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083 , 7 pages
10.12677/ASS.2023.12857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述评

王佳佳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收稿日期:2023年6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5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3日

摘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实现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愈来愈重要,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外来思潮的涌进、形形色色的诱惑的情况下,必须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建设,必须遵循渗透性、个性化、“生活即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原则,在受到网络信息技术、市场经济、缺乏人文关怀、思政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等方面挑战时,可以从思政教育者本身、改善思政教育环境、教育内容针对性与时代性、加强政治引领等方面着手,采取相应政策,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文章对学者所在不同角度提出的观点进行整合,在梳理的过程中为该主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高校

A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Jiajia Wang

School of Marxism,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Received: Jun. 5th, 2023; accepted: Jul. 25th, 2023; published: Aug. 3rd, 2023

ABSTRACT

I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owards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of the new journey, to achie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people’s happiness of the era of heavy responsibility, in the face of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al, foreign ideological trend into the situation, all kinds of tempt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penetration, personalization, “life is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educ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when challenged by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rket economy, lack of humanistic ca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al content, etc. Corresponding policies can be adopted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themselves,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ertinence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the times, and strengthening political guidance, which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viewpoints put forward by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provides some enlightenment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topic in the process of combing.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高校的思政教育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培育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在全球多元文化与思想不断交锋,新特点不断凸显,各种文化间较量的激烈程度不断加深,愈来愈不稳定的情况下,对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多位学者在各自视角针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的定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应遵循的原则、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挑战、采取的对策等问题发表一系列观点,本文对此进行简要整理,在梳理各学者对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看法的同时,利于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加强主力军、主战场与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深化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建设,检验立德树人成效,进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综述

2.1. “有效性”的定义

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是热点问题,从本意上来看,有效性有两层含义:一件事情最终有结果,且结果同人们最初预期相符,产生一定效益。在思政教育的范畴内,对这一概念,学者们各抒己见,沈壮海对其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 [1] 。引起学界的普遍共识,但就具体性而言,说法众多,赵飞认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应该通过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所总结出的规律的高度来界定 [2] ;张海洋则认为应从教育内容、内化思想、外化行为三方面予以界定 [3] ;桑华月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统一体,其有效性必须着眼于内容、过程与结果三者 [4] ;马仕锦将其总结为五点: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一项原则、一个过程、价值评价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追求的实际效果 [5] 。从其所述,尽管各学者着眼点相异,然其目标指向一致,且注重整体性原则的鲜明体现。

2.2. 遵循的原则

1) 渗透性原则

习近平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坚持灌输与启发的相结合 [6] ,通过启发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最终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在进行思政教育时,灌输是基本方法,但这里的灌输并不是填鸭式的强硬灌输,而是启发式的,一味的强硬灌输只会使学生起抵触与逆反心理,在这里,要注重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使学生主动接受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并将其内化,淡化心理抵触与教育强制,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2) 个性化原则

高校思政教育要明确教育对象首先是具有差异性与独特性的个体 [7] ,因此单一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个体,教育者首先要对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予以承认,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与生理状况,因人施教,同时,坚持思政教育的目标指向,个性化并不等于自由化。习近平指出,对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包容其缺点与不足 [8] ,做一个好老师一定要做到以上几点。

3) “生活即教育”原则

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发展过程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增强其有效性。贯彻“生活即教育”原则,脱离生活的教育不能称其为教育,生活与教育同属一个过程。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在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其中感知与领悟它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将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9] 。即思政教育不只停留在书本上,更要回归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剖析现实问题,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思政教育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易让学生产生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原则

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之快,进步之大,前所未有,人们在物质领域与精神世界也遭到了双重激荡。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精神世界面临着多种思潮的冲击而摇摆不定。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三观尚未完全定型,在接触到各种思潮时,若无正确引导,极易形成历史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塑造对国家及制度的认可,在形形色色的思潮中坚守本心 [10] 。

5) 规范化原则

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创新,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时代前言更加贴近。在坚持规范性原则,有序发展的同时,也要改革创新,以此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促进思政教学的有序科学发展。

6) 高质量发展原则

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规范性与改革创新需要学校、政府、国家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推进,在国家与高校思政教育意图一致的情况下,学校要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认知上、心理与行动上发生变化。同时确认各责任主体,对思政教育体系的实施过程进行动态跟踪、予以反馈与适时调整,坚持质量标准。

2.3. 存在的挑战

李小平、姚芳等学者站在大数据角度,认为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与影响领域广、全方位。特别是大数据与新媒体的运用。大数据首先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思政教育者往往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言行来判断其思想根源,事实证明,这样的判断并不完全可靠。而大数据通过追踪、记录与整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行为,形成“相关性”分析 [11] ,预测大学生未来行为,如此,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预见性与准确度,这对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显然造成了挑战。其次,传统的思政教育者对受教者思想行为的预测往往是静态的,粗放,含有借助经验的因素,而大数据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再者,传统思政教育多在课堂中进行,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各种微平台不受时空限制,成了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带来挑战。且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教师与学生共享学习资源,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由上而下式教导变为主体间对话。蓝颖则将其称之为话语中介载体的变化带来的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挑战 [12] 。王子健认为在该环境下,教育传播主体地位将受到削弱 [13] 。

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面对面交流”的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网课”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对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带来一定影响。新媒体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其的依赖,沉溺于新媒体带来的便利中,认真思考生活本质的人逐渐变少,网络世界鱼龙混杂,错误的价值观的传导往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消极影响,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错误思想也极容易蔓延,在虚拟世界中消耗的时间越多,越沉浸其中,愈容易自我封闭,从而阻碍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此外,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物欲的追逐、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充斥校园,无良书商售卖盗版书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校的德育环境,也会影响思政教学活动开展效果。

就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的趋势来看,对思政教育者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掌握传统教学模式,不熟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化教学难以有效展开,也会降低学生对思政课程浓厚兴趣,思政教学的整体效果也会受到极大影响。

张洹浩,陈卉则认为,缺乏人文关怀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14]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为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够亦或是心理疏导的形式化,甚至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教学中边缘化的现象,严重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不良后果,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的实例并不少见。这些鲜活案例向我们警示,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就思政教育对象来说,大学生个性独特、思想各异,对思政教育的需求呈现了多层次、个性化的特点,而大部分高校思政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采取的是共性教育,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与单一的思政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易消解大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兴趣与创新能力,思政教育的实效也会大打折扣。

除了上述新媒体、市场经济、人文关怀缺失对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外,司文超认为,思政教育成效的影响因素还有成长背景与育人环境 [15] ,就调查显示,室友、同班同学等同辈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专业课程老师,家人、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相对来说,影响较小,大学生成长发展良好环境的塑造需要多个教育主体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自身的文明素质对思政教育成效也有重要影响。

陈捷提出,思政教育语言是思政教学开展的媒介与载体,能否恰当运用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政教育成效如何 [16] ,空话、大话拉长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要尽量避免,政治性的话语方式也要灵活运用,以防太过压迫,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此外,注重语言的生命力的充分发挥。

崔强、宋丹、范韶维等一部分学者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认为存在以下挑战:在供给内容方面,教师在将教材转化为授课材料的时候,由于个人的专业知识背景存在差异,转化过程中无法避免弱化或复杂化教材的现象,且教材内容的鲜活度不够,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不够 [17] ,这对于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增强也是一个挑战。在供给环境方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得到确立,整个社会仍受到外来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思政教育的氛围稍欠,学校、家庭、社会等的思政教育合力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无疑十分困难。在供给主体方面,思政教育由于涉及的范围广,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很高,要求教师信仰坚定、拥有渊博学识与深厚的理论功底,而选配与培养思政教师方面还存在短缺地方,思政教师整体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教师个人的立德树人意识与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

由是观之,一方面,遵循的原则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面临的挑战及其克服提供了一些思路。与此同时,挑战涵纳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这既增加了思政有效性提升的难度与厚度,也提供了超越现实的路径,就此而言,挑战是对先前思政教育有效性现状的反思。

2.4. 对策

就以上各因素对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带来的挑战,现将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对策整理如下:

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者相结合

新媒体的发展对思政教育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灵活运用互联网这个变量 [18] ,占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新阵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密切融合,形成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合力。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形式的思政教育的固有功能,净化网络生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引导舆论正向取向,注重舆论平台的优质打造并积极掌握话语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育人平台的负能量要大力清除,使正能量的内容充分彰显,扩大其占有份额,可以适当加大思政教育方面软硬件资源投入,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不致在繁杂信息中迷失,形成新媒体 + 传统思政教学体系。此外,网络思政教育要达到思政教育有效性提高的目的,结合个人喜好,在内容与形式上应有所创新,内容的真切与形式的吸引,会激发青少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主动接受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即新媒体与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两者并不相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将两者有机融合。

2)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多元融合力的形成

在高校思政教育布局上,要求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师与各专业课程老师都承担起思政教学任务,形成合力,实现全课程与全员育人,共同推进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大幅提高;在教育过程上,要求高校依据不同阶段的学习进程与个人需求,将新媒体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贯穿大学的整个学习期间,实现全过程育人;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不限时空、全覆盖特点,弥补传统思政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的统一,实现全方位育人;推动朋辈教育与家庭教育通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加强家长对学校各方面规章制度的了解,并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进一步配合学校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家校育人合力,高校要重视实践育人,通过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学生“走出去”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了解,增进社会与高校的双向了解,凝聚共识,形成社会与高校育人合力,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在教学内容上,要紧跟时代,坚持社会需求导向,结合形势发展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内容的更新调整,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有针对性,虽然教育环境一致,但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不同,对思政教育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其次,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开展,因此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提高原有思政课程质量的基础上,更多优质的“金课”应加快建设起来,以构成高质的课程思政体系。

3) 加强政治引领,将中国梦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提高的必要举措,能够有效应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独立化、多种思潮冲击及信息来源渠道广泛的情况,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思政教育者首先应实现思政教育观念更新化,改变传统的固化思维模态 [19] ,对某些问题一味回避,只会使学生感到困惑,不利于其成长发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对待现实问题坚持系统、动态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视角,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思政教育课外实践中,要与社会发展现状与国外发展趋势相结合,教学中的案例应使贴近生活、反映实际且鲜活生动、通俗易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起到思政教育的本质目的,同时,教育者可以在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导向下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的相结合,使思政教学既有效又有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将“中国梦”融入思政教育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价值观念与政治信仰的正确树立具有引领作用,能够清晰自身使命与奋斗目标、坚定信念、利于政治素养的提高与增强“四个自信”。青少年理想信念坚定,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两者都导向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质言之,要加强政治引领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员,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与外化为自觉的实践活动,这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得以解决的必要举措,要站在“两个大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要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教育。

4) 提高思政教育教师的课堂驾驭力

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思政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是首要,要根本遵循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关于立德树人方面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教书育人的意识与本领意识,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熟练掌握新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并结合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协调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20] 。

对于思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自身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在心中扎根,深信所授知识,带头学习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性要强,时刻保持政治清醒,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仁爱情怀,充满真情实感的讲授知识与传导价值观,而非机械的强硬灌输,情感教育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思政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思维的创新,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的不限于抽象的理论,更多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灵活运用,在对现实案例分析的同时,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坚定理想信念,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时刻关注国内发展现状,具有历史视野,同时要有国际视野,善于在批判鉴别中分清是与非。

对于思政教育对象,教育者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的协同教学,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现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同时,实施情感共鸣式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与心理需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话语沟通与情感交流,了解其思政教育的真实需求,实事求是,对症下药,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在满足需求方面,包括青少年成长发展需求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需求两方面,这两方面需要能否满足即获得感是否充分 [21] ,是高校思政教育是否有效的有力体现,也是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3. 总结

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是学界的热点问题,众多学者各抒己见,为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建言献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无数诱惑环绕,外来文化思潮不断涌入,高校育人环境复杂化,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每个学生是独立个体,对思政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特点,而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政教师及各专业课程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固守等等,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提高的难度。这也提醒我们这并不是高校一方的事情,更是关乎学生及教育的未来,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政教育现状,并予以配合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此外,经调查发现,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评价中,有一项因素不可忽略,即朋辈影响,朝夕相处的同学及室友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的言行,需要引起思政教育者的重视。在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该主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开门见山式的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更具体一点的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网络形态下的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着眼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侧重于具体人群的思政有效性研究,如孙兰镇、谷多多等学者将其论述重点放置于高校辅导员,张武装则着重于青年教师身上。视角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要保持内容的时代性与创新性,本文的简要综述希望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引用

王佳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述评
A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8): 4185-419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8570

参考文献

  1. 1. 沈壮海.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2. 2. 赵飞. 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有效性[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3. 张海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1.

  4. 4. 桑华月. 微观叙事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 37(10): 130-133.

  5. 5. 马仕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解读[J]. 江苏高教, 2015(1): 133-135.

  6. 6.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7. 7. 吕春宇, 吴林龙.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23): 22-24.

  8. 8.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 人民日报, 2014-09-10(002).

  9. 9.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 2014-02-26(001).

  10. 10. 卞飞, 张卫良, 张平.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1): 126-130.

  11. 11. 李小平, 姚芳.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6): 51-53, 56.

  12. 12. 蓝颖.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基于话语理论视角[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 39(1): 121-126.

  13. 13. 王子健.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探究[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 2021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21年卷. 2021.

  14. 14. 张洹浩, 陈卉. 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弱化原因及对策探析[J]. 理论导刊, 2021(4): 125-128.

  15. 15. 司文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1): 101-105.

  16. 16. 陈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探索实践[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1): 134-136.

  17. 17. 崔强, 宋丹.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3): 36-38.

  18. 18. 范韶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困境破解[J]. 江苏高教, 2018(7): 87-90.

  19. 19. 郭晓波, 刘文超.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思政工作实效性[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37): 84.

  20. 20. 吴姗, 王让新. 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9): 102-107.

  21. 21. 许祥云, 王佳佳. 高校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框架[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 16(1): 47-6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