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09  No. 02 ( 2021 ), Article ID: 41470 , 12 pages
10.12677/CES.2021.92050

国内外专业认同研究比较与思考

——基于文献计量与Gephi可视化

林锦屏,郭凯菲,易琦*,韩雨婕,周美岐,钟竺君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1年2月27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9日

摘要

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 1983~2020年收录的531篇主题为“专业认同”中英文文献,从年度载文量、研究专业与学科分布、国内外资助专业认同研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关键词热点、研究内容7方面入手,重点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热点、研究方法。结果表明:国内外主要均以教师和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国内外也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单一。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继续扩展专业认同研究与应用的领域,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加强专业认同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关键词

专业认同,比较研究,国内外,文献计量分析,可视化分析

Comparison and Thinking of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Bibliometrics and Gephi Visualization

Jinping Lin, Kaifei Guo, Qi Yi*, Yujie Han, Meiqi Zhou, Zhujun Zhong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Feb. 27th, 2021; accepted: Apr. 2nd, 2021; published: Apr. 9th, 2021

ABSTRACT

Based on the 531 Chinese and English documents on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collected by Web of Science and CNKI from 1983 to 2020, from the annual number of articles,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majors and disciplines, domestic and foreign funding of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research, and related concepts, research methods, keyword hotspots, research content 7 aspects, it focusing on compar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and hotspots,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 groups are mainly used as research objects at home and abroad; questionnaire surveys are also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a single method. In future research, we should continue to expand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further improve research methods, and strengthen the related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Keywords: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Comparativ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Bibliometric Analysis, Visual Analysis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前,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已经在中国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教育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教育、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教育的繁荣昌盛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12月,我国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进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并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就学习者而言,专业认同是联系学习者主体行为意愿与客体环境的桥梁 [1],受学习者自身、专业前景、社会舆论、生源地、学校等因素共同影响及作用 [2],对从业意愿 [1]、自主学习动机 [3] 等产生积极影响。在全社会“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氛围的影响下,产生于学习中进而又助推学习的专业认同备受教育学家及教育部门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专业认同概念和维度划分不一,本研究将专业认同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情感态度,包括认可、接受和喜欢,具体表现为愿意投入专业学习探究、愿将所学内容作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积极主动的行为。

国内外对专业认同的研究起步较早,已持续近40年,并有大量相关文献,研究对象趋于明确,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与深化,研究热点从现象研究到影响因素研究再到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专业认同文献计量分析,得出了年度载文量与研究阶段、研究专业与学科分布、国内外资助研究专业认同基金项目、相关概念,结合研究方法、研究关键词热点等,尝试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为后续专业认同的研究提供科学性与有依据的参考。

2. 数据来源

本文国内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类型,以“主题”为检索项,以“专业认同”为检索词,期刊来源限定在“SCI、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CSCD”,截止日期为2020年8月30日,由此筛选出相关文献共301篇。本文外文文献数据来源于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选择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文献检索数据库,以“professional identity student”为标题,限定语言为“英语”,并剔除会议、摘要、新闻、社论后,共获得外文文献230篇。据此,本文共获得1983~2020年国内外文献共531篇,基本能够反映国内外专业认同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趋势。

3. 年度载文数量与研究阶段

本文运用Gephi数据可视化处理软件对国内外1983年~2019年间的文献数量进行可视化分析,图像中节点的直径大小、深浅表示载文数量的多少。

从年度载文量变化趋势(图1图2)可知,国内外发文量均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有的年份间发文数量相差10篇之多,国外刊发量总体呈现上升波动趋势,而国内的研究则呈现下降波动趋势。

据此,可将国内外“专业认同”发文量分为3个阶段:

① 起步阶段(国外:20世纪80年代~2008年;中国:2001年~2005年):在起步阶段的20多年,发文量甚少,每年发文不超5篇,年际变幅不大,维持在1~2篇/年。自2001年专业认同研究才引起国内学者的极大关注且推动深化研究,但比国外晚了整20年。此后,国内发文量从2005年起呈上升趋势,而国外在2008年发文量才呈现上升态势,说明国内起步晚,研究推进快;而国外虽起步早,发文上升趋势的时间明显晚于国内。

② 提升阶段(国外:2009年~2014年;中国:2006年~2012年):国内外研究文献由前一阶段的低发文量,之后呈增长态势。国内年均发文数量由0~1篇/年逐渐上升为12篇/年,国外均每年发文7篇,低于国内发文量。

Figure 1. Annual foreign papers volume trends

图1. 国外年度载文量变化趋势

Figure 2. Annual domestic papers volume trends

图2. 国内年度载文量变化趋势

③ 波动发展阶段(国外:2015年~2019年;中国:2013年~2019年):该阶段论文大量刊出,占了总文献量的62.0%,国内外均发文28篇/年。年际波动幅度较大,最多发文为18篇/年,最少10篇/年。

注:数字为发文篇数。

Figure 3.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distribution table

图3. 国内外研究专业与学科分布表

4. 研究专业与学科分布

学界对专业认同的概念内涵认知尚不统一,专业认同感是个人选择某专业或某工作的基础及原因。在国内专业认同研究中,研究的学科、群体和对象十分广泛(见图3)。统计得知,以专业认同为主题的研究中,国内选择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占31.2%。选择研究对象为硕士研究生的文献占13.0%,以专业认同为切入点研究相关的学科:文学类(全部为英语专业)、医学类及教育学类。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占54.7%,专业以医学类、教育类、管理类为主,主要关注护理学、定向医学生、学前教育等。国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不仅针对新闻业、广告业、档案学科等,还针对华人移民、二语习得者等社会中较特殊群体,也还针对知识型员工、新闻从业者、档案工作者等各行业从业人员群体,但占比小。

国外对专业认同的研究中,以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占14.5%;而学生群体为47.9%集中在医学类,主要针对护理学及药学;教育类的心理学学生群体占比5.2%。在国内外专业与学科研究的差异上,国内研究的学科与专业相对国外而言更加广泛,国外相对比较单一。简而言之,国内外专业认同研究均更关注教师群体、主要是医学及教育类的学生群体。具体研究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无明显变化。

5. 国内外资助专业认同研究基金项目

表1所示,总体来看,国内由基金资助发文量较多,由国家级基金资助的发文量共有45篇,其中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文共有24篇,体现出专业认同的研究在国内受到重大关注,产出成果多。国外资助发文的机构较分散,其中在国外发文而由国内基金支持的文献为4篇,分别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2篇)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发文2篇)资助。由日本、美国资助的发文均为6篇。由此可知,我国对专业认同研究的资助基金与美国、日本差距不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funded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research fund projects and publications

表1. 国内外资助专业认同研究基金项目与发文数量统计

6. 认同与专业认同相关概念

6.1. 认同

“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4]。学者对认同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认同是随时间而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人们不断建构自我人格或逐渐变得与某些群体趋同。从主客观角度看,认同分为主观认同与客观认同,其中客观认同强调现实认同的客观的特征、符号和象征,如肤色、语言等 [5]。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划分,欧洲学界把认同分为社会认同与个人认同,均强调个体处于某个社会群体的意识和个体对自身独特性的意识 [6]。从社会的视角,认同又分为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 [7]。

6.2. 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属于社会认同的范畴,是社会认同的一种具体类型或表现 [8]。学者对专业认同的定义尚不统一,但都强调个人对于自身工作和专业逐步形成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不同学者对专业认同的维度划分也有所差别(见表2)。秦攀博将专业认同划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倾向性、适切性四个维度。王顶明 [9] 保留了认知性与情感性维度,但将因认同产生的积极行为归为可持续性维度,余益飞 [4] 在此基础上将情感性维度延伸为态度维度,以学生与专业的情感连结程度来衡量。此外,一些学者在情感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认同维度,用以表征学生对专业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等教学情况的认同,以及描述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专业投入维度 [10];学生是否适合学习本专业、是否具备专业学习的品质、能否积极进行专业学习等也被纳入专业认同的“适切”与“行为”维度中 [11]。特别是在教育学类专业的认同研究中,对专业认同概念维度的划分增加了职业的发展前景维度 [10]、 [11]。综上述,不同学者、不同研究内容对专业认同维度的划分迥然,但共同之处均保留了个人对专业的情感认同与之产生的个体行为。

Table 2. The dimensional division of domestic scholars on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表2. 国内学者对专业认同概念的维度划分

7. 国内外专业认同研究方法统计与比较

图4所示,国内外的研究方法主要由访谈及问卷组成。

Figure 4. Distribution map of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research methods at home and abroad

图4. 国内外专业认同研究方法分布图

国内应用访谈法发文量是应用问卷法的1/5,选择问卷法研究专业认同的文献占了绝大部分,仅有一篇论文中同时采用访谈和问卷研究法。使用的量表除专业认同量表之外,部分研究还根据研究的对象及主题不同,增加研究被调查者人格类型的MBTI人格类型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还有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职业相关的职业倦怠量表(MBI)、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VPI)、职业兴趣测查表(VIS)等量表,均都针对性地评估被调查者在人格类型、心理健康、职业等方面的个人情况。除问卷及访谈法外,国内一些学者还运用数学建模、建立对照组及实验组等定量方法,以及调查、采集学习日记、个案研究、观察等定性方法。总体来看,国内专业认同领域的研究方法中,尽管方法创新,如文献计量法的身影,但数量极少,绝大多数研究仍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较为传统的方法。专业认同的研究任重道远。

问卷、访谈及其他定性研究方法在国外的研究中使用较为普遍。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观察、话语分析、隐喻图像识别等定性方法的运用多于国内。可见,调查问卷是国内外研究专业认同的主要方法,国外定性方法丰富于国内,国内更关注定量研究方法。

8. 国内外专业认同研究热点

8.1. 国内专业认同关键词热点分析

通过国内文献关键词计量分析,可从侧面洞悉研究专业认同的国内热点。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国内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期刊来源限定在“SCI、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CSCD”,截止日期为2020年8月30日,由此筛选出相关文献共301篇。在中文关键词中,出现次数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专业认同、专业认知、专业情感、教师专业认同、专业发展,进行聚类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着重分布在教师专业认同、情感学、专业能力学、教育学等相关主题(见图5)。

8.2. 国外专业认同关键词热点分析

将国内外相关文献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可从侧面洞悉研究国外专业认同的热点方向。借助CiteSpace进行国外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选择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文献检索数据库,以“professional identity student”为标题,共获得外文文献230篇,外文文献关键词分析图谱如图6所示。在外文关键词中,出现次数排名前五的分别是:professional identity student、Professional Identity、Medical Student、Higher Education、Medical Education,进行相应聚类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着重分布在医学专业认同、教育学、应用专业认同等相关主题。

Figure 5. Chinese literature Keywords profiling

图5. 中文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

Figure 6. Keywords foreign literature profiling

图6. 外文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

9. 国内外研究内容比较

9.1. 国外研究内容

1983~2009年是起步与扩展阶段。研究的对象从教师逐渐延伸到学生的种族认同,Watts、Popedavis分别研究了临床学生中黑种人专业认同的发展 [13]、白种人种族认同的差异 [14]。此后进一步向其他学科与专业延伸:Newbury通过定性方法研究摄影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 [15];Niemi基于定性的学习日志与访谈材料研究医学生临床的专业认同 [16],Loui采用回答问题的方式,将工科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7]。

2010~2015年是延伸与深化阶段。Helmich对学生发放问卷,发现早期实习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医生角色产生正面看法 [18]。Hamilton使用分析学生叙述的定性研究方法探索注册会计师学生的专业认同 [19];Dang Thi Kim Anh通过半结构访谈、录像与课堂观察笔记、教学计划等教学材料研究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 [20];DeMatteo等人将话语分析与焦点小组访谈作为在企业文化中探索专业认同研究的两个数据来源 [21];Korkmaz等人运用隐喻图像法探索医学生的专业认同 [22]。Cowin研究护理学学生专业认同的心理计量特性 [23]。Wong等人探讨医学生专业认同形成与学生的既往经历、榜样、患者、课程表和社会因素五个主题有关 [24];Hensel等人描述了护理学学生压力与专业认同的纵向关系 [25]。

2016~2020年是延续与发展阶段。Gonzalez等人使用教师日记定性分析影响体育教师与学生家庭之间关系质量的因素 [26];Jue等人采用定量方法比较艺术疗法专业与心理咨询专业学生间专业认同在职业承诺与主观幸福感两方面的差别 [27]。Wiles等人探究了专业能力框架对培养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作用 [28]。Ahmad等人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证实了社区教育计划有利于医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 [29];Tsybulsky等人证实尸体解剖的实际经验会对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影响 [30];Schei等人通过对学生反思性的文章定性描述分析后得出早期临床接触有利于协助学生从“外行”向“医学”的身份转变 [31];Tien研究模拟临床经验可以促进医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 [32]。

9.2. 国内研究内容

2001年~2005年是与国外研究联系,与专业发展结合的阶段。伦道尔·C·杰默生等人研究了美国档案工作者及其专业认同 [33]。庞守兴等人在这一阶段为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所做的综述 [34]。

2006年~2010年是两大对象,两个角度的阶段。梁艳荣从专业认同角度分析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策略 [35],谈儒强从情感视角研究教师的专业认同机制 [36]。刘璐等通过问卷和访谈、日记等质性研究材料,得出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认同在进入大三年级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37];刘秋颖等对174名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新生发放问卷,调查他们的职业/主修专业认同 [38]。

2011年~2020年是继续深化、应用与发展的阶段。廖湘阳从范畴、内容、视角、价值等四个维度构建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社会认同度测量的基本框架 [39];白凯等人通过对西安6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调查开发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量表,并测量得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由专业学习、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专业归属等7个维度构成 [40];苏大鹏认为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满意感、效能感、行为倾向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认同 [41];聂二辉等人指明了档案专业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方向是以专业认同为导向,增强学生对档案专业的认同度 [42];杨秀冬研究了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发展策略 [43]。

10. 结论与思考

10.1. 结论

国内外对专业认同这一主题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自产生后,在发文篇数上可分为国内外发文量相对较少、波动平缓的起步阶段;专业认同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发文量开始逐年上升、但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见表3)。

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内专业认同研究的学科、群体和对象十分广泛。在以专业认同为主题的研究中,1/3以教师为研究对象,而对学生的研究以医学类、教育类、管理类为主,主要关注护理学、定向医学生、学前教育、英语等专业。国外在对学生群体的研究中,近半数研究都集中于医学类,主要针对护理学及药学。国内研究的学科与专业相对国外而言更加广泛。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访谈及问卷两类,绝大多数国内文献依然选择问卷法。国外的研究侧重于问卷、访谈及其他定性研究方法。

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表现为从专业认同出发探讨对心理的影响,和对专业认同本身的影响与机制,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专业认同内部维度与测量框架,并不断发掘专业认同在应用、改革和发展中的价值。国外的研究内容由现象描述与特点归纳到不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专业认同培养与应用。

Table 3. Research results of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at home and abroad

表3. 国内外专业认同研究结果

10.2. 思考

未来国内学者应基于原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着手:

(1) 继续扩展专业认同研究与应用的领域。专业认同是由学习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者”这一词语涵盖的范围并不只局限于教师和学生群体,也不应局限在某几个学科和专业,应对一切能够产生学习行为的人群广泛开展研究。譬如加强对理科、工科等学科的研究。

(2) 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专业认同研究涉及各领域各学科,应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方法单一,尽管国内学者运用定量研究,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应加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综合运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生物学的方法和理论,发掘出适合本领域的研究方法,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

(3) 加强专业认同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专业认同的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程,且研究内容极为丰富,但对专业认同的概念、维度划分、影响作用机制等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亟待完善与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助推专业认同在深度、广度及高度上的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61031,41761109)的部分成果。

文章引用

林锦屏,郭凯菲,易 琦,韩雨婕,周美岐,钟竺君. 国内外专业认同研究比较与思考——基于文献计量与Gephi可视化
Comparison and Thinking of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Bibliometrics and Gephi Visualization[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09(02): 318-32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2050

参考文献

  1. 1. 林诚彦, 张兴杰, 曾细花. 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路径的实证分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 高教探索, 2013(3): 133-138.

  2. 2. 孔慧, 吴敏榕, 韦燕云. 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0(29): 171-173.

  3. 3. 陈秋珠, 徐慧青, 郑美妮. 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感与自主学习动机的关系: 心理弹性和学习倦怠的序列中介效应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19(10): 56-66.

  4. 4. 余益飞, 李刚. 档案学在校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J]. 档案学通讯, 2012(1): 60-64.

  5. 5. 翟艳. 从幼儿教师专业认同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11): 39-41.

  6. 6. 张敏. 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7(2): 77-81.

  7. 7. 张莲.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一项个案调查报告[J]. 中国外语, 2013, 10(1): 81-88+102.

  8. 8. 李彦花. 教师专业认同与教师专业成长[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9, 29(1): 78-83.

  9. 9. 王顶明, 刘永存.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8): 18-22.

  10. 10. 官春兰, 王雁, 张丽敏. 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 中国特殊教育, 2011(4): 22-29.

  11. 11. 蒋继国, 田凤娟.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在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8, 27(9): 839-842.

  12. 12. 秦攀博.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09.

  13. 13. Watts, R.J. (1987)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Black Clinical Psychology Stud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8, 28-35. https://doi.org/10.1037/0735-7028.18.1.28

  14. 14. Pope-Davis, D.B., Menefee, L.A. and Ottavi, T.M. (1993) The Comparison of White Racial Identity Attitudes among Faculty and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Psychologis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 Practice, 24, 443-449. https://doi.org/10.1037/0735-7028.24.4.443

  15. 15. Newbury, D. (2006) Talking about Practice: Photography Students, Photographic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8, 421-434.

  16. 16. Niemi, P.M. (2010)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Self-Reflection during the Preclinical Years. Medical Education, 31, 408-415. https://doi.org/10.1046/j.1365-2923.1997.00697.x

  17. 17. Loui, M.C. (2005) Eth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94, 383-390. https://doi.org/10.1002/j.2168-9830.2005.tb00866.x

  18. 18. Helmich, E., et al. (2010)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n Early Nursing Attachment. Medical Education, 44, 674-682. https://doi.org/10.1111/j.1365-2923.2010.03710.x

  19. 19. Hamilton, S.E. (2013) Explor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Perceptions of Chartered Accountant Students.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45, 37-49. https://doi.org/10.1016/j.bar.2012.12.002

  20. 20. Dang, T.K.A. (2013) Identity in Activity: Examin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in the Paired-Place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30, 47-59.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2.10.006

  21. 21. Dematteo, D.J. and Reeves, S. (2013) Introducing First Year Students to Interprofessionalism: Explor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 Foucauldian Analysis.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27, 27-33. https://doi.org/10.3109/13561820.2012.715098

  22. 22. Korkmaz, H. and Senol, Y.Y. (2014) Exploring First Grad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Using Metaphors: Implications for Medical Curricula. Medical Education Online, 19, Article No. 20876. https://doi.org/10.3402/meo.v19.20876

  23. 23. Cowin, L.S., Johnson, M., Wilson, I., et al. (2013)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Five Professional Identity Measures in a Sample of Nursing Students. Nurse Education Today, 33, 608-613. https://doi.org/10.1016/j.nedt.2012.07.008

  24. 24. Wong, A. and Trollope-Kumar, K. (2014) Reflections: An Inquiry into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Medical Education, 48, 489-501. https://doi.org/10.1111/medu.12382

  25. 25. Hensel, D. and Laux, M. (2014)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ess, Self-Care,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among Nursing Students. Nurse Educator, 39, 227-231. https://doi.org/10.1097/NNE.0000000000000057

  26. 26. González-Calvo, G., et al. (2016)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of Relations between a No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and His Students’ Familie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Sport Education & Society, 23, 491-504. https://doi.org/10.1080/13573322.2016.1208164

  27. 27. Jue, J. and Ha, J.H. (2017)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Career Commitmen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Art Therapy Students.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57, 27-33. https://doi.org/10.1016/j.aip.2017.10.007

  28. 28. Wiles, F. (2017) Developing Social Work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Role of England’s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Framework.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 1-12. https://doi.org/10.1080/13691457.2017.1314935

  29. 29. Anisa, A., Bahri, Y.M.S., Zahiruddin, W.M.W.M., et al. (2018) Nurtur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rough a Community Based Education Program: Medical Students Experience. Journal of Taibah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13, 113-122. https://doi.org/10.1016/j.jtumed.2017.12.001

  30. 30. Tsybulsky, D. and Muchnik-Rozanov, Y. (2019)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While Team-Teaching Science Classes Using a Project-Based Learning Approach: A Multi-Level Analysi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79, 48-59.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8.12.006

  31. 31. Edvin, S., et al. (2019) Stretching the Comfort Zone: Using Early Clinical Contact to Influence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in Medical Students.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 Curricular Development. https://doi.org/10.1177/2382120519843875

  32. 32. Lillie, T., Wyatttasha, R., Matthew, T., et al. (2019) Simulation as a Tool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and Patient Ownership in Medical Students. Simulation & Gaming, 50, 711-724. https://doi.org/10.1177/1046878119869038

  33. 33. 伦道尔•C•杰默生, 薛春刚. 美国档案工作者及其专业认同[J]. 档案与建设, 2001(10): 38-42.

  34. 34. 庞守兴, 孙元涛. 学科使命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综述[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3): 108-109.

  35. 35. 梁艳荣. 从专业认同角度谈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09(5): 66-67.

  36. 36. 谈儒强. 从情感视角看教师的专业认同[J]. 教育与现代化, 2008(1): 51-55+60.

  37. 37. 刘璐, 高一虹. 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跟踪——综合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样本报告[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1): 18-21.

  38. 38. 刘秋颖, 苏彦捷. 本科新生的职业/主修专业认同: 教育模式比较的角度[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7(4): 157-169+192.

  39. 39. 廖湘阳.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社会认同度测量维度研究——基于在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2): 57-61.

  40. 40. 白凯, 倪如臣, 白丹.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认同: 量表开发与维度测量[J]. 旅游学刊, 2012, 27(5): 41-48.

  41. 41. 苏大鹏. 高校教师专业认同的内部结构模型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5, 9(5): 74-83.

  42. 42. 聂二辉, 胡革. 以专业认同为导向的档案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 浙江档案, 2013(1): 24-25.

  43. 43. 杨秀冬.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2(24): 101-103.

  44.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