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1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217 , 8 pages
10.12677/CES.2023.118311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信息化新生研讨课”的 教学实践与路径探究

——以《管理学原理》为例

赵寒,陈煜,李亚群,王健,刘晓琳,李淼晶*

成都医学院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3年5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31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8日

摘要

过渡教育是大学新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探索出一套可行性高、复制性强的教学模式。为解决大一新生在专业课学习上的障碍,可开展以学术支持为主的新生过渡教育,在学业和生活上为大一新生提供多元多维的支持和服务。本文从《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教学改革出发,探究“信息化新生研讨课”的可行性及效用。“信息化新生研讨课”是以教育信息化2.0为背景,依托教学信息化技术,搭建线上学习社区,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延展学习的时空维度,旨在提高大学生学业求助能力以及正向提高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同时,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催生信息通信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本课程团队以“线上–线下新生研讨课”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设置有针对性的特色研讨课,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或情感支架,帮助学生平稳渡过学习困难期。依托信息化教学技术,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组等平台进行知识共享与学习需求反馈,以主讲教师的知识管理为主,以高年级学生为人员支持,帮助学习者解构与重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切实地落实新生研讨课,对保证有效教学、研讨式教学形式的推广以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持续推广与改进“信息化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有一定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过渡教育,信息化新生研讨课,学习社区,课程教学改革

Teaching Practice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on-Based Freshman Semin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2.0

—Taking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Han Zhao, Yu Chen, Yaqun Li, Jian Wang, Xiaolin Liu, Miaojing Li*

School of Big Health and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May 4th, 2023; accepted: Jul. 31st, 2023; published: Aug. 8th, 2023

ABSTRACT

Transitio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egment of freshman education, and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a set of teaching models with high feasibility and strong replication. In order to assistant freshmen in the stud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we can implement the transition education for freshmen about academic support, and provide multiple and multidimensional support and services for freshmen in their studies and life. This paper tak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based freshman semin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2.0, relying on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 should build “the information-based freshman seminar”, make full use of students’ fragmented time, extend the space-time dimension of learning,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seek for academic help, and then affect their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Meantime, the need for normalized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promoting the extensiv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course team takes the “online-off line freshman seminar” as the main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sets up targeted characteristic seminars in the “pre class-in class-after class teaching processes”, so as to provide learners with learning or emotional support, and help students survive the difficult period smoothly. Relying on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technology, we us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WeChat group and other platforms for knowledge sharing and gathering feedbacks on learning demand, focusing o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the lecturer, with the support of senior students, to help learners deconstruct and reconstruct the knowledge system. Carrying out effective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sure effective teaching, promote the discussion teaching for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In conclus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the information-based freshman seminar”.

Keywords:Transition Education, Information-Based Freshman Seminar, Learning Community,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管理学原理》是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逻辑思维以及职业能力有一定作用。该门课程的理论脉络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管理的基本职能,理解组织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无形中塑造良好的管理素养。同时,该门课程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专业入门性质,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决定了教学团队需要在基础性与应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入门性与高阶性之间进行权衡 ‎[1] 。应用型高校《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手段与路径相对单一,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课程教学缺乏活力等问题 ‎[2] 。通过近5轮教学的反思,本课程团队发现:该门课程的不及格率一直维持在15%~20%。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的专业学科学习与高中的传统教育是存在本质的区别。本校开展的《管理学原理》课程十分符合对“困难课程”的界定范畴,所谓困难课程是指超过30%的学生退选该门课程或者获得不理想成绩的课程,比如高数、化学、解剖学等 ‎[3] 。本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比如无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认为课程内容晦涩难懂,以及专业认同感低等。作为学生眼中的困难课程,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课程团队在2022~2023学年的教学中,以BOPPPS教学模式组织“信息化新生研讨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新生过渡教育,探索操作性强的教学路径,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多维的学业支持,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期有效地革新现况。

2. 大学新生教育

2.1. 新生过渡性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新生教育则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新生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影响到学生自身大学学习生活的质量,也关系到整个本科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4] 。而过渡教育是大学新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实施形式 ‎[5] 。大学新生过渡教育以学生发展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的整体经验以及发展需要,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衔接,并为以后的学术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 。新生研讨课是过渡教育的教学模式之一,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以探索研究和讨论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该教学模式在授课方式、教学手段、组织形式、考核机制等诸多方面皆与惯常教学有很大突破和不同 ‎[7] 。区别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研讨课也称作习明纳(Seminar),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由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经过研究、讨论、实践、探索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或技能的教学模式 ‎[8] 。新生研讨课更加重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畅所欲言的沟通交流模式 ‎[9] ,其目的是通过某一主题研讨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充分互动讨论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同时,新生研讨课能够完善我国本科教学的课程建设,促进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新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成长环境 ‎[11] 。课程团队为新生组建起能力与知识结构互补的研讨组,搭建学习共同体,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社会和学术领域的参与和发展,帮助新生成功过渡到大学生活 ‎[5] 。学习共同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学习社区,是以共同目标为特征的学生小群体,可被用来建立一种团体认同感、凝聚力,以鼓励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合作,帮助学生的课程经验更好的进行整合 ‎[12] 。综观所述,高校可以通过搭建线上学习社区,实施过渡教育,达到对新生的有效干预。

2.2. 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现况

“大学新生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才正式被中国高等教育界所采纳 ‎[4] ,起步较晚,缺少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存在“教学内容形式化,教学组织缺乏针对性、连贯性、系统性”等关键问题 ‎[5] 。大学的发展与持续改革需要政策的导向,国内学者于2019年指出我国有关新生研讨课的课程激励与保障层面的内容仍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13] 。但是,大学生的确在入学第一年需要面对来自社会心理调整和学术调整的一场严峻考验 ‎[14] 。国外学者认为:新生研讨课这种小型入学课程能够帮助新生进行学业和社会的衔接 ‎[15] 。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根据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 ‎[16] 。面对如此体量的大学教育,如何帮助每位学生都能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如何有足够的教学人员去开展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革新性地探索与解决。

3. 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化普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与日俱增 ‎[17] 。对大学教育而言,信息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效率,创造时间上更为自由、空间上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 ‎[18] 。教育4.0全球框架指出未来学校教育与教学的发展趋势,即未来会出现更多混合式、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与学习场域,学生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19] ,特别是在智能技术和知识更迭的时代,学习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我国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内在动力,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发展契机。信息素养已是成功大学经历的关键 ‎[5] ,尤其是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术,即信息通信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运用。比如,以微信企业号为渠道开展信息化新生研讨课,将社交软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延展学习的时空维度,旨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9]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转段升级关键期,学习系统也会发生一系列变革,教师的角色定位将从知识来源的“控制者”变为知识内容的“导向者”,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变为学习环境的“建构者”,从知识传递的“主导者”变为知识建构的“协同者”,从学习体系的“中心者”变为“服务者” ‎[20] 。学校教育应出现从传授“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型为师生共同建构“软知识”,即将每个人的零星成果,通过碎片重构的方式,整合成系统化的成果 ‎[21] 。依托教学信息化技术的保障,搭建线上学习社区,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进行知识共享,以主讲教师的知识管理为主,解构与重构学习者的知识体系。通过健全学生在校互动模式,提高大学生学业求助能力,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22] 。综上所述,从大一新生的学业需求出发,形成以高年级学生为生力军、以课程主讲教师为轴心,利用信息化学习互动平台,打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元多维的学习共同体,驱动教学活动的提质增效,帮助大一新生提升认知能力与学习质量。

4. 以BOPPPS教学模式为框架,课程团队开展“线上–线下新生研讨课”经验

作为一种以导向互助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及总结(Summary)六阶段的教学模式,其在调动临床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3] 。本课程团队以互助精神为总遵循,以辅助教学为宗旨,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依托教学信息化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新生研讨课”。

本门课程的主要人员支持是主讲教师和课程助教团队,其中助教团队主要是由高年级学生组成,大部分成员正在备考教师资格证。在满足课程实施人员的同时,彰显互助精神,也为高年级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平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的任务是规划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研讨主题,引导课程走向,指导助教团队对教学资源的理解再落实到为大一新生答疑解惑。课程助教的任务是在线上线下混合式组织的新生研讨课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发现问题并且反馈给主讲教师,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质量闭环,保证有效学习。目前,设置的研讨主题包括大学学习方法、管理学案例教学辅导、专题辅导等,助教团队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均可设计研讨课,围绕主讲教师制定的章节主题,保证每周安排线上、线下各一次教学活动。具体教学环节的安排,如图1

4.1. 课前知识准备环节

编写课程教学资料,指导助教团队开展新生研讨课。需要组建线上学习社区,发挥高年级学生的能动性,为大一新生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教学服务。比如,以“学习自律打卡21天”的教学活动去激发生生间的良性竞争;以“悦读经典管理著作系列”等知识共享形式去引导学生的主动性。主讲教师的任务是设计学习资源,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课前推送公众号推文,预备学生的课堂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地做好知识管理。学生的任务是在高年级学生的支持下自主阅读学习资源,在新生研讨课的线上平台与高年级学生以及同辈同学进行交流,潜移默化地掌握学习方法,找准大学学习的规律。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eaching path for the information-based freshman seminar, based on the BOPPPS teaching mode

图1.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信息化新生研讨课教学路径示意图

4.2. 课中知识教学环节

明确章节知识目标,与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共识。通过课中持续的师生互动,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组织上,主讲教师提倡自主式、合作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理性选择、全面搜集、科学整理以及合理运用有用信息去分析和解决学习问题情景 ‎[13] 。同时,大一新生或多没有掌握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教师需要保证提供充分的教辅资料及课程信息,保证有效学习。比如,以“管理学原理案例研读”的研讨会帮助学生消化章节知识点,理论指导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论文研读”的形式帮助学生锻炼科研思维,培养科研兴趣。

4.3. 课后目标评估环节

自编教学评估量表,量化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对标章节知识点,以信息化学习平台发放章节小测,阶段性反馈,明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以自编量表评估教学环节的实施,形成“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评价机制,全面了解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阶段性收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需求,总结反思,提升学习体验。比如,组织以“学习互助会”为主题的研讨课,集中辅导有共同学习体验或学习障碍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或情感支架,帮助学生平稳渡过困难期。

4.4. 教学反思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2022~2023学年《管理学原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以百分制作为考量标准,该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得分是94.39,较过往学期有明显提升。比如,对“布置的课后作业有助于我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课后辅导、反馈及时顺畅(当面答疑、网络交流等)”这一评价指标,6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17%的学生表示“满意”。

教学团队以结构化访谈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了解,可以得出“信息化新生研讨课”对大一新生的学业表现是有一定的帮助。比如:

同学A表述:“新生研讨课帮助我快速了解该课程方向,以学长学姐的有效经验开展学习,把他们的错误以此为鉴。”

同学B表述:“新生研讨课帮助我突破社交圈限制,减轻社恐程度,学长学姐的知识经验能让我更好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同学C表述:“新生研讨课会给我们指出自己所碰到的弯路,提供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5.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新生研讨课”的运营与建议

5.1. 依托教学信息技术,开展线上学习社区

构建主讲教师负责制的课程体系,细化“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的教学目标。主讲教师需要编写课程相关的教学与教辅材料,指导助教团队搭建10~15位学生为一组的学习共同体,再与团队成员达成知识与情感目标的共识后,每周组织2~3小时的线上互动,相互激励,营造出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更好地保障学生能够方向明确的开展有效学习。依托教学信息化平台,深度挖掘微信等平台的功能以支撑教学活动的开展,保障学习能够“全时段全方位”的进行,真正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同时,新生研讨课应走出传统习明纳单一的教辅导向,强调跨学科、综合性较强的小班化课程特色,助教团队需要设计与组织多样化的线上学习交流活动,丰富新生研讨课的外延。

5.2. 以高年级学生为生力军,落实课程辅导

遴选高年级学生加入助教团队,建立一套良性循环的“生生互动”机制。制定培训计划,有效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支持人员短缺的问题。通过高年级学生或主讲教师为学习者搭建学习支架,随着学习者自身能力的提升再逐步撤去相应的支架,赋能学生进行独立探索,进而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同时,以持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加强沟通,答疑解惑,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相较于“灌输式”教学,“信息化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延展了学习时间,课前、课后两个阶段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夯实了学习者对主讲教师输出知识的理解程度。

5.3. 自编教学评估量表,量化研讨课效用

对标课程教学目标,编写教学量表。自2013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将新生研讨课纳入本科课堂教学评估,制定《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课程规范(修订)》,同时配合课程总结、学生意见交流会、交流研讨会等措施,构筑起定量与定性结合、动态与静态兼具的综合教学评价体系 ‎[24] 。本课程团队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考评机制,多元多维地考核教与学的过程,形成以教学效果评估量表,“研讨课”教学需求问卷,教学目标完成度自查表为主的教学评估量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检测、评估教学环节,及时做出教学反馈,以评促教,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5.4. 制定课程政策,保障新生研讨课制度化

学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给予新生研讨课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力度 ‎[13] 。在国家与政府的教育政策指导下,院校作为课程政策主导者,应确保资金分配、人员与部门的相互配合等,保障课程能够有序运营 ‎[11] 。比如,河海大学依托“十二五”水利高等教育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在修订本科培养方法时,革新观念,全校范围推行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 ‎[25] ,旨在培养学习者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发掘研究潜能。面对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边缘化状态,需要大力推广,比如成立相关教育研究中心以保证师资队伍,同时争取高校、教育部门及社会的多方支持 ‎[7] 。

6. 结论

综观所述,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以学生实时反馈的学习需求与体验去调整新生研讨课的选题,精准地解决困难学生或困难课程的痛点。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新生研讨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提高师生的情感互动以及改善课程教学质量等。同时,在得到学校层面的制度保障后,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大学困难课程的实施现况。比如将“信息化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时间设置在开学前的暑假,设计专业性强的特色研讨课主题,为大一新生做好心理建设,更有效地提升过渡教育的衔接作用。《管理学原理》课程团队在“信息化新生研讨课”上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可行性高、复制性强,教学质量及教学满意度都有所改善。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困难课程,持续推广与改进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新生研讨课”势在必行。

基金项目

成都医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成都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G202107,YJG202201)。

文章引用

赵 寒,陈 煜,李亚群,王 健,刘晓琳,李淼晶.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信息化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实践与路径探究——以《管理学原理》为例
Teaching Practice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on-Based Freshman Semin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2.0—Taking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08): 2094-210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8311

参考文献

  1. 1. 李艳. 立足三对平衡, 五维度推进《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22, 30(4): 145-150.

  2. 2. 杜萍.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以应用型高校“管理学原理”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6): 44-47.

  3. 3. Martin, D.C., Lorton, M., Blanc, R.A., et al. (1977) The Learning Center: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ED162294, University of Missouri, Kansas City.

  4. 4. 吴雨涵. 中美大学新生教育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中国计量学院, 2012.

  5. 5. 赵舒曼. 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19.

  6. 6. 屈林岩, 王向红. 美国大学FYE及其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10(11): 20-24.

  7. 7. 沈蓓绯. 哈佛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536-541.

  8. 8. 杜瑞, 王庭芳. 对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一复旦大学研讨课观摩体会[J]. 管理工程师, 2011(4): 61-63.

  9. 9. 黎婉倩. 微信企业号支持下的新生研讨课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10. 10. 教育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5/201108/t20110825_124985.html, 2011-08-25.

  11. 11. 刘方珺. 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实践与课程政策: 以中美若干所研究型大学的比较为视角[D]: [硕士学位论文].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09.

  12. 12. Schroeder, C.C. and Mable, P. (1994) 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Potential of Residence Halls.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13. 13. 黄双双. 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14. 1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9) The Force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 Persistenc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15. 15. Koch, A.K. and Gardner, J.N. (2014) A History of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Twentieth and Twenty-First Centuries: Past Practices, Current Approach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The Saudi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1, 11-44.

  16. 16. 教育部网站.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2-03/01/content_5676225.htm, 2022-03-01.

  17. 17. 卫荣, 马锋, 侯梦薇, 等. 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 25(6): 835-838.

  18. 18. 张博文, 凯丽比努尔, 阮昱清, 等. 信息化背景下自主学习量表在医学生中的应用[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 30(3): 298-302.

  19. 19. 王永固, 许家奇, 丁继红. 教育4.0全球框架: 未来学校教育与模式转变——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学校: 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之报告解读[J]. 远程教育杂志, 2020, 38(3): 3-14.

  20. 20. 谯小兵, 李敏.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学习系统变革与教师角色重塑[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6): 68-80.

  21. 21. 王竹立. 后疫情时代, 教育应如何转型?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4): 13-20.

  22. 22. 邹长华, 胡传双, 孙晓青. 学业求助对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9(1): 49-51.

  23. 23. 曹丹平, 印兴耀. 加拿大BOPPPS教学模式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 35(2): 196-200, 249.

  24. 24. 田宏杰, 刘植萌. 新生研讨课人大模式与研究性教学的践行[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2): 60-63.

  25. 25. 叶鸿蔚, 张薇, 阮怀宁, 鞠平. 本科教学改革案例: 河海大学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修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11): 72-75.

  26.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