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Vol. 11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6617 , 7 pages
10.12677/JC.2023.114111

《哈利·波特》迷“角色扮演”中的 身份认同构建

王徐池然,宋新新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9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6日

摘要

本文以“观展/表演范式”为理论依据重点研究身份认同建构,综合文本分析、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豆瓣“假装我们生活在魔法世界”小组进行探究,研究哈迷交流实践的“角色扮演”过程以及认同建构的路径。不同于普通书迷、剧迷的以既定人物所进行的同人创作,哈迷的“角色扮演”行为是一种自我展演行为,在此过程中进行话语建构,在另一侧面重构出身份价值认同。在自我展演和他者互动中,哈迷的身份认同得以建构。

关键词

《哈利·波特》,迷,身份认同构建,观展/表演范式,自我呈现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Harry Potter Fandom “Role-Playing”

Xuchiran Wang, Xinxin So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Received: Sep. 8th, 2023; accepted: Nov. 28th, 2023; published: Dec. 6th, 2023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based on the “exhibition/performance paradigm” theory. It conducts comprehensive textual analysis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to explore the “Pretending We Live in the Magical World” group on Douban, examining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practices of Harry Potter fans (Potterheads) engaged in role-playing. Unlike conventional fans or fandoms that engage in fanfiction or adaptations of established characters, Potterheads’ role-playing is a form of self-performance that involves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n turn, the re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and value-based identification. Through self-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Potterheads construct their identity.

Keywords:Harry Potter, Fandom, Identity Construction, Exhibition/Performance Paradigm, Self-Present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1997年首次在英国出版,一经面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成为风靡全球的顶级IP,至今已有25年的时间。在这25年的光阴中,《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被翻译为多个语种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发行,在国内也引起了一波《哈利·波特》粉丝狂潮。2001年起,《哈利·波特》小说开始影视化,抽象神秘的魔法世界具体了起来,随后主题乐园园区的建设也纳入日程。因其精心的服化道和贴合度极高的选角,第一部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002年在中国大陆播映后好评无数,一时间文化消费的浪潮也席卷而来,从原著小说各个版本发行量的傲人成绩、电影的高票房、全球主题乐园的建立、相关周边的热销中就可见端倪。时隔24年,网易旗下2021年9月发行的手游《哈利波特:魔法觉醒》在短短2个月内海外地区的营收就超过了2.28亿美元 [1] 。这些原作衍生“周边”的热卖是这一魔幻类IP人气的验证。

基于网络环境的便捷性,下载原文或是在线观看都为《哈利·波特》在中国大陆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不可小觑的功劳,《哈利·波特》在中国掀起了不小的浪潮,尤受青年群体的喜爱。时至今日,《哈利·波特》原著的意义已经远超小说范畴,陪伴一代人成长的文学作品对哈迷群体有着不可磨灭的特殊意义,哈迷也用自己的方式“反哺”这一IP,维持讨论热度,圈出群体领地。目前,网络上存在着许多“哈迷”虚拟社区,国内较大、较活跃(每天都有更新)的虚拟社区有“百度哈利波特吧”“微博哈利波特超话”“微博哈迷有求必应屋”等。虽然哈迷的粉丝群体已经非常庞大,也有从线上互动转为线下活动的哈迷组织,但大部分哈迷网络趣缘群体只是在虚拟社区进行剧情讨论、同人文创作、演员安利等文化记忆的生产,而豆瓣“假装我们生活在魔法世界”小组打破了这一局面,完全进入了“角色扮演”的世界,形成了富有文化特色的实践,这是该小组与其他哈迷组织的显著差异。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选择豆瓣“假装我们生活在魔法世界”小组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探讨哈迷在虚拟社区的“角色扮演”行为如何构建身份认同。

2. 《哈利·波特》豆瓣小组的空间构成

诞生于2005年的豆瓣是一个有着博客、交友、小组、生活等多功能板块的平台,某种程度上也是文艺青年集聚的乌托邦。豆瓣内容丰富,有书影音作品信息及相关评价、打分等信息,主要栏目分为电影、电视、读书、同城、小组、市集等。早年的豆瓣有着很多不同于传统商业平台的坚持,如要做一个慢公司、坚持社区自治的理念、坚持不对用户进行分类,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得到了许多用户的肯定等,这样特殊的坚持为豆瓣吸引了一批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群,包括都市白领和学生群体,结合时间背景,这也与哈迷群体的人群身份特点更为贴近。类似“豆瓣评分最高的100本书”“豆瓣排名最高的100部电影”等内容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其中,豆瓣小组是其流量传播中的佼佼者,豆瓣小组类似于百度贴吧,均是以某个特定兴趣建立起来的论坛,以讨论的主要焦点为小组名称,小组分类既精细又丰富,如与烹饪食物相关的就有“下厨房”“可以看看你的厨房吗”“炸厨房”等小组,“鹅组”“社会性死亡”“抠门男性联合会”“985废物引进”等小组也代表着某个时期的议题与困惑。高活跃性、高特征符合度让笔者选择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豆瓣小组作为研究哈迷的网络社群。以下将从聚集性、交流性、话语性三个方面分析“假装我们生活在魔法世界”小组哈迷的网络社区活动表现。

2.1. 聚集的波动:流动中的稳定

“假装我们生活在魔法世界”小组的成员之所以聚集在豆瓣是由于共同的爱好,趣缘群体是一群对特定人或事物具有持续兴趣的人通过新媒介技术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和身份认同后构成的共同体 [2] 。本文将采用安德莉亚·麦克唐纳在《不确定的乌托邦》中对粉丝的界定,即相比起其他人粉丝会更加细致、认真地去解读文本,通过解读的过程,他们认同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信仰,同样地,他们也会维护这一文本的群体 [3] 。对身处本小组的哈迷而言,正是由于对《哈利·波特》相关书影音的热爱,认同其演员呼呼故事类型等原因,产生了表达与交流的渴望,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平台上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这种交流突破了传统社会中以血缘、地缘为主的交往,是仅仅是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聚集。这样趣缘关系下的聚集是形成趣缘群体的第一步,互联网的助力是形成的前提,借助媒介平台的搜索和互动功能,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得以聚集在小组中讨论。豆瓣与哈利·波特相关的小组共有38个,粉丝可选择特定小组浏览,浏览后符合调性可申请加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粉丝数量、活跃度、成立时间、交流内容等多重因素的筛查,最终选定“假装我们生活在魔法世界”小组进行研究,本小组人数达45,749人次,帖子总数量为1125条,在豆瓣哈迷群体中是较大的网络社区,小组每天都有更新,符合趣缘群体“持续兴趣爱好”的特点,小组也因此充满生机活力。小组成员通过“角色扮演”创造出的文本又在非组员浏览时吸引目光,新的哈迷因此入驻,社群规模越来越大。

“假装我们生活在魔法世界”小组成员因为趣缘在豆瓣相聚,跨越了时间、地域、阶层差异,共同的兴趣爱好是这一群体集聚的稳定性所在,然而,小组的边界是模糊的,有人加入也有人离去,随时有人会退组或“退网”(离开豆瓣),既流动又稳定,如何让小组成员趋于稳定,需要粉丝之间互动交流,实现身份、情感上的融合,对本群体产生相应的认同感。

2.2. 融合的门槛:特定的暗语

简单的聚集只是形成趣缘群体前提,真正的形成还依赖于群体成员间的融合,在小组这一较为固定的场域中,粉丝对哈利·波特的剧情、学院、人物等元素具有持续的兴趣,在不间断的讨论中交流的文本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被创造出来,共享的意义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流通着。这个空间是媒介内容与个人创作在技术中的融合,也是组员对粉丝身份的认同加之与其他组员的情感融入。

从群成员的共同身份来看,大家都有基础的相同身份——巫师。这个身份来源于《哈利·波特》原著,在本小组中,人人都生活在魔法世界,自然也认同自己是有魔法的巫师而非普通的麻瓜,正如小组简介中所写“所有巫师请注意,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无需假装自己是麻瓜!!!”。每一位入组的粉丝不仅是哈迷,也是巫师,这个共同称呼既隐含了对原著内容设定的认可,也是对小组群体的认同,这样的认同只是融合的初级阶段。

在具体的发帖回帖交流过程中,粉丝会就自己对剧情、角色扮演的认识融入自己的理解,这也是自我表达的过程。如哈迷“Magnolia”在角色扮演时描述在麻瓜购物平台(淘宝)发现了哈利·波特联名笔记本,具有中国特色的5年模拟3年高考式笔记本印上了哈利·波特各学院的代表人物,标语也换成了“5年O.W.Ls 3年N.E.W.Ts”(普通巫师等级考试Ordinary Wizarding Level,简写“O.W.Ls”;终级巫师等级考试Nastily Exhausting Wizarding Test,N.E.W.Ts),评论区也配合地回复“实话说,我们鹰院这系列是拿去竞赛的题。”“感觉鹰院的可以当提高版训练” [4] 。就粉丝而言,他们将中国语境下的应试书籍与哈利·波特中的巫师等级考试融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小说与现实产生交织,融合的不仅是情感,也是文化和生活经验。

2.3. 必要的区隔:群内外的暗沟

虽然每个趣缘群体都希望组织更加壮大,但收纳新人时还是秉持着“宁缺毋滥”的心态,成员较多的豆瓣小组一般都会开启入组准入机制,需要填写相应的申请内容等候管理员审核。由于本组管理员认为目前组员较少所以未设置准入申请机制,不过在小组具有章程性规定的说明《组务︱[小组组规]入组后请阅读》中请组员注意若发现麻瓜混迹其中请及时举报,这种区隔是刻意保持的,意在隔开哈迷与其他粉丝群体,角色扮演的发文设置也区隔开本群哈迷和其他哈迷群体。这个准入门槛其实很低,只是筛掉了对《哈利·波特》一无所知或者不感兴趣的人群,防止这些“麻瓜”入群后发布不相关的内容。除去入组门槛外,本小组也对发布内容做了区隔,“玩笑商店不得在此发布广告,一经发现将永久封禁”“禁止发布麻瓜世界政治相关内容”“禁止对麻瓜明星进行拉踩”等,在研究过程中确实未发现广告贴,帖子内容都与J.K.罗琳笔下的魔法世界有关,小组成员都在自觉维护社群的规范与纯净。

入组门槛只是初步的区隔,群内外真正的区隔在于特定内容的讨论,非本组人员往往对这些特定内容一无所知,这样的区隔往往体现在话语层面,即特定的语言符号、场景、隐喻等,都是区分哈迷与其他粉丝群体的标志。也许你曾看过几部《哈利·波特》的电影,知道基础的麻瓜与巫师的区分,但你一定不了解三所魔法学校霍格沃兹、德姆斯特朗、布斯巴顿的区别。如果你不是《哈利·波特》的粉丝,那你可能只知道主角们所在的格兰芬多学院,对霍格沃兹其他的学院拉文克劳、赫奇帕奇、斯莱特林就了解甚少,难以与小组内其他学院的组员进行互动。这些看似微弱实则具有区隔意味的话语符号自然地隔开粉丝与他者,组员也在发帖回帖的过程中形成独属于本组的风格。

3. 小组互动过程中的自我展演

借助角色扮演的契机,小组成员如何以哈迷身份进行文本的创造、展示与交流?自我展演又蕴含了怎样的自我形象呈现?“假装我们生活在魔法世界”豆瓣小组分为四个大分区,分别为“热搜速递”、“日常&吐槽”、“有点东西”(又名“学术讨论专区”)和“帮帮忙”,这几个区分别对应不同的角色扮演行为。“热搜速递”区专门发布由魔法部、学校等官方渠道发布的消息及各种头条新闻;“日常&吐槽”区则是情感宣泄的渠道,专门分享一些日常琐碎或令人震惊的事件,也可以倒苦水;“有点东西”区用来分享实用魔法,种草麻瓜好物,交流在魔法世界生活的经验干货;“帮帮忙”区是普通的咨询区,如果遇到了什么问题或紧急情况可以求助大家。这四大分区基本涵盖了本组哈迷的活动范围,换言之,哈迷们总能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找到合适的分区。下文基于对喜爱角色扮演这一行为的哈迷在“假装我们生活在魔法世界”小组的发帖进行观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3.1. 魔法世界知识与信息的呈现——“官方”的粉丝

粉丝在虚拟社区中生产出多种文本内容,针对原著剧集信息的再度阐释尤为突出,迷群在生产过程中融入个体生活经验,呈现的文本既有原著特色又有粉丝个人的注脚。由于角色扮演的特殊性质,本组的再生文本中鲜有单纯的知识贴、收藏贴、盘点贴等普通哈迷社群的内容,多为现实生活体验与魔法世界的结合,在本群中魔法世界知识与信息的呈现多体现于“热搜速递”“有点东西”专区。在这两个专区中,为了增加说服力,组员往往以官方身份发话或借用官方来源以表可信。如来源于原著中影响力很大的报纸,扮演纳西莎·布莱克·马尔福的女演员于2021年4月16日去世,当天小组就有成员发布《热搜速递︱讣告(摘自预言家日报)》,该原著中人物的出生年月与去世时间与现实世界扮演者相同,讣告内容中人物关系及生平经历则与原著相同,如参与霍格沃兹最终之战,挽救过哈利·波特的生命等。如以官方名义发话,“momo”就以霍格沃兹中国校区的招生办的名义发帖《热搜速递︱霍格沃兹中国三大分校区2022~23学年招生计划》,帖子中融入了中国元素,校区为天台山、祁连山、昆仑山,“昆仑山校区仅招收有西夏文,回鹘文,符咒法术或轻功基础的学子,其他校区无基础要求”,其中就融入了大量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还教授极具中国特色的周易研究等课程 [5] 。

粉丝热衷于以“官方”身份创作此类文本,展示的是自己对文本的驾驭能力和对现实生活相关信息的融合能力,“官方”的身份也暗示了我在这个话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有充分的发言权。这样的行为也反哺了自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2. 日常生活的呈现——邻家的粉丝

在本群组的展演中,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日常&吐槽,一方面是发帖门槛较低,不需要对文本进行极富创意的改造,一方面是与生活联系较大,发帖素材随处可取。在小组只要不进行人身攻击、拉踩的环境中,哈迷们拥有较大的观点自由空间,个人的生活中的快乐、困惑、烦恼都能与魔法世界结合在一起,用词也不用像官方文本一样斟酌,随意性极高。如《领导像乌姆里奇一样》,组员暗示领导蛮不讲理,专行独断,也期待“赏一个邓布利多给我当领导” [6] 。哈迷日常生活的呈现更多与校园生活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是由于原著发生在校园背景下,一方面也由于粉丝多为学生。如《马上升三年级的巫师们 你们下学期选修课都选什么》就以上课的巫师学生身份来和大家一起探讨选修课 [7] 。哈迷表达中的“社死经历”“看同人文被抓”“狠狠crush”等带有生活气息的词汇都是粉丝在发表个人化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自身日常生活的有意思呈现。

对日常生活中不符合粉丝期待的事件,粉丝也热衷于在魔法世界中戏谑,《摄魂怪都在测核酸了》一帖中“大碗干饭”表示自己离进阿兹卡班(魔法世界中严格关押囚犯的监狱)隔离也不远了,粉丝以自己的方式在魔法世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在这里,魔法世界成了现实世界的避风港,不少人希望现实世界的疫情不要蔓延到魔法世界中。哈迷群体对现实的呈现与批评,让他们获得一种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快感与慰藉。

3.3. 才华创意的展现——有才的粉丝

粉丝在创作的过程中生产出了独具原创特色的衍生文本,如同人小说、素描画、动漫等。围绕同样的原著内容,粉丝依据自身才华创意的不同创造出别样的作品。一方面,粉丝整合和挪用已有的媒介文本素材,如《一个和对岸交流的对应表()》中分别标注了台湾版、原版、大陆版的咒语表达,大陆版的消影无踪对应的台湾版是消消藏,飞鸟群群对应的是飞禽……台湾省爱用叠词的形象与哈迷心中既有的刻板印象相吻合,哈迷开始在评论区表达自己对叠词的看法 [8] 。另一方面,粉丝将某个特殊桥段向自己的生活领域反向延展,用原著的情节编织现实中的故事。心灵手巧的粉丝为救世主波特专门准备了精巧的蛋糕,细细描绘出四大学院的蛋糕上赫然摆放着金色飞贼这一在原著中有重要意义的物品 [9] ;富有浪漫创意的粉丝在向女友求婚时融入两人钟爱的哈利·波特元素,先将戒指藏在金色飞贼中,再将一根魔杖吊坠递给女友,女友对着金色飞贼说出阿拉霍洞开(原著中开锁的咒语)时就能看见其中的戒指,评论区哈迷们纷纷表示此举很浪漫 [10] 。这些满怀创意的作品彰显着粉丝的创作热情和表达激情,同时也暗含着自我肯定的成分。

4. 角色扮演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在吉登斯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理论中,反思自我和参照他人是两个形成“理想自我”的主要途径,而“理想自我”又是自我认同的核心组成部分。粉丝如何“反思自我”“参照他人”从而构建“理想自我”的过程都与身份认同建构息息相关。

4.1. 文本创造:独特自我的呈现

富有创造力的表达往往依赖于粉丝自身的生活体验,正是这些不同的生活体验让每一个粉丝都独一无二。在创造的过程中,粉丝通过文本的呈现展现出独特的自我,或睿智,或乐观,或有才,不同粉丝的文本创造都是独特自我的呈现。粉丝文本的意义在于,它是充斥着粉丝真挚情感与意向的个性化表意符号,也是粉丝内心的投射与移情表达形式 [11] 。这类实践创造中,粉丝实现了产销合一,受制于个人的实际经验及对原著的理解程度不同,粉丝们的创造也找不到相同的第二片叶子,独特自我也蕴含其中。

同样是热搜速递的分区,同样是对傲罗(专门抵御黑魔法的精英巫师)的想象性文本创作,不同的粉丝展现的文本大相径庭。有吐槽魔法部底层傲罗加班太多掉头发的劝退文本,有分享最近追捕越狱的食死徒心得的互助型文本,还有提供做傲罗假证服务的小广告式文本,哈迷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填补魔法世界中的空白部分,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再编剧,改编甚至颠覆原先故事线文本的创作成为粉丝表达自我生活体验,构造自我身份独特性的途径。

4.2. 自我展演:“理想自我”的投射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戈夫曼提出了拟剧理论,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中个体在前台和后台的表现不同,在前台个体需要按照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交际规则进行“舞台表演”,而在后台能得以放松,可以表达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12] 。哈迷日常生活的现实环境可以被看作是“前台”,而经常活跃的小组则是可以获得小憩的“后台”。在小组的活动中,哈迷卸下了现实世界的枷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魔法世界得以施展,这些想象力来自于自身最本真的自我想象,在“前台”被压抑的真实自我可在“后台”进行延展。粉丝可以在“后台”创造出“前台”所没有的“本真我”也即“理性我”,进一步实现对理想自我的追求。粉丝从媒介文本中融合实际生活的经验,在现实自我的基础上通过对剧中人物的认可或否定投射出理想自我。

大量组员晒出了自己根据网上测试拿到的分院名单,表达了自己对所分学院的热爱或质疑。粉丝“津井帆”表示“獾院人,獾院魂,一直以来我都以自己的獾院身份骄傲”,这是个人在分院时投射了自我身份,因为獾院人“奋斗但不争斗、努力但不刻意、有信念但不至于发展成扭曲的执念、有理想但从不异想天开、正直但不会道德绑架、无畏但也懂得审时度势。”的特征与粉丝自身所认可的价值观相符,所以粉丝为自己是獾院的一份子感到骄傲 [13] 。粉丝根据自我喜喜好在小组中挑选合适的角色进行扮演,或是霍格沃兹某学院的一份子,或是魔法部上岸的公务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现实与魔法杂糅,理想自我逐渐呈现。《哈利·波特》中的媒介文本成为粉丝投射自我想象的介质,哈迷从中获取理想自我的美妙片段,在这个过程中粉丝强化了自我想象,构建出一个以我为中心,融入了剧中美好特质的形象。

4.3. 社群互动:“镜中自我”的完善

自我呈现多强调粉丝自身如何构造形象,真正实现自我认同还需与他者进行互动,他者的褒贬议论对于个人的自我呈现也十分重要。在象征性互动理论中,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形成的 [14] 。在这过程中,粉丝的角色扮演是自看“镜中自我”,他人的褒贬议论是调整“镜中自我”的途径,在交流的过程中,粉丝根据“镜中自我”做出相应行为调整,从而完成自我认同建构。哈迷在社群的互动中会依据他人的反应坚定、改良或放弃自己的角色扮演。在一个配对测试的帖子中,粉丝由于不喜欢反派伏地魔,回帖“我配对到了you know who,心情非常复杂”,结果得到了另一组员“you know who”的回复“你什么意思?看不上我是吗?”,导致先前粉丝删除自己的评论。在这个场景中,个体映射的情感得到了期待之外的反馈,“镜中自我”的一致性崩塌,表演者调整了自我身份的表达。只有当哈迷在这个后台空间中的角色扮演行为获得他们所期待的他人认可时,自我认同才真正建构。

5. 结语

对于小组中的哈迷而言,交流实践的基础是自我形象的展演,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身份认同得以建构。在展演的过程中,粉丝既是表演者也是观看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积极展演自我形象,也在“镜中自我”的观照中完善身份认同,哈迷的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的边界不断消弭,在文本中获取现实生活的灵感,在虚拟空间中呈现日常生活,哈迷在这样的循环中建构自我认同。这个过程不仅充实了哈迷的粉丝生活,也提供了深入探讨身份认同和虚拟社交的有趣视角。在哈迷文化中,粉丝们如何借助互动和表演来探索自我,以及如何将虚拟和现实世界相互交融,为他们自己的独特身份树立起坚实基础的这一过程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互联网时代粉丝文化的机会。在不断演进的数字时代,哈迷文化的研究将继续揭示关于身份、社交和表演的新面貌。

文章引用

王徐池然,宋新新. 《哈利•波特》迷“角色扮演”中的身份认同构建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Harry Potter Fandom “Role-Playing”[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04): 733-739.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4111

参考文献

  1. 1. 腾讯网. 网易手游《哈利波特 魔法觉醒》开服俩月收入超过2.28亿美元[EB/OL]. https://new.qq.com/rain/a/20211106A00F8100, 2021-11-06.

  2. 2. 陈霖. 粉丝媒体的空间意义[N]. 中国青年报, 2014-11-10(02).

  3. 3. 安德莉亚•麦克唐纳. 不确定的乌托邦——科幻小说的媒介粉都和计算机中介的交流[M]//陶东风. 粉丝文化读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12.

  4. 4. 豆瓣网. 假装我们生活在魔法世界小组[E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719644/?dt_dapp=1, 2021-02-09.

  5. 5. 豆瓣网. 霍格沃滋中国三大分校区2022-23学年招生计划[E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47670236/?_i=603743691a0b8a9,074693620WXRbc&dt_dapp=1, 2021-09-22.

  6. 6. 豆瓣网. 领导像乌姆里奇一样[E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70125517/?_i=603743721a0b8a9,074716820WXRbc&dt_dapp=1, 2022-07-03.

  7. 7. 豆瓣网. 马上升三年级的巫师们 你们下学期选修课都选什么[E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71748199/?_i=603844901a0b8a9,074729520WXRbc&dt_dapp=1, 2022-07-28.

  8. 8. 豆瓣网. 一个和对岸交流的对应表() [E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49125163/?_i=604039511a0b8a9,074735920WXRbc&dt_dapp=1, 2021-10-07.

  9. 9. 豆瓣网. 为救世主波特准备的生日蛋糕[E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71973702/?_i=60403756aff4b97,074743720WXRbc&dt_dapp=1, 2022-08-01.

  10. 10. 豆瓣网. 被求婚啦[E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52865830/?_i=604036621a0b8a9,074748520WXRbc&dt_dapp=1, 2021-11-15.

  11. 11. 陈彧. 从“看”到“炫”——粉丝再生性文本中的自我展演与认同建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 35(11): 155-156.

  12. 12.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黄爱华, 冯钢, 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25.

  13. 13. 豆瓣网. 麻瓜搞的分院测试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骄傲没了[E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49003632/?_i=604494231a0b8a9,074771820WXRbc&dt_dapp=1, 2021-10-06.

  14. 14. 理查德•韦斯特, 林恩•H. 特纳传播理论导引: 分析与应用[M]. 刘海龙,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98-99, 10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