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Vol. 12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9136 , 15 pages
10.12677/SSEM.2023.124039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路径研究

廖雯颖,李星宇,陈若欣,吴铃铃,王诗琴

东莞城市学院公共管理系,广东 东莞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1日

摘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对其大湾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此背景,对东莞高校进行实际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现有创新创业现状收集、整合、分析,设计问卷,分析单位为东莞高校大学生。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和单变量统计分析的分析方法,找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剖析当前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难点,分析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能力路径对策建议,完善创新创业机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效,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ongguan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Wenying Liao, Xingyu Li, Ruoxin Chen, Lingling Wu, Shiqin Wang

Depart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Dongguan City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Received: Jun. 13th, 2023; accepted: Jul. 13th, 2023; published: Jul. 21st, 2023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and conducts a practical and in-depth study of Dongguan universities. It collects, integrat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signs a questionnaire, and analyzes the data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ongguan.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Chi-square test, cross-analysis, and un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problems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Dongguan, analyze the impact on thei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and based on this,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of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echanism,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Key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ollege Students in Donggu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自从我国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也逐步从规划变成现实。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的实践经验来看,鼓励创新创业、培养创业人才、提升经济活力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其中创新创业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的关键性任务 [1] 。

大学生是未来大湾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鼓励大学生创业是激发一个国家的创造活力。我国一直以来都密切关注着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政府不断实施创业新政策并鼓舞大学生创新创业,给身处大湾区的大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规划纲要》概述,政府将开放更多的就业空间,提供更多的支持,并释放各种活力在大陆开展业务,进一步刺激全球创新平台和新兴产业的重要来源的建设,给东莞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机遇。

结合我国“双创”发展战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政策支持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给东莞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经济圈重要城市之一,东莞高校肩负着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和输送人才资源的使命,如何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校大学生,已然成为更加凸显的课题。可以说,企业家和创业精神扮演着湾区经济发动机的角色,是引领国际大湾区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肩负重要的责任。因此,为大学生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举措、搭建更好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快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打造创业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对于顺利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诸多方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创新而进行的现代企业创业活动。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简而言之,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新颖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生存性、盈利性与责任性。因而,在创新创业的概念中,创新应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应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2.1. 对高校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创新是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业创新人才,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东莞的发展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符合粤港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储备大量优秀的后备力量的需求,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不断发展 [2]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不仅承担着为大学生传业授道的责任,而且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创新创业教育是将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在推动人的自由发展问题上发挥着独特作用,东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要面向全体师生,不断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促进创新的不断改革发展,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能有助于实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对接,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对大学生自身未来发展

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方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培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快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有利于在未来产生更多随时代出现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是缓解国家就业压力的有效途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活力,不断发掘其创新创业能力,激发潜能,积累经验,为创新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竞争力,规划目标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在未来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占据先机,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3. 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尤其在创新创业竞赛、校企协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指数较高,对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要求更高。在国家政策等支持发展下,了解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的意义,以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为例,研究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为大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存在以下现状:

3.1. 东莞的地理优势

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精彩缩影。从引进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开始,东莞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带动起步、以制造产业立市、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道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县到国际制造业城市的现实转变。东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几何中心,是中国唯一一个被三个世界级大都市(香港、深圳、广州)包围的城市,拥有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拥有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双向优势。面对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东莞明确了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任务和价值追求,提出要建设成为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面开放合作先行区和高品质低成本的现代生态都市。进入“十三五”以来,东莞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契机,立足“双万”新起点,跃居新一线城市,经济实现得到更好的发展。东莞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更加重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与培养,东莞高校大学生因此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与资金支持。

3.2. 东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发展

据东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发展,东莞高校是非常重视创新创业,很多高校都公布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东莞不少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并且所开创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也不在少数,许多高校内部就有孵化园、创业基地等,大学生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和代价就能拥有外面同质量的办公、仓库等,大学生创业成本再次降低。但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虽然各个领域皆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发展与革新,但从另一层面来看,其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之处,例如有的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学生在创业课程中所能掌握的知识也多限于课本之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待革新。

3.3. 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5~2017年,中央政府相继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从创新创业的基地建设、平台建设和社会资本投入等方面,以文件形式为粤港澳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契机和政策保障。2019年《规划纲要》提出,为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的生命力,支持粤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发展,构筑全球高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重要来源。大学生的创业实力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重点群体之一,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会达到1158万人的历史新高,意味着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以东莞高校为例,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的欠缺、创业成功率较为低,就业压力大,国家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保障。

3.4. 新时代下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新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下,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东莞高校大学进行创新创业的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与创新想法,结合不同的领域积极创新。例如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不同赛道上,在互联网、AI人工智能、生物制药和传统文化创意等不同领域上,东莞高校大学生在这些平台上有着精彩绝伦的表现。粤港澳大湾区不少东莞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东莞在校大学生创业特质较为丰富,创新创业态度较为积极,大部分大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吃苦精神等,能够主动抓住机会、创造机会,寻求更高的发展,但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现象,也存在着不少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仅是引导其对创新创业产生一定的认知,而在重要的能力培养方面,高校也并未对其进行专业辅导,大学生缺乏一定的专业性 [3] ,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不足,大学生对未来规划仍旧迷茫。

4. 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路径研究调查及数据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

在本次调研中,信息采集调查从2023年1月开始,历时2个月,此次调查的高校样本是根据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的,调查对象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在确定样本容量时,根据实际情况,为能够全面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路径情况,保证调查的科学性与真实性,确定问卷样本容量为232人,即样本总容量为232。共发放问卷232份,实际收回问卷232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31份,有效率为99%。

4.2. 分析方法

4.2.1. 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主要是比较定类变量与定类变量之间的差异性分析。通过统计样本的实际观测值与理论推断值之间的偏离程度,实际观测值与理论推断值之间的偏离程度就决定卡方值的大小,如果卡方值越大,二者偏差程度越大;反之,二者偏差越小;若两个值完全相等时,卡方值就为0,表明理论值完全符合。

4.2.2. 交叉分析

交叉分析法又称立体分析法,是在纵向分析法和横向分析法的基础上,从交叉、立体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复杂,但它弥补了“各自为政”分析方法所带来的偏差。

4.2.3. 单变量统计分析

单变量统计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描述统计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最简单的概括形式反映出大量数据资料所容纳的基本信息,而推论统计的目的则是用从样本中所得到的数据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情况,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描述统计。

4.3. 数据分析

用户画像分析

第一、性别分布

在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女生占整体比例52.38%,男生占整体比例47.62%,可知男女比例比较平衡。如表1所示。

第二、年级分布

在调查对象中,大一的学生占28.57%;大二的学生占40.69%;大三的学生占17.75%;大四的学生占12.99%,所以此次调查对象以大二为主,如表1所示。

第三、创业意愿

创新创业意愿主要是指大学生是本身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这方面的主观倾向,可以通过有效梳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来研究思考创新创业能力和品质。在表2调查分析中,有54.89%的学生考虑过创新创业,但没有付诸于行动的占比最大,为54.98%,从来没有想过创新创业的占28.14%,可知调查人群的创新创业意愿较高 [4] 。如表2所示。

Table 1. Gender frequency and grade frequency

表1. 性别频数与年级频数

Table 2. Frequency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ship intention

表2. 创业意愿频数分析

Figure 1. Factors influencing willingness

图1. 影响意愿的因素

第四、影响意愿因素

图1所示,个人、家庭以及社会这3个因素视为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像专业、技能等变量属于个人因素范畴;资金以及人脉则属于家庭因素范畴;项目以及创业的环境属于社会因素范畴。通过颜色深浅,分析得出认为资金与经验不够的选项占比最高。在大一调查人群中发现,主要集中在创业方向的不明确且占22,证明对大一的创业的启蒙与指引十分重要。尽管调查人群中很多大学生都拥有了创业意识,但缺乏资金与相应的个人经验 [5] 。

第五、偏好地区

根据图2数据分析发现,愿意在粤港澳地区创新创业的人数占比最大,为45.53%。调查人群中对地区的偏好差异性不大。如图2所示。

Figure 2. Gender and regional preferences

图2. 性别与地区的偏好性

4.4.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作为创业发起人需要具备的素质理论基础

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显示,占51.08%的受调查人员认为作为创业发起人应当具备较好的组织能力,58.01%认为需要较好的专业知识的背景,59.74%的调查受众认为需要较好的沟通能力,51.95%的调查受众认为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但仅仅19.91%的人认为作为创业发起人需要强烈的挑战精神,17.32%的调查受众认为需要人际关系。

图3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超过半数的受调查人员认为创业发起人需要有较好的组织能力、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适应能力。但相对于其他因素,强烈的挑战精神和人际关系对于创业发起来说不那么重要。如图3所示。

同时,据我们调查数据可知,有54.98%的调查受众认为自己需要补充市场经营知识技能,45.89%的调查受众认为自己需要学习补充科研技术类知识,41.99%的调查受众认为自己需要补充财务税收类知识,33.77%的调查受众认为需要补充人力资源管理类知识技能,29%的受众认为需要加强创业相关政策法规,还有受众认为需要加强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以及生产管理类的知识技能,调查受众占比分别为28.14%和20.35%。如图4所示。

Figure 3. What qualities should a startup initiator possess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图3. 作为一个创业发起人应具备哪些素质理论基础

可见,在创新创业方面,学校或者大学生自身应当加强市场营销技能和科研技术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

Figure 4. What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knowledge is most needed to be supplemented

图4. 认为最需要补充什么创新创业的知识

4.5. 学习创新创业的渠道

4.5.1. 创新创业地点的选择

图5我们的调查数据可知,45.75%的调查受众会选择到粤港澳地区进行创新创业,25.11%的调查受众会选择到较为贫穷的地区进行创新创业,26.84%的调查受众会选择到北上广深地区进行创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调查受众选择各有不同,所考量的方面也多样化。选择到粤港澳地区的调查受众,会更偏向于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风险较少、资金投入小的领域技术要求低的行业,相对于这四个,选择往当今热门方向发展的方向进行创新创业的调查受众是最少的。如图5所示。

Figur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choosing where to condu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choosing which typ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irection

图5. 选择在何地进行创新创业与选择什么类型的创新创业方向的关系

Figure 6. Ways to impro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kills

图6. 创新创业技能提升的途径

可见,东莞高校大学生们更愿意在粤港澳、北上广深这些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创新创业,相对于较为贫困的地区,较为发达的区域确实创业经济效益会更大,但同时竞争压力也更大。在较为贫困的地区,创业范围需更具针对性,使地区受益最大化,否则所创立的项目会难以坚持生存。

4.5.2. 创新创业技能提升的途径

经过我们对东莞高校大学生的调研可知,70.56%的调查受众更愿意选择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技能,其次是创业模拟实验,占总调查受众的60.17%,往后是公司实习,占51.95%,接着是课堂学习和自己尝试创业,分别占34.2%以及32.9%。如图6所示。

在日常生活中,这几项因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合进行,尤其是社会实践、创业模拟与课堂学习三者结合,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性的学习并提高创新创业技能。

4.6.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宏观环境的了解

调查数据显示,经常关注并时时刻刻留意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调查受众仅占总调查受众的24.24%,有32.9%的调查受众反映所在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投入程度比较高,有46.32%的调查受众认为其所在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投入一般。如图7所示。

同时,我们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投入程度较高的话,相应的高校生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经常关注并时时留意的部分也会更多;创新创业投入程度一般的高校,相应的高校生则相对应只了解过一点点相关政策与法规,创新创业投入不太高的高校学生亦然。但对于创新创业投入程度非常不高的高校生来说,相较于除去投入程度非常高的高校,经常关注并时时留意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与法规的高校生占比更多,说明高校生们对于创新创业的基本兴趣还是存在的。

可见,众多东莞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热情度并不太高,更多的是只停留在偶尔关注的层面,高校的投入度以及政府的创新创业服务政策都不太让较大部分的东莞高校大学生提起兴

Figure 7.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estment level of universitie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ir attention to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ssued by the country

图7. 所在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投入程度与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关注程度关系

趣,高校的创新创业投入程度与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相关事情了解息息相关,因此各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工作,创新工作仍需继续努力。

5. 东莞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提出后,我国的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其实践成果也有明显的进步,但是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5.1. 创新创业的行动力不足,阻力过多

在调查问卷“您在大学期间是否考虑过创业”这一问题上,超过一半(54.98%)的学生表示“考虑过,但没有行动”,28.14%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12.12%的学生表示“考虑过也有行动,但失败了”,4.76%的学生“已经在创业”。由此我们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强烈,但是“空有想法”,行动力不足。

并且在大学生创业选择时间问题中,29.44%的学生选择了大四期间,26.41%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后1~3年,17.32%的学生选择了大学前三年,15.15%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后3~5年,11.69%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后5年以上。大部分学生选择的创新创业时间较晚,不能抓住在校期间的机会来积累经验,进入社会再进行创业时,常常因为没有创新创业方向,创业经验不足而失败。

在大学生创新过程最大障碍问题中,“资金短缺”位于第一,占比31.17%,往后二、三位分别为“经验不够,缺乏社会资源”、“创业方向不明确,没有好的项目”,占比分别为26.84%和21.65%,这三项有绝大部分的占比。从这些问题的答案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很多阻碍因素,这些阻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空有”创业想法,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去创业,或者创业时间较晚,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效果。

5.2. 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基础薄弱

在“如果创业,您认为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和技能有哪些”这一问题上,“市场营销”、“科研技术”、“财务税收”、“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创业相关政策法规”、“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这七个选项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占比,其中“市场营销”、“科研技术”和“财务税收”都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他们的占比分别为“54.98%”、“45.89%”、“41.99%”。由此部分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大学生群体对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需要在这部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实践学习,并且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找寻真理,以更加自如地应对创新创业挑战 [6] 。

5.3. 政府对创新创业领域的重视不足,政策宣传不到位

在“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问题中,“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政策支持)”这一选择位列第一,足以看出政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有多大。

在“是否了解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这一问题上,34.63%的学生选择了“偶尔关注,比较了解”,31.17%的学生选择了“不关注,但知道一点”,24.24%的学生选择了“经常关注,时时留意”,9.96%的学生则“一点也不知道”。

在“您认为政府的创新创业服务政策如何”问题中,41.1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28.14%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好”,20.7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好”,剩下7.36%和2.6%的学生分别选择了“不太好”和“非常不好”。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有一定的关注度,但是整体的关注度均不高。这些相关政策和法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很大,大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从侧面也反映出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不到位;而学生对政府的创新创业服务政策的满意度也反映出来了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

5.4. 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投入程度不足

在“所在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投入程度”这一问题上,将近一半(46.32%)的学生都选择了“一般”,32.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高”,9.5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高”,7.36%的学生选择了“不太高”,剩下3.9%的学生则选择了“非常不高”。

在“你认为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提升的途径”这一问题上,“社会实践”位列第一,所选的学生最多,第二、三、四、五位分别是“创业模拟实验”、“公司实习”、“课堂学习”和“自己尝试创业”。“课堂学习”这一途径所选拔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足以说明学生对于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的认同感,在创业过程中,这一部分知识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创业,所以高校应该在创新创业这一方面投入更多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大一调查人群认为创业过程的最大障碍主要集中在创业方向的不明确,占比22%,这也证明了对大一人群的创业启蒙与指引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对这些人群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帮助。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高校并未满足学生的需求,将近一半的学生在“所在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投入程度”这一问题上都选择了“一般”,这并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的培养。

6. 结论与建议

6.1. 实证研究结论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路径的研究,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调查人群的创新创业意愿较高,个人、家庭以及社会这3个因素是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拥有了创业意识,但资金和相应个人经验的缺乏,以及创业方向的不明确是他们没有真正进行创业的最大缘由,并且东莞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程度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调查人员认为作为创业发起人应当具备较好的组织能力、专业知识的背景、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等等,少部分则认为作为创业发起人需要强烈的挑战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大部分受调查人员认为自身应当加强市场营销技能和科研技术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

在创新创业地点的选择上,东莞高校大学生们更愿意在粤港澳、北上广深这些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创新创业,并且大部分的调查受众更愿意选择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技能,其次是创业模拟实验、公司实习、课堂学习和自己尝试创业。

这些调查数据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路径,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仍然存在行动力不足,阻力过多;政府对创新创业领域的重视不足,政策宣传不到位;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投入程度不足等诸多问题。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路径的研究是有利于国家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的,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有所帮助,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政策制度保障、课程体系、相关师资等等都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这需要社会、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共同的关注与重视,对发现的问题加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给予实际有效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2. 有关于东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结论

随着我国出台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刻明白创新是第一发展动力,那就代表科学技术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然后人才通过进行创新而发展社会。新时代的大学生就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成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助推器,也就是说,东莞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在深刻意识到东莞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应当积极通过各种决策来解决。并且,现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梦与伟大的中国梦相融合,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的人才,用创新带动创业,推动我国走向创新型的国家发展建设。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下,东莞各大高校若能创造出优质的创新创业理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并且能够间接促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各项发展状况。目前,东莞各大高校所面临的制约因素研究既存在现实殷切性,也有一定的发展驱动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无论在此过程中能够收获怎样的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东莞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经过一个持续性长、影响广泛的过程,依旧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而且,在现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不仅仅只是文中所提到的,往往存在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不会感到慌忙,能够拥有和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提升自己的优势,对于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刻不容缓的。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仅依靠着国家与各大高校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一起共同推进,有利于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6.3. 对策建议

6.3.1. 提高创新创业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或讲座等途径了解创新创业对我们中华民族以及我们自身的意义,明白创新创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学会在艰辛中体会到乐趣,要摒弃“空有想法”、“从未考虑”等错误观念 [7] ,应该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习惯,增强自身的责任感。通过逐步尝试创新创业,学习更多就业与创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的行动力,将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若认为创新创业存在的阻碍过大,可以尝试着先分析然后寻找解决方案,例如,“资金短缺”问题可以通过国家对创新创业大学生的补助以及自己寻找兼职挣取等方法解决问题。

6.3.2. 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技能

各大高校的大学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蹭课”的方式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了解自己更多的未知领域以及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通过最直接简单的方式——网络,观看各大高校老师的授课,不断补充专业知识。只有懂得越多,才能够更正确地解决问题与困难,并且应该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知识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训练,避免盲目跟风以及耗费时间精力也无所收获,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创业的相关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主能动性以及创造力,减少外在条件的束缚,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6.3.3. 创新创业教育国家政策的执行调整策略

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获得明显成效,并呈现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的良好局面,但也面临着各大政策执行机构的关联性不足、资源有限投入等问题 [8] 。为保证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并且结合当前实践出现的关键问题,可以通过改良政策内容、优化创新创业体系等策略进行调整。

1) 改良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安排,保障政策内容精确化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目标应该面向国家实际和重大需求,以及“跟上时代的步伐”,紧紧跟随国际前沿正确的需求,应当遵循创新创业过程的基本规律与变化,依据新时代大学生对职业以及创新创业的价值观和发展实际出发,追求制度创造性转化,并且创新性发展。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学生的需求有机结合,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程度。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精确化,教育部可对各大高校进行监督,制定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检测,并且要做到“因地制宜”。

2) 深化政策执行机制建设,明晰执行机构的职能定位

政府应当积极落实政策,给予制度支持与保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落地生根。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可行性和切实性,要提高政策执行机制建设,是其创新创业教育能否顺遂开展的重要保障。教育局可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优化创新创业执行机制,系统把握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及特色,不断完善政府服务,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各大执行机构应该明确其主要任务和核心使命,发挥职能优势的最大化。

6.3.4.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为了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转变培养观念;设置合理且实用的课程体系;组成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师资队伍,不断优化与精进教师教学形式和方法;创建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与平台;有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8] 。

1) 转变培养理念,营造良好氛围

对于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念存在些许不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各大高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以及创业的必要性,深入了解到市场对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巨大潜在需求。然后,各大高校应该通过创造出优良的培养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大有关创新创业能力必要性的宣传工作,促使学生清晰市场发展形势与国家相关政策,改变传统职业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为学生在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

2) 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理论型高校与实践型高校在设置学生的培养目标方面通常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并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学生通过几年的学校教育就认为其可以成功碰上“机遇”,能够顺利寻找到创业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并且也不能只聚焦于有创业欲望的学生,只对其进行创新创业的引导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支持。而是为契合当今时代发展需要,以栽培能够应对市场激烈“厮杀”的、具备双创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培养目标应该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讲究连续性、层次性。在设置专业教育的课程模块时,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3) 组建专业师资队伍,精进教学方式

为了能够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各大高校应该对师资力量提出更具专业性、更有挑战性的要求。各大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有利资源,不断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组成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然后,提升现有师资教学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鼓舞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和配合高水平专业培训和社会实践,丰富相关实战经验,并且鼓励教师之间相互进行经验分享,提高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

4) 创建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与平台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在实践中进行,培养效果同样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因此,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多维度、全程性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和平台,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贯通,助力学生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将专业相关课程搭配实践课程,从而促使课程教学环境无缝衔接到实践模块中,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分析与深入思考,通过各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然后,调动校内外专业间合作,组建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带动更多学生进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赛等,然后成功孵化优秀项目。最后,推动校企合作,为更多学生提供真实有利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感。

5) 有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在“双创”的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离不开各大高校,而且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构建保障体系,并且通过了解和发挥政府、企业等其他主体的资源,有利于提供全面性的保障。同时,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结合各大院校的特点,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构建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从而对比分析出培养的具体效果,并能将目标进行及时调整错误导向,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东莞城市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202213844030)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廖雯颖,李星宇,陈若欣,吴铃铃,王诗琴.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ongguan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23, 12(04): 293-307. https://doi.org/10.12677/SSEM.2023.124039

参考文献

  1. 1. 柳岸林.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 11(3): 51-56.

  2. 2. 陈晶晶, 李萌.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7(6): 46-52.

  3. 3. 李强, 李君婷.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探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J]. 投资与创业, 2022, 33(6): 28-30.

  4. 4. 吉小燕, 刘爱军.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 高教探索, 2016(9): 113-120, 128.

  5. 5. 彤季. 统计学入门(Ⅺ) [J]. 数理统计与管理, 1984(5): 25-29.

  6. 6. 吴珊珊. 廊坊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与对策: 以华北科技学院为例[J]. 科技与创新, 2023(3): 134-137.

  7. 7. 陈武林. 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及路径调适——基于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解释[J]. 江苏高教, 2023(1): 44-50.

  8. 8. 丁小燕, 余雅璐. “双创”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江苏商论, 2023(1): 53-55, 7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