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8 ( 2022 ), Article ID: 54618 , 6 pages
10.12677/ML.2022.108219

跨文化视域下的缅语成语翻译研究

赵紫月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2年6月21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3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11日

摘要

一个民族的成语是其语言的精华所在,它与民族历史文化共同演进,相互渗透。中缅两国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同,进而导致了缅汉成语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在对缅语成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缅甸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障碍,只有真正理解缅语成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翻译。本文将针对缅汉成语之间存在的主要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缅语成语的翻译策略,其中包括直译翻译法、意译翻译法、直译意译相结合翻译法以及形象替换翻译法。

关键词

跨文化视域,缅语成语,翻译研究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Burmese Idioms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Ziyue Z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Jun. 21st, 2022; accepted: Aug. 3rd, 2022; published: Aug. 11th, 2022

ABSTRACT

The idiom of a nation is the essence of its language. It evolves together with the nation’s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penetrates into each other. Due to differences in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religious beliefs, eating habits, etc.,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there are inevi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Burmese and Chinese idiom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urmese idioms, th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urmese culture will bring certain obstacles to translation. Only by truly understanding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can an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idioms be mad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mai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Burmese and Chinese idioms, and on this basis,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Burmese idioms, including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free translation, and image replacement translation.

Keywords: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Burmese Idioms, Translation Studie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成语是固定词组的一种,是熟语的主要部分。指人们习用的、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定型词组,属语言成分的一部分。逻辑上一般表示概念,语法上起句子成分的作用 [1]。中缅两国山水相邻,在经济、社会、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相互影响,因此,两国成语的构成方式也大体相同。但在不同的经济形态、社会环境、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之下,缅汉成语也各有特色,互有差异。这些差异给缅语成语的翻译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如果翻译不当,就会造成对缅语成语的错误理解与使用。

2. 各具特色的缅语成语

2.1. 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缅语成语

缅甸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国土的大部分都在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炎热的气候让缅甸人民对凉爽格外珍爱,在缅甸文化中,缅甸人民赋予“凉爽”这一词以幸福、快乐的含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缅甸绝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缅语中由此也诞生了许多与渔业相关的成语。如:တံငါနားနီးတံငါ၊ မုဆိုးနားနီးမုဆိုး,这一句成语直译过来为“近渔者渔,近猎者猎”,即在渔民旁边就学会了捕鱼的本事,在猎人旁边就学会了打猎的本事,这直接反映了渔业与狩猎这两种缅甸传统的劳作方式。但若直译为汉语,则会对一些不了解缅甸的人造成困惑。因此,对照汉语中已有的成语,可以将其意译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就方便理解多了。此外,缅语中和鱼有关的成语还有:

ငါးဂုံးမတစ်ကောင်ကြောင့် တစ်လှေလုံးပုပ်直译为“因为一条鱼,臭了一条船”,义同: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一成语充分体现了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引起了文化上的差异。虽然两个成语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但中缅两国成语中的主角却不是同一种事物。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大多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渔业发达,与鱼这一动物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是必然的。而中国大部分国土地处内陆,人们接触到老鼠的机会自然比接触到鱼的机会要多得多。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还将老鼠列为“四害”之一。

ငါးစိမ်းမြင် ငါးကင်ပစ်直译为“见到鲜鱼就扔了烤鱼”,义同:见异思迁/喜新厌旧。要想对这一成语的语义有准确的把握,就必须要对缅甸人民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对出现这一情形的语境进行准确的判断,不能异想天开,凭空猜测。缅族人临江而居,四时都可以获得新鲜的鱼类,相对于已经失去鲜活的烤鱼而言,鲜鱼更能获得人们的喜爱。

ငါးရံ့ပြာလူး直译为“鳢鱼打滚”,鳢鱼即黑鱼,义同:坐立不安/热锅上的蚂蚁。这一成语与“ငါးဂုံးမတစ်ကောင်ကြောင့် တစ်လှေလုံးပုပ်”(因为一条鱼,臭了一条船)有异曲同工之妙:以现实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作为成语的主角,不同地理环境中人们所选择的事物有所区别,但成语所表达的语义基本一致。再如:ငါးရိုးမျက်လက်တို直译为“鱼刺卡住了喉咙但手指短够不着”,义同:鞭长莫及。

上述成语如果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一些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存在于缅语成语中的特有形象或独特含义就会造成读者的误解,不了解缅甸自然地理环境情况的人们就会对成语的含义不明就里甚至闹出笑话。

2.2. 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缅语成语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了解使用该成语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还要对使用该成语的地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有较深的了解。绝大部分的成语脱胎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缅语成语也同样如此。如:ရုပ်သေးကြိုးပြတ်这一成语,从表面意义上看,可以将其翻译为“断线木偶”,但“断线木偶”仅仅只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在汉语成语中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概念,很容易使读者们产生歧义或对读者们造成误解。为了翻译准确,就要理解这一成语蕴含的文化背景——缅甸傀儡戏。缅甸傀儡戏和中国的木偶戏有相似之处,都是用线牵引木偶做出相应的动作,线是木偶能够实现肢体活动的唯一支撑,而断了线的木偶无法进行任何肢体动作。汉语文化中对于木偶这一词语的引申意义多为任人摆布、身不由己,却甚少联想到断线木偶这一形象。而在缅甸文化中,却将断线木偶直接引申为“一蹶不振”之义。再如,缅甸人素来有崇拜白象的习俗,他们认为白象是佛的化身、王权的象征。佛本生故事中,白象被视为繁荣吉祥、慈爱宽容的象征。自古以来,上至国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崇拜白象。缅甸人民崇拜白象,这与缅甸产象有直接关系,从侧面反映了缅甸的自然风貌。因此,缅语中以大象为素材的成语非常多:

လယ်ပြင်၌ဆင်သွားသလို ထင်ရှားစွာတွေ့直译为“清楚地如同看见田野里行走的大象”,义同:一目了然。

ဆင်စွယ်မှန်ပိုးမစား直译为“真象牙不怕虫蛀”,义同:真金不怕火炼。

ဆင်လိုက်မှသစ်ပင်ရှာ直译为“有大象跟着才找树(躲避)”,义同:临时抱佛脚。

ထွက်ပြီးတဲ့ဆင်စွယ် ပြန်ဝင်တယ်လို့မရ直译为“长出的象牙收不回去”,义同:开弓没有回头箭。

以上几个成语都是极具缅甸特色的,正确翻译的前提是对原文语义的准确把握。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翻译者对缅甸的社会文化一无所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那就不能准确表达成语的意义。

2.3. 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缅语成语

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国家,缅甸文化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受到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成语也不例外。由于佛教在缅甸的崇高地位,僧侣在缅甸也广为受人尊敬。缅甸传统的寺庙教育进一步使僧侣成为了缅甸人民心目中有知识、有智慧的人的代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宗教文化这一影响因素。如:

ကြိုးစားက ဘုရားဖြစ်直译为“努力就能成佛”,义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ဘုရားပြီး ငြမ်းဖျက်直译为“佛塔建成就拆脚手架”,义同:过河拆桥。

ဘုန်းကြီးစာချ直译为“和尚面前讲经”,义同:班门弄斧或关公面前舞大刀。

上述三个缅语成语都是与佛教相关的,在缅甸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以听见。但由各方面的原因,佛教在中国虽然曾一度兴盛,但并没有像在缅甸那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因此,只有了解了缅甸人民对于佛教的态度和佛教在缅甸人民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才能准确翻译出准确地含义。

早在佛教传入缅甸以前,在原始拜物教基础上形成的神灵信仰在缅甸人民心目中占有统治地位 [2]。尽管佛教曾经一度成为缅甸的国教,但神灵信仰一直在缅甸存在,长盛不衰。这一点在缅语成语中也有所体现:

လူ့အကြိုက် နတ်မလိုက်နိုင်直译为“人的喜好,神也不能满足”。

လူ့အလို နတ်လိုက်直译为“人的愿望神都满足”。

上述两个成语翻译成汉语可分别译为:“众口难调”、“天如人愿”。

2.4. 与饮食习惯相关缅语成语

由于缅甸气候炎热,食物难以长时间保存,且高温天气容易影响食欲,因此缅甸人民的饮食多重油,菜肴多以酸、辣为主。缅甸人民最喜爱的一道菜肴是鱼虾酱,有“吃饭没有鱼虾酱,饭的味道少一半”的谚语。鱼肉是缅甸人民餐桌上最为常见的肉类之一。这一类相关的成语有:

ကိုယ့်ငါးချဉ်ကိုယ်ချဉ်直译为“自己说自己的酸鱼酸”。

ငါးကြင်းဆီနှင့် ငါးကြင်းကျော်直译为“用鲮鱼油炸鲮鱼”。

ထန်းရည်မူး ကျွဲခိုးပေါ်直译为“喝醉了棕榈酒后将偷牛的事情说了出来”。

上在述的几个成语中,并没有涉及到与之相似的汉语文化,成语中所涉及到的事物在汉语中更是少见。成语中所提及的都是具有缅甸特色的饮食,这就需要翻译者对缅甸的饮食有所认识与了解,通过对缅语成语的正确理解后,找到与之对应的汉语成语,再将其翻译出来。上述成语就可分别译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羊毛出在羊身上”、“酒后吐真言”。

3. 缅汉成语翻译策略

缅汉成语之间存在的差异要求翻译者在进行缅汉互译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这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对翻译者的理解能力、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准确地翻译出成语的含义是一项基本要求。其次,在准确理解成语含义的基础之上,需要翻译者透过中缅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捕捉成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最后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将其展现出来,并且保留原有的语言特色。

3.1. 直译法

直译法通常是指在保证不引起读者产生错误联想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并不背弃翻译的语言规范下,严格遵照原文中成语的地方性色彩、文化、比喻、概念、形象、特点等手段的翻译方法。直译法是所有翻译方法中唯一一个不仅能够保证忠实于原文内容,又能增强被翻译成语的原有语言色彩可读性的方法。比如说,一些自然现象或者是一些意义比较直观的成语,就可以直接采用直译法。如:

ဝမ်းတွင်းမှာမြှား လျှာမှာပျား本义为“肚子里是箭,舌头上是蜜”,可直译为“口蜜腹剑”。

ကျူပင်ခုတ် ကျူငုတ်မကျန်本义为“砍芦苇不留芦苇根”,可直译为“斩草除根”。

စစ်ရောက်မှ မြှားချွန်本义为“要打战了才磨箭”,可直译为“临阵磨枪”。

3.2. 意译法

缅汉成语承载着的是两国之间文化中最为精华的信息载体,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不能一一对应的现象。因此,在进行缅汉成语的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缅汉成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性。只有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之后,才能真正使用意译法对成语进行准确无误的翻译。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成语的真正含义,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这就是“意译”。比如:

ခုတစ်မျိုးလုပ်တော် ကြာတစ်မျိုးလုပ်本义为“现在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可意译为“朝秦暮楚”。

ဖုံးကာမှပေါ်本义为“从覆盖的地方显现出来”,可意译为“此地无银三百两”或“欲盖弥彰”。

အချိန်လွန်က ပြန်မရ本义为“逝去的时间不复返”,可意译为“流年似水”。

ပွဲပြီးမီးသေ本义为“节庆结束以后火就熄灭”,可意译为“曲终人散”。

上述成语虽然在语义上能够让人理解,但直译出来以后总会让人感觉生疏,难以让人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通过整合中缅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将原本陌生的缅语成语转换成了熟悉的汉语成语,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语言上的亲切感。

3.3. 直译意译结合译法

在进行缅汉成语翻译的过程中,即使是原文当中存在的每一个字词都能够一字一词的对等原则翻译过来,但是也不能够保证原文对于读者起到的作用与译文对于译文读者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简单来说,原文所要表达出的意思与翻译者翻译之后所得出的译文表达的意思两者之间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翻译者通常情况下都会建立在自己的文化观念基础上去翻译原文,理解原文 [3]。通过直译翻译法进行成语的翻译,能够将原文当中所存在的文化观念保留,但是却会产生用语不当的问题。这样就会使读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遇到非常大的困难。而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完全运用意译翻译法,就会导致译文失去原文当中的文化色彩。基于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直译以及意译结合翻译法。如:

ပြောမယုံ ကြုံမှသိ本义为“说的时候不相信,看见了才知道”,可译为“不见棺材不落泪”。

တစ်လှေတည်းစီး တစ်ခရီးတည်းသွား本义为“乘坐同一条船,去往同一个地方”,可译为“风雨同舟”。

မီးလောင်းရာလေပင့်本义为“着火时吹风”,可译为“火上浇油”。

从上面的翻译中可以看出,直译意译结合译法的主要策略是:在翻译过程中要首先将原文当中所表达出的文化色彩保留,然后在缅语成语文化以及汉语成语文化之间不冲突的背景下,同时充分考虑字面意思以及形象意思,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将原文所呈现出的韵味以及风格等体现出来,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得译文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与接受。

3.4. 形象替换译法

实际上,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缅语成语和汉语成语所采用的大多都是形象化语言,与本民族人民特有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渊源以及自然环境等之间都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文化背景之间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人民在对待一项客观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态度存在不同,不仅如此,联想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 [4]。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就需要找到缅汉成语中相互对应的形象,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替换。如:

နေပူတုန်း စပါးလှန်း本义为“天热时晒谷子”,可译为“趁热打铁”。

ကျွဲနှစ်ကောင်ခတ်သည့်အကြား မြေစာပင်မခံနိုင်本义为“两头打架的牛,中间被践踏的草”,可译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ခွေးရူးလမ်းထွက်လူတိုင်းနှက်本义为“疯狗过街,人人喊打”,可译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စားပြီးခွက်မှောက်本义为“饭吃完就把杯子扣起来”,可译为“鸟尽弓藏”。

如果将原文当中的形象直接翻译出来,由于文化的差异,这样翻译的结果既不能引发人们合理的联想,也不能引起人民的共鸣,还十分容易产生歧义。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将原文当中存在的陌生形象替换为本民族语言中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这样才能够更加贴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成语的理解能力,使得译文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成语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现象,缅甸之所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成语,这与其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与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只有对这些深厚的自然与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对缅语成语的含义有准确的理解。而后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内容结合不同的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有的语言特色与文化特色,才能够对缅语成语进行准确的翻译。

文章引用

赵紫月. 跨文化视域下的缅语成语翻译研究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Burmese Idioms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8): 1628-163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8219

参考文献

  1. 1. 彭克宏, 马国泉, 等. 社会科学大词典[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

  2. 2. 钟智翔, 尹湘玲. 缅甸文化概论[M]. 广州: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4: 57.

  3. 3. 葛佳吟. 英汉饮食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9(3): 96-98.

  4. 4. 唐慧.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探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 5(22): 151-15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