变形关系之中 [4]。从而“人的解放”不仅要从工人的解放中寻求,还要求纠正工人和生产之间的“变形关系”。纠正的方法是设想人在非异化劳动状态的生产,即人作为人从劳动活动本身、劳动对象、类本质和他人等四个规定来生产。这四种规定恰好与《手稿》第1笔记本提到的人处于异化劳动状态的四种规定完全对立。这种非异化劳动的工人生产满足了人的高级需求之一,即人的劳动需求。因为人具有属于人类的高级需求,否则人只是低等动物 [4]。利奥波德认为,马克思所谈的高级需求包括劳动的需求和对真正共同体的需求 [6]。劳动的需求意味着人作为人的劳动的需要。“真正的人的机能”包含了人的高级需求和基本的生理需求。由此可见,“人的劳动”需要的实现是“真正的人”实现的内在要素。基于以上分析,“真正的人”的实现以“人的解放”为前提。

4. “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关系的致思路径

“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关系的致思路径并非空穴来风。这种致思路径也体现在人的本质力量与共同体、人与德国实际解放、人与社会等关系之中。对于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来说,马克思认识到共同体利益行动的能力不只局限于黑格尔那里的公务员,而是人类作为“政治动物”对共同体的需求。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在于共同体不仅是人类本质能力实现的结果,也是人类本质能力实现的条件。因而人的本质力量无法脱离共同体,共同体既是它的前提,也是它所要达到的结果。关于人与德国实际解放的关系,马克思强调了德国实际可能的解放需要立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4]。德国要达到现代国家的未来状态,即“人的高度的革命”就在于坚持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4]。可见,马克思即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视为德国解放的基础条件,也将其视为未来德国要达到的理想结果。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 [4]。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从《手稿》开始直到成为贯穿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主导线索 [10]。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社会存在使得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因此人是社会得以现实的前提,也是社会生产的结果 [11]。

5. “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致思方式的现实启示

早期马克思思想对人的致思方式具有很高的价值。回到现实世界,其致思方式内涵多维度的启示。从战争维度来看,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第三次世界大战谣言四起。如何改变这种动荡不安的世界境况?尤其还有核武器对人类致命的威胁。或许马克思对人的这种致思路径能够给予些许解答。因为如果我们总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和目的似乎很多国际冲突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从政治维度来看,新中国高速发展除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外,还在于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换言之,办好事情在于以人民群众为前提条件,同时办好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群众。这种致思路径正是对马克思“真正的人”与“人的解放”关系的思考方式的创造性转化。从生态维度来看,“真正的人”与“人的解放”关系的内在理路意味着一开始就要以真正的人的状态来实践,并且实践的目的也是为了人,例如垃圾分类就是很好的现实案例。通过对不同的垃圾进行分类,不断推进绿色发展,而绿色发展最终还是惠及人民。人民需要意识到自身是共同体的成员,因而积极地参与垃圾分类,因为垃圾分类的成果本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疫情维度来看,在后疫情时代,自身更好地融入社群,并积极地参与防疫、抗疫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认识到自身共同体成员身份,从而为降低疫情的发生率、传播率以及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毕竟处理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安全。从个体维度来看,每个人都将“真正的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个体自身的和社会的矛盾冲突可能会降低许多,自杀、他杀率均会有所减缓。因为我们都是以自身发展作为宗旨,呈现自身较好的状态。

6. 结语

自《莱茵报》时期开始,“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更多地出现在早期马克思思想中。早期马克思思想复杂且易变。思想的流变带来的稳定性缺失时常引发对这些思想的质疑。但是,从《莱茵报》离开获得自由以来,马克思不断反思着普鲁士封建专制国家和实现政治解放的现代国家内在的问题,以及贫困人民普遍受到压迫的根源。因而“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成了马克思现实的诉求。它们既带有理想性也具有现实性。

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马克思将问题核心归于市民社会本身存在的致命问题,即它本身就生产利己主义者,本身就会产生异化劳动,从而也是私有财产的源泉。因此,问题的解决就在于建立非市民社会的“无产阶级”。一方面,他设想了一种人的非异化劳动状态的生产,这种“真正的人”的理想状态需要充分将其现实化;另一方面,从工人阶级那里,马克思看到了理论的现实武器,也即是“真正的人”的现实基础,而且要不断诉诸于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来实现自我解放。“真正的人”内含着对人的道德层面的要求,即人是有道德的、真诚的、受尊重的人。由于困惑于现代国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马克思深入反思“人的解放”与“政治解放”的根本区别在于,政治解放不能实现人的解放,政治解放只是把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却没能解放人本身,反而直接接受了现实的利己主义者。“人的解放”的完成需要将“公民”与现实的利己主义者统一起来成为类存在物,也需要意识到人的社会力量,并将这种力量组织起来。马克思认识到工人阶级才是现实问题的突破口,因而将“人的解放”落脚于工人的解放。通过分析“真正的人”既是“人的解放”的关系,不难看到“真正的人”既是“人的解放”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的解放”的目的。这种致思路径也出现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与共同体、人与德国实际解放、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一句话,“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的这种关系与马克思的致思方式高度契合。探索“真正的人”和“人的解放”的关系不仅能够丰富马克思人学理论,也能加深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认识。马克思的致思方式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它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人民群众路线,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科学防疫、抗疫,坚持个体的自由发展等具有现实的启示。

文章引用

梁飘飘. 马克思“真正的人”与“人的解放”的关系及其现实启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Real Man” and “Human Emancipation” with Its Practical Enlightenment[J]. 哲学进展, 2022, 11(05): 877-88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155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37, 96, 271.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02, 204.

  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24, 34.

  4.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第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185, 188-189, 194, 207, 213, 214, 271, 273, 278, 301, 310, 311, 320, 331, 344.

  5. 5. 乔恩·埃尓斯特. 理解马克思[M]. 何怀远,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65-66.

  6. 6. 大卫·利奥波德. 青年马克思[M]. 刘同舫, 万小磊, 译.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7: 153-154, 235.

  7. 7. 鲁克俭. 试论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共和主义思想[J]. 现代哲学, 2019(1): 5.

  8.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第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46.

  9. 9. 马塞罗·默斯托, 编. 今日马克思[M]. 孙亮, 杨小峰,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86-89, 98.

  10. 10. 鲁克俭.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新审视——以“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为视角”[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8(3): 18-20.

  11. 11. (1982)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MEGA2), Band I/2. Dietz Verlag, Berlin.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