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3 No.04(2014), Article ID:14546,7 pages
DOI:10.12677/ASS.2014.34015

Analysis on the Hakka Spirit Based on Peitian Ancient Village’s Couplets

Ziyong Zhang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Email: hnzzy_2009@yeah.net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Sep. 2nd, 2014; revised: Oct. 7th, 2014; accepted: Oct. 29th, 2014

ABSTRACT

Couplet is a type of cultural heritage. Its value is not only reflected on literary merits, such as rhythm, imagery, etc., more importantly, on its intrinsic cultural values, spiritual formation and social values. The couplets of Peitian ancient village reflect the people’s psychology and awareness. They are not only the concentrated history of Peitian’s spirit and culture, but also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ollective wisdom about people’s survival and life. Most of them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xcellent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eritage, which also coincides with the idea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can provide a perfect template for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words:Peitian, Couplets, Hakka Spirit

从培田古村落的楹联浅析客家精神

张自永

赣南师范学院,赣州

Email: hnzzy_2009@yeah.net

收稿日期:2014年9月2日;修回日期:2014年10月7日;录用日期:2014年10月29日

摘  要

楹联作为可以传承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体现在韵律、意象等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精神形态和所反映的社会价值。培田古村落丰富多彩的楹联,集中反映了培田人的心理意识和人文形态,是浓缩版本的培田精神文化史,也是培田人生存和生活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的大部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这也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益的范本。

关键词

培田,楹联,客家精神

1. 培田古村落的概述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与长汀县交界之山区,行政规划属于连城县宣和乡,占地13.4平方公里,距连城县城35公里。该村为吴氏单姓村落,其始迁祖八四郎公约1326~1389年间人,自宁化来此开基,至今已600余年。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村现有365户,共1467人。村中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村落主要由妇女、儿童和老人据守。全村60岁以上老人232人,占全村人口的15.8%;妇女(18周岁以上女性)315人,占全村人口的21.5%;少年儿童(16周岁以下)105人,占全村人口的7.16%。

培田古村落的经济收入主要由农业、旅游和务工所得三部分构成。农业主要依靠脐橙、稻谷和烟叶,但整体收入微薄。培田旅游主要依靠门票收入的分红,由培田古村落旅游保护和开发理事会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宗族集体事务、文物保护和公共设施的改造。务工所得是该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田收入和旅游收益较小,而财政补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村民们虽然衣食无忧但并不显富。

培田的文化生态内涵丰富且结构完整。就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全村现存1条千米古街和2道跨街牌坊,30幢明清时期的高堂华屋,21座祠堂,6家书院,4处庵庙道观,还有大街小巷中各式各样的商铺48家,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另外现存古代《吴氏族谱》版本3个,即乾隆版、同治版和光绪版,共计14卷32册40余万字。培田村凭借着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成为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从而享有“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民间故宫”之美誉。

和谐生态的培田古村落,于2005年9月16日,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被中国百家地方媒体推荐、公众投票产生并荣获“中国十大最美的村镇”称号。2011年,培田客家古村落又赢得“中国特色文化村”的殊荣。

2. 楹联的分类及数量

楹联,也叫“楹贴”、“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字数多寡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歌形式的演变[1] 。主要包括堂联、门联以及祠联等。据培田吴氏族谱记载以及本人实地考察统计核准,培田楹联题字共计109副。根据楹联内容所表达的蕴意可大致分为族源家声、文化教育、民间信仰、生活情趣等四类1

2.1. 族源家声类

培田古村落的族源家声类楹联共计22副,见表1。该类楹联的主要载体在宗祠,以祠联居多,如全

Table 1. Couplets of family origins class

表1. 族源家声类楹联

族的郭隆公祠(衍庆堂)和文贵公祠,如在敬公房的十世祖乐庵公祠,十一世祖汝清公祠,十三世祖容庵公祠,十四世祖乾生公祠,十五世祖的锦江公祠等。

然而,纯粹祭祀意义的宗祠为数并不居多。我们现在所见的培田古村落,基本上是以村内的水圳和街道为界,界内的建筑群主要是祠堂,界外的建筑群主要是为“合祠、屋而为一者”。祠屋合一的建筑主要出现在乾隆二十七年后,彼时十九世吴震涛在《继述堂记》中对建祠成风的现象进行专题评论后,祠堂又与住宅融合,回到《朱子家礼》所设计的“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四世神主”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两套性质完全不同的系列空间:以祠堂为主体的,具有礼制建筑特征的序列空间;以住屋为主体的,具有居住建筑特征的序列空间[2] 。因此,在宗祠之外的住宅中,也不乏族源家声类的楹联。如济美堂便有“飨亲钜典经遵礼,格祖清音雅叶诗”的楹联。

表1可以发现,族源家声类的楹联大抵有三种功用,一是铭记追本溯源性质。如 “渤海名门”、“吴山望族”。一是激励后代发扬祖德功业,如“继祖德,永光大;述宗功,久宏扬”、“敦睦一堂,须追孝让高风,永光国史;本支百世,宜效治平伟绩,复振家声”。

第三种功用体现在四副特殊的楹联之中,被铭刻于“恩荣牌坊”和“圣旨牌坊”之上,即表1中编号19~22。“恩荣牌坊”即“进士”牌坊,是为培田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官员吴拔桢而特许获建的。“圣旨牌坊”又称“乐善好施”牌坊,是为培田历史上财富最多的商人吴昌同而获准自建的。这两座牌坊分落于村头村尾,被视为吴氏辉煌历史的象征。它们绝非单单是象征意义上的荣耀,而且对吴氏族人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特殊意义,对教育激励后人也产生着深远影响。这一功用是其他任何楹联都无法替代的。

2.2. 文化教育类

文化教育类的楹联最多,达44副。在这类楹联中,又可分为文化追求、崇文重教两大系列。文化追求系列的楹联偏重于道德教化和反映价值追求。这一系列楹联共33副,如表2

表2可知,文化追求系列的楹联以仁、义、崇、勉、勤、慎、谨、睦、敬、孝、和、美等为关键词,是吴氏《家法十条》与《家训十六则》在楹联中的反映。共同营造了培田的道德环境,也是价值塑造的重要途径。而崇文重教系列的楹联也与之相呼应,我们从表3中不难看出昔日文风之盛。

Table 2. Couplets of cultural aspirations class

表2. 文化教育类文化追求系列楹联

Table 3. Couplets of emphasis 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class

表3. 文化教育类崇文重教系列楹联

这些文化教育类楹联是培田人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的主要载体,充分展现了培田人的精神文化形态。

2.3. 民间信仰类

在培田有“求神不如拜祖”的说法。然而,培田古村落内却也存在着不同的神庙。他们对神灵同样充满敬畏之心,神灵崇拜的仪式甚至比祖先崇拜更为隆重而热烈。在培田人心目中,祖先与神灵虽然亲疏有别,但又各司其职,共同必有世俗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如果说,祖先崇拜出自本能的需要,那么,民间信仰却是有意的选择。因此,与崇先报本相对应的有一套丰富而完整的民间信仰体系,而这也在楹联中得到体现。详见表4

表4中可以发现,民间信仰类的楹联具有特殊的内涵,是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话语,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在培田人建立的神灵崇拜系统中,有来自儒、释、道三教,有来自国家祀典,有来自神话传说,他们在村民生活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 “男儿当答礼,妇女莫来参”的楹联说明当时酬恩寺是培田男性的仪式互动场所。每年四月十五日,全村男性都要到马头山进香。而如今,其信徒不仅涵盖了女性,还波及到周围村落,成为河源溪流域的公共神庙。

2.4. 生活情趣类

培田“距汀城郭百里”,又不归连城县管辖,很少受到官吏骚扰。加之地处深山,历代战乱也难以波及至此。吴氏族人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建立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合乎风水的宜居乡土。这些都反映在了表5的33副生活情趣类楹联之中。

该类楹联表达了吴氏族人对美好生活愿景的憧憬,也留露出对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越感。同时,如此繁多的楹联本身就说明了培田人注重自身修养,懂得发现生活之美,秉持悠哉自然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历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培田人处于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状态,有着较为稳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从而建构了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3. 客家精神的归纳

3.1. 耕读传家的平民心态

“教子孙两行正路,维耕维读”、“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家有藏书垅有田”这一类的楹联在培田俯首即是。《礼记·中庸》云“故栽者,培之”,其中也蕴涵了培田人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意识。或许这就是“培田”这一古村落名称的由来。

自培田第七世吴祖宽创建石头丘草堂,聘请进士谢省为西席,教授子弟学习儒家经典,便开启了后

Table 4. Couplets of folk beliefs class

表4. 民间信仰类楹联

Table 5. Couplets of enrichment class

表5. 生活情趣类楹联

世绵延不绝的文风,他也因此被成为“十三坊书香之祖”。明清两代培田有书院9个,家塾5处,童蒙、蒙馆9所,还设立专门用于教育族内女子的“容膝居”和职业教育的“锄经别墅”、“修竹楼”等。彼时全村有“十户一塾,一户十匾”之称,处处可闻琅琅书声。

除了这些专用的教育硬件设施外,培田人在软件建设方面也多措并举。他们聘请外地名儒硕士,设立专门用于文教和科举事业的族产,专门在福州设立“试馆”,成立诸如“孔圣会”、“朱子惜字社”等社团和集会组织。在培田吴氏的《家训》、《家法》中,也专门设立了勉励和督促子弟读书的条文,使崇文重教成为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崇文重教的传统与客家人出官求仕情怀是相统一的,崇文重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出官求仕,光宗耀祖,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3] 。因此,从明中叶至明末,培田吴氏共有十一人考取科举功名;从清初至清末,共有五十九人考取科举功名。

耕读传家的理念的延续,以及在教育上软硬件的结合,使得培田真正实现了“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的人文风景。作为客家人的精神特质,崇文重教也成为了培田吴氏世代相传的“祖训”。

3.2. 忠孝仁义的博爱思想

忠孝仁义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思想,至今仍保留着朱熹手笔的楹联“行仁义事,存忠孝心”。但是培田族人并不是教授子弟迂腐效忠,而是侧重于博爱的仁孝之义。如“欲高门第须行善”、“积德润身如积玉”、“文章移教化,忠孝作良图”、“居仁由义,柎身挺千寻,长得风滋雨浥”,从而要达到“治平天下最,孝义古今希”、“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圣人”的至高境界。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培田人设义仓,建义冢,还广立茶亭。据民国版《长汀县志》记载的73个茶亭中[4] ,培田吴氏族人独建5个2,占全县总数的6.85%。按照“长汀旧编为十二里,四十六图,十三坊,五百一十村”[5] 的编制来计算,每村建茶亭的平均值仅为0.196%。培田吴氏所建茶亭数量是全县平均值的35倍,其博爱之心于此可见一斑。

这一人文风气思想的教育结果的另一典型案例就是拯婴社。培田《吴氏族谱》收录了一篇族人吴泰均于1872年所撰的《拯婴社表》,记载了培田古村针对重男轻女、盛行溺杀女婴的封建社会现象进行言辞激烈的批判,所述义理超脱旧时代禁锢。其根本的思想基础就是仁爱,正如《拯婴社表》开题所写的:“天下有不欲身而子、子而孙之人哉?顾身所从来者母,无母则无身。子所从来者妻,无妻则无子。孙所从来者媳,无媳则无孙。夫母也,妻也,媳也,皆人未溺之女也。女可溺乎哉?”就是这么朴实的仁爱思想,使得拯婴社从自发的个体,到社会的群动,最后形成有组织、有章程、有固定田产收入的结社,创造出“拯活颇多,不惟贫妇肯留,即富室亦不溺矣。”[6] 的惊天动地的保护女权的壮举。

3.3. 崇先报本的家国情怀

在培田流传着“求神不如拜祖”的谚语。他们崇拜先祖筚路蓝缕开创基业以及富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思想,并将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强大的内动力,奋发图强,立业报本。在培田的古建筑中,祠堂占了近一半,建造公祠本身就是崇先报本的孝道美德的集中体现。另外的便“合祠、屋而为一”,即在每一座住宅中,在大厅设立历代祖先的排位。这种二位一体建筑的整体空间,既有家族生活起居气息,也有祭祖耀宗功能[7] 。

同时,崇先报本也被写入《家训十六则》和《族规十条》。《家训十六则》前两则分别是“敬祖宗”、“孝父母”。而《族规十条》第一条便是“祖堂”。这较为直白地体现了培田人对崇先报本的重视态度。

这种崇先报本意识的升华就是客家人的爱国爱家乡的精神,因为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的放大就是“国”[8] 。正如培田敦本堂楹联所言“治平天下最,孝义古今稀”。培田人将“孝悌治家”和“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试图实现着家而国,国而家的和谐局面。

3.4. 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是培田文化中的特质,也是封建社会内其他村落社区所难以达到的高度。这集中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行业平等:在培田万安桥头的天后宫有着这样的楹联:“工贾士农,尽是神州赤子。”乾隆年间制定的吴氏《家训》,也明确要求:“农工商贾,勤勉乃事。”这也许并非培田吴氏的独特见解3,但也足以说明吴氏族人的生活态度。正是由于“工贾士农”的有机结合,才使历代培田人走出闽西山区,为家族的繁衍与发展不断开辟新的财源。

尊男重女:客家妇女在学界和社会上的地位较高。但是在培田古村落,男女这一问题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演绎。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培田人却设立“容膝居”,以“可谈风月”的理念创办了传统乡村女子教育学校,也创办了前文提及的声势浩大的拯婴社。他们这样做的基础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基础,但是客观情况上却有益于对女性权益的保障。

崇文尚武:在培田村口有一座双层的文武庙,即文昌阁,上奉孔子,下祀关羽,这种同时奉祀文武二圣的庙宇建筑,在全国仅有三例。这是培田崇文尚武的仪式系统确立的象征标志。此外,在吴氏历代考上科举功名的族人中,武生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第十九代文武生员共是十人,其中武生员有五人;第二十代文武生员共十一人,其中武生员也有五人。这种文武兼备的人才结构,集中反映了既崇文也尚武的家族传统。在培田文教与武学并行而不悖,反映了文风昌盛,习武不息的兼容思想。

儒释道融合:清咸丰年间,为帮助族人戒鸦片之毒,培田吴氏族人建起“汀州府大和山道堂”。这一道堂信奉“真空教”,主张三教合一,“以佛治心、以儒治世、以道治身”,颇有奇效,福州、泉州、厦门、漳州、汀州等地的瘾君子都曾慕名而来,使“大和山道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戒毒所。这种包容朴实的宗教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此外,在吴氏族谱中载有吴泰均的《三教异同说》,通过对儒释道的详细对比分析,认为“其实仙亦佛,佛亦仙,圣亦仙佛也。”并最终得出“三教以儒为冠,宜哉!”的结论。或许培田人正是因为这般兼容并蓄的宗教包容思想,并坚定以儒为冠的教育理念才造就了培田昔日的辉煌。

4. 结语

楹联作为可以传承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体现韵律、意象等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精神形态和所反映的社会价值。培田古村落丰富多彩的楹联,集中反映了培田人的心理意识和人文形态,是浓缩版本的培田精神文化史,也是培田人生存和生活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的大部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这也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益的范本。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夏征农, 主编 (2000)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 1595.

  2. [2]   吴庆洲 (2008) 中国客家建筑文化(上). 湖北教育出版社, 武汉, 27.

  3. [3]   李晓方 (2006) 客家文化特质研究的几点思考. In: 罗勇, 林晓平, 钟俊昆, Eds., 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哈尔滨, 102-103.

  4. [4]   民国《长汀县志》卷20《惠政志·茶亭》, 长汀县印刷厂印, 1983年重刊本, 第三册, 第6页.

  5. [5]   民国《长汀县志》卷5《城市志》, 长汀县印刷厂印, 1983年重刊, 第一册, 第41页.

  6. [6]   吴泰均 (2004-2007) 拯婴社表. In: 培田吴氏族谱, 续修本, 493-494.

  7. [7]   余英, 陆元鼎, 主编 (2003) 中国民居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广州, 549.

NOTES

1其中,有些楹联是具有双重或者多重性质,本文仅就其主体性质而划定类别。如“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维读维耕”一副,虽然包含了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敬之意,但是该楹联主要是为了表现“勤俭”的文化恪守和“耕读”的文化坚持,因此,笔者将该副楹联归入到文化教育一类。

2分别是出云亭、三汇亭、作云亭、式好亭、望耕亭。

3罗香林就曾指出:“客家家庭,很奇怪的就是同一家内往往兼营农工商学兵种种不同的业务。他们过的是大家庭生活,一家中普通总有多少土地,耕植的工作大体由妇女或一二居家干练的男子任之;农隙无事,则在家从事普通的工作,或织布制扇,或其他手艺。农和工简直分析不开。二三比较精利的男子,则往往于所居县邑,或国内各地,或南洋群岛,经营工商各业。”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