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7  No. 12 ( 2018 ), Article ID: 28025 , 11 pages
10.12677/ASS.2018.712278

The Applicability Test of Chinese Multiethnic Adolescent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in the Undergraduates of Inner Mongolia

Xiaolin Zhu1, Yangyun Liu1, Yuzhu Zhang1, Fawen Hu2

1School of Psychology, Inner Mongolian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n

2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Yunnan

Received: Nov. 27th, 2018; accepted: Dec. 7th, 2018; published: Dec. 14th, 20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d the Chinese Multiethnic Adolescent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523 undergraduates in Inner Mongolia. Correlation analysis, internal consistency test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were used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questionnaire, and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culture identity of undergraduates in Inner Mongol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and structural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met the psychometric criterion, and the criterion validity is good. The use of the questionnaire in Inner Mongolia tends to be a first-order 6-factor structure. The undergraduates’ cultural identity in Inner Mongolia is better, and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the integrated identification model is the highest.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gender, origin and nationality wer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undergraduates’ cultural identity.

Keywords:Undergraduates,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pplicability Test

《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在内蒙古地区大学生中的适用性检验

朱晓琳1,刘洋云1,张玉柱1,胡发稳2

1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2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蒙自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7日;录用日期:2018年12月7日;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4日

摘 要

本文使用《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对内蒙古地区的5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内部一致性检验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并检验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情况。结果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效标关联效度较好。该问卷在内蒙古地区的使用倾向于是一个一阶六因素结构。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总体情况较好,整合认同模式的被试人数最多。性别、生源地和民族对于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情况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验证性因素分析,适用性检验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这56个民族是一个相互依存和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 [1] 。一个民族的存在需要其成员有两方面的认同,一是对民族本身的认同,二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 。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人的认同源泉和立国之本 [3] 。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凝聚力与社会和谐的基础,尤其是在文化多元的社会中,文化认同对人们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文化认同因其重要地位得以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热点,对于文化认同的涵义,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认同是一种具有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受,个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同样地,文化是建构自我认同的关键因素 [4] ,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认同是指个体自我与文化之间的心理联系 [5] ,文化认同的发展与个人的文化经历有关。Gail M. Ferguson和Jacqueline Nguyen [6] 认为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个特例,是指个体认同内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国内学者郑晓云 [2] 认为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文化认同表现为个体对其文化的归属意识,是文化意义上的“我”和“他”的确定。Berry [7] 提出的文化适应的概念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之间持续的接触所引起的文化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过程。在这种程度上,文化适应也是人们接触不同文化产生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变化,只是文化适应包含了个体的行为表现,而文化认同则更倾向于是一种独立于行为的内部结构 [8] 。总结上述各研究者的观点,可以确定的是文化认同既属自我认同又属社会认同,它是个体或群体在其母文化与异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发展起来的。

关于文化认同的心理成分,Phinney和Ong [8] 认为承诺和归属感是文化认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郑雪等研究者 [9] 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个体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某个文化中多数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王沛 [10] 认为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以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各种文化事项做出认知判断、情感依附、行为选择和调整倾向,这一过程强调个体依自己的需要依附和改造特定文化。因此,文化认同包括认知、情感、态度等多种成分 [11] ,并且文化认同本质是一种对价值观和价值观外化形式的认同 [11] [12] [13] ,明确的文化认同可以为个体的规范、价值观、信仰、态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参考框架 [4] 。

在对文化认同结构的探讨中,国外研究者的观点经历了从一维、二维至多维的变化 [14] 。如前述Berry [15] 的研究,他认为文化认同存在两种相互独立的维度,即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移入地主流文化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移民对这两个维度认同的积极与消极程度归纳出四种文化认同态度模式——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其中整合是最理想,个体适应最好的一种模式。国内研究者普遍都认可文化认同具有多层次结构这一论述。董莉、万明钢等人 [16] [17] 认为从宏观上,文化认同由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部分构成。赵锦山 [18] 认为根据费孝通民族多层次的说法,民族文化认同可以从族内文化认同、族际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三个层次来考虑。王沛等研究者 [10] 建构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层级结构”认为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心理结构系统,民族文化认同包括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因其历史和地理的差异而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相应地,在更高层次上,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民族文化认同就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

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离不开相应的测量工具,以往各研究者曾根据各少数民族的不同情况编制了多个文化认同问卷 [19] [20] [21] [22] [23]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胡发稳等人编制的《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 [21] 进行跨地区验证,将郑彩花基于内蒙古地区被试编制的《文化认同量表》 [23] 作为效标,检验前者在内蒙古地区蒙汉文化交融的环境下的适用情况,同时考察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基本情况,分析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因素。本研究可以为揭示大学生文化认同特点及指导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异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完善文化认同测量工具以及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研究尽一份力。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便利抽样,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523份(删除蒙、汉民族外其他民族被试)。其中汉族294人,蒙古族229人;男生238人,女生285人;生源地为内蒙古区内412人,生源地为区外111人。

2.2. 工具

《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是由胡发稳、王沛和李丽菊于2014年选取云南省五个民族的青少年学生编制的文化认同测量工具。该问卷共34道题目,包括两个二阶因子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其中民族文化认同包括族物喜好、宗教信念、民族接纳和民族俗约四个一阶因子;主流文化认同包括主体文化和社会规范两个一阶因子。采用5点计分,5表示完全符合;1表示完全不符合。总问卷、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的α系数分别是0.92、0.88和0.85。

《文化认同量表》是由郑彩花于2013年选取内蒙古地区的汉族和蒙古族被试编制的文化认同测量工具。该问卷共27道题目,包括蒙文化认同和汉文化认同两个二阶因子,蒙文化认同包括蒙文化行为、蒙文化认知、蒙文化情感三个一阶因子;汉文化认同包括汉文化行为和汉文化认知两个一阶因子。量表采用5点计分,5表示完全符合;1表示完全不符合。总量表、蒙文化认同、汉文化认同的α系数分别是0.775、0.912和0.856。

2.3.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20、Amos22进行相关分析、内部一致性检验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

3. 结果

3.1. 《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3.1.1. 内部一致性检验

各因子及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见表1

Table 1. Questionnaire’s 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表1. 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在蒙、汉民族大学生中施测的各因子及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09~0.914之间,说明该问卷信度较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

3.1.2. 各因子之间以及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分析

通过检验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各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具体结果见表2

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factors and between each factor and total score

表2. 各因子之间以及各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注:*P < 0.05,**P < 0.01,***P < 0.001。

结果显示,除宗教信念与社会规范之间相关不显著,其余民族文化因子和主流文化因子之间皆相关显著。二阶因子民族文化包含的一阶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44~0.628之间,呈中低度相关(P < 0.01),民族文化与其一阶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15~0.841之间,呈中高度相关(P < 0.01);二阶因子主流文化包含的一阶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87 (P < 0.01),主流文化与其一阶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850~0.917之间,呈中高度相关(P < 0.01);两个二阶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95 (P < 0.01),二阶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2、0.827 (P < 0.01)。

各因子与总分呈中高度相关,各因子之间呈中低度相关说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较好,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3.1.3. 与《文化认同量表》的相关

将《文化认同量表》作为效标,对《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和《文化认同量表》进行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的结果见表3

Table 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Chinese Multiethnic Adolescent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表3. 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与文化认同量表的相关系数

注:*P < 0.05,**P < 0.01,***P < 0.001。

结果表明,除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的主流文化维度与蒙文化认同维度相关不显著之外,其余各维度之间相关均显著,两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29 (P < 0.01)。

3.1.4. 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该问卷的一阶单因子模型、一阶六因子模型和二阶六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确定适合该问卷的最优模型。单因子模型是把34个项目都作为一个潜变量指标;一阶六因子模型是把族物喜好、宗教信念、民族俗约、民族接纳、主体文化和社会规范六个因子作为潜在变量;二阶模型是把族物喜好、宗教信念、民族接纳和民族俗约作为一个高阶潜在变量的指标,把主体文化和社会规范作为另一个高阶潜在变量的指标。三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见表4

Table 4. 3 models’ fit index in CFA

表4. 三个模型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标

根据理论,当Χ2值、Χ2/df值越接近0,AGFI、CFI、NFI、GFI、IFI越接近1,RMSEA < 0.08时表示模型拟合度较好。结果显示一阶六因子模型比单因子模型和二阶模型拟合程度好,但其GFI、AGFI两个指标略偏低。

3.2.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情况的测量

3.2.1.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总体情况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总体情况见表5

Table 5. 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undergraduate’s cultural identity

表5. 大学生总体文化认同情况

结果显示,文化认同各维度的平均分大于理论中值3,文化认同总量表的平均分大于理论中值5.5,表明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水平较高。

3.2.2.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性别差异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性别差异情况见表6

Table 6. T-test between genders (Male 238, Female 285)

表6.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性别差异(男238,女285)

注:*P < 0.05,**P < 0.01,***P < 0.001。

结果显示,在民族接纳、社会规范、主流文化和文化认同维度上,男女差异显著,均是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3.2.3.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民族差异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民族差异情况见表7

Table 7. T-test between nationalities (Han 294, Mongolian 229)

表7.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民族差异(汉294,蒙229)

注:*P < 0.05,**P < 0.01,***P < 0.001。

结果显示,宗教信念、民族接纳、民族俗约、民族文化、主体文化、主流文化维度民族差异显著,社会规范维度边缘显著。宗教信念、民族接纳、民族俗约、民族文化维度,蒙古族被试得分高于汉族被试;主体文化、社会规范、主流文化维度,汉族被试得分高于蒙古族被试。

3.2.4.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生源地差异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生源地差异情况见表8

结果表明,主体文化的生源地差异显著,其他省区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内蒙古区内被试的得分。

3.2.5.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模式的分布情况

根据Berry [15] 对文化认同模式的划分,将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的得分以理论中值3分为分界点,大于3分为积极认同,小于3分为消极认同,从而将文化认同模式分为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四种类型,每种类型人数分布情况见表9

Table 8. T-test between origin-areas (Inner Mongolia 412, Other Provinces 111)

表8. 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生源地差异(内蒙古412,其他省区111)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9. Undergraduates’ cultural identity patterns in Inner Mongolia

表9.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模式的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四种文化认同模式中,蒙古族被试人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汉族被试人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整合、同化、边缘化、分离;总的来看,人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其中整合人数达90.25%,同化人数为7.07%,边缘化和分离人数相等皆为0.96%。

4. 讨论

4.1. 《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较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

根据测量理论,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大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说明各因子与总量表既有共同性,各因子之间又分别各有侧重,这样可以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该问卷的社会规范与宗教信念相关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学校教育中科学的世界观与传统的宗教信念相悖,使得大学生更认同科学的世界观而不认同传统的宗教观念和宗教形式,除此之外,该问卷的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结构效度较好。

一般认为一个量表与作为效标的量表呈中等程度相关则认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本研究中两问卷总分呈中等程度相关,因此认为《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量表》效标关联效度较好。

《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编制时形成二阶六因子模型,本研究选择一阶单因子模型、一阶六因子模型和二阶六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一阶六因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总体上能够满足心理测量学的标准,一阶单因子模型和二阶六因子模型拟合较差,因此接受一阶六因子模型,这一结果与问卷编制时的结果不同,该问卷在内蒙古地区使用时需要对其中的条目进行一定的调整。

4.2.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情况的分析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总体情况较好,无论是民族文化认同还是主流文化认同都得分较高,该结果与郑彩花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两个民族大学生整体文化适应良好 [24] 。

在民族接纳、社会规范、主流文化和文化认同维度上,男女性别差异显著,均是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该结果与杨素萍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接纳程度更高,对文化内容的情感投入更多 [25] 。同时可能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女性接触了更多的民族文化遗产,因而女性的文化认同水平更高 [20] 。

宗教信念、民族接纳、民族俗约、民族文化维度,蒙古族被试得分高于汉族被试;主体文化、社会规范、主流文化维度,汉族被试得分高于蒙古族被试,这说明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高度认同,都热爱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因为主流文化与汉族本民族文化的高度重合,使得汉族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水平较高。

主体文化的生源地差异显著,其他省区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内蒙古区内被试的得分,其余维度则差异不显著。该结果与李继利的研究结果相似 [26] ,这一结果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在认同中的作用,相较于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蒙汉交融的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来自于其他省区的大学生大多生活在比较单一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和学校的文化教育环境使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经典名著”,“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构成”、“普通话和中文”这些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具有高度的文化情感和文化认知水平。

在文化认同模式的分析中,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整合的文化认同模式,只有少数大学生属于同化、分离、边缘化的文化认同模式。这表明他们既认同自己所属民族文化,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认同主流文化,愿意与主流文化接触。根据Berry的理论,整合是个体认同最好、最积极的状态 [15] ,采取整合认同模式的个体社会适应水平较高,因此,总体上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情况是积极的。

5. 结论

《中国多民族文化认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可接受,该问卷在内蒙古地区的使用更倾向是一个一阶六因子结构。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总体情况较好,整合认同模式的被试人数最多。性别、生源地和民族对于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情况具有一定的影响。

基金项目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XJJS17003。

文章引用

朱晓琳,刘洋云,张玉柱,胡发稳. 《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在内蒙古地区大学生中的适用性检验
The Applicability Test of Chinese Multiethnic Adolescent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in the Undergraduates of Inner Mongolia[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07(12): 1870-188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8.712278

参考文献

  1. 1. 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 修订本.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13.

  2. 2. 郑晓云. 文化认同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150.

  3. 3. 张海洋. 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6: 2.

  4. 4. Usborne, E. and De La Sablonniere, R. (2014) Understanding My Culture Means Understanding Myself: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Clarity for Personal Identity Clarity and Personal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44, 436-458. https://doi.org/10.1111/jtsb.12061

  5. 5. Wan, C. and Chew, P.Y.-G. (2013) Cultural Knowledge, Category Label, and Social Connections: Components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Global, Multicultural Context.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 247-259. https://doi.org/10.1111/ajsp.12029

  6. 6. Ferguson, G.M., Nguyen, J. and Iturbide, M.I. (2017) Playing Up and Playing Down Cultural Identity: Introducing Cultural Influence and Cultural Variability.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3, 109-124. https://doi.org/10.1037/cdp0000110

  7. 7. Berry, J.W. (2006) Contexts of Acculturation. In: Sam, D.L. and Berry, J.W.,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7-42.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489891.006

  8. 8. Phinney, J.S. and Ong, A.D. (2007) Conce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thnic Identit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4, 271-281. https://doi.org/10.1037/0022-0167.54.3.271

  9. 9. 郑雪, 王磊. 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1): 48-54.

  10. 10. 王沛, 胡发稳. 民族文化认同: 内涵与结构[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0(1): 101-107.

  11. 11. 薛焱.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61.

  12. 12. 詹小美, 王仕民. 文化认同的民族蕴涵[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A6): 1-2.

  13. 13. 景星维, 景志明. 民族文化认同的概念界定及现实思考[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7(2): 107-110.

  14. 14. Mezzich, J.E., Ruiperez, M.A., Yoon, G., et al. (2009) Measuring Cultural Identity: Validation of a Modified Cortes, Rogler and Malgady Bicultural Scale in Three Ethnic Groups in New York.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33, 451-472. https://doi.org/10.1007/s11013-009-9142-6

  15. 15. Berry, J.W., Phinney, J.S., Sam D.L., et al. (2006) Immigrant Youth: Acculturation, Identity,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55, 303-332. https://doi.org/10.1111/j.1464-0597.2006.00256.x

  16. 16. 董莉, 李庆安, 林崇德. 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68-75.

  17. 17. 王鉴, 万明钢. 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 广西民族研究, 2004(2): 21-28.

  18. 18. 赵锦山, 徐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34(2): 55-59.

  19. 19. 雍琳. 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族文化认同因素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1-45.

  20. 20. 张京玲. 藏、壮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态度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08: 1-33.

  21. 21. Hu, F.-W., Wang, P. and Li, L.-J. (2014) Psychometric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Multiethnic Adolescent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6, 1356-1368. https://doi.org/10.1037/a0037690

  22. 22. 韩黎. 羌族文化认同与心理韧性: 以5.12地震为背景[D]: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4: 1-169.

  23. 23. 郑彩花. 内蒙古大学社会网、文化智力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内蒙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1-55.

  24. 24. 郑彩花, 张玉柱, 侯友, 田磊.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8, 47(2): 173-179.

  25. 25. 杨素萍, 尚明翠. 广西汉壮大学生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会科学版, 2011, 32(3): 74-77.

  26. 26. 李继利. 汉族、藏族和回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和族际归因的跨文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1-3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