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7859 , 7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2088

中国古典园林中“夏季”意象探析

周欣*,唐晓岚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2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9日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讲求四季皆有景可观,由此季节景观成为古典园林中常见的造园意象。探析古典园林中的夏季意象,有利于了解传统园林对夏季意象造园的艺术手法,为现代园林在时节季相的营造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列举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中的夏季景象,归纳出传统园林夏季“草木茂盛吐芬芳,树高荫浓蔽炎日,水阔池深风自来,山墙岩石屏消暑”的避暑营造理法,以及利用居园避暑、借物表意、借声表意及楹联题刻等方式来表达夏季意象,通过对其背后的传统园林理法以及折射出的中国传统园居的生活美学和造园思想进行探究,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夏季意象,园记,诗画,表意,现代意义

An Analysis of the “Summer” Image in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Xin Zhou*, Xiaolan Ta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19th, 2023; accepted: Jun. 22nd, 2023; published: Jun. 29th, 2023

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emphasize on the sight of all seasons, so the seasonal landscape has become a common image in classical gardens. The analysis of summer image in classical garden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of summer image in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asons and phases in modern gardens. This paper lists the royal garden and private garden in the summer, induces the summer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traditional garden summer “thick grass spit fragrance, the shadow of tree height thick cap, becoming unbearably hot water deep rich pool wind, gable rock screen sheepdog”, and expresses summer images by means of residence gardens, expressing ideas by objects, expressing ideas by sounds and inscribed couplets The garden theory.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garden theory behind it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life aesthetics and garden design ideas are explor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dern garden design.

Keywords: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Summer Image, Gardening Literature, Poetry and Paintings, Express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Modern Meaning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诗经·小雅·四月》 [1] 中说“四月维夏六,月俎暑”,意思是四月进入夏季,六月到了暑天。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 [2] 中讨论了自然山水的四时朝暮之景“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唐代王维《山水论》 [3] 提到“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等,这些文字都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夏季佳景进行描述与赞美。

目前,关于古典园林中的意象研究成果丰富,“月意象” [4] 、“雨意象” [5] 、“风意象” [6] 、“花意象” [7] 和“雪意象” [8] 等研究多为自然景象和气象性意象的研究,对季节意象也以四时的整体研究为主,缺少针对某一个季节意象的专门研究。本篇文章笔者以古典园林中的“夏季”意象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专著以及诗画,剖析古典园林中所折射的生活美学和运用的造园理法,深化我们对传统造园美学思想的理解,以求能够将其应用在现代园林设计之中。

2. 研究方法

2.1. 案例分析法

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通过选取以避暑山庄等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以拙政园等为代表的苏州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述,总结古典园林中夏季意象的特点与其表达的意境。

2.2. 比较研究法

通过围绕造园家与园主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夏季植物景观、声音景观的塑造方式的对比,以及园主看到夏季景象而产生思想情感做比较分析,进而探析其造园理法。

2.3.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唐王维《山水论》、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清李渔《闲情偶寄》、童寯《江南园林志》和陈从周《园综》等文献,筛选其中与夏季植物意象以及声景意象的相关信息,并将其进行分类,作为本选题的文献依据。

2.4. 综合归纳法

综合以上研究方法筛选归纳出古典园林中最具夏季特征的特色景观,总结这些景观所营造的季节意境,从而探析古典园林所展现的造园美学,为现代园林季节意象与意境的营造、氛围渲染以及景点命名提供借鉴。

3. 古典园林中“夏季”意象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人日常生活休憩的室外环境,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应对各种天气变化,尤其在应对酷暑与严寒的天气上最具代表,正如袁枚所说:“亭馆之宜,避寒易,避暑难” [9]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二者在避暑营造上也各有侧重(见表1)。

Table 1. Analysis of summer imagery in classical gardens

表1. 古典园林中的夏季意象探析

3.1. 居园避暑

自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在炎炎夏日中清宫最惬意的消夏避暑,莫过于离开紫禁城去到避暑山庄、畅春园和颐和园等离宫别苑园居。康熙帝建造避暑山庄时,相地选址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10] 。热河泉是山庄标志性景点之一,热河泉乃火山喷发而成,水温高,夏季清泉细波,水汽蒸发,使得水面烟雾缭绕,如烟如沙。“朕避暑于此,饮食倍增,精神爽健”言语中都是对在山庄避暑的欢喜 [11] 。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时曾为烟雨楼题词:“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每到盛夏阴雨时,烟雾缭绕,水天相接,美不胜收。避暑于畅春园时“夏季天热,懒于行走,朕于畅春园养身七十日,暑天不觉已过”;在口外时“因朕在口外,未觉夏暑”。

清代的皇帝都不愿夏天住在紫禁城内,乾隆帝在御制夏日养心殿诗里说的清楚:“视朝虽常例(皇帝夏天居圆明园,每日召见臣工,办理庶政,遇有祭祀或其他典礼则回紫禁城,事毕再到园。有如爱礼羊(出自《论语》 [12]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避热而弗行,是即怠之方。怠则吾岂敢,长年益自蘉。都城烟火多,紫禁围红墙。固皆足致炎,未若园居良。园居且为愧,暂热赓何伤?熏风来殿阁,亦自生微凉。近政抚兰亭,即景玩词芳。”在这些避暑行动中最隆重最声势浩大的莫过于举宫去承德避暑山庄。据统计,康熙帝到避暑山庄避暑和进行秋狝活动51次,乾隆帝52次,嘉庆帝20次,咸丰帝1次,共124次,可见清帝在有条件的时候消夏避暑还是最满意承德避暑山庄。

如果说皇家园林避暑的离宫别苑在选址上充分利用了环境的优势,那么私家园林则更注重于局部小尺度的气候设计来应对夏季的酷热。宋代司马光在《独乐园记》中提到:“沼北横屋六楹,厚其牖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轩牖,以延凉飕。前后多植美竹,为消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 [13] 园主利用加厚的墙壁和屋顶来抵御烈日,利用建筑朝向来营造通风的室内环境,并且以避暑为目的专门营建“种竹斋”,在其前后种植美竹,水系贯穿全园,体现了十分显著的降温避暑功能。《园综》中记载金陵名园之一的愚园中竹坞的营造“轩窗四辟,罥以碧纱,绿阴昼静”通过四面通透的建筑与茂密的植物遮挡,得到“当暑萧爽”之感( [14] , p. 198)。

可见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避暑常常喜用水景、善用高大植物等为夏季造园,造景手法可谓“水阔池深风自来,树高荫浓蔽炎日”。

3.2. 借物表意

园林植物的色彩、姿态、香气以及人们所赋予的美好品质对园林季节意象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主或造园家们常常运用园林植物的这些特质,配合植物的季相与时令变化特征,将内心的情感或理想融入其中来营造景观,从而在游赏时获得情景交融的艺术体验。园林的假山营造也倾向于追求自然中真山的四时气韵,以满足园主“不下堂筵,坐穷丘壑”的山水林泉之致。本文在此通过莲与假山堆叠而成的夏景,探析园主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

清代李渝《闲情偶寄》中描述:“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15] 可见芳香植物能够从心理上驱除暑气的烦扰。拙政园的夏季,荷花满池,香远益清。宋周敦颐在《爱莲说》 [16] 中便描绘出“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意境(见图1);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 [17] 中描述“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说的便是夏日远香堂旁,一池碧水,各色荷花招摇吐香,而园主人端坐堂中,十分惬意。由此可见,在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中香气可以作为构成因素。色彩的调和能使游人强烈的感知着酷暑。明代书法家王宠也在赞咏拙政园时曾作赋一篇中有“菡萏荼蘼”一句,意指夏季

Figure 1. Yuanxiang Hall of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图1. 拙政园远香堂

园中鲜红的荷花搭配洁白的荼蘼,欢快热烈,令人眼前一亮。夏日,沧浪亭水池可见“池内盛种莲藕,新荷已点点浮水面矣。”面南小榭三间,内题曰“藕花水榭”,藕花水榭有一联语云:“小轩临水为花开”,道出了此小榭为夏季赏荷而建的本意。艺圃的历代园主都钟情荷花,园中多处建筑以“荷”为名,甚至可以说是为赏荷而建,以之表达对荷花的喜爱。艺圃东南角有桥名“渡香”,桥旁有一亭名曰“乳鱼亭”,《艺圃十咏·乳鱼亭》曰:“无风莲叶摇,知有游鳞聚。”乳鱼戏莲,叶随风动,一片生机。受“君子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人对荷推崇至极,莲花的君子品格被推向一个新的层次,成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准则,“君子人格”是儒家推崇的理想化人格。

深岩绝壑,冬燠夏凉,岩石相对恒温的特性使周围环境趋于“冬燠而夏不受暑” [18] 。因此传统园林中常利用岩石堆叠创造避暑景观。清漪园清可轩在天然岩壁半围合的空间构建下,形成了“夏屋含凉幕岩壁”,使此处环境“四季皆致佳,九夏尤宜盘” [19] ,吸引乾隆帝夏日多次前来,题刻大量感叹此处环境清凉的佳句。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在众多扬州园林的叠石之景中,以个园叠石最具代表性(见图2)。陈从周先生在评价个园时便指出:“在个园建造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 [20] 。个园的假山在石材选择和植物配置等别具匠心,呈现出园林景象可以使观者在游览时感受到四季的变换,石笋春山、湖石夏山、黄石秋山和宣石冬山各具特色。夏山位居抱山楼西侧,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在夏日骄阳的照射下阴影多变,仿佛夏日流云,又似山岳缩影。湖石之上植有松柏藤萝,松柏连荫如盖,紫藤蔓延飘香,池中又有成片莲荷,暗香浮动。池畔的广玉兰亭亭而立,树影倒映于池中,与灰白的湖石形成苍翠欲滴的画面,为夏山多添几分凉意。太湖石虽如悬崖峭壁般高耸,但根部强壮稳固,其挺拔的气质胜过竹林树木、傲然的气色压过亭台楼阁,一如夏季勃勃生长、奋发向上的精神。

Figure 2. Garden in Yangzhou

图2. 扬州个园

造园家与园主对植物与山石种类的选择,不仅因为欣赏它们本身花容叶茂与玲珑剔透的自然美,更是因为注重其品格。将外物的特征、属性与人的品格、理念相融合,使其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抒发感情的对象,这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独有的思想。接天莲叶的碧绿、映日荷花的艳红、玲珑挺拔的太湖石与雨打芭蕉,蛙声阵阵等丰富的夏日景象视听同构,加强了夏季意象在时空上的同一性。

可见,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避暑除了利用水体与高大植物作为夏季造园要素,还巧妙利用低矮植物、山墙与岩石,造景手法可谓“草木茂盛吐芬芳,山墙岩石屏消暑”。

3.3. 借声表意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耳。……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清·张潮《幽梦影》);“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衰》)等诗中的“荷声”“蝉鸣”“雨声”都是夏季普遍的自然声音现象,经过诗人艺术的处理诞生了夏季独特的季节意象,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夏季季节意境营造的基础。

因康乾对江南胜景的喜爱,避暑山庄中可观荷、听荷的“水心榭”,以及赏荷、闻荷的“青莲岛”等,虽重在赞美荷芳气竟谷,然亦暗借风声与雨声营造出“风吹荷响”、“雨落荷中”的声景意蕴 [21] 。唐代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辋川的夏季,百鸟飞鸣,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其动态,一则取其声音,动态的景象与声音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夏季积雨天气下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宋苏舜钦《夏意》曰“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虽然烈日当午,作者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时,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静谧之中时歇时现的听听之声,反衬出夏季园林的幽深宁静。

这些声景意象既表达了声音好似音乐媒介抒发了对自然美的礼赞,又集中体现了具有律动美与节奏美的声音与古典园林的形式美与艺术美共同构成的和谐画面,声景意境由此变成了园林景观的伴奏,古典园林也由此变成大自然声音景观的背景,互为主辅,也使得古典园林中的夏季更具情景共融的意境美动态美。

3.4. 题刻表意

景联题刻是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构园要素,通过景题的点染,更能烘托出场景气氛,深化园林景观意境。经整理发现,古典园林中与夏季意象有关的景题数量可观,例如《园综》( [14] , p. 11)有:(清华园中)芙蕖绕亭,亭名“花聚”,五六月见花不见叶;圆明园中有以景为题的景点——竹深荷静,顾名思义是一处赏竹观荷的佳地;勺园中一处,其右为曲廊,有房如舫,周遭皆白莲花,故曰“太乙叶”;(归来园中)南亭北轩,阚池种莲,莲则夏敷,取周子之说,曰“爱莲”;拙政园中以夏季意象为主题的题刻也有很多,如荷风四面亭便出自“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一诗。网师园的“濯缨水阁”高架水上,夏季凉爽宜人,可凭栏观荷赏鱼,源于《孟子·离娄》:“有衢子歌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为达则濯缨,隐则濯足等不一而足;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也是夏日赏景的好去处。园林中的景象因为诗文题咏的存在,启示游人,园林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油然而生。

4. 余论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追求四时皆有景可观,在诗情画意与文学意蕴的主导下,营造出夏季之“境”,不仅使景象的整体意境得以升华,更加强了人们对四时的感与观的双重体验。结合与夏季相关的诗文、题刻以及文献专著,可以看出古人高洁、浪漫、潇洒的人生态度。同时,古典园林中夏季意象的表达可以为现代园林季节意象与意境的营造、氛围渲染以及景点命名提供借鉴。无论是借物、借声,还是楹联题刻,古典园林把“写意”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使后来者通过对园林外部空间形态的鉴赏,逐渐意识到园林环境存在的含义,感悟园林艺术中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与表达对于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现代园林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人们的性情,使人们在欣赏园林景观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具体而言,作为现代风景园林师,应学习古人勘查场地的细致方法和尊重场地的设计思想,全面分析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认识场地,通过梳理传统园林中的夏季景观及古人的避暑智慧,为当下气候适应性园林设计提供参考。

中国古典园林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创造了符合本土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征的艺术作品。借鉴中国国土上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再创具有本土地域性特征的园林景观,基于传统并古为今用的传承思路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基于传统重新创造的现代意义。

基金项目

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项目(2021LYYB0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2019年研究生教育管理课题(2019-NLZX-ZD15)。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文章引用

周 欣,唐晓岚. 中国古典园林中“夏季”意象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Summer” Image in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J]. 设计, 2023, 08(02): 685-69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2088

参考文献

  1. 1. (清)方玉润. 诗经原始(第八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36.

  2. 2. (宋)郭熙. 林泉高致[M].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26.

  3. 3. (唐)王维, 撰, (清)赵殿成, 笺注. 王右丞集笺注(卷二十八)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491.

  4. 4. 王忆梅, 唐晓岚, 周孔飞, 等. 文人造园家白居易的月意象探析[J]. 园林, 2019(2): 46-50.

  5. 5. 李松. 中国古典园林雨景意境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湖北工业大学, 2010.

  6. 6. 辛俊婕. “风”意象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创作手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21.

  7. 7. 周孔飞, 唐晓岚, 王忆梅, 等. 辋川别业下诗人王维的花意象探析[J]. 园林, 2019(6): 45-49.

  8. 8. 张晶晶, 唐晓岚, 周铭杰, 等.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中的雪意象探析[J]. 园林, 2020(11): 44-49.

  9. 9. 陈建群. 袁枚散文选精注译[M]. 昆明: 晨光出版社, 2006: 192.

  10. 10. 鲍沁星, 邱雯婉, 宋恬恬, 叶丹, 张敏霞. 中国传统园林避暑营造历史探析[J]. 中国园林, 2019, 35(1): 40-45.

  11. 11. 姚文娟, 王磊. 清宫如何消夏避暑[J]. 大众考古, 2020(7): 50-60.

  12. 12. (春秋)孔子. 论语译注[M]. 杨伯峻, 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56.

  13. 13. (宋)司马光. 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五[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9: 205.

  14. 14. 陈从周, 蒋启霆(选编). 园综[M]. 赵厚均, 校订/注释.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11, 198.

  15. 15. (清)李渔. 闲情偶寄[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99.

  16. 16. (宋)周敦颐. 周敦颐集[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7: 120.

  17. 17. (明)计成. 园冶[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71.

  18. 18. 夏咸淳. 明清闲情小品(二) [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46.

  19. 19. 颐和园管理处. 颐和园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294.

  20. 20. 陈从周. 扬州园[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11.

  21. 21. 黄龙妹, 金荷仙, 李胜男, 等. 论避暑山庄声景营造[J]. 中国园林, 2019, 35(6): 136-140.

  22.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