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130 , 9 pages
10.12677/AE.2023.1391034

基于语料库HSK五级词汇中日同形词偏误探究

王冉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8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1日

摘要

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中日同形词会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影响。其中同形同义词因词形相同或相似且词义、词性相同,通过母语正迁移可以让学习者快速掌握。而同形异义词和同形近义词则可能受到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泛化等原因的影响,在学习者使用时产生偏误。本文选取HSK五级词汇中的中日同形词,将其导入全球中介语语料库中收集日本汉语学习者的偏误语料。在分析原因后,得出中日同形词产生的偏误既有历时层面的原因,也有共时层面的原因,本文重点探究历时层面的原因。

关键词

中日同形词,偏误分析,历时探究,语料库,对外汉语教学

A Corpus-Based Error Analysis of 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in HSK Level 5 Vocabulary

Ran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ug. 3rd, 2023; accepted: Sep. 4th, 2023; published: Sep. 11th, 2023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homograph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mong them, homonyms synonyms can be easily mastered by learners through positive transfer from their native language. However, Sino Japanese Homographs, as well as homonyms synonyms with similar meanings, may lead to errors in usage due to negative transfer from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generaliz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study selects 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from the HSK Level 5 vocabulary and collects error data from Japanese learners of Chinese by incorporating them into a global interlanguage corpus. After analyzing the reas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errors caused by 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are not only due to historical factors, but also due to synchronic factors. This study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factors.

Keywords: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Error Analysis, Historical Exploration, Corpus,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中日同形词产生的原因

日本的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来记录语言。公元三、四世纪,汉字开始传入日本,被日本大量吸收并作为符号来表示自己的语言。之后,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中日之间的交流活动更加频繁,日本大量学习中国文化,同时向中国大规模借词,并且在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基础上,学习汉字的构词方法,创造出大量符合日本社会的汉字词 [1] 。

明治维新后,西方大量的新思想、新技术等文明传入日本,日本多使用新造汉字词来表示西方涌入的陌生文明。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通过日本积极的向西方学习,日本的汉字词也为这种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于是,大量汉字词又从日本借回了中国。

中日同形词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概出现了三种发展趋势:一为汉字词传入日本或由日本传入中国后,完全保留了原义,产生同形同义词;二为,随着中国和日本社会发展变化,赋予或舍弃了一些词新的意义和用法,词义扩大或缩小。而词的一些古义和古词性、用法在某一国的汉字词中得到了保留,但同时也增加了符合现代社会的新的义项和词性等,从而产生同形近义词;三为,由于词义的引申,导致两国同形词意义差别很大,几乎没有关联性,产生同形异义词。

对于日本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同形同义词通过其母语可以清楚地知道意义和用法,从而快速习得。但在面对同形异义词和同形近义词时则可能望文生义,因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产生偏误,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阻碍。

2. 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及分类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和分类,学术界目前仍未达成一个统一的观点 [2] 。《中国語と対応する漢語》(日本文化厅1987)提出中日同形词是在音韵和汉语词汇有对应关系的日语汉字词,并把中日同形词划分为四大类:一为S (Same)类词,即中日同形同义词。二为O (Overlap)类词,即中日同形近义词。三为D (Different)类词,即中日同形异义词。四为N (Nothing)类词,即有些汉字词的发音与现代汉语词汇似乎没有关系,且与汉语词不能相互对应的词 [3] 。该分类被多数学者所接受并研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日语训读词汇被排除在中日同形词之外等。

我国较早研究中日同形词的学者赵福堂(1983)先生认为:“同形词是日语中与汉语词形相同的汉字词。即在日语和汉语中都成词的汉字词。” [4] 并且包含三个成立条件:词形相同;词干的汉字与汉语词形相当以及把简体字还原成繁体字来比较。他把中日同形词分为了四类:一为中日意义相同的词;二为意义完全不同的词;三为意义相近而有分歧的同形词;四为不完全同形词,即把日语中的汉字词搬到汉语中并不能构成纯正的汉语词,只是在词素上与汉语相同 [4] 。

何培忠、冯建新(1986: p. 5)认为:“同形词即指日语中来自汉语的借词和汉语中来自日本的借词。” [1] 该观点与日本学者大河内康宪(1992)相近,他认为“我们所关注的不只是书写相同者,而是历史上有相互关联的、出处相同的。” [5]

潘钧(1995)在此基础上认为判定中日同形词要有3个条件:“1) 表记为相同的汉字(繁简字体差别及送假名、形容动词词尾等非汉字因素均忽略不计);2) 具有共同的出处和历史上的关联;3) 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在使用的词” [6] 。他将中日同形词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同形类义词,并且将同形类义词语感方面的差异又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除此之外,施建军(2014)、许雪华(2014)等学者也对中日同形词做出基本界定,且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但多数研究都集中于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分类和统计,对比其在词义、词性和用法等方面在中日现代社会中的不同,而对对外汉语教学实际运用方面的偏误及原因研究有所欠缺。

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选用HSK五级词汇中日语和汉语词形相同或相近的汉字词,采用“中日同形词指来自汉语的借词和汉语中来自日本的借词”的定义,把中日同形词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同形近义词和不完全同形词。前三类词在音韵上与现代汉语有着较为规律和严整的对应关系,将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第四类在现代汉语中已不成词,不作为研究对象,但其通常可以在古汉语词和方言词中寻其踪迹。本文意在研究HSK五级词汇中的中日同形词在日本的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中产生的偏误并分析其原因,找出中日同形词之间的异同以及其历时和共时层面的联系,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3. 基于全球中介语语料库对中日同形词产生的偏误语料统计及分析

3.1. 基于全球中介语语料库中对中日同形词偏误语料统计

HSK考试共六级,其中五级词汇面对的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汉语学习者。五级词汇共有2500个词,相对于其他等级来说,词汇量较为适中,便于研究。本文选择HSK五级词汇,将其导入全球中介语语料库中,查询日本籍的汉语学习者的偏误数量。查询显示在HSK五级词汇中共有398个中日同形词,其中263个同形同义词,34个同形异义词,101个同形近义词,共产生381条偏误。其中263个同形同义词中有86个词共存在115条偏误;34个同形异义词中有21个词共存在73条偏误;101个同形近义词中有49个词共存在193条偏误(表1)。

Table 1. Statistical data on error corpus

表1. 偏误语料统计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同形异义词和同形近义词上产生偏误数量较多,同形同义词上产生偏误较少。出现偏误的词包括:

同形同义词:作品、尊敬、最初、祖国、自由、自信、准备、状况、重要、中心、中国、政治、正确、真实、增加、赞成、语言、愉快、有名、意义、以前、衣服、要求、压力、学校、需要、幸福、现在、习惯、希望、问题、违反、完成、态度、思想、事实、食品、生活、身体、日常、人生、人类、内容、空气、咖啡、经济、家庭、光明、感觉、概念、方面、从前、部分、别人、同时、通过、体育、特别、认识、利用、开始、决定、巨大、解决、交流、健康、建设、坚持、集中、回答、欢迎、规定、感到、改变、非常、发表、锻炼、当然、存在、刺激、出发、承认、参加、参观、必须、安全。

同形异义词:便宜、大家、东西、发现、方便、告诉、工作、将来、接着、节目、节日、经常、目前、清楚、十分、时候、事情、所以、演出、照顾、打算。

同形近义词:安静、北方、比较、变化、表现、成长、出现、聪明、当时、道理、地方、多少、发生、发展、反对、访问、感情、关心、汉语、活动、简单、教室、教育、结果、紧张、进行、可能、空间、女儿、气候、容易、设计、时间、收入、所有、天气、同意、相当、性格、学生、样式、意见、意思、自己、作用、作者、丰富、以后、经验。

3.2. 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中日同形词偏误几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同形同义词时由于母语的正迁移,出现偏误的概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学习者来说更低,且多为语用方面的偏误。

日本汉语学习者在同形异义词和同形近义词方面出现的偏误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中日同形词方面出现偏误的几率更高;二为,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中日同形词方面偏误呈现类型化。

3.2.1. 日本的汉语学习者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中日同形词偏误几率比较

便宜、大家、东西、清楚、所以、发现、演出、安静、北方、成长、聪明、多少等词在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学习时产生偏误几率大于其他国家,以下是部分词的统计数据(表2):

Table 2. Statistical data on selected error words

表2. 部分偏误词统计数据

3.2.2. 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中日同形词偏误呈现类型化

中日同形词偏误呈现类型化是指对于同一个词,不同的学习者都出现同种类型的偏误,如在汉语中是动词的词,学习者都用作名词,或都用作同一个偏误词义。例如,“反对”一词学习者多误用为名词词性且都用“相反”这一词义。“收入”一词学习者多误用为动词词性等。中日同形词中由学习者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多呈现类型化,这些词有:便宜、将来、所以、清楚、目前、经常、节目、丰富、以后、经验、最初、集中、关心、北方、反对、发展、可能、多少、女儿、安静、容易、意思、意见、收入、比较、活动、相当、简单、结果、设计等。

4. 偏误展示

本文展示的偏误不专属于日本学习者,其他国家的学习者在这些词上也存在偏误,如韩国和日本类似也有中韩同形词,也会发生母语负迁移而产生类似的偏误,但本文重点关注日本学习者的问题。且本文除去一些表达严重的错误如“教育”“所有”等词出现的偏误,对其他词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探究。

4.1. 词义与词性偏误

4.1.1. 因词义差异导致的偏误,主要有“清楚、女儿、经验、十分、目前、意见、北方、样式、丰富、 以后”等词

具体如:

清楚:

汉语中“清楚”有形容词和动词两个词性,日语中只有形容词词性。但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时很少用清楚的动词词性,多为形容词词性在词义上的偏误。汉语中“清楚”是“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对事物了解透彻;了解”的意思;而在日语中则表示“整洁、清新、清秀、秀丽”,所以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清楚”一词时,由于词义上母语负迁移,多引起误用。具体如例(1)和例(2):

(1)*我知道乡村也有好处,城市没有那么多的自然,乡村的空气很【清楚】[清新]。

(2)*郊区的空气非常【清楚】[清新],可是城市的空气比较污浊。

女儿:

“女儿”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女孩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却已经消失。现代汉语中“女儿”多表示“对父母而言的女孩子”。但在日语中只有“女孩”这一个义项,可以指一切女孩子。所以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女儿”一词时,由于母语的负迁移,会将“女儿”过度泛化到所有女孩子,引起误用。具体如例(3)和例(4):

(3)*我是日本人,我是【女儿】[女生]。

(4)*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来决定在英国的一个普通的【女儿】[女孩]有特点,她的想象力很丰富。

4.1.2. 词性导致的偏误,主要有“经验、同意”等词

经验:

汉语和日语中“经验”都为名动兼类词,汉语中“经验”作动词时表示“经历、体验”。但由于可以用“经历”一词代替其动词意义,所以汉语中“经验”一词用的较少,甚至会被认为是错误表达,多用作名词;而日语中动词、名词皆用。所以学习者在习得“经验”一词时,会出现词性方面的偏误,导致误用。具体如例(5)和例(6):

(5)*为了找新机会,我打算【经验】[经历]更多的事,下假期打算去几个地方旅游。

(6)*这个【经验】[经历]是我永远难忘的一件事情。

4.1.3. 由词义和词性差异共同导致的偏误,包括“便宜、发生、发展、发现、所以、经常、收入、关心、 反对、可能、简单、活动、紧张、设计、经验”等词

发展VS发生

汉语中“发现”是动词词性,表示“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的规律”的意思;而日语中的“发现”是名词词性,表示“表现、体现、显现”。日语中“发生”作动词,表示“产生、出现”。汉语中“发生”指“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产生”。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发现”和“发生”时,由于母语中两个词词性不同,而汉语中两个词词义又都有“出现、产生”的意思,在学习汉语“发现”的动词词性后,容易将“发现”和“发生”的词义和词性混淆,导致误用。具体如例(7)、例(8)、例(9)和例(10):

(7)*在地震【发现】[发生]后,我做了一个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决定。

(8)*然后几分钟以后不幸突然【发现】[发生]了他们的插秧机没电了。

(9)*那时候,他【发生】[发现]有一个能治疗少白头的广告。

(10)*而且也被自己的父母【发生】[发现]了。

设计

汉语中的“设计”是动词,表示“在正式做某项工作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而日语中的“设计”是名词兼动词,表示“规划,计划,指定计划”。在汉语中设计不经常与计划搭配,而在日本“设计”的意思中,经常与计划搭配,或者本身就表示计划的名词意义。所以在习得“设计”时,容易产生母语负迁移而导致词语搭配上的误用偏误。具体如例(11)和例(12):

(11)*我并不赞成许多人光【设计】[规划]一个短期的那种计划,比如说你要投资的话,你是打算今年内增长增加多少资产?

(12)*所以计划给自己【设计】[设定]一个计划,还到不顺其自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候。

4.2. 语用偏误

4.2.1. 语体色彩的偏误,包括“告诉、容易、访问、意思、打算”等词。

意思:

“意思”一词在汉语中有多个义项,包括① 语言文字等的意义;② 思想内容;③ 意见、愿望;④ 表示一点儿心意;⑤ 某种趋势或苗条;⑥ 趣味、情趣。表示趣味、乐趣时,常用于口语。而日语中只有“想法、心思”这一个义项,所以日本汉语学习者在习得“乐趣,趣味”这一义项时,如果忽视了语体色彩就容易导致偏误。具体如例(13)和例(14):

(13)*如果我有孩子,能有很多生活的【意思】[乐趣]。

(14)*我认为广州的名胜古迹没有特别的,可是我们的【意思】[兴趣]是逛大街。

访问:

汉语中“访问”指“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且跟他谈话”;日语中“访问”指“来访、拜访”。汉语中“访问”经常用于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中,日语中的“访问”则适用于所有人,既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之中。所以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没有理解“访问”的语体色彩时,容易产生误用。具体如例(15)和例(16):

(15)*如果老师有时间的话,我希望【访问】[咨询]您。

(16)*所以上个月上旬我去西安【访问】[参观]了泰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4.2.2. 感情色彩的偏误,包括“结果、感情”等词

结果:

汉语和日语中“结果”都有“结局,事物发展的最后状况”的意思,但是汉语中“结果”是一个中性词,表示好的结果时用“成果”来表示;表示不好的结果时用“后果”来表示。当和“优秀的”、“珍贵的”词搭配时应该用“成果”。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对“结果”的感情色彩掌握不好就会引起误用。具体如例(17)和例(18):

(17)*他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计划,所以和其他人才能取得不同的优秀的【结果】[成果]。

(18)*说是这样说但这样做压力也会很大,但是同时通过压力也能成长,也会得到很珍贵的【结果】[成果]。

4.2.3. 词义范围大小的偏误,包括“东西、事情、大家、成长、出现、聪明、表现、结果”等词

东西:

“东西”一词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东边和西边”的意思,但是在汉语中“东北和西边”的意义并不常用,多用于表示“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这一词时,由于了解了他的泛指意义,会将这个词泛化使用,把所有代指一切事物的词都用“东西”表示,导致意义和搭配的不准确,产生偏误。具体如例(19)和例(20):

(19)*可是一个星期后,我感冒了,我不能出去做很多【东西】[事情]。

(20)*因为盲人们不能看,所以他们通过摸或者听东西来知道【东西】[外界]。

聪明:

“聪明”一词在日语和汉语中都有“有智慧”的意思,但在日语中为名词,在汉语中为形容词,且在汉语中经常修饰“人”而很少修饰其他事物。所以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聪明”一词的形容词用法上,容易把它扩大到修饰其他事物,如修饰“大学”,而产生偏误。具体如例(21):

(21)*它是日本的最【聪明】[顶端]的大学的之一。

4.3. 近义词辨析及词语搭配的偏误,包括“将来、工作、地方、感情、时间、时候、作者、 变化、地区”等词

将来:

“将来”一词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表示“现在以后的时间”的意思,但是在日语学习者学习时经常将“将来”和“未来”混淆。“将来”是一个时间词,区别于过去、现在,表示现在以后的时间;而“未来”是一个属性词,表示即将到来的时间。“将来”在现代汉语中不与“规划”搭配,一般使用“规划未来”。学习者在不了解近义词搭配的不同时则会产生误用。具体如例(22)和例(23):

(22)*如果不碰到她,我的汉语水平就不可能那么提高了,而且现在也不可能有【将来】[未来]想去中国的梦想。

(23)*第二,老师会帮助学生规划他们的【将来】[未来]。

时间:

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时间”一词时,容易将“时间”“时候”“小时”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混淆。“时间”是指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时候”是指时间里的某一点;“小时”是指平均太阳日的二十四分之一,多用来表示精确的时间。日本的汉语学习者若没有理解三者的细微差别和搭配时的不同就会把三个词混同在一起用,从而产生偏误。具体如例(24)和例(25):

(24)*二,三个【时间】[小时]的话,晚上你的精神兴奋,会睡不着。

(25)*还有,私人汽车里人不会挤,坐地铁时有碰到高峰的【时间】[时候]。

5. 偏误动因分析

5.1. 历时层面

5.1.1. 古汉语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或不常见,但保留在日语中

所以:

“所以”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中的结果。但是在现代日语中是一个名词,表示原因、理由、来由,因此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所以”时,容易将其与“因为”混同,用来引出原因,产生误用。

“所以”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最早用作名词。如《文子·自然》中提到“天下有始,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这里的“所以”是名词,表示原因、缘由,作宾语。后经演变发展,“所以”逐渐被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且用在上半句,提出原因。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之非常也。”此中的“所以”,翻译为“之所以……的原因是……”,引出原因,起连接作用。“所以”一词传入日本后,日语中保留了“所以”一词的古义和古词性。而汉语在不断的演变发展中,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西方翻译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多用作连词,表示结果之意,常与“因为”连用,构成“因为……所以……”词组,不再用古义和名词的用法。而日本中“所以”一词却未演变,仍保留古义。所以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所以”一词时,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多将“所以”用作名词,表示原因,从而产生偏误。具体如例(1)和例(2):

(1)*我想去北京或者上海,【所以】[因为]这两座都市很有名。

(2)*但是你不要喝咖啡、浓茶等饮料,【所以】[因为]这样的饮料里含有咖啡因。

另“女儿、样式、丰富、发现、经常、关心、反对、可能、设计、经验、告诉”等词,也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找到渊源。

5.1.2. 日制汉字词传入中国随着中国的发展而产生其它意义,主要有“简单、紧张”等词

简单:

“简单”一词,原是日本依据汉语的构词方法造出的日制汉字词,表示“简略、不复杂”。基于BCC语料库历时检索以及古代汉语词典显示,20世纪初,“简单”一词才被广泛使用。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保留了“简单”一词“简略、不复杂”的义项,并且作为主要义项使用。例如老舍在《骆驼祥子》里记述:“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同时也增加了“(经历、能力等)平凡”的意义,如巴金在《军长的心》里写道“朝鲜人,志愿军,这都不简单啊”。以及“草率、不细致”的义项,如“简单从事”。这些都是基于其基本义引申出的其他义项,而“简单”在日语中却未发生变化。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简单”一词时能够理解其基本意义,但会产生语用上的偏误。具体如例(3)和例(4):

(3)*我们可以【简单】[快速]地去任何地方。

(4)*因为上海的地铁又便宜又【简单】[方便]。

5.1.3. 社会生活的变迁对词义产生影响

节目:

“节目”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在现代日语中表示“节眼、阶段”。“节目”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为“树木枝干的交接处和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如在《吕氏春秋·举雅》中写道“尺之木必有节目,存之玉必有瑕瓋。”这里的“节目”指木材节眼不顺的地方,后引申为“难点、关键”;唐代时韩愈《上张仆射书》中的“节目”有条目、项目之意。“节目”一词传入日本后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引申出“阶段、段落”之意。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汉语中“节目”逐渐抛弃了他的本义。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指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后随着电子产品和电影电视事业的盛行而越来越多指称电视节目,抛弃了其本义和引申义,使词义特定化,专指“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

5.1.4. 词义和词性分化导致的一词在两国语言中呈现不同的词义和词性

经常:

“经常”一词原本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纯粹的汉语词,两者属同源关系,但在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中,两者却是同形异义词,词性和词义完全不同 [5] 。汉语中“经常”有形容词和副词词性,做形容词时表示“平常的、日常的”;做副词时表示“时常、常常”。而日语中为名词,表示“日常、平常、持续的状态”。“经常”在汉语中大体经过四个发展阶段:原义为“常道、常法”,《管子·问》中提到“行度必明,无失经常”。由原义派生出第一派生义是“经久常行,持续不断”的意思,在《三国志·魏·刘馥传》中提到“靖以为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接着到了近代派生出第二派生义“平常、日常”。再由“平常、日常”派生出第三派生义,副词“常常、时常”。日语中“经常”的词义处第一和第二派生义中,即在第三派生义之前,两国“经常”一词的词义和词性还是相通的。到后来汉语中派生出副词“常常、时常”之义,且在现代汉语中,“经常”的第三派生义最为常用,而第一、二、三派生义除了极为有限的书面语场合使用之外,日常生活中几乎不用了。而日语的“经常”还停留在第三和第二派生义上,遂造成歧义。

5.2. 共时层面

共时层面的偏误主要集中在目的语的泛化、母语负迁移和语用层面上的原因。日本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中对某些词的用法理解不全面,进行了不适当的类推,扩大到不适用的范围,如“大家”扩展到了指所有的人,“聪明”形容学校等都是目的语过度泛化,把词义过度扩大而导致的偏误。且因词形相同或相近,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同形异义词和同形近义词时容易因母语负迁移而产生偏误,上文中词义和词性的偏误基本都是由母语负迁移导致。汉语中有大量的近义词,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以及搭配上的不同,容易使学习者产生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词语搭配等语用层面的偏误,并且偏误数量较多。

6. 小结

基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日本的汉语学习者在实际学习和运用中日同形词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既有共时平面上的原因,也有历时上的原因,本文重点讨论了历时上的原因。历时层面原因包括古汉语的保留,日制汉字词传入中国后随着中国的发展而产生其它义项,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词义本身的分化四个方面。这四个原因并不是孤立的,一个词发展为同形异义词或同形近义词可能是由一个或几个原因共同导致,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中日同形词的优势进行教学,也要克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误用,并在语用层面上为日本的汉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注释

① 本文汉语词语释义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商务印书馆,2016),古汉语例句引自《古今汉语词典大字本》(商务印书馆,2002)和《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 (商务印书馆,2014)。日语词语的释义引自《现代日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87)。

② 本文偏误语料均引自全球中介语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

文章引用

王 冉. 基于语料库HSK五级词汇中日同形词偏误探究
A Corpus-Based Error Analysis of 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in HSK Level 5 Vocabulary[J]. 教育进展, 2023, 13(09): 6648-665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034

参考文献

  1. 1. 何培忠, 冯建新. 中日同形词浅说[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2. 2. 施建军, 许雪华. 再论中日两国语言中的同形词问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37(6): 132-139.

  3. 3. 孟媛. 汉日同形词对比偏误研究与教学策略[J]. 林区教学, 2021(8): 86-91.

  4. 4. 赵福堂.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 1983(4): 94-96.

  5. 5. 大河内康憲. 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C]//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下). 東京: くろしお出版, 1992: 411-447.

  6. 6. 潘钧.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5(3): 18-2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