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4063 , 9 pages
10.12677/ml.2024.124218

视觉语法视角下电影《人生大事》多模态话语分析

杨玉洁1,陈林1,2

1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4年2月20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8日

摘要

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将话语分析研究范畴扩展到除文字以外的多模态文本。电影海报、镜头和画面包含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种形式,具有多模态属性。Kress和Van Leeuwen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扩展到了视觉模式,创立了视觉语法体系,认为图像中的视觉符号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的事件,而且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该研究把语法延伸到了视觉层面,构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结图意义”为核心的解析图象的视觉语法体系。本文以电影《人生大事》为例,选取了《人生大事》电影海报及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镜头和画面,从以上三个层面对电影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阐释。研究结果表明电影海报及画面是由文字、图像、色彩等不同社会符号互相作用来构建意义的。本研究证实了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电影文本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多模态语篇中的意义构建。

关键词

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分析,《人生大事》,电影海报,电影画面

A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Film Lighting Up The St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Grammar

Yujie Yang1, Lin Chen1,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Feb. 20th, 2024; accepted: Apr. 1st, 2024; published: Apr. 8th, 2024

ABSTRACT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emerged in the 1990s, which has expanded the research scope of discourse analysis to the field of multimodal text. Film posters, shots and scenes contain forms of text, image and color and thus, are multimodal in nature. Kress and Van Leeuwen extend Halliday’s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to visual modal and propose a visual grammar system. They suggest that visual symbols in images could not only reflect events in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world, but also represent var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ir research extends “grammar” to visual system and constructs a visual grammar system which interprets images based on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interactive meaning” and “compositional meaning”. This paper, taking the film poster, representative shots and scenes of Lighting Up The Stars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aspec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meanings in the poster and scenes ar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social symbols such as text, image and color in the film. This research proves the applicabilit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film, result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multimodal text.

Keywords:Visual Grammar,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Lighting Up The Stars, Film Poster, Pictur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多模态包括了声音、视觉、味觉、气味、触觉和运动等多种模态。而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多种符号模态进行交际的话语。李战子 [1] 指出多模态话语为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国外学者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本理论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多模态语篇分析。Roland Barthes [2] 阐述了图像与语言在意义表达中的相互作用。他指出,随着图像转向时代的开始和视觉传播的广泛,图像与语言之间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在过去,图片被用来解释文字,使其更清楚。今天,文本解读图像,赋予他们文化、道德准则和想象力。Kress和Van Leeuwen [3] [4] 探讨了形态与媒介之间的关系。1996年,视觉语法被提出。

中国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始于21世纪初。李战子 [1] 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开创了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的先河。朱永生 [5] 系统地分析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胡壮麟 [6] 对mode, modality and modal进行了比较,指出多模态识读能力是理解多模态语篇的重要能力。胡壮麟的论文《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 [6] 论述了多模态符号学与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介绍了具有媒介和模态双重特征的计算机符号学,并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多模态符号学世纪,我们应该重视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张德禄 [8] 试图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为多模态语篇分析找到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在过去声名狼藉的语言学家的研究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尝试用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来研究电影海报、政治海报、平面广告、教科书、PPT语篇等。

电影海报是影片上映前推出的一种招贴形式,运用了文字、图像、形状、颜色等多种模态,通过构图进行设计使得海报具有多模态属性,因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用于推广介绍和宣传电影。而电影画面是由摄影机连续拍摄的固定或移动的对象,能够传达某种意义,并能与上下镜头画面进行组接的一段胶片片段。可以分为远景画面、全景画面、中景画面、近景画面和特写五种。本文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以电影《人生大事》为例,通过分析其宣传海报以及三幅经典画面的图像、文字、颜色等模态信息,探讨多个模态信息是如何阐述影片的,为解读电影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 理论框架

2.1. 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法

自语篇分析产生以来,语言学家关注的一直是语言本身,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多模态语篇分析的重要性。多模态(multimodality)是指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交际符号的多样性 [9] 。多模态话语的最合适的理论模式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因为它不需要为适应新的目的而对理论框架本身进行改造。虽然多模态话语分析似乎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身不需要做任何改动就可以直接作为其理论框架 [7] 。

在Halliday [9] 的系统功能语法中,他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符号,认为语言有三种基本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首先,概念功能意味着人类使用语言来展示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觉,描述他们通过其眼睛看到的东西,并与不同的人分享经验。其次,人际功能意味着人类可以使用语言与他或她想要的人互动。他们也可以使用语言与他人保持一种关系,如朋友、父母、孩子或妻子和丈夫。更重要的是,语言可以用来改变当时的情况。最后,人际功能意味着在使用语言时,我们如何组织来我们的信息,以此来表明它们如何适应周围的其他信息,以及我们正在谈论或写作的更广泛的背景 [10] 。因此,在所有的语法理论中,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是一个很有包容性的理论。虽然Halliday认为文化中除语言外还有多种符号系统,但语言这一意义潜势最具系统性 [11] 。Halliday还认为,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其他的意义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其他的意义模式。“事实上,我们可以将文化定义为一套符号学系统,一套意义系统,所有这些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 [9] 。

Kress和Van Leeuwen在Halliday的影响下提出了视觉语法。针对语言交际和语言结构中的三个元功能,分别发展出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分析不同模式在视觉交际中的作用和意义,如电影海报。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学,因此更加适合多模态话语分析。Mary Macken-Horarik [12] 对此提出了进一步阐释。首先,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试图将语言结构与社会语境联系起来,这是社会符号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这也使系统功能语法成为研究各种符号学模式的有用资源。其次,作为一种语法,系统功能语法是这样一种语法,它使我们更加注意单词的构成,而不仅仅是说单词的排列是对的还是错的,这在我们研究语言与非语言之间的合作时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语法规则的地位不如具体环境重要,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符号学环境中,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规则,比如写作、演讲、海报。最后,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系统功能语法中有三个元功能,用于分析人类交际中的意义,因此可以用于分析不同的符号系统的意义。

2.2. 视觉语法

随着多媒体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话语不可能只包含一种模式或一种符号。图像、视频等多模态话语正逐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只关注语言文本,而忽视视觉图像是不够的。系统功能语法最初是为了解释语言的符号资源而构建的,Halliday [13] 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鼻祖,他认为“语言是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之一”。一些社会符号学,除了人类语言,是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的,如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图表、图形、数字。许多学者也将其用于分析其他语篇形态。

Kress和Van Leeuwen在Reading Image: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3] 一书中首次尝试将系统功能语法语言的三种元功能扩展到分析视觉语篇,建立视觉语法。Kress和Van Leeuwen [3] 在对视觉语法进行研究时,主要借鉴了Halliday [9] 功能语言学,并对图像的功能进行了探讨。他们虽然根据意义类型建立了语法系统,但主要是通过实例进行探讨的,他们研究的还主要是功能语法,而不是系统语法 [14] 。他们认为图像中的视觉符号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的各种事件,而且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把语法延伸到了视觉层面,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规定了词如何组成词组、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也决定了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陈述” [1] 。他们认为视觉语法可以用来解释图像中的元素,如参与者、事件、大小、地点等。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就像语言的通用语法一样,将单词构造成从句、句子或篇章,实现意义的表达。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Kress和Van Leeuwen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这与Halliday所提出的语言的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对应 [15] ,以此用于进行图像分析。就再现意义而言,Kress和Van Leeuwen没有像功能语法那样将语义关系分成物质的、行为的、心理的、言语的、关系的和存在的等六类,而是根据图像的特点,区分了叙事的和概念的两大类 [1] 。就互动意义而言,包含三个要素: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它们可以共同作用,创造出观看者和再现内容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 [1] 。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一起构成了构图意义,它指的是图像的整体构成,即表现性与互动性元素彼此关系的方式,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方式 [15] 。视觉语法成为描述图像意义的适用语法,在多模态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16] 。

3. 电影《人生大事》多模态分析

电影《人生大事》由韩延监制,刘江江编剧并执导,朱一龙领衔主演。本片讲述了刑满释放的殡葬师莫三妹(朱一龙饰演)在一次出殡中遇见了孤儿武小文(杨恩又饰演),意外地改变了莫三妹对职业和生活态度的故事。该影片荣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最佳男主角。本文选取了《人生大事》的一张画面感强烈、人物突出的先导海报和影片中的经典画面作为分析语料,通过对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深入分析和了解它们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及阐述电影主题的。

3.1. 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忠实地再现了图像中的人、地、事与图像参与者的内心世界之间的交往关系。它强调的是图像中的参与者与图像之外的观看者之间的某种关系。图像中的参与者可以是人或动物,图像之外的观看者可以是这个现实世界中的普通观众。再现意义包括叙事的再现和概念的再现两大类 [3] 。矢量是区分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的关键。就叙事再现而言,使图中的元素形成斜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就形成矢量。而概念再现则不包含矢量,且在类别、结构上更为稳定。

图1这张宣传海报中,朱一龙扮演的莫三妹与杨恩又扮演的武小文的上半身侧面几乎占据了整个海报的版面,面部轮廓清晰可见,体现出他们是该影片的绝对主角。海报中两人目光相对,眼神互动流露着浓浓的父女情,两人的目光形成矢量。因此,这张海报属于叙事再现。莫三妹露出慈父般的微笑望着武小文,体现出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图2所示,影片中的五位人物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并排坐在一起,一齐抬头,目光望向夜空,这形成矢量,是典型的叙事再现。这些矢量给了观众思索的空间,同时也再现了电影制片人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主题: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Figure 1. Movie poster

图1. 电影海报

Figure2. Cineframe

图2. 电影画面

3.2. 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是指图像中的元素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达成了三方的互动,同时提示了观看者应持的态度 [9] 。在实现这种互动意义时,有四个要素: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

3.2.1. 接触

接触是指图像中参与者通过目光的指向与观看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想象中的接触关系。根据Kress 和Van Leeuwen [3] 的观点把图像分为索取类和提供类两种。索取类图像中参与者的目光直视观看者,与观看者有眼神交流,似乎在向观看者索取什么。提供类图像中参与者与观看者并没有直接的目光接触,而是向观看者提供信息。

从接触的角度来看,图2画面中的人物目光向上,该画面起到了提供信息的作用。通过五位人物的目光视线,脸上的神情,引发观众的共鸣,被影片的人物牵引着,生发出对人生的思考。

图3是小文的亲生母亲接走小文后,莫三妹在雨中追赶她们两个的镜头,给了莫三妹十几秒脸部的特写镜头。莫三妹紧盯着母女俩远去的车,又像在紧盯着观看者,形成一个由参与者视线形成的矢量。即使只是在想象的层面上,影片观看者与参与者也会建立起想象的关系。莫三妹面无表情,充满呆滞的眼神在索取观看者的共情,也从他遗憾的眼神中看出他对小文的不舍,一段时间的相处已经让两人之间建立起了感情。

Figure 3. Cineframe

图3. 电影画面

3.2.2. 社会距离

Kress和Van Leeuwen [3] 认为图像的框架尺寸也会反映图像中的观看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亲疏关系。在日常互动中,社会关系的常规决定了我们相互之间保持的距离。社会距离主要包含:亲近距离(只看得见脸或头)、个人近距离(头和肩部)、个人远距离(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整个人)、社会远距离(整个人)和公共距离(至少四到五人的躯干) [1] 。在电影中,有很多使用远景和近景的取景模式,远景是用来描绘周围环境的,属于社会远距离和公共距离;近景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属于个人近距离。

Figure 4. Cineframe

图4. 电影画面

图3镜头采用了近景,属于个人近距离。图像中的人物与观看者距离越近,越能体会到图像中人物的心境和遭遇,从而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也正因为情深意重的爱的表达,我们才会在莫三妹与小文分离时止不住地流泪。这表明电影制作者希望拉近与画中人物的距离,仔细观察到人物的表情,以期能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

因为莫三妹的父亲想要一个不一样的葬礼,在父亲去世后,他把父亲的骨灰放在烟花盒中,最后骨灰随烟花一起绽放在夜空中。图4是六个人一起抬头望向天空的镜头,这一画面采用了远景,还显示了周围的空间环境,属于公共距离。运用远景来表达人物的心境,远景、全景在描述气氛、意境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力,反映了人物在特殊情况下的复杂心情。

3.2.3. 态度

互动意义中的态度通过“视角”体现,用来表示图像中参与者所持的态度。从水平视角来看可以分为正面视角和侧面视角,正面视角使观看者融入画面,侧面视角使观看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从垂直视角来看分为平视、仰视和俯视。平视表明图像参与者和观看者的平等身份,仰视表明图像参与者的强势地位,而俯视则表示观看者的强势地位。图1海报采用的是平视视角,很好地体现了参与者与观看者的平等身份,给观看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本身讲述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这就使观看者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拉近了参与者与观看者的距离。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是以平视角度拍摄,这些镜头塑造了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平等距离,是一种平等互动的视角。这些视角增加了观看者的亲切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观众在影片中体验到了一种真实感。

3.2.4. 情态

情态被定义为对图像的“现实主义”的再现,指在图像表达上的程度。情态是由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和深度体现的,且分为高、中、低三类。图1海报采用了高感官情态色调,占据大部分画面的男女主角分别身着黑色和蓝色衣服,海报的背景是暖黄色,视觉感较强,影片以情动人,搭建了莫三妹和小文之间非血缘关系的“父女情”,二人情感也由此升华,彼此照耀出人性的光芒,传递着珍惜生命、乐观积极、温暖人心的生活主题,从而实现了海报上文本与图像之间的互动意义。

3.3. 构图意义

对应于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Kress和Van Leeuwen分析提出了构图意义的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

3.3.1. 信息值

信息值是通过图像中各元素的放置位置来实现的。处于图像左侧的是已知信息,右侧的是未知信息。处于图像上方的信息是理想信息,下方的是已知的、真实信息。处于中间位置的是核心信息,而边缘位置是次要信息。通过图1电影海报,我们看到处于右侧位置的男主角莫三妹是新信息,暗示在和莫小文的相处中,莫三妹对生活和职业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使观众看到了一个小人物的成长、救赎与感动。位于下方的是该影片的中英文片名,中文名“人生大事”,英文名“Lighting Up The Stars”,以及出现的导演、监制姓名和上映时间是真实的信息内容。另外,海报的中央“谢谢你 温暖我”六个白色小字是主导信息,信息价值较高,紧扣影片主题,最大程度唤起观众的共情,流露出平凡底层的温情。

图2的镜头中,位于画面右侧的是小文的妈妈,属于未知信息。影片快结束的片段中,小文妈妈要离开时,莫三妹问小文妈妈能不能干殉葬这一行,给观众留了一个悬念,属于一个开放式结局,也暗示了莫三妹的成长过程,之前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凸显了他的善良与仁义。而位于画面中央的莫三妹,在遇到小文后,开始审视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一步一步实现了成长。画面中的人物融为一个整体,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信任。

3.3.2. 取景

取景可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的线条来实现的,这些线条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有分割线条说明有取景,反之则没有。图3镜头的色彩差异把整个图像分为两个部分,运用色彩差异凸显了人物的存在。置于图像上方的夜空漆黑一片,下方的沙滩和汽车灯光将人物照亮。当莫三妹把父亲的骨灰点燃,生入夜空化为灿烂的烟花,这场葬礼就此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3.3.3. 信息值

显著性通过各种元素在图像中的不同显现程度,如:尺寸、色调值、鲜明度的不同来体现。图1中,男女主角的侧面表情是整张海报的焦点,激发了观众观看的兴趣,想要迫切探寻发生在两人身上的故事。就文字模态而言,中文名“人生大事”字号较大,英文名Lighting Up The Stars字号较小,置于中文名“生”字下方角落,表明该影片主要的受众人群是中国观众。就色彩选用而言,背景采用了虚化的暖黄色,给人温暖又治愈的感觉。

4. 讨论和分析

第三节单独从视觉语法的三个意义进行了分析,本节将对该电影画面和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再现意义的作用即再现电影制作人向观众传达的内涵,并且能够反映出影片中角色的身份关系,再现电影中的情节。从互动意义的层面讲,影片中的镜头更多的是“提供类”的图片,它们仅仅为观众提供了某些特殊的角色和背景信息,而观众仅仅是图片信息的接收方;在影片中,“索取类”的图像主要是男女主角的特写镜头。而在再现意义与互动意义的相互作用下一起构建了构图意义,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张德禄 [17] 在他的文章说到,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要通过选择多种模态来体现,涉及多种模态的协同和配置。正是在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种意义以及多种模态共同参与的作用下,我们才能准确理解电影《人生大事》的主题与内涵。

5. 结论

本文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层面对《人生大事》电影的宣传海报,并截取了三张经典画面进行了多模态的话语分析,得出电影海报及镜头和画面是由文字、图像、色彩等不同社会符号互相作用来构建,同时理解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分析电影海报及其画面的多模态语篇可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快速地电影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宣传效果,提高了影片的可观赏度,扩宽了影视分析的途径。通过研究,可以有效地拓展多模式语篇的使用,同时也证实了它对于像电影文本这样的动态文本的可操作性。

文章引用

杨玉洁,陈 林. 视觉语法视角下电影《人生大事》多模态话语分析
A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Film Lighting Up The St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Grammar[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4): 51-5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18

参考文献

  1. 1. 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 2003(5): 1-8.

  2. 2. Barthes, R. (1977) Image, Music, Text. Fontana, London, 21.

  3. 3.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London.

  4. 4.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2001)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Armold, London, 41-58, 92-105.

  5. 5.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 82-86.

  6. 6.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1-10.

  7. 7.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1): 24-30.

  8. 8. 代树兰. 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 外语学刊, 2013(2): 17-23.

  9. 9.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Edward Arnold, London.

  10. 10. Thompson, G. (2008)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1. 11. 杨信彰. 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 外语教学, 2009(4): 11-14.

  12. 12. Macken-Horarik, M. (2004) Interacting with the Multimodal Text: Reflections on Image and Verbiage in Art Express. Visual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5-26.

  13. 13. Halliday, M.A.K. (2001)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

  14. 14. 张德禄. 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J]. 现代外语, 2018(6): 731-743.

  15. 15. 袁艳艳, 张德禄. 多模态电影海报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济宁学院学报, 2012(2): 35-39.

  16. 16. 李战子, 陆丹云. 多模态符合: 理论基础, 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 外语研究, 2012(2): 1-8.

  17. 17.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的模态融合模式研究[J]. 现代外语, 2023(4): 439-45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