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197
,
6
pages
10.12677/ACPP.2023.124122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比较研究
史淑颖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0日

摘要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是先哲们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思想结晶,二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各自具有独立完备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体系。在本体论上,二者都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方法论上,二者所主张的治国策略却截然相反,儒家奉行实施“仁政”,“礼法合治”等积极有为的治理观念;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治国理念。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思想文化,其中所蕴藏的优秀的思想成果,在21世纪的中国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关键词
以德治国,礼法合治,无为而治,功遂身退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fucian and Taoist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s
Shuying Shi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Mar. 19th, 2023; accepted: Apr. 9th, 2023; published: Apr. 20th, 2023

ABSTRACT
The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ancient philosophers in their long-term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y are broad and profound,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tent, and each has an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system. In terms of ontology, both of them emphasize the need to follow the laws of nature and realize the harmony and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the strategies advocated by the two are diametrically opposite. Confucianism pursues such positive and promising governance concepts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benevolent government” and “the rule of propriety and law”; Taoism advocates the idea of “letting nature take its course” and “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They are interlinked and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nd together they have built the brilliant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outstanding ide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tained in them still radiate wisdom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Keywords:Rule by Virtue, Rule by Courtesy and Law, Govern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Nature, Retire after Winning Meri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是两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且各自具有其独特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体系,二者在内容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治理思想,这些思想发展至今仍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2.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概述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是由“天人合一”的本体论思想和“经世致用”的方法论体系所组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为中国古代统治者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为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其社会治理思想所蕴藏的智慧,直至今日仍有巨大的实用价值。
2.1.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哲学起源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哲学起源经历了一个从充满宗教色彩的“天”到具有本原意义的“太极”再到“理”的演化发展过程。儒家早期典籍《五经》中所记载的“天”,被看作是可以操纵自然、主宰万物的上神,是皇权的源头。孔子及其弟子也认同“天”的观念,并提出“以仁释礼”使“天”的观念出现内在化转变。孟子基于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提出恻隐之心是仁德的根源,与此同时,他认为万物有则,德是其一,人之德可及可通万物之则,人们只有通过用心思考才可以了解自己的本性,而后可以知天事 [1]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不仅是自然万物的创生者,而且是人类的祖先,主宰着人类社会,充满着宗教色彩。宋代周敦颐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具有本原意义的“太极”通过“理”进行了最终的整合。
2.2.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对策路径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方法论体系内涵丰富,意蕴深长,为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充满智慧的方针政策。
为国以礼,克己慎行,这是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基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典礼》),通过修身养性使人们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仁义道德,需要借助礼仪规范使这种内在的仁义道德转化为外在行为规范,由此可见,“礼”是使善心变为善行的条件和保障,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以礼,要构建以“礼”为核心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认为,治国理政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法,使不同伦理关系中的人能够各行其道,社会才能和谐安定。孔子进一步强调:“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人们只有按照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克己慎行,才能实现政通人和的社会局面。
为政以德,宽厚待民,这是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治国之道在于用道德教化民众,用礼法同化民众,只有这样百姓才能知廉耻,懂归顺。由此可见,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实施“德治”,君主以身作则是前提。《管子》中“治官化民,其要在上”之说,《孟子》中“君正,莫不正”之说,都表明了儒家所推崇的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的观点。推行“德治”,施行“仁政”,爱民护民是关键 [2]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深刻揭示了民为邦本的道理。因此,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宽厚待民,从而实现本固邦宁。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这是儒家进行社会治理的手段。儒家思想虽然推崇“德治”,主张“仁政”,但并没有否定“法治”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并强调以“德治”为本,以“法治”为辅,礼法合治来治国理政。《荀子·劝学》中有,“《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一说,即礼法是一体的,礼为法之根本及纲要。荀子认为,“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如果不能给罪孽深重的人施以相应的惩罚,那么犯罪的人就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危害,长此以往势必会天下大乱。因此,荀子强调,“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荀子·王制》)赏罚分明的社会治理理念。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处于正统地位,其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治国理政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具有经世致用的真理特性,其中一些思想直至今日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3.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理想目标
儒家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从而达到“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天下平”是一种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秩序合理,公平公正,安定和谐的理想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大同篇,对儒家所倡导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作了详细的描述。只有大道盛行,使天下为人民所共有;国家选贤任能,人民诚实守信,社会友爱和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各有所养,才能实现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
3. 道家社会治理思想概述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既包含了抽象的本体论思想,也蕴藏了思辨的实践方法。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它对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以及人类社会的沧桑变化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时而显现为思辨的具体的社会治理策略,时而隐形为富有哲理的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指导人们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1. 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哲学起源
道家认为“道”是世界万物之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作为宇宙万物之源的“道”,是世界万物的主宰,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都必须遵循的总规律。它无声无息而又无处不在,对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以及人类社会的沧桑变化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道”既是虚幻的,又是客观实在的。首先,就“道”的物质性层面而言,它没有固定的实体形式,是人的一种自我感知,是一种纯净高洁的心灵境界。其次,“道”虽然是虚幻神秘的,但它的作用是巨大无穷,无处不在的。“道”是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客观实在。大道中蕴藏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自然法则,人类只有充分认识和彻底领悟这些自然法则,并在顺应这些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并且制定出合乎自然规律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自然界才能循环往复,持续发展;人类自身才能达到纯净高洁的思想境界,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安定,长治久安 [3] 。
3.2. 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对策路径
道家思想文化体系具有客观现实的方法论价值。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时而显现为辩证的具体的社会治理策略,时而隐形为富有哲理的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导人们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最核心的社会治理思想。在老子看来,在天下大治的世道下,人们皆不知何为美丑,何为善恶,世界万物都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运行,一切顺其自然而已。然而在乱世凶年,利益熏心的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假借美、善来伪装自己,致使丑与恶也破土而出。只有不推崇贤良,百姓才不会为追求高官厚禄而装成假贤人;只有不珍藏宝贵的财物,人们才不会为满足贪婪的欲望成为盗贼;只有不炫耀美色,才不会致使百姓迷乱心性。因此道家主张推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社会治理策略,意在通过无为之治,净化百姓的心灵。然而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通过无为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统治者只有推行无为之治,顺道而行,遵循事物自身发展规律,使得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各行其是,才能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形成天下大治的局面。
“人人平等,贵民爱民”,道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极力推崇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家认为,天帝对待万事万物是没有偏爱的,任凭其自生自灭,得道的统治者对待百姓也应当一视同仁,一切顺其自然 [4] 。当百姓能够不为苛政所烦扰,自作自息,才能实现安居乐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将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比作水,他们看似软弱无力,但却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在与剥削阶级斗争过程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因此,统治者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把天下的百姓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爱护百姓,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为而不争,少私寡欲”是道家所提倡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家思想认为圣人应当像水一样为而不争。所谓“不争”并非使人逆来顺受,无所事事,而是教导人们面对纷争要冷静分析,理性思考,顺应自然法则,不主观妄为,在合适的位置上,积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达到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4] 的思想,是道家所倡导的治理国家应遵循的社会法则。少私寡欲是道的最高境界,只有人人树立以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谐有序的社会才能建成。
除此之外,道家社会治理思想还包括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众多思辨的社会治理策略,以及虚怀若谷,从简戒奢等众多优秀的社会价值观念,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3.3. 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理想目标
道家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是小国寡民。在《道德经》中,老子对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社会状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即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享天产,各得其所;本国物产能够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不谋求他国财物,不慕他国山川,各安其国;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使人们回归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总之,只有人们能够安分守己,与世无争,才能实现老子所倡导的睦邻友好,鸡犬相闻,自得其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4.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比较分析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思想结晶,二者在发展中通过相互吸收和借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各自都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儒道社会治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哲学智慧在今天人仍具有利用价值。
4.1.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的相同点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哲学智慧、价值观念、社会理想、辩证思维等,是支撑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屹立不倒的精神脊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之处。
首先,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的共同点体现在二者的哲学起源上。《易传》中谈到:“昔着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伦》中讲到:“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莫知其所以成,夫是之谓天。”儒家认为,天、地、人各有其道,即运行规律,天创造了世间万物,因此只有顺应天道,实现“天人合一”,社会才能和谐发展。《道德经》中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万物得一以生”的说法。道家认为,“道”创造了世界万物,万物只有顺其道,才能得以生存。由此可以看出,儒道都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法则来运行发展的,只有各寻其道,才能实现永恒发展。
其次,儒道社会治理思想在对待百姓的态度上有共同之处。在儒家经典《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将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作舟与水,认为水既然能够载舟,那么也可以将船淹没;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中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说法。这些都意在说明,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识到了百姓的强大力量和重要性,要坚持以民为本。 [5] 由此可见,儒家和道家的社会治理思想中都蕴藏着民本主义的内涵。
最后,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的相似之处还体现在二者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上面。由于儒道思想都发源于礼崩乐坏,民不聊生,战火连天的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儒家和道家都渴望建立一个社会秩序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安静祥和的社会 [6] 。
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他们的后继者在学习继承过程中,通过相互吸收借鉴对方有益的思想成果,使得各自的思想更加丰富,共同铸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4.2.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的不同点
文明因不同而精彩,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两者的社会治理思想上面,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道社会治理策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可谓是两个极端。儒家奉行“以德治国”,实施“仁政”,以“三纲五常”为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来约束和教化人民。道家主张,凡事顺其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反对君主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提倡以“不仁”为手段,达到“仁”的目的。由此可见,儒家在政治策略上主张积极有为,而道家则主张清静无为。
其次,儒道两家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念也截然相反。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充满着“积极入世”的色彩,这也是儒家价值观念的核心要义。道家思想充满着思辨的哲学色彩,它认为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因此主张圣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就应主动让贤,这是遵循自然法则的必然要求,这种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的“出世”思想是其价值观念的核心观点。由此可见,儒道两家价值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主张“入世”,后者主张“出世”。
最后,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所适用的社会条件不同。从中国漫长的历史变迁和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历史经验:儒家所奉行的实施“以德治国”的社会治理策略适用于社会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道家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治理策略适用于朝代更替,社会相对动荡的历史时期。因为人们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在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人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在相对动荡的历史时期,实行无为之治,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是首要之举。
儒道两家的社会治理思想虽然不同,但各有其合理性,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曾经被君王所采纳,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治理成就。
4.3.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检验而得出的宝贵的思想结晶,其中所富含的哲学智慧,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直至当代依然被人们所采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依然需要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的指导。发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继承和发展儒道两家民本主义思想,政党和领导干部队伍要维护自身形象,倡导清正廉洁之风,贯彻执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民造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继承和发展儒法并用,礼法结合的思想。通过道德教化推动人们个人修养的提升,通过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减少恶劣行为的发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对儒道思想中优秀的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7]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继承和发展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遵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8] 。总之,我们应该随着历史的变幻和实践的发展,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儒道社会治理思想。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诞生至今,一直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给养。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继续继承和发展儒道社会治理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5. 小结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所蕴含的治理的智慧,为历代君王治国理政提供了行动指南,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逐渐趋于完善。儒家所倡导的“以德治国”,“为国以礼”,“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道家所倡导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被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用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当中,闪烁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光芒。中国青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应该加大对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更深层次地挖掘儒道思想中所蕴含的智慧,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文章引用
史淑颖.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fucian and Taoist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s[J]. 哲学进展, 2023, 12(04): 696-70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4122
参考文献
- 1. 尉迟光斌. 从“恻隐之心”到“天人合一”——儒家道德本体论逻辑演化的唯物史观解析[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6(3): 17-22.
- 2. 范思琦. 新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整合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21.
- 3. 魏佐国.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历史透视[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 8(2): 63-65.
- 4. 王丽岩, 译注. 道德经[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
- 5. 王记. “宠辱若惊”: 老子的另类价值观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5): 1-2+7.
- 6. 徐枫. 汉初政论文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9.
- 7. 高斌. 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治理思想的梳理与启示[J]. 知与行, 2019(3): 65-69.
- 8. 何哲. 道与无为: 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J]. 贵州社会科学, 2021, 381(9):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